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2018年5—9月,分别在茂兰自然保护区周边选择灌木林、藤刺灌丛和灌草丛3种生境,设置样地30个,采用巴氏罐诱法对不同生境下地表甲虫群落组成和多样性开展了调查。结果表明:共采集标本1007号,隶属20科。其中,隐翅虫科、粪金龟科、金龟科和叩甲科的地表甲虫个体数量相对较多,分别占个体总数的30.59%、24.43%、11.82%和11.52%,为该区域地表甲虫的优势类群;地表甲虫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分析表明,隐翅虫科个体数量在灌木林中较高,粪金龟科个体数在灌草丛中较高;物种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和物种丰富度指数分布都比较均匀,在灌木林中物种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相对较高,物种丰富度指数以藤刺灌丛较低;相似性指数为中等不相似水平;说明影响地表甲虫物种多样性的分布主要是放牧、人为干扰及生境环境。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环境因子对黄土丘陵区地表甲虫群落多样性和空间分布的影响。【方法】以宁夏彭阳县高建堡流域为研究区,以GF-2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和数字高程模型(DEM)为数据源,利用3S技术获取研究区土地利用、坡度、海拔等环境因子。采用陷阱法在6个植物群落分明的样地诱捕地表甲虫,并对地表甲虫统计数据进行初步处理和分类。结合广义可加模型(GAM)探究研究区地表甲虫空间异质性与环境因子变化的关系。【结果】(1)GAM自变量(海拔、坡度、坡向和土壤水分)对因变量(地表甲虫种群数量)的决定系数为60.20%,说明研究区地表步甲科甲虫对所选用的环境因子有很大的趋向性。(2)GAM中各环境因子对步甲科甲虫数量和空间分布的影响存在明显差异,其中海拔的影响为23.10%,坡度为9.54%,坡向为8.03%,环境因子中土壤水分为46.80%。(3)土壤水分是影响黄土丘陵沟壑区步甲科昆虫最重要的因素,其受到海拔、坡度、坡向等地形因子影响,对甲虫生存环境起到关键性作用,步甲科昆虫在土壤水分25%~45%的区域分布密度最大。【结论】研究区地表甲虫主要分布于灌草混交林地、乔灌混交林地和生态薪炭林地,其中灌草混交林地是地表甲虫生存、栖息的最佳生境。步甲科昆虫是该流域内的广布种和优势种。  相似文献   

3.
为评价地表甲虫在维持苔原生境的作用,对长白山西坡苔原带地表甲虫的物种组成及时空分布格局进行研究。2005—2007年,在长白山西坡苔原带利用陷阱法采集"常绿灌丛"亚带和"半荒漠"亚带的地表甲虫,共采集723头,隶属于11科,41种,步甲科和埋葬甲科为优势类群。"常绿灌丛"亚带中地表甲虫物种数和个体数都高于"半荒漠"亚带,地表甲虫的物种数、个体数、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都是7月和8月远高于其他月份。长白山苔原带环境条件恶劣,地表甲虫的多样性较低,步甲科和埋葬甲科具有相对较强的适应能力。地表甲虫的活跃高峰期相对较长,集中在7月和8月,显示出其对环境变化具有较强的抵抗能力。  相似文献   

4.
为明确牛背梁自然保护区地面昆虫的多样性,按海拔高度设置调查点,以巴氏罐诱法进行多样性调查。对所采集的11目、55科、209个种的分布分析表明,保护区地面优势昆虫类群为膜翅目、双翅目和鞘翅目,多样性指数为3.217 8,物种优势度指数为0.905 0、均匀度指数为0.602 3、丰富度指数为22.210 1,但多样性指数在南、北坡间有差异,1 200~1 990 m低海拔地区的优势科为蚁科、步甲科,1 990~2 770 m高海拔地区的优势科为寄蝇科、步甲科、隐翅甲科。  相似文献   

5.
在黑龙江省帽儿山国家生态站内,在20 m的固定样地内基于规则格网调查法,采用陷阱法逐日采集2015年8月30日至11月21日的地表甲虫,以揭示气温变冷季节地表甲虫小尺度空间的逐日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调查中共捕获地表甲虫1332只,隶属于5科、27个物种。在气温逐渐降低的季节,帽儿山红松人工林小尺度的物种组成以步行虫科、隐翅虫科、埋葬甲科和象甲科物种为主。随着气温的降低,地表甲虫的群落物种多样性和群落丰富度整体表现为逐渐降低的趋势,但存在日间波动性;Pearson相关分析表明,这种逐日动态趋势和温度有显著的相关性;这种逐日变化表现出物种之间的差异,步行虫科和埋葬甲科物种较多的活动于相对温暖的9月,而隐翅虫科物种则在相对较冷的10月出现峰值。  相似文献   

