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进一步探讨焦作小麦高产栽培播种模式,实现农机农艺有机结合,试验在大田条件下,以周麦27为材料,研究了等行距条播、机械宽窄行条播、机械宽幅播种等三种不同播种模式、不同播量对小麦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显示:三种播种模式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播量为180㎏/hm2的等行距宽幅播种产量最高、同播量机械宽窄行条播次之,播量为120㎏/hm2的等行距条播产量最低。机械宽幅播种模式下单株分蘖数和穗数最多,千粒重和穗粒数的变化趋势与公顷穗数相反。  相似文献   

2.
为进一步探讨焦作市小麦高产栽培播种模式,实现农机农艺有机结合,在大田条件下,以周麦27为材料,研究了等行距条播、机械宽窄行条播、机械宽幅播种等3种不同播种模式、不同播量对小麦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播种模式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播量为180 kg/hm~2的等行距宽幅播种产量最高,同播量机械宽窄行条播次之,播量为120 kg/hm~2的等行距条播产量最低。机械宽幅播种模式下单株分蘖数和穗数最多,千粒重和穗粒数的变化趋势与有效穗数相反。  相似文献   

3.
关中地区不同播种方式对小麦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宽幅条播机2BJK-6,宽幅条播、旋耕、施肥一体机2BMFZS-12/6型与普通条播机3种播种机型播种,研究不同播种方式对小麦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不同播种方式对小麦的出苗、分蘖影响较小。但其个体生长健壮,成穗率,1hm2穗数等性状处理间差异显著;(2)宽幅条播与普通条播相比,穗粒数较少,1hm2穗数、千粒重较高,产量也相应较高。(3)两宽幅条播处理相比,一体机型2BMFZS-12/6播种处理的产量比2BJK-6型处理略低,但差异不显著。一体机型2BMFZS-12/6集旋耕、深松、施肥、播种于一体,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利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4.
为提高麦棉套作模式下的小麦产量,探索适宜的播种方式与播量,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主因素为播种方式,设置小麦撒播与条播两个处理,副因素为播量,设置187.5、225.0、262.5 kg·hm~(-2)和300.0 kg·hm~(-2)四个处理,研究了播种方式与播量对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条播相比,撒播小麦群体截获光能量提高,基部第二节间直径提高0.05 mm,单位面积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提高6.1%,根系生长量明显优于条播,单位面积穗数增加11.8%,穗粒数和千粒重与条播相差不大,最终撒播小麦较条播小麦增产5.1%;随播量增加,群体截获光能量增加,地上部干物质积累与根系生长量均有提高,单位面积穗数呈增加趋势,但单株发育趋弱,单株成穗数降低,穗粒数与千粒重呈降低趋势,撒播四个播量间小麦产量差异达显著水平,以225.0 kg·hm~(-2)播量处理最高,条播四个播量间小麦产量差异不显著,以播量262.5 kg·hm~(-2)最高。在麦棉套作模式下,小麦采用撒播、播量控制在225.0 kg·hm~(-2)时可有效提高小麦产量。  相似文献   

5.
设置户县亚澳农机型宽幅播种和常规机条播两种不同机型播种技术对比试验示范,通过播种效果比较,进一步探索宽幅播种技术对小麦产量的影响和小麦高产栽培最佳播种方式,为小麦宽幅播种技术大面积推广提供理论依据和示范窗口。结果表明,户县小麦宽幅播种机型播种优势显著,苗齐、苗壮,小麦分蘖数多,穗粒数和千粒重增加。  相似文献   

