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贵州主要稻区养鱼密度对稻鱼生长及效益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稻鱼共生技术在贵州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于2017-2019年在贵州典型稻区遵义市播州区、锦屏县、兴义市、思南县开展不同养鱼密度(15~75kg/667m~2)试验,研究贵州不同稻区稻鱼共生适宜的养鱼密度。结果表明:2017-2018年播州区不同养鱼密度对水稻生长、产量均无明显影响,出田鱼产量随投入产量增加而增加,以低密度投入净利增长较大,产投比较高,适合的养鱼密度在15~25kg/667m~2;2019年锦屏县和兴义市的养鱼密度对水稻产量无明显影响,养鱼量20kg/667m~2时的产值、净利最高;思南县稻鱼共生水稻产量比水稻净作低41.5kg/667m~2以上,养鱼量20kg/667m~2时的产值、净利最高;兴义因景区消费,表现出养鱼量越大,产值和效益越高,养鱼量30kg/667m~2时的产值、净利最高。除特殊地区外,稻鱼共生大面积生产养鱼密度以20kg/667m~2为宜。  相似文献   

2.
稻鱼共生,顾名思义是指稻鱼在同一环境中同时生长,从而获得稻鱼双丰收.其特点是在稻田里养鱼,以稻田杂草和害虫为鱼饵,再以鱼粪为水稻肥料,形成"稻鱼共生"系统.  相似文献   

3.
稻田养鱼通过修建一定形式的稻田养鱼工程,建立稻鱼共生,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生态种养系统。1.稻田养鱼的好处(1)提高水面利用率一田多用,一般每亩(1亩=667平方米)稻鱼可增收数百元。水稻在原有基础上增产5%~10%,可谓一举两得。  相似文献   

4.
稻鱼结合是我国现行稻田立体开发利用的一种主要模式,经济效益十分显著。但稻鱼共生两个物种并存,种养矛盾比较突出,鱼田特殊的水管方式造成水稻冠层叶面积加大,梢株偏高,节间偏长,尤其是基部第一、二节间和穗下节明显拉长,往往导致水稻倒伏而引起减产。因此,鱼田水稻矮化植株,增强抗倒力,是夺高产的重要一环。为了缓和稻鱼结合的种养矛盾,确保水稻高产不倒,我们在养鱼稻田中应用多效唑进行矮化防倒效果试验,取得了明显的结果。 材料与方法 研究材料:水稻品种为花培杂交稻汕优63;多效唑为可湿性粉剂(有效成分15%)。 试验设计:试验采用裂区设计,主区为  相似文献   

5.
稻田养鱼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稻田养鱼,属于淡水养鱼的组成部分,为区别于淡水养鱼,有时将在稻田生产的鱼类简称为“稻鱼”或“田鱼”,是将池塘养鱼技术引用到稻田,利用稻田水体开展稻鱼兼作互养,发挥稻鱼互利作用,夺取稻鱼双丰收的一项生产技术。稻田养鱼是人工的稻鱼共生生态结构,将种植业和养殖业结合起来,把两个生产场所重叠在一起,充分利用这个生态环境,发挥水稻和鱼类共生互利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方锦宏 《农技服务》2014,31(7):202-202
<正>稻田养鱼足他养殖业和种植业在人为条件下科学地结合起来。达到互利共生、高产、高效、一体开发利用的养殖技术。一、稻田养鱼的生态作用稻田养鱼是将种植业和养殖业进行有机结合的一种新型种养殖方式,它发扬了湖泊养鱼和池塘养鱼的优点,克服这两种方式的不足,具有稻鱼互利的生态意义。在稻鱼共生生态系统中,杂草和水稻是竞争关系;水稻和鱼之问是共生关系。在稻田生态系统中,大量的稻田杂草和水稻争夺肥料,若消灭了田间杂草,稻谷将增产10%以上,稻阳养鱼减少了杂草  相似文献   

7.
北方寒地养鱼稻田的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旱育稀植是1981年方正县引进的技术,经过多年的试验,总结出适于我国北方实际的高产技术。水稻旱育稀植技术的形成和发展,带来了变直播为插秧,变湿润育苗为旱育苗,变密植为稀植,变低产为高产的科技进步。稻田养鱼后,必然要打破单一种稻的稻田生态系统的平衡,鱼在稻田里生长也与水稻栽培技术发生矛盾。但是,根据鱼稻共生原理和“以稻为主,兼顾养鱼”的原则,这种矛盾在人们有意识地控制和调节下是完全可以解决的,而且还能达到水稻增产鱼丰收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一稻一鱼”是指在稻田中种植一季水稻后,再养一季鱼的经营模式。采用“一稻一鱼”模式养鱼,养殖时间短,成本低,技术简单;养鱼后的底泥富含有机质,可为来年的水稻节约肥料;同时还能有效地解决了常规稻田养鱼中施用农药、化肥以及浅灌晒田与养鱼之间的“三大”矛盾;在不增加用地的情况下,既稳定了粮食生产,又通过养鱼提高了单位土地面积的经济效益,综合效益显著。目前,我省内陆山区的一些农村,已开始推广“一稻一鱼”生产。  相似文献   

9.
稻田养鱼把种植业与养殖业紧密结合起来,不仅能解决吃鱼难,而且能提高经济效益。但是,稻田养鱼会因水稻搁田和喷药治虫而影响鱼的生长。近年来,我们通过试验证明稻田养鱼只要掌握以下三个环节,可以获得稻鱼双丰收。 一、挖鱼沟鱼窝 稻田养鱼要保持足够水层,但是与水稻栽培的促控措施有矛盾,长期灌深水易造成水稻旺长,加重倒伏和病虫危害。同时,防治水稻病虫时全田保持水层,鱼苗散布全田中,增加受  相似文献   

