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红松纯林与混交林红松主枝芽激素含量及其与分杈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室内分析与野外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红松纯林与混交林中红松主枝芽的激素含量进行了测定与比较,并对其与红松分杈的关系进行了一定的分析。结果表明,无论是在红松纯林还是混交林内,在不同时期,红松分杈与主枝顶芽、副芽的内源物质含量水平具有一定的关系。纯林中,红松林龄小于10a,其主枝顶芽IAA含量低于副芽的IAA含量;而林龄大于10a则相反。混交林中,未分杈主枝在各年龄阶段顶芽的IAA含量均低于副芽的I  相似文献   

2.
红松人工林不同经营密度与红松分杈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野外调查法,对人工红松纯林、混交林的密度与红松分杈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无论是纯林还是沸交林,随着经营密度的逐渐增大,分杈率、分杈类型及分杈高等均表现出相应的规律性变化。在人工纯林中,密度越大,分杈率越低;分杈类型倾向于单杈型;分杈高度亦表现出明显升高。在人工混交林中,随着密度的增大,分杈率与分杈类型表现出相似的规律,但分杈高并无明显的规律可循。在密度相近的情况下,红松混交林中的红松分杈  相似文献   

3.
红松分杈对各测树指标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红松(Pinus Koraiensis Sieb.Zncc.)是东北地区主要树种之一。红松分权虽然影响树高、材积和形数生长,但未改变立木相关生长因子之间的固有规律。由于红松分杈降低了材种质要,影响使用价值,所以在培育红松用材林时应采取技术措施,防止早期结实和过早分杈。研究结果表明,红松分杈是有规律性。分权个数为2~n(n为分杈次数),分杈与树木年龄、胸径及立地条件有密切关系最后为红松分叉立木提出新的树干解析方法,为测树工作者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红松作为我国东北地区地带性顶级植物,其分杈特性具有极其重要的研究价值。该文就红松分杈进行了分析探讨,红松杈干的实质是由于顶芽枯萎甚至死亡,去除了顶端优势,其下的侧枝得到快速生长,进而形成杈干。调查研究表明,顶芽枯萎的主要原因包括:因结实引起各种机械伤害,营养元素供应不足,病虫害以及其他不良气候条件和抚育时的碰伤等。该文认为主要从5个方面控制和减少红松杈干的形成,以提高红松的木材价值。  相似文献   

5.
用优势树全高和胸径的关系评价红松林的立地质量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柞树红松林,鱼鳞云杉红松林,云冷杉红松林,椴树红松林,枫桦红松林和春榆,水曲柳红松林是小兴安岭南坡红松天然林中常见的6个立地类型。不同立地类型红松优势树高,胸径和年龄三者之间关系分析的结果表明年龄在决定红松优势树高,胸径和年龄三者之间关系分析的结果表明年龄在决定红松优势树高上的意义不大,而优势树高与胸径的相关性密切,符合Richards方程。采用优势树在一定胸径(40cm)时的高度值表达立地指数,  相似文献   

6.
落叶松人工林中红松种群发生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红松(Pinus koraiensis)是东北东部山地地带性植被红松阔叶林的优势种和建群种。近百年来,由于不合理的采伐导致天然红松林急剧减少,同时也使红松林自我维持的机理受到破坏,红松天然更新的过程不能顺利进行,人工更新的速度远远落后于采伐,致使人们,对红松林的前途疑虑重重。近年来提出的在次生林区栽针保阔恢复红松林的措施在实践上取得了很大成效。本文试图从红松种群发生规律的研究上探索现存的红松  相似文献   

