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 毫秒
1.
采用保护中性线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我国居民用电常用的配电方式有TN-S系统、TN-C-S系统和TN-C系统3种类型.其中,TN-C系统是配电变压器低压侧中性点直接接地,系统内的中性线(N)与保护线(PE)是合在一起的,所有受电设备的外露可导电部分用保护线与保护中性线(PEN线)连接在一起,如图1所示.当前大多数农村采用这种配电系统.中性线直接影响整个系统的安全运行,笔者下面就几个中性线接线的问题谈几点意见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任致程 《农村电工》2006,14(10):42-43
TT,TN-C系统配电变压器低压侧中性点直接接地,电流互感器二次绕组(专供计量者除外)一端接地,均为工作接地;TT,IT系统,除Ⅱ类和Ⅲ类电器外,所有受电设备外露的可导电部分的接地,以及电力设备的传动装置、靠近带电部分的金属围栏、电力配线的金属管、配电盘的金属框架、金属配电箱以及配电变压器外壳的接地,则为保护接地;在TN-C系统中,除Ⅱ类和Ⅲ类电器外,所有受电设备的外露可导电部分,及电力设备的传动装置、配电盘的金属框架、金属配电箱,用保护线接保护中性线,备出线回路的保护中性线,其首末端、分支点及接线处应装设保护接地。  相似文献   

3.
1 低压配电线路的过压保护问题(1) 进户线落雷 :在我局低压架空线路和进户线上遭雷击的情况比较普遍。由于雷击进户线造成设备人身伤亡事故多发生在多雷地区 ,进线在没有遮蔽的情况下 ,架空裸导线高于12 m(部分低电压线用 15 m杆 )等瓷脚不接地是十分危险的。通过对我县一起遭雷电、击伤死亡事故及配电线路事故分析得到 :1雷击进户线建筑物灯头对人体放电而造成的距离绝大多数在 1.5 m以内 ,占全部事故的 70 %以上。2放电距离超过 2 m以上一般都不会发生人身伤亡事故 ,比较安全。在雷击低压线路时 ,损坏电能表的事故也大量发生 ,损坏贵重…  相似文献   

4.
目前,我国城乡低压配电网多采用中性点直接接地的380/220V三相四线制供电系统(国际电工委员会IEC标准中称为TN-C系统)。家庭用电使用该系统的220V单相电源(如图1所示)。该系统目前广泛采用保护接零作为防止触电的安全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5.
《农村电气化》2010,(1):30-30
roycsg答:在三相四线制的配电系统中,N线是相对相线而言的,为了获得220V的线电压,加入N线使之与相线构成回路,有时N线可以用大地代替,也是接地的。接地线和N线虽然都接地,但作用不同,N线只是为了构成回路,而接地线一般用来保护人身和设备安全的,将电气金属外壳接地,一旦发生漏电,可将电流引入大地。我们常见的三插头的插座就是包含了相线、N线和接地线。  相似文献   

6.
现代温室的主体采用轻钢结构,内部配套设施比较全面,操作高度电气化和智能化,但温室内部湿度相对较大,且昼夜温差大。所以,对温室内的电气系统、电气设施要做好必要的防护措施。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1电源的选择和保护温室一般建在郊外或比较偏僻的位置,从经济性和可靠性考虑,温室电源一般采取TN-C-S系统。TN-C-S系统由2个接地系统组成,即TN-C系统和TN-S系统,分界面在N线与PE线的连接点。一般温  相似文献   

7.
<正>1人身触电伤亡事故发生的原因1.1用户依法用电观念欠缺私拉乱接,违章用电,直接用导线挂、勾架空配电线路用于抽水、灌溉;擅自接线(窃电)用于空调器等大负载用电设备;私自改变计量装置偷窃电;私设电网电鱼、狩猎;用破旧导线拖拉地爬线、拦腰线等,这些行为人往往因"做贼心虚"且又缺乏安全用电知识而酿成人身触电事故。1.2违章作业造成触电抢修作业人员安全意识薄弱,缺乏安全技术、遵章  相似文献   

8.
10kV配电线路分支线和配电变压器最常用的一种短路保护就是跌落式熔断器,它具有经济、实惠、操作方便、适应户外环境性强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10kV配电线路和350kVA以下容量的配电变压器一次侧作为后备保护和进行系统、设备投、切操作之用。它安装在10kV配电线路分支线上,可缩小停电范围,  相似文献   

9.
2012年7月5日下午,江苏省如东县某管道公司施工人员在施工过程中,误碰与10kV电力线路同杆架设的弱电线路钢绞线,引发触电事故。经现场勘察,查明该弱电线路在10kV线路下方同杆架设,在距触电点250m处穿越附近一用户配电变压器时,其钢绞线与配电变压器槽钢支架直接接触,且未作绝缘隔离处理,而该槽钢与接地引下线直接相连构成等电位。该用户配电变压器采用TN-C系统,低压侧有一配电室  相似文献   