10.
<正>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于2005年6月被FAO列为首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是中国第一个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青田县地处浙江省东南部山区,山多地少,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是著名的石雕之乡、华侨之乡、名人之乡、田鱼之乡。青田稻田养鱼具有2400多年的悠久历史。先民利用种植水稻,同时养殖鲤鱼(俗称田鱼),培育了极具地方特色的鱼种"青田田鱼",创造了稻鱼共生技术,并诞生了"尝新饭"、"祭祖祭神"、"青田鱼灯"等独具特色的稻鱼文化。青田稻田养鱼是典型的稻鱼共生,以稻养鱼,以鱼促稻。  相似文献   

11.
稻鱼共生系统不同水深对水稻和鱼的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水是稻田养鱼的一个限制因子,研究稻鱼系统蓄水深度具有重要意义。开展了稻鱼共生系统不同蓄水深度对水稻和田鱼影响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在水源不足的热带和亚热带山区,只要能够保证水稻生育期稻田水深达到10 cm就能开展稻田养鱼,田鱼生长早期不受影响;水源充足的地区,稻田水深25 cm时,水稻产量不会受到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2.
张玉臣 《吉林农业》2013,(3):250-250
我国稻田养鱼有悠久的历史,早在三国时期,就有稻田养鱼的记载。近年来,在传统的稻田养鱼基础上,各地根据稻、鱼共生理论,采用合理的技术措施,稻田养鱼优势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挥,技术有了进一步的提高,成为我国农村最大面积的立体农业模式。发展稻田养鱼能收到"稻田养鱼鱼养稻,水稻增产鱼丰收"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水稻是世界上广泛种植的一种农作物,是重要的粮食作物。水稻天然是需水量大的一种农作物,经过古人的智慧积累培育出来水里种稻,水中养鱼的稻鱼共生系统。水稻为鱼类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和天然饵料,鱼类又减少了稻田的病虫害,水稻和鱼类和谐共存,因此稻鱼共生系统病虫害防治对于水稻的栽培技术受到广泛重视。  相似文献   

14.
符云俊 《农家科技》1998,(12):22-23
<正> 以往稻田养鱼只能在冬水田,且只能种植一季水稻,无法种植小麦、油菜。稻麦(油)两熟全年稻田养鱼技术,有效地解决了这个难题。这种技术是自然免耕技术的深化,主要由稻麦免耕垄作技术、小春季沟内寄养鱼种技术和大春季微流水养鱼技术组合而成:①深沟窄畦高田埂,田间全年表积水量大。沟深0.4~0.6米,种植畦幅宽0.8~0.9米,田埂高1米。②畦麦沟鱼,稻鱼共生,茬口休闲继续养鱼。小麦期按半旱沟灌调节田间表积水量在25~35米~3/亩,寄养鱼苗;水稻期,按半早淹灌维持田间表积水70~200米~3/亩,全田养鱼,稻鱼共生。茬口休闲期,稻田不耕作,加大田  相似文献   

15.
王岩 《现代农业》2007,(3):27-27
稻田养鱼是根据水稻的生态特征、生物学特性及鱼的生活习性设计而成的一种立体种养模式,它将种植业和养殖业巧妙地结合在同一生态环境中,充分利用稻鱼之间的共生关系,达到稻鱼双丰收。  相似文献   

16.
稻田养鱼是根据水稻的生态特征、生物学特性及鱼的生活习性设计而成的一种立体种养模式,它将种植业和养殖业巧妙地结合在同一生态环境中,充分利用稻鱼之间的共生关系,达到稻鱼双丰收。  相似文献   

17.
单季稻田稻鱼立体种养技术,主要是利用稻田浅水环境辅之以人为措施,既种稻又养鱼,达到稻鱼互利双增收的目的。它是一种充分利用稻田水体、土壤和生物资源,开展种稻养鱼,稻鱼共生,耕养结合,利稻利鱼的先进技术,是根据生物学、生态学和水稻生物防治技术综合设计出来的一种新型的稻田生态农业模式。  相似文献   

18.
<正>稻田生态种养模式指在水稻生产季节,放养鱼、鸭,等于在稻田中形成稻鱼、稻鸭种养结合、互补共生的生态农业种植模式,实现了在同一稻田内既种稻又养鱼、鸭,一田多用、一水多用、一季多收的最佳效果,具有增粮、增肥、增收和节地、节工、节资的优点,符合资源节约、环境生态、循环高效的农业经济发展要求,是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致富的有效途径。1稻鱼共生生态养殖技术"稻鱼共生"是根据稻与鱼的共生互利特点及两物生长发  相似文献   

19.
为了进一步优化现有的稻鱼共生结构,探寻解决稻鱼共生模式现存问题的方法,对稻鱼共生中的物质循环及生态效益进行研究。采用理化因子测定及数据分析法,测定了稻田土壤理化因子变化以及土壤微生物群落变化,分析稻鱼共生中的物质循环。使用采样测定法及生化指标对比法测定了稻鱼共生对双极水稻群体及本地鲫鱼产量的影响。最后分析稻鱼共生的生态效益,对稻鱼共生中的物质循环及生态效益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稻鱼共生模式能有效提高水稻种植区域的物质循环速率,有助于提高水稻种植的生态效益,应用优化后续的种养技术,可以提高农业经济产值。  相似文献   

20.
范伟  陈斐 《农家顾问》2014,(4):46-47
<正>"稻鱼轮作"是根据水稻、鱼虾的共生互利特点及两物种生长发育对环境的需求,合理配置时空,充分利用土地资源的一种生态种养结合模式。近几年来,随着稻田养殖技术提高,稻田养鱼方式发生较大变化,已从过去的粗放型养殖向稻鱼提质增产型的稻鱼共生、稳粮增效型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