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8 毫秒
1.
东南欧是玉米最大栽培区之一,播种面积近115万公顷,每年收获玉米籽粒5500~5600万吨,平均产量为45~50公担/公顷。玉米高产的障碍之一是玉米螟(Ostrinianubilatis Nbn)。由于玉米螟危害各国平均减产10~20%,提高商品玉米杂交种对玉米螟的抗性,是各地区育种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地区许多品种群体可作为有价值的农  相似文献   

2.
玉米杂交种对多种病害的抗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吉林省生产上广泛应用的25份玉米杂交种进行大斑病、弯孢菌叶斑病、丝黑穗病和茎腐病的抗性鉴定。结果表明,中抗大斑病品种有23份,占鉴定总数的92%,抗和中抗弯孢菌叶斑病品种有23份,占鉴定总数的92%,高抗、抗、中抗丝黑穗病品种有21份,占鉴定总数的84%,高抗、抗、中抗茎腐病品种有19份,占鉴定总数的76%。综合抗性评价得出,具多抗性品种14份,占鉴定总数的56%。  相似文献   

3.
以19个河南主推玉米品种为材料,连续2年分别在豫西南、豫中南、豫东、豫中、豫北进行抗病性评价试验。结果表明,河南省玉米区主要病害有褐斑病、南方锈病和弯孢叶斑病,其中褐斑病在豫东发病最重,豫北、豫中和豫中南发病较轻,豫西南基本不发病;南方锈病在豫西南发病最重,豫中南、豫东和豫中中度偏重发生,豫北发病较轻;弯孢叶斑病在豫中南发病最重,豫西南、豫东、豫中中度发病,豫北发病较轻。  相似文献   

4.
对102份玉米品种采用人工接种方法进行丝黑穗病鉴定.结果表明:表现高抗的品种占16.67%:表现抗病、中抗、感病的品种各占25.49%:表现高感的品种占6.86%.感病品种年度间数量在递减.  相似文献   

5.
玉米对二代玉米螟抗性鉴定李晓平,何富刚,颜范悦,王艳琴,辛万民,董文良(辽宁省农科院植保所110161)魏家彪(辽宁省抚顺市前甸农科站113103)亚洲玉米螟是为害玉米等作物的重要害虫,给农业生产造成很大损失,成为限制玉米稳产的重要因素之一。玉米螟在...  相似文献   

6.
利用人工接种技术对28种玉米自交系进行鉴定,分析这些自交系对我国玉米主要叶部及土传病害的抗病性。结果表明,供试自交系中3份高抗玉米弯孢叶斑病,5份高抗大斑病,1份高抗穗腐病,3份高抗茎腐病,8份高抗丝黑穗病,其中沈3336和S122对5种主要病害均有较好抗性,可作为育种工作进行品种选育的材料。  相似文献   

7.
转基因抗虫玉米对亚洲玉米螟的抗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田间人工接虫鉴定方法,根据玉米抗螟性田间鉴定评价标准,研究转基因玉米Bt799和NC6304YGRR对亚洲玉米螟的抗性.心叶期接虫试验结果表明,以食叶级别作为评价参数,2种转基因玉米对亚洲玉米螟具有良好的抗性,食叶级别均为1级;2种非转基因玉米食叶级别均大于7级.吐丝期接虫试验结果表明,以单株虫孔数、单株活虫数、单株隧道个数及单株隧道长度作为评价参数,2种转基因玉米对亚洲玉米螟抗性均显著高于各自对应的非转基因玉米.转基因抗虫玉米Bt799和NC6304YGRR田间抗虫效果良好,均能保护玉米在整个生育期内不受亚洲玉米螟危害.  相似文献   

8.
真菌蛋白的提取及其对玉米病害的抗性诱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4种病原真菌为材料,提取其蛋白进行试验,比较了蛋白对玉米大斑病和玉米锈病的抗性作用。结果表明:烟草赤星病的病原菌链格孢属链格孢菌Alternariaalternata(Fries)keissler的提取蛋白对两种病害的抗性都极其显著,很好的应用前景和开发价值。  相似文献   

9.
玉米杂交种对4种病害的兼抗性鉴定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豫北地区广泛种植的21个玉米杂交品种进行了玉米苗枯病、玉米弯孢叶斑病、玉米小斑病和玉米黑粉病的兼抗性鉴定。结果表明:能兼抗3种以上玉米病害的品种为金海5号、郑单21、豫玉29、农大108、3138、金海702、郑单958,上述品种建议在生产上推广。  相似文献   

10.
玉米对亚洲玉米螟抗性的QTL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玉米的亚洲玉米螟抗性进行遗传剖析对抗虫育种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自330×K36的F2:3群体(114个家系)为材料,利用SSR标记对玉米的亚洲玉米螟抗性进行了数量性状位点(QTL)分析。结果表明,基于叶片侵害度性状检测到6个QTL,分别位于染色体4、6、7和10上;基于茎秆虫孔数性状检测到4个QTL,分别位于染色体1、5、8(2个)上;基于茎秆隧道长度性状检测到2个QTL,位于染色体1和8上;以隧道长度/虫孔数为鉴定性状检测到2个QTL,位于染色体7和10上。这些QTL所能解释的表型变异在10.3%~21.5%之间。大部分QTL的作用方式为部分显性。  相似文献   