10.
目前,民用建筑供电系统主要有TN、TT两种运行方式,其中T代表电网中性点接地,N代表与中性线相连.对于电气运行人员来说,搞清楚基本要领是很重要的.TN系统有一点直接接地,根据中性线与保护线的组合方式,又分为TN-C、TN-S、TN-C-S三种形式,在TN-S系统中,保护线PE与中性线N是分开的TN-C系统,保护线与中性线合二为一;TN-C-S系统的前一段的保护线与中性线合二为一,进入用户后经重复接地后将保护线和中性线分开.  相似文献   

11.
正1项目背景众所周知,低压电网故障、人身触电、电气火灾及电气设备损坏事故时有发生,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或剩余电流动作断路器)是防止人身触电、电气火灾及电气设备损坏的一种有效防护装置。为减少配电事故的发生和减轻事故造成的经营风险,供电企业在  相似文献   

12.
1 造成农村人身触电伤亡的原因1.1 倒杆断线.1.2 混线(高低压混线或强电与弱电线路混线).1.3 拉线带电(未加装绝缘子,安装不规范等).1.4 配电变压器或其他带电设备不按规定安装,不装设标示牌;电器设备外壳未接地或未使用漏电保护装置.  相似文献   

13.
部颁《农村安全用电规程》(以下简程《规程》第四章用电设施安全管理中对用电设施是这样界定的:“用电设施,系指产权属用户的配电变压器、低压配电室(箱)、低压线路、接户线、套户线、进户线、室内配线和动力设备、用电器具及其相应的保护、控制等电气装置”.简而言之,用电设施是用电者的.在第七章农村人身触电伤亡事故调查、报告和统计中规定:“设备失修或管理不善”,“造成农村人身触电伤亡事故”,“由产权所属单位负主要责任”.在这个属行政规章范畴的行业标准中,这种规定值得商榷,因为次要责任由受害人自己负责不妥,由供电部门负责更不妥.但这一规定对于界定产权所属单位的安全责任,特别是对于发生触电伤亡事故  相似文献   

14.
正1农村住宅不宜采用TN-C接地系统农村目前普遍采用TN-C接地系统,该接地系统中保护线(PE线)和中性线(N线)共用一根导线,这根导线称为PEN线。在TN-C接地系统中,如果由于某些原因导致PEN线断开后,设备的金属外壳将对地带220 V的故障电压,远大于人体能承受的安全电压,人体电击死亡的危险很大。还有,PEN线中通过中性线电流会存在一定的电压降,从而导致电器设备外壳对地带一定的电压,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TN-C系统接地形式的分析,得出该系统存在的安全隐患无法通过PEN线的多点重复接地进行消除,系统本身存在固有缺陷。结合多年工作经验,浅析TN-C系统PEN线的重复接地在实际配电工程应用中的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16.
在TT、TN-C三相四线制配电系统中,由配电变压器中性点引出的线叫做中性线,俗称作零线.TT、TN—C系统中的中性线作用不低于相线.然而,我们却常常看到一些忽视中性线的情况.如:低压架空线(三相四线制)的中性线截面比相线小;配电变压器低压侧接线柱与导线连接处有的只在相线上采用设备线夹,而中性线则不用线夹直接连接;许多居民楼房电源电缆的中性线截面较相线小等等.所以会出现这些现象,笔者认为也不是没有根据  相似文献   

17.
1 低压配电系统的种类(1)  TN系统 :在 TN系统中 ,中性点是直接接地的 ,通过中性点引出两条线 ,一条是中性线 N,一条是保护线 PE,根据中性线 N和保护线 PE的组合情况 ,TN系统有以下三种型式 :TN- S系统 :中性线 N和保护线 PE是分开的。TN- C系统 :中性线 N和保护线 PE共用一条。TN- C- S系统 :系统中某一部分的中性线 N和保护线 PE是分开的 ,另一部分是不分开的。在 TN系统中 ,只要将电气设备中需要接地的部分用导线与保护线 PE或中性线 N连接即可。(2 )  TT系统 :它是配电变压器中性点直接接地 ,电气设备金属外壳也接地…  相似文献   

18.
李永 《农村电工》2005,13(5):26-26
配电变压器是配电网中十分重要的设备,一旦发生雷击损坏事故,就会造成停电,直接影响着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因此,在条件许可时,最好采用避雷器来保护,在中性点不接地(或采用消弧线圈接地)的系统中,也可采用两相阀型避雷器一相保护间隙的保护方式。但同一配电网络中,所有间隙必须装在同一相导线上,这样既可以节省一只阀型避雷器,而同时又不至于增加线路跳闸的次数。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介绍了国内外配电系统微机保护的现状和发展,对我国发展配电系统微机保护提出了几点意见。  相似文献   

20.
某小学教学楼为新建的两幢三层楼房,学校用电由一台公用配电变压器低压侧架设一条长约360m的专用线供给。该专线采用380/220V,TN-C系统供电,并设置有三级剩余电流保护。即在配电变压器低压侧出线的主控断路器QF1之后装设有动作电流为300mA的剩余电流总保护RCD1;线路进入学校两幢大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