6.
不同播种方式对小麦产量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大田试验,设置人工撒播、条播、穴播等3个处理,研究不同播种方式对扬麦19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不同生育时期单位面积茎蘖数撒播最大,条播其次,穴播最小。不同播种方式小麦的最高分蘖数撒播最大,穴播最小,小麦的茎蘖成穗率撒播要明显小于条播和穴播。不同播种方式小麦叶面积指数,在小麦生育前期,撒播小麦叶面积指数较大,到生育中后期条播小麦较大。不同播种方式小麦产量,条播小麦的产量最高,单位面积产量分别比撒播和穴播增加3.0%和9.1%。条播使小麦产量增加,主要是因为条播显著增加了小麦的穗粒数,千粒质量对条播小麦产量增加的作用相对较小。在小麦生育前期,撒播小麦干物质积累较大,到生育中后期条播小麦较大。经济系数,条播小麦略低于撒播小麦和穴播小麦,处理间差异不明显。总体而言,生育前期撒播小麦茎蘖发生快,叶面积指数高,群体相对较大;生育中后期条播小麦群体结构更加合理,生长速度加快,叶面积指数较高,干物质累积量大,最终产量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7.
以轮选987为供试品种,以北京市常规条播机播种方式为对照,研究了2BJK-8型小麦宽幅播种条件下不同行距26 cm(KF26)、23 cm(KF23)和20 cm(KF20)对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宽幅播种机播种小麦带宽度扩展至8 cm,提高了行内种子分布均匀度,降低了缺苗断垄率,个体素质明显提升,单株分蘖、成穗率增加,穗粒数和千粒重均比常规播种提高,亩产较对照增产13.43%、16.79%和12.44%。其中20 cm和23 cm行距下产量较高,推荐作为北京地区推广的适宜宽幅播种行距。  相似文献   