7.
小兴安岭丰林自然保护区阔叶红松林红松天然更新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本文对阔叶红松林红松天然更新固定观察研究结果进行阐述,红松天然更新数量在柞树红松林中最多,椴树红松林中次之,枫桦红松林和云冷杉红松林中最差。四个林型红松天然更新1—5年生的幼苗数量分别为其总更新株数的96%、86%、87%、82%,当年生的幼苗又占绝对优势。鼠类、鸟类,球蚜、立枯病、红松落叶病等这些病虫及动物的危害严重影响着红松天然更新的发生发展。研究成果为红松林恢复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红松是我国珍贵的用材树种之一。人工栽培红松林远已超过天然林的分布界限。人工红松林的生长量是天然林的2倍,红松人工林的培育具有重要意义。这里介绍了红松人工林的具体培育方法。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南木人工红松林及其相邻蒙古栎次生林为研究对象,调查了2种林分内天然更新红松幼苗情况。调查发现,南木红松林种子比引种地红松种子略大;在南木人工红松林内有红松幼苗出现,但幼苗长势不如相邻的蒙古栎次生林。  相似文献   

10.
诊贵的天然红松林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北部山区。在长自山地区不但有水平分布,同时还有垂直分布,因长白山海拨高达2700米,而2000米以下为森林植被所覆盖。北坡自上而下,形成亚高山岳桦林、暗针叶林和红松阔叶林三个明显垂直分布带。天然红松林,除主要分布在红松阔叶林外(海拨500—1000米),在暗针叶林下限(海拨1100—1300米)向红松阔叶林过渡的地段,形成红松云冷杉林。因此,天然红松林在长白山沿垂直分布形成红松云冷杉林和红松阔叶林。 天然红松林在长期进化因素作用下,形成一定遗传结构及其功能,本文继分析研究红松阔叶林红松群体酯酶遗传变异之后,仍采用凝胶电泳技术分析研究红松云冷杉林  相似文献   

11.
根据标准地样方频度调查数据,用概率论模型模拟的方法,对比研究了小兴安岭过伐林和原始阔叶红松林中红松种群分布格局.研究表明:在不同类型的原始阔叶红松林中,红松在主林层和演替层中的分布格局各不相同,在过伐林的演替层中红松种群呈现负二项分布格局.  相似文献   

12.
凉水自然保护区森林景观结构动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凉水自然保护区1974年、1989年和1999年3期森林资源调查成果为主要信息源,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的支持下,通过分析景观指数,对凉水自然保护区3个时段的景观格局作了系统分析。研究表明:1974年至1999年,与其它森林景观要素相比红松林景观要素的面积大、斑块数目多,优势度指数高,它对凉水自然保护区森林景观的结构功能起着控制作用。应用景观内部结构指数,对保护区内的森林景观要素进行了分析,表明红松林、针叶混交林和针阔混交林景观要素是以成、过熟林为主,而且红松林景观要素的年龄结构具有多样性。  相似文献   

13.
使用1982-2006年长时间序列的GIMMS NDVI数据,基于BFAST算法,对我国当前残存的分布最为集中的长白山自然保护区阔叶红松林进行植被干扰检测,在明晰干扰历史背景的前提下分析物候变化趋势,结果表明,长白山自然保护区阔叶红松林NDVI时间序列的季节组分和趋势组分均不存在间断变化,趋势组分也没有明显的上升或下降趋势,长白山自然保护区阔叶红松林中不存在对NDVI产生影响的干扰,均保持在稳定状态.针对未受干扰的阔叶红松林进行物候变化趋势分析,结果表明,长白山自然保护区阔叶红松林生长季起始时间显著推迟(P<0.05),生长季结束时间无显著变化趋势,生长季长度显著缩短(P<0.0.5).长白山自然保护区未受干扰的阔叶红松林生长季起始时间推迟可能是由年日照时数及日照百分率明显下降所致.  相似文献   

14.
小兴安岭过伐天然林结构特点及经营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标准地调查,对小兴安岭过伐天然林与原始阔叶红松林在树种组成、结构特点、生物多样性、建群种红松的数量、径级分布规律及演替趋势等方面的差异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小兴安岭过伐天然林与原始阔叶红松林的林分结构特点,并提出了小兴安岭过伐林的经营策略.  相似文献   

15.
红松大青杨、红松水曲柳混交林试验效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经过25a跟踪观测,红松-大青杨混交可解决红松大径材培育期长、收益迟的问题;红松-水曲柳混交,由于它们生长速度相当,又能相互利用,所以它们是比较理想的长期混交类型。  相似文献   

