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桂英 《四川畜牧兽医》2011,38(4):50-50,52
牛乳头状瘤病是由牛乳头状瘤病毒(BPV)引起的一种以体表皮肤、黏膜形成乳头状瘤为特征的慢性增生性疾病,又称为疣,其多数为良性。该病一般在1~12个月内自愈,通常无需治疗。  相似文献   

2.
牛乳头状瘤病是由牛乳头瘤病毒引起牛的一种良性肿瘤,是慢性的皮肤增生性疾病.与其他家畜相比,乳头瘤在牛群中较为常见.不同日龄的牛均会感染,一岁内牛发生频率较高.牛乳头瘤病毒有10种可以鉴别的病毒型,另外还有一些类型已经被建议加入其中.牛乳头瘤病毒1型和2型属于δ乳头瘤病毒属,具有较宽的宿主范围和组织嗜性,在牛中可引起纤维...  相似文献   

3.
通过牛皮肤上肿瘤样物进行病理学检查,确定其为乳头状瘤。眼观肿瘤呈结节状、猴头菇样,表面光滑或粗糙,质地坚硬,有的有蒂与体表皮肤相连。光镜下,主要为鳞状上皮向上过度生长,形成了单个或多个乳头状突起,瘤细胞的体积比正常的稍大,核染色质丰富,排列整齐,细胞无异型性。  相似文献   

4.
中药治疗牛乳头状瘤谢百练黄权钜(贵州省畜牧兽医学校,贵阳,550078)1临床表现多发生于牛的头部和下腹部。从皮肤长出大小不等的结节。大的如鸡卵,小的似绿豆大小。呈圆形或椭圆形,分叶状,似椰菜花样,为棕褐色,压之有坚实感的赘生物。瘤体的数目不一。有单...  相似文献   

5.
牛纤维乳头状瘤是舍饲乳牛常见的肿瘤。自 1996年以来 ,笔者采用鸭蛋子仁涂于患处的方法共诊治病牛6 7例 ,治愈 6 7例 ,治愈率达 10 0 %。特将治疗方法介绍如下。1 治疗方法用鸭蛋子仁 2 0g研细 ,普鲁卡因 2ml,病毒灵 10ml,敌百虫 10g,滑石粉 10g ,加入少量凡士林混匀后制成鸭蛋子仁合剂 ,涂于患处 ,每日 1~ 2次 ,反复使用 ,连用数天 ,直到乳头状瘤自行脱落为止。2 典型病例2 0 0 3年 2月 2 8日 ,桥头镇毛家沟村村民靳某饲养的一头 4岁黑白花奶牛因乳头管壁上长有乳头状瘤前来就诊 ,主诉该牛已怀孕 7月 ,2月前发现乳头表面有少量结节状增…  相似文献   

6.
不同品种甚至不同个体的牛对牛乳头状瘤病毒(BPV)的敏感性不同,有些牛呈现较强的抵抗力,甚至人工感染后也不发病。本病主要通过破损的皮肤、黏膜感染直接发病,昆虫也有可能传播本病。瘤体一般可自动消失,康复牛在1~2年内对同型病毒再感染具有免疫性。本病无明显的季节性和地区性。目前,BPV至少有6个型,其中1、2和5型属纤维状瘤病毒。3、4和6型为真性上皮乳头状瘤病毒。  相似文献   

7.
牛皮肤乳头状瘤又称皮肤疣。它是由于表皮和粘膜上皮细胞过度增生而形成的一种良性肿瘤,多呈圆形、椭圆形或结节状,有黄豆大至鹅蛋大,质地坚硬。它以宽大的根部生于皮肤上或悬于根蒂上,其表面呈颗粒  相似文献   

8.
乳头状瘤是病毒引起的一种严重疾病,多发生于幼牛、青年牛。主要是由接触而传染。常见于眼脸、耳、颈、下腹部及包皮、乳头等。笔者于1982年4月试用液氮治疗牛的  相似文献   

9.
<正>乳头状瘤病毒(Bovine papillomavirus,BPV)引起的一种发生于体表或黏膜的肿瘤病,组织病理学表现为组织细胞角化过度和部分颗粒细胞空泡化现象~([1])。该肿瘤多为良性,发生于皮肤时会降低皮革质量,如果发生在生殖器官,则会影响牛的繁殖机能。该病在世界范围内发生,近年来国内该病的报道逐渐增多,但关于牛生殖器官乳头状瘤病例的报道较少,笔者在2014年诊治6例牛阴茎乳头  相似文献   