8.
【目的】为小麦高产高效种植提供依据。【方法】相同小麦品种、小麦六角形单粒穴播、小麦宽幅条播和小麦窄幅条播三种田间种植型式大田对比试验。【结果】小麦籽粒产量和光合产物重以六角形单粒穴播产量最高,次为宽幅条播,窄幅条播产量最低;六角形单粒穴播较宽幅条播、667 m增产小麦124.5 kg,增幅17.78%,较窄幅条播增产169.91 kg和25.95%;窄幅条播较宽幅条播产量降低45.31 kg、降幅6.47%。【结论】小麦六角形单粒穴播较宽幅条播和窄幅条播具有显著的增产效应和优越的植物营养资源占有供给。采用小麦六角形单粒穴播种植,既能实现小麦高产创建目标要求的“足群体”,又有高效利用环境营养、实现小麦单株“壮个体”的立体占位几何学根据,使小麦“足群体”和营养改良“壮个体”相统一,有利于小麦密植高产和营养改良。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宽幅播种对新疆南疆枣麦间作模式下冬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方法】在枣麦间作模式下,设置宽幅播种和常规条播2种不同的播种方式,分析不同播种方式下冬小麦叶片叶绿素含量(SPAD值)、叶面积指数(LAI)、干物质积累及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的变化规律。【结果】与常规条播相比,宽幅播种处理有利于枣麦间作模式下冬小麦叶绿素含量(SPAD值)的提高,增大了叶面积指数(LAI),促进干物质的积累,有效提高了籽粒产量。与常规条播相比,2018年、2019年宽幅播种冬小麦的有效穗数分别降低了5.31%、4.78%;穗粒数分别增加2.73%、3.47%;千粒重分别提高了4.00%、5.13%;籽粒产量分别提高了2.36%、6.10%;2018年宽幅播种的生物量降低了5.23%,但2019年宽幅播种的生物量较常规条播却增加了2.90%。【结论】枣麦间作模式下宽幅播种增加了冬小麦叶绿素含量,提高了LAI,促进了干物质积累,提高了籽粒产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明确旱作小麦宽幅条播方式与品种的交互作用,进一步提升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方法】在黄土高原旱作区,选取2个不同基因型品种,采用5个不同播种幅间距,二因素交互处理,在冬小麦不同生育期测定土壤水分、干物质积累量、透光率和产量,经过连续3年连续数据积累,分析不同幅间距的宽幅播种方式和不同株型品种互作对产量和水分利用的影响。【结果】冬小麦灌浆期品种间旗叶和底部位透光率均差异不显著,长6359秸秆+颖壳干物质运转量、运转率和贡献率均高于高秆品种陇鉴117;播种方式方面,幅间距缩小至18 cm时,旗叶部位透光率和干物质运转均高于普通条播;品种间全生育期耗水量差异不大,缩小幅间距至18 cm的宽幅播种,耗水量降低10.8 mm,水分利用效率提高8.91%;不同基因型冬小麦产量差异不显著,长6359和陇鉴117分别通过扩大库容和提高单位面积穗数达到增产目的,品种和幅间距二因素互作对产量影响差异不显著,宽幅播种调节幅间距均能适应不同基因型冬小麦品种,幅间距缩小至18 cm时产量增加139.2 kg·hm -2。【结论】旱作冬小麦采用宽幅播种,幅间距为18 cm时,配套不同基因型冬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均可提高,耗水量无显著增加,为区域冬小麦宽幅播种技术配套新品种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明确旱作小麦宽幅条播方式与品种的交互作用,进一步提升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方法】在黄土高原旱作区,选取2个不同基因型品种,采用5个不同播种幅间距,二因素交互处理,在冬小麦不同生育期测定土壤水分、干物质积累量、透光率和产量,经过连续3年连续数据积累,分析不同幅间距的宽幅播种方式和不同株型品种互作对产量和水分利用的影响。【结果】冬小麦灌浆期品种间旗叶和底部位透光率均差异不显著,长6359秸秆+颖壳干物质运转量、运转率和贡献率均高于高秆品种陇鉴117;播种方式方面,幅间距缩小至18 cm时,旗叶部位透光率和干物质运转均高于普通条播;品种间全生育期耗水量差异不大,缩小幅间距至18 cm的宽幅播种,耗水量降低10.8 mm,水分利用效率提高8.91%;不同基因型冬小麦产量差异不显著,长6359和陇鉴117分别通过扩大库容和提高单位面积穗数达到增产目的,品种和幅间距二因素互作对产量影响差异不显著,宽幅播种调节幅间距均能适应不同基因型冬小麦品种,幅间距缩小至18 cm时产量增加139.2 kg·hm~(-2)。【结论】旱作冬小麦采用宽幅播种,幅间距为18 cm时,配套不同基因型冬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均可提高,耗水量无显著增加,为区域冬小麦宽幅播种技术配套新品种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播种方式对旱地小麦植株氮素利用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探究不同播种方式对旱地小麦植株氮素利用及产量的影响,寻求旱地小麦最佳播种方式,研究了5种播种方式(沟播、全膜覆土穴播、膜侧条播、宽幅条播、常规条播(CK))对旱地小麦氮素积累和运转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条播相比,沟播、全膜覆土穴播、膜侧条播、宽幅条播各生育时期的植株氮素积累量和花前氮素运转量均有提高,其中,全膜覆土穴播最高;沟播、全膜覆土穴播、膜侧条播、宽幅条播4种播种方式的穗数和产量分别提高0.9%~3.1%,7.3%~20.5%,其中,全膜覆土穴播的产量提高20.5%;沟播、全膜覆土穴播、膜侧条播、宽幅条播4种播种方式的氮素吸收效率、氮素收获指数、氮素利用效率和氮肥生产效率分别提高0.9%~10.2%,2.6%~12.8%,1.6%~9.7%,7.3%~20.5%,其中,全膜覆土穴播最高。全膜覆土穴播可促进旱地小麦植株氮素吸收和运转,提高穗数和产量,最终获得较高的氮素吸收效率、氮素收获指数、氮素利用效率及氮肥生产效率,是适合当地推广的播种方式。  相似文献   

13.
王海燕 《安徽农业科学》2014,(29):10439-10440
[目的]筛选适合当地的小麦播种机械。[方法]选择了两种新播种机械与当地一直沿用的传统条播机械进行试验对比,以小麦冬前苗情、春季苗情和小麦千粒重、单产为指标,对不同播种机械的性能进行评价。[结果]两种宽幅精播机械都有利于提高小麦的产量,其中山东郓城生产的2BJK-6型小麦宽幅精量播种机效果最佳;该宽幅精量播种机用种少且种子分散均匀,出苗齐、苗匀、苗壮;麦苗植株个体生长空间大,分蘖较好,苗体健壮,根系发达,因此生长后期单位总穗数多,千粒重增加,产量高。[结论]在山东菏泽地区适宜推广应用山东郓城生产的2BJK-6型小麦播种机。  相似文献   