16.
抚育对不同坡向"栽针保阔"红松林群落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长白山区"栽针保阔"红松林为研究对象,采用样带网格调查和重要值研究法,研究了不同抚育方式对阔叶红松林群落结构的影响效果.结果表明:随着透光抚育强度加大,不同坡向的"栽针保阔"红松林群落中,红松优势地位提升,阴坡和半阳坡应保持较低郁闭度,阳坡应保持中等郁闭度;半阳坡红松重要值提升幅度(0.300~0.708)>阳坡(0...  相似文献   

17.
东折棱河森林经营所红松混交林的天然更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野外标准地调查数据,对东折棱河森林经营所云冷杉红松林、枫桦红松林、柞木红松林和椴树红松林的天然更新进行了研究.采用灰色分析的方法,对影响更新的主要生态因子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 结果表明:红松混交林天然更新受林型、郁闭度、海拔、坡度、光照等因素的影响.随着海拔高度的上升,更新数量呈减少趋势;在一定程度上,郁闭度越大,更新越好.影响其天然更新的重要因子排序为:林木株数>针叶树株数>透光度>郁闭度>海拔>坡度;4种林型林下更新能力强弱的顺序为:枫桦红松林>云冷杉红松林>椴树红松林>柞木红松林.  相似文献   

18.
对长白山北坡5个林带9个植物群落25个样地84种鸟类的多样性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次生混交林带的红松阔叶林中鸟类种类最多,有48种,占57.14%。对6个鸟类类群分析结果表明,随海拔的升高,同一类群中的种类有替代现象。随海拔梯度的变化,鸟类的多样性、丰富度呈下降趋势,均匀度基本相似,鸟类多样性、丰富度指数值在不同林带和不同植物群落中各不相同,以次生混交林带的红松阔叶林(多样性均在2.73以上,丰富度均在4.79以上)和针叶林带的山杨—白桦林(多样性均在2.41以上,丰富度均在3.73以上)最高。  相似文献   

19.
干扰对人工诱导阔叶红松林的群落结构及高等植物多样性的影响分析表明:次生林抚育改造 32年,经过2次上层抚育采伐作业(择伐上层保留木),部分红松已进入主林层,形成优势 种群.林分乔木层具有明显的层次结构,红松在林分各层均有分布.林分各层次之间在蓄积分 配上,第Ⅰ层林木蓄积最大,第Ⅱ层次之,第Ⅲ层最小,第2次上层抚育采伐作业前蓄积比 为5∶3∶2,作业后为4∶4∶2.对林分大径木(20 cm以上)、中径木(14~18 cm)、小径 木(14 cm以下)蓄积比进行统计分析,采伐前为5∶3∶2,采伐后为4∶4∶2.同时,各试验区林木径阶呈连续分布,且中、小径木株数较多,呈现出健全的林相,为目前较理想的异龄复层阔叶红松林.上层抚育时择伐上层林木,其林分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的丰富度、Shannon-Wiener指数、均匀度均高于皆伐上层林木的林分,而与对照区差异较小.人工诱导阔叶红松林在上层抚育时,择伐上层林木比皆伐上层林木在保护高等植物多样性上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20.
不同林龄红松人工林土壤养分及微量元素的变化规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研究了不同林龄人工红松林土壤水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及微量元素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不同林龄阶段红松人工林根际和非根际土壤水解氮、速效钾和有效磷质量分数均大于天然次生林;水解氮质量分数均表现出先降低后升高再降低的趋势,但总体上呈现随年龄增长而降低的趋势;与水解氮不同,速效钾和有效磷质量分数则表现出先升高再降低;红松人工林不同发育阶段根际土壤有效铜、有效铁、有效锌和有效锰的质量分数均大于红松人工林不同发育阶段非根际土壤的质量分数。综合各因素和已有研究结论,最终得出混交林这种经营方式更适合研究区域内红松的生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