10.
对贵州省晴隆县某种牛场暴发的疑似牛乳头状肿瘤病进行诊断,采用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观察、病理切片观察、PCR检测和分子分型。结果显示,该种牛场牛乳头状瘤病发病率为35%(7/20)。瘤体多呈结节状及菜花状,颜色多呈灰白色。病理切片显示,瘤体呈现角质化过度和细胞空泡化现象。遗传进化树分析显示,贵州省晴隆县暴发的牛乳头状肿瘤病是由BPV2型牛乳头瘤病毒所引起。本研究为贵州地区牛乳头状瘤病的科学防控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在生产实践中,牛的体表经常发现患有不同程度或不同类型的良性肿瘤。但是大多数都没有引起场方和畜主的重视,认为这小小的肿瘤对牛没有任何影响。实际上这种小肿瘤对牛会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如瘤体破损后感染在局部产生的炎症或皮张的缺损等等都对今后的经济效益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牛皮肤乳头状瘤病是由牛乳头状瘤病毒(Bovine papilloma virus,BPV)引起的牛常见多发病,是皮肤的慢性增生性疾病,为一种良性肿瘤。传染性乳头状瘤通常是多型性的,常可分为纤维型和鳞状型。纤维型常发生在牛的皮肤上,发病初期称为疣,之后出血、水肿并形成肉芽肿呈纤维增殖。鳞状型可发生于不同部位,表现为病牛的表皮增厚。本病虽然大都呈良性经过,通常多数瘤体可自行脱落,不需进行治疗,但病情较重者的治疗却很棘手。皮肤乳头状瘤的治疗有中药治疗、手术切除或应用冷冻、电刀、激光等方法。近年来此病在牛身上发病较多,本文将该病的临床症状和防治方法进行了综述,期望对牛临床发病的诊断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1992年某单位从法国进口种牛48头,经临床检查、病理组织学诊断发现牛阴茎纤维乳头状瘤病牛1例。现报道如下。一、临床表现临床检查,发现其中一头公牛在阴茎包皮上长有数粒10~20mm~2圆形,稍隆起的灰白色结节,质地较硬。翻开包皮,在阴茎左侧面离龟头4~10cm  相似文献   

14.
15.
孙洁 《北方牧业》2010,(15):23-23
<正>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是由牛病毒性腹泻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性疾病,多呈亚临床性经过、温和的一种传染性疾病,多呈亚临床性经过或隐性感染,少数为急性病例,症状明显,并以死亡告终,本病在世界各国都有比较普遍的发生和存在。1临床症状临床可分为急性型和慢性型。  相似文献   

16.
正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简称牛病毒性腹泻或黏膜病。1946年Olafson在美国新纽约州发现了一种临床上以腹泻为主的牛接触传染性病毒病,其症状和剖检病变较轻,发病率高而死亡率低,称为病毒性腹泻。1953年Ramsey和Chivers又发现了一种与牛病毒性腹泻十分相似的疾病,但是发病率不高而死亡率高。由于此病的消化道有严重的糜烂和溃疡,故命名为黏膜病。起初这两种病因为在临床症象、病理损害以及  相似文献   

17.
牛膀胱乳头状瘤是一种十分罕见的病例。在国外文献及成书中虽有记载,但在国内尚甚少报导。著者等于1959年的临床实践中发现一例,特报导如下,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18.
千里光与铁马鞭治疗牛皮肤乳头状瘤林长天(福建省上杭县湖洋牧医站364207)牛乳头状瘤(疣)多见于幼龄牛,多发于眼、耳、肩、肉垂、背、会阴、腹部等处皮肤,初期呈灰色,随瘤体增大逐渐变为深灰色、黑色,顶部裂开似菜花状。本病虽然大都呈良性经过,但治疗却甚...  相似文献   

19.
牛纤维乳头状瘤是一种牛乳头状瘤病毒引起的牛体表或部分黏膜发生慢性增生性的疾病.增生物多出现在乳头和乳房上,也可以发生于皮肤、阴茎和眼睛上。结合临床病例对该病的临床症状及防治方法作一介绍,以期为临床有效防治牛纤维乳头状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随着近几年国家农业部对种牛自主培育的大力支持,现在国内从国外直接活体引进种公牛的比例越来也小,现阶段以少量的进口胚胎和自主培育为主。从2013年开始国家农业部对全国各省市有能力和规模的育种场,给予正式评估、审核、通过的授予国家级核心育种场称号,上报核心育种群基础数据,遵从国家农业部畜牧处的直接调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