14.
播种方式对强筋小麦籽粒品质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选用强筋小麦品种烟农19,于江苏淮北的铜山和赣榆2地研究了5种播种方式(稻田撒播套种、稻茬撒播旋耕、稻茬免耕机条播、稻茬撒播压板、旱茬机条播)对强筋小麦籽粒产量、营养品质与加工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播种方式的小麦籽粒营养品质、加上品质和籽粒产量存在差异;适宜播期条件下,旱地机条播和稻茬撒播小麦的产量、蛋白质含量显著高于稻田套播小麦,淀粉含量低于稻田套播小麦;稻田套播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低主要足由于醇溶蛋白含量和谷蛋白含量显著低于旱地机条播和稻茬撒播所致.适期播种的稻田套播小麦产量、蛋白质含量与晚播常规播种小麦差异不显著.但显著高于播期过晚的常规播种小麦,湿面筋含量、面团稳定时间低于或略低于晚播的常规播种小麦,面团吸水率、形成时间和弱化度高于其他播种方式.  相似文献   

15.
为了研究水稻秸秆还田与播种方式对小麦田间出苗及产量的影响,通过田间大区试验,分析了稻秸机械全量还田与不同播种方式对小麦出苗率、出苗均匀性及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显示,稻秸不还田条件下,机械条播的出苗率显著低于机械匀播和人工撒播,机械条播、机械匀播和人工撒播的出苗率分别为51.84%、90.89%和88.87%;人工撒播的出苗均匀性差于机械条播和机械匀播,3种播种方式的出苗变异系数分别为0.49、0.26和0.23。稻秸机械全量还田条件下,不同播种方式处理的出苗率和出苗均匀性都有所降低,其中机械条播的下降幅度较大,出苗率降低了36.54%。小麦出苗率和出苗均匀性通过影响小麦穗数、穗粒数、千粒重而影响籽粒产量,无论稻秸是否还田,机械匀播的产量均高于其余两种播种方式,稻秸不还田和全量还田条件下的产量分别为6 091.34 kg/hm~2和6 476.20 kg/hm~2。因此,在稻茬小麦生产中,推荐采用机械匀播的播种方式,不仅能提高稻秸还田下小麦的田间出苗率,而且能保持较好的出苗均匀性,有利于获得较高的籽粒产量。  相似文献   

16.
不同播种方式对小麦产量形成及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大田试验条件下,以小麦品种扬麦19为供试材料,设置免耕套播、旋耕撒播、旋耕条播、耕翻+旋耕条播等4种方式,研究不同播种方式对苏北平原小麦产量形成及氮素吸收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小麦播种施肥一体机条播小麦,同时机械深施基肥,能显著提高旋耕条播和耕翻+旋耕条播处理的小麦产量,分别平均比旋耕撒播提高7.6%和10.8%。旋耕条播和耕翻+旋耕条播处理均显著提高了小麦的生物产量,明显增加了小麦的经济系数,显著增加了小麦不同生育时期麦田土壤速效氮含量,显著提高了小麦氮肥偏生产力。旋耕条播和耕翻+旋耕条播处理虽然均显著增加了小麦氮素累积量,但小麦的氮素干物质生产效率和籽粒生产效率均显著降低。说明在小麦生产中,使用小麦播种施肥一体机条播小麦,结合基肥机械深施,减少25%的小麦播种量和10%的氮肥施用量,虽然能增加土壤速效氮素含量,并提高小麦产量和氮素吸收量,但还需通过合理栽培技术措施的应用,协调好氮素养分吸收和利用效率之间的矛盾,提高小麦氮素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7.
1.长江流域两熟棉区占全国棉田三分之一,小麦棉花两熟为该棉区的主要栽培制度。通过研究肯定了改变群众习惯小麦撒(点)播为宽窄行或宽幅条播方式,为克服两熟间作矛盾的基本关键,从而 可以加强麦田管理,实行棉花春耕施基肥、条播、及时间苗等一系列的技术改进措施,增加两熟产量。根据1951—1952年在湖北主要棉区内26处麦棉条播方法(小麦宽窄行条播)与群众习惯撒(或点)播对比示范结果,小麦每亩平均增产11.29斤(或8.39%);棉花每亩平均增产17.23斤(或16.58%)。目前这一技术措施已在各地广泛推行,取得良好成效。一般小麦宽窄行条播,两行麦的窄行距(或宽幅的播幅)以5—7寸,宽行距(或宽幅的幅距)以13—15寸为合适。在较肥的地可採用连种三行(窄行距各5寸)麦後隔一宽行(宽行距1尺),棉花行距2尺;在较瘦的地上可採用连种两行(窄行距5寸)麦後隔一宽行(宽行距1尺),棉花行距1.5尺。 2.本地区一般麦棉播种时期,从清明开始到小满止,先後拖长一个半月。据1955年在武昌试验结果:自清明起播种较早的表现结果较好,生育快,成熟早,产量高。清明播种的比谷雨播种的每亩增产籽棉5.72斤(或2.23%),比立夏增产21....  相似文献   

