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 毫秒
1.
2002年6月中旬,斑须蝽在黑河市甜菜、玉米上大面积发生为害。甜菜平均每埯(穴)有虫6~8头,个别地块达20头以上,玉米平均每株有虫5~7头,造成甜菜死苗及玉米心叶扭曲烂心,田间被害率达20%~30%。斑须蝽在本市1a发生1代。以成虫在田间杂草、枯枝落叶、树皮或房屋缝隙中越冬。斑须蝽的为害活动具隐蔽性。白天多聚集在小杨树及作物的根部,傍晚或清晨取食为害。此虫飞行能力较强,有转株为害习性。2002年之所以造成为害,主要是2001年暖冬,越冬基数大,2002年春夏季雨水适宜,对其发生较为有利。斑须蝽… 相似文献
2.
斑须蝽犤Dolycorisbaccarum(Linnaeus)犦又称细毛蝽。原为小麦、玉米、西瓜等作物主要害虫,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种植业结构调整,梨园面积扩大,斑须蝽逐渐转移为害梨树。由于该虫较其他椿象耐低温,世代多,目前已成为郓城县梨园椿象的优势种群。据1998年调查,何庄林场梨园被害果率10%~20%,极大地阻碍了梨业的发展。为此,我们从1998年起在何庄林场设点对该虫的发生规律、生活习性进行系统调查、研究,并提出了综合防治技术。1为害状斑须蝽在本县梨园均有分布,且为害均较重。若虫和成虫以刺吸式口器为害梨树的花序、幼叶、嫩梢及果实。造… 相似文献
3.
4.
5.
棉盲蝽为害习性及防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棉盲蝽是新疆北部棉区的重要害虫之一。由于重视不够,每年给棉花生产造成不小损失。为此,笔者通过田间定点调查,来了解并掌握棉盲蝽的种类、生活习性、发生规律及为害程度,以为防治提供依据,有效地防治棉盲蝽的为害,达到提高棉花产量的目的。1为害情况新疆北部棉盲蝽主要有牧草盲蝽(LyguspratensisL.)和苜蓿盲蝽(AdelphocorislineolatusGoeze)2种。苜蓿盲蝽为优势种,是棉花的重要害虫之一。棉盲蝽于6月上旬侵入棉田,8月中旬迁出,在棉田活动长达80d左右。盲蝽以刺吸式口器,刺吸棉株嫩头幼芽生长点和幼嫩花蕾果实的汁… 相似文献
6.
梨冠网蝽对贴梗海棠的为害及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梨冠网蝽在华北地区一年发生3-4代,近年来,梨冠网蝽的为害呈逐年加重趋势。文章介绍了梨冠网蝽的发生规律和在贴梗海棠上的为害特点、形态特征及生态习性,并提出了具体的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7.
随着抗虫棉大面积种植,棉田主要害虫棉铃虫、红铃虫发生量逐渐减少,但次要害虫如棉盲蝽的发生逐年上升。棉农对棉盲蝽的发生规律及特点了解甚少,对棉花受盲蝽危害后出现高大空现象错误地归结为棉花品种的问题,现将棉盲蝽的发生为害及防治措施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8.
9.
10.
11.
斑须蝽黑卵蜂Trissolcus sp.是斑须蝽Dolycoris baccarum(L.)卵期的主要寄生天敌之一。1982年在河南郾城调查,7月中旬对斑须蝽卵块及卵粒的自然寄生率分别为42.8%和37.5%。斑须蝽黑卵蜂在月平均温度23.2—27.6%,相对湿度为81—93%时,完成一代需14—17天。羽化多数在晚上进行,羽化后成蜂甚为活跃,不久即行交配,每次交配时间 相似文献
12.
<正>棉盲蝽是盐都区棉花生产上的常发性害虫,常年发生为害较平稳,除低温连阴雨特殊气候重发需专门防治外,一般以兼治为主,为次要害虫。随着农村种植业结构调整和作物品种多元化推进,特别是2001年全区全面推广种植Bt转基因棉花品种以来,以棉花为主体的棉田生态环境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相似文献
13.
大蝥斑能为害泡桐树叶,其食量、群集危害,都超过泡桐叶(虫甲)(金花虫)。大斑蝥500头成虫可把一棵6年生、8米高的白花泡桐叶片,很快全部吃光,只剩下叶脉。 形态特征 为害泡桐的大斑蝥标本经南京林学院郑汉业副教授鉴定,学名为Mylabris Phalerata Pallas鞘翅目,芫菁科(Meloidae)。 相似文献
14.