6.
在黑龙江省帽儿山国家生态站内,在20 m的固定样地内基于规则格网调查法,采用陷阱法逐日采集2015年8月30日至11月21日的地表甲虫,以揭示气温变冷季节地表甲虫小尺度空间的逐日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调查中共捕获地表甲虫1 332只,隶属于5科、27个物种。在气温逐渐降低的季节,帽儿山红松人工林小尺度的物种组成以步行虫科、隐翅虫科、埋葬甲科和象甲科物种为主。随着气温的降低,地表甲虫的群落物种多样性和群落丰富度整体表现为逐渐降低的趋势,但存在日间波动性;Pearson相关分析表明,这种逐日动态趋势和温度有显著的相关性;这种逐日变化表现出物种之间的差异,步行虫科和埋葬甲科物种较多的活动于相对温暖的9月,而隐翅虫科物种则在相对较冷的10月出现峰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揭示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泥蜂物种多样性及其群落特征与不同生境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马氏网诱集法系统调查研究自然恢复林区、人工辅助恢复林区、林间平台区、农林观赏区和热带雨林区等不同演替阶段生境中的泥蜂物种多样性及群落特征。【结果】在5个样地共诱集到泥蜂类昆虫2科19属72种,共计395头;含有种类数量最多的属为短翅泥蜂属(Trypoxylon),占全部种类的22.22%;含有个体数量最多的属为脊短柄泥蜂属(Psenulus),占全部泥蜂个体数量的29.87%。泥蜂群落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由大到小依次为:农林观赏区自然恢复林区热带雨林区人工辅助恢复林区林间平台区,但Pielou均匀度指数热带雨林区最高,Berger-Parker优势度指数农林观赏区最高;不同生境之间泥蜂群落相似性指数在0.083 3~0.361 7,表现为不相似或极不相似,表明不同生境类型决定了泥蜂类群和种类的分布。【结论】泥蜂物种多样性及其群落特征的变化与生态环境的演化密切相关,随着生态环境的复杂化,泥蜂群落优势类群更替趋势明显,优势类群增多。本研究结果对泥蜂与生态环境协同演化、泥蜂作为生态环境恢复程度指示物以及泥蜂保护和利用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雅安市区冬季水鸟进行系统统计与记录,分析城市化进程对水鸟时空分布的影响,为雅安生态城市建设提供参考。【方法】2008年至2011年冬季,采用样线法对雅安市区冬季水鸟进行直接观察,记录物种、个体数量、生境、人为干扰等。【结果】记录水鸟7目11科44种,其中雁形目鸭科鸟类最为丰富,绿头鸭、斑嘴鸭、绿翅鸭、赤膀鸭及凤头潜鸭为优势物种。【结论】水鸟多样性在各个年度呈现相似的时间分布格局,但波动期与稳定期的共存表明雅安市区既是水鸟迁徙的中转地同时也是其越冬地。水鸟在不同生境中的分布差异则体现出滩涂、开阔水域、人为干扰对水鸟多样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小兴安岭阔叶红松林局地尺度地表鞘翅目成虫群落结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依托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9 hm2阔叶红松林动态监测样地,基于陷阱法分析了该地区2015年7、8和10月地表鞘翅目成虫的物种组成、群落结构及其多样性特征。结果表明:3次调查共捕获鞘翅目成虫3 186只,隶属12科、38属、72种,其中步甲科、葬甲科和隐翅虫科为样地的优势科。群落各月间科数量为显著差异(p0.05),物种数量和个体数量则为极显著差异(p0.01)。群落及优势科大都表现为中等不相似和极不相似。群落优势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在科级水平上与种级水平变化一致,各数值由大到小表现为7月、8月、10月,均匀度指数的变化则与优势度和多样性指数相反;葬甲科除8月的均匀度指数大于7月外,其他各项指数均由大到小表现为7月大于8月;步甲科除均匀度指数由大到小表现为10月、7月、8月,其他指数均由大到小表现为7月、8月、10月;隐翅虫科各指数总是7月大于10月,而均匀度指数8月最高,丰富度指数和优势度指数则为8月最低。方差分析及多重比较显示,仅个别指数在调查月份间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不同间伐强度下辽东栎林的植物组成及林木更新状况,为辽东栎林间伐经营与伐后管理提供依据。【方法】2004年对黄土高原黄龙山林区辽东栎林固定样地进行近自然经营间伐,采用间伐材积强度为13.4%(弱度)间伐后天然更新和间伐材积强度为30.0%(强度)间伐后人工补植油松2种经营措施,以未间伐为对照,研究伐后第1年(2005年)和第6年(2010年)林地乔灌草植物组成、单一物种盖度和林木更新状况。【结果】①间伐后第6年,除乔木层盖度外,弱度与强度间伐样地乔灌草层的物种数、高度和盖度均高于对照样地,其中乔灌草的物种数及乔木层和草本层高度与对照均无显著差异,而灌木层高度及乔灌草层盖度与对照均有显著差异。②与伐后第1年相比,伐后第6年的林地单一物种盖度发生了改变。③间伐措施使林下乔木幼苗幼树密度增加,尤其是辽东栎、油松、茶条槭和山杨,其幼苗幼树密度均随着间伐强度的增加而增大。④调查期间,辽东栎更新没有困难,但近自然间伐后,显著提高了其幼苗幼树密度。⑤间伐后第6年,油松天然更新幼苗幼树数量匮乏,且间伐措施不能显著提高其幼苗幼树密度,而人工补植油松是促进幼苗幼树更新的有效手段。【结论】在黄土高原黄龙山林区,近自然经营间伐措施能够促进辽东栎次生林的植物合理组成以及林木更新,是一种有效的森林经营方式。积极的经营策略,如间伐、人工种植幼苗等,能增加目的树种的数量,促进森林朝着健康的演替方向发展。近自然经营进行间伐材积强度为30.0%间伐后人工补植油松,更适合当地辽东栎次生林的抚育管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