18.
灌溉地春小麦不同播种方式的播种量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麦宽幅匀播技术是在小麦传统条播和穴播技术基础上的革新,为探索该播种方式下小麦的适宜播种密度,进行了灌溉地春小麦不同播种方式的播种量试验。结果表明,小麦生产建议条播播种量以525 kg/hm~2左右较适宜;宽幅匀播播量以600~675 kg/hm~2为宜。  相似文献   

19.
宽幅匀播对陇中引黄灌区春小麦主要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5,他引:8  
在景电灌区和引大灌区分别以春小麦品种宁春39号和永良15号为指示作物,比较了宽幅匀播与常规条播2种方式下不同播种方式的春小麦主要性状及产量。结果表明,与常规条播处理相比,宽幅匀播均能够明显促进小麦分蘖,增加穗长,提高单位面积结穗数和千粒重,增产率在10%以上,可在甘肃中部引黄灌区示范推广。  相似文献   

20.
宽幅带状旋播对小麦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选用关中灌区2种主推新机型与传统条播机进行播种后,比较小麦农艺和产量性状及其对籽粒品质的效应,筛选适宜关中麦区的高产播种方式。【方法】2013-2014年在关中中部的武功县,采用2BMG-4/6宽幅带状旋播机、2BJK-6型宽幅精量播种机和2BX-6普通条播机(对照)进行比较试验,并在泾阳县、扶风县、凤翔县和临潼区进行示范试验,测定不同播种方式下越冬期和拔节期群体数量和个体质量、产量及其结构、籽粒品质等指标,对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不同播种方式下宽幅播种的基本苗和越冬总茎数均低于普通条播;宽幅播种的春季最高总茎数较对照提高3.0%~15.2%;拔节期宽幅播种的株高、单株Ⅰ级分蘖、Ⅱ级分蘖、单株次生根分别较对照增加3.9%~5.2%,2.8%~22.2%,22.7%~45.5%,1.3%~12.5%。2BMG-4/6在各点均显著增产,增产幅度在5.0%~15.0%;2BJK-6在武功和扶风较对照分别减产9.2%和5.4%,在凤翔和泾阳分别增产10.4%和8.6%。从产量结构看,宽幅播种的穗粒数和千粒质量分别较对照增加0.7%~16.3%和1.6%~8.6%;2BJK-6处理成穗数在泾阳和凤翔分别较对照增加6.1%,在武功、扶风和临潼分别较对照降低5.2%,5.2%和5.6%;2BMG-4/6处理成穗数在凤翔较对照显著增加,在其他各点与对照差异不显著。宽幅播种的功能叶净光合速率较对照提高7.7%~49.1%;籽粒容重、硬度、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沉降值和吸水率差异不显著;面团稳定时间较对照增加22.9%~38.9%,面团拉伸面积较对照增加3.7%~13.9%,面团延展性较对照增加0.4%~2.9%。【结论】宽幅带状旋播可以显著提高返青期后个体质量和产量,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面团的稳定时间和拉伸特性,对产量的效应与品种类型、地力水平高低、相应栽培管理技术的实施质量有关,也与机型本身设计与小麦生长的农艺要求协调性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