绿盲蝽(LyguslucorumMeyer-Dür)属半翅目,盲蝽科,为棉盲蝽中的优势种。近年来在菏泽市的发生呈加重趋势,已成为棉花和果树的重要害虫。为进一步摸清其发生规律,提供防治科学依据,2003~2004年我们对其进行了初步调查研究。1发生为害情况1.1寄主据调查,绿盲蝽为害枣、苹果、梨、山楂、杏、桃、葡萄、桑、棉花、大豆、玉米、小麦、大白菜、南瓜等。2004年发生为害比较普遍的为枣树、苹果、棉花和大豆。1.2发生世代据近年调查数据,参照历史资料分析,绿盲蝽在本市1年发生5代。以卵在苜蓿、蒿子、石榴、木槿、苹果、桃等寄主的组织内越冬。一… 相似文献
15.
16.
17.
中黑盲蝽对棉花的为害及损失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中黑盲蝽在棉花各生育期对叶、蕾、铃各器官的为害量或为害程度和田间盲蝽群体的密度呈正相关,而个体平均为害量则和群体密度呈负相关。若虫自然群体平均每头破叶4.71片,或可为害2.6—3.7个蕾,或1.93个铃,按成活个体计算则为害量可增加3—5倍。为害损失一般成虫期大于若虫期,蕾铃期大于真叶期。损失因素不在于叶片受害后形成的“破叶”,而是受害幼蕾幼铃超过正常的脱落所引起的减产和晚收。田间百株百头盲蝽群体,其为害损失,真叶期可达2.5—7.7%,蕾期6.2—18.8%;铃期9.1—15.1%以上;各生育期连续为害,产量损失为16.9%。 相似文献
18.
棉花不同生育期棉盲蝽的为害损失及防治指标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项研究以绿盲蝽(Lygus Lucorum Mey Dur)及中黑盲蝽(Adelphocoris Suturalis Jak.)为对象。棉花从子叶、真叶、现蕾到结铃各个阶段都能遭受棉盲蝽的为害。由于盲蝽成、若虫以刺吸口器刺伤幼嫩器官和生长点,使部份器官受到直接损伤并影响到棉株正常生长,导致减产。两种盲蝽不同种群数量在真叶期和蕾铃期为害造成籽花产量的损失均呈抛物型曲线。绿盲蝽在真叶期和蕾期为害,其经济阈限按防治费用与产量损失金额相等时,分别为百株有虫4.7头和12.57头,中黑盲蝽在蕾期的经济阈限为百株10.77头。据此,提出在真叶期及蕾期的防治指标依次为百株5头及10~12头。 相似文献
19.
2000年烟台市农科院胡萝卜制种田首次发现为害。赤条蝽 [Graphosoma rubrolineata (Westwood)]属椿象科。此虫喜于伞形花科蔬菜上为害。寄主植物有胡萝卜、白菜、萝卜、小茴香、葱、洋葱等。喜密集于种子部位,特喜于胡萝卜种花上。在胡萝卜制种田,赤条蝽以针状口器插入种花组织内刺吸汁液。种花被害后,呈点片状褐色斑,种子干瘪,严重影响制种质量与产量。 1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 8~ 11 mm,体背有明显的橙红色纵条纹或浅橙红色与黑色相间的纵条纹。头部小,两侧及中央基部为红色,复眼红色,其他部位为黑色。触角 5节,较细,为棕黑… 相似文献
20.
绿盲蝽对冬枣不同生长期的为害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了解绿盲蝽对其重要果树寄主冬枣的为害特点,通过对各生长期叶、蕾、花、幼果等易受害部位接虫试验,研究绿盲蝽对冬枣的为害规律及其对冬枣坐果的影响。结果显示,不同生长期各部位的被害率和刺点数均随着接虫数的增加而增大。嫩叶期最幼嫩的部位顶芽和第1片叶被害率均为100%,第4、5片叶的被害率均为0;相同接虫密度下,花的刺点数显著高于蕾和幼果;花蕾并存时,花的刺点数显著高于蕾,而被害率无显著差异。花期受害后,坐果数显著降低,其中接1、2、3、4、5头绿盲蝽坐果数分别降低了49.49%、59.60%、84.85%、94.95%、94.87%。研究表明,绿盲蝽对冬枣的为害有明显趋嫩和趋花性,花期受害后对产量的影响最大,应加强对花、幼果期绿盲蝽种群的控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