11.
SW12-859为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生物技术研究所培育的转基因玉米杂交组合,全株表达Cry1F基因杀虫蛋白。本研究以其为材料,与其遗传背景相似的郑单958为非转基因对照,在玉米心叶期(6~8叶期)和穗期(13~16叶期)进行田间人工接玉米螟初孵幼虫,调查其抗螟性、农艺性状及对产量损失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玉米心叶期和穗期,转基因玉米SW12-859对一、二代玉米螟表现为高抗,郑单958表现为感,二者受玉米螟危害程度(抗螟性)差异显著。转基因玉米SW12-859和郑单958的株高、穗位高等农艺性状相近,在接虫条件下,转基因玉米产量显著高于非转基因玉米。  相似文献   

12.
不同玉米品种对褐斑病抗性的初步鉴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2006~2007连续两年采用田间病圃法鉴定了不同玉米品种对褐斑病的抗病性。2006年的试验结果表明,供试的28个品种对褐斑病的抗性存在着十分明显的差异,其中达到抗病水平的有21个,占鉴定总品种的75%;中感品种6个,占鉴定总品种的21.43%;高感品种只有中科4号1个,占鉴定总品种的3.57%。2007年的试验结果表明,10个品种中达到抗病水平的有7个,占鉴定总品种的70%;中感品种3个,占鉴定总品种的30%。  相似文献   

13.
王桂清  马迪 《玉米科学》2016,24(5):152-156
2015年采取田间自然诱发鉴定方法,分析44个主栽玉米品种对玉米锈病的抗性,明确聊城地区主栽玉米品种对锈病的抗感性差异。结果表明,不同玉米品种对玉米锈病抗性差异明显,易感病品种偏多,为54.54%(高感品种占40.91%,感病品种占13.63%);较抗病品种占36.37%(高抗品种占22.73%,抗病品种占13.64%)。大量易感品种的推广是造成玉米锈病流行的主要原因,应大力推广聊玉23、诺达1号、德单5号、登海605、鲁宁184等高抗品种。  相似文献   

14.
不同玉米品种对南方锈病的抗性比较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采用田间自然病圃对19个河南省主栽玉米品种进行了抗南方锈病比较。结果表明:玉米品种间对南方锈病抗性差异明显,其中鲁单981、蠡玉16、DH601抗性较强;郑单958、鲁单9002、粟玉2号对锈病抗性较差;其余玉米品种对锈病的抗性水平居中间类型。  相似文献   

15.
杨宸  何康来  王振营 《玉米科学》2021,29(6):157-163
在黑龙江齐齐哈尔,亚洲玉米螟一代幼虫蛀孔主要分布在玉米茎秆的中部,占总蛀孔数的69.6%;二代幼虫蛀孔主要分布在茎秆下部,占总蛀孔数的41.2%.越冬幼虫在玉米茎秆的中部和下部均有较多分布,分别占总活虫数的40.6%和36.6%.在吉林公主岭,玉米螟一、二代幼虫蛀孔主要分布在茎秆的中部,分别占总蛀孔数的47.3%和47...  相似文献   

16.
丛斌  杨长成  邹庆道 《玉米科学》1995,3(Z1):082-083
本文报道1989~1993年间在东北二代玉米螟发生区的辽宁省,利用工厂化生产的松毛虫赤眼蜂(T.dendrolimi)以及人工诱导滞育的赤眼蜂防治一、二代亚洲玉米螟(O.furnacalis)的试验结果并据此提出在二代玉米螟发生区利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的总体防治策略.  相似文献   

17.
采用喷雾接种法和田间自然诱发法,测定福建省11个鲜食玉米品种在苗期和成株期对玉米小斑病的抗性,并探讨抗感病玉米品种间作对病害发生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玉米品种在苗期对301株小斑病菌群体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抗、感病性,品种之间对菌株群体的抗性频率为32.23%~72.76%,其中榕甜1号和永珍7号的抗性频率较高;供试玉米品种在成株期对小斑病的病情指数存在显著差异,其中榕甜1号、永珍7号和闽甜4号均表现为中抗。田间抗感病玉米品种间作试验发现,在福州试验田感病品种粤甜22分别与抗病品种榕甜1号、永珍7号间作后的病情抑制率为33.78%和25.41%;在屏南试验田相同的间作处理两年病情抑制率分别达58.35%、21.05%和52.56%、46.42%。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百株折茎率、折雄率、茎秆钻蛀率及越冬幼虫数量和体重等指标分析,分析7个黑龙江省不同积温带玉米品种的抗虫性。研究结果表明,供试的7个不同积温带品种表现高抗的品种为垦单5和高油4515,中抗品种郑单958和兴垦3;高感品种为哲单37和绥玉19,中感品种德美亚1号。  相似文献   

19.
松辽平原玉米带秸秆利用与生态环境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松辽平原玉米带样本县玉米秸秆基本概况及利用现状的统计,分析阐述玉米秸秆综合利用不合理的影响因素(包括农户认知、成本、玉米秸秆综合利用渠道和补贴因素),提出推广玉米秸秆食用菌基料化生产规模,建立玉米秸秆离田和收储运体系,利用卫星监控、无人机巡查科技手段助力玉米秸秆禁烧等有效利用的建议,促进农业生态环境实现绿色发展。  相似文献   

20.
高粱抗螟育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亚洲玉米螟是为害高粱的主要螟虫之一,通过对它的研究进展及抗螟研究的了解,分析了高粱的各种抗螟机制,讨论了高粱抗螟性筛选与鉴定的方法,总结了当代抗螟育种的方法及现状并提出发展趋势和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