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对高梁株高的遗传模型进行测验,结果表明,高梁株高的遗传符合加性、显性模型,控制株高的增效、减效等位基因在雌亲和雄亲的分配比率有极显著差异,株高遗传,增效等位基因,即高秆基因为显性,而这种显性为部分显性。  相似文献   

2.
采用增广NCⅡ设计,对高粱生育期遗传模型进行了测验。结果表明,高粱生育期的遗传不符合加性──显性模型,基因的显性效应不明显.但上位性效应却比较明显;控制生育期的增效、减效等位基因在不育系和恢复系的分配比率,有极显著差异;生育期的遗传.增效等位基因即晚熟基因为显性.且这种显性为超显性。  相似文献   

3.
以5个不同类型不育系为母本,6个中国高粱恢复系为父本作5×6格子方杂交,采用增广NCⅡ设计,对高粱产量因素穗粒数、穗粒重及千粒重进行遗传模型测验。结果表明,高粱的穗粒数、穗粒重及千粒重等性状均不符合加性──显性模型,而存在着极显著的显性效应和上位性效应。增效、减效等位基因频率在雌、雄亲间的分配,穗粒重和千粒重有明显差异,但穗粒数不明显。穗粒数、穗粒重及千粒重均为超显性遗传,该3个性状的增效、减效等位基因均可能为显性或隐性,随基因位点而不同。  相似文献   

4.
中国高粱地方品种株高的遗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采用世代平均数分析的多元回归法对中国高粱地方品种的株高进行了研究,并对杂种F_1代株高的表现作了分析。结果表明,杂种F_1代株高平均倾向高秆亲本,但优势不明显;中国高粱株高加性效应占绝对优势,平均达到总遗传平方和的82%以上,显性效应和上位性效应在某些组合显著存在,上位性效应比显性效应显得更加重要;不同组合加性、显性效应值不同,甚至有正负区别。因此,在选配中矮秆杂交种时,要选配好组合及其亲本。  相似文献   

5.
6.
7.
本文采用世代平均数分析的多元回归法对中国高梁地方品种的株高进行了研究,并对杂种F1代株高的表现作了分析。结果表明,杂种F1代株高平均倾向高秆亲本,但优势不明显;中国高梁株高加性效应占绝对优势,平均达到总遗传平方和82%以上,显性效应和上位性效应在某些组合显著存在,上位性效应比显性效应显得更加重要;不同组合加性,显性效应值不同,甚至有正负区别。因此,在选配中矮秆杂交种时,要选配好组合及其亲本。  相似文献   

8.
高粱产量,株高和穗长的遗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粱产量、株高和穗长的遗传研究孙贵荒,陈悦,杨晓光,杨镇,曹嘉颖(辽宁省农业科学院高粱研究所)单株籽粒产量、株高和穗长是高粱杂交种的主要经济性状。已有的研究表明,株高和穗长是影响产量水平的重要相关因素 ̄[1,2],对产量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在育种实践...  相似文献   

9.
应用两组 5× 5完全双列杂交设计研究了中国高粱千粒重的遗传。结果表明 :中国高粱千粒重的遗传符合加性 -显性模型 ,加性效应和显性效应均存在 ,加性效应更加重要 ;有 3个主效基因控制着千粒重的遗传 ,大粒对小粒为显性 ,且为超显性 ;亲本的显性基因频率 (p)和隐性基因频率 (q)无差异 ;不育系 2 731(γ 2 731)、二黑高 (二黑早 )显性基因多 ,易配出大粒杂交种 ,矬 1(矬 2、白矬 3)隐性基因多 ,需与大粒恢复系杂交才能获得大粒杂交种。  相似文献   

10.
玉米株高和穗位遗传模型测验   总被引:8,自引:4,他引:8  
采用增广NCⅡ设计,对玉米株高、穗位进行了遗传模型测验。结果表明:玉米株高不符合加性--显性模型,存在有显著显性效应和上位性效应,穗位符合加性--显性产效、减效等位基因频率在雌、雄间的分配,株高差异显著,但穗位无明显差异。株高的遗传为超显性遗传。穗位的遗传为部分显性,隐性为增效基因。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不同种植季节下水稻株高进行遗传分析。[方法]选择株高差异大的3个亲本CB1、CB4和CB7,配制CB1×CB4和CB7×CB4组合,建立相应的P1、F1、P2、B1、B2、F2群体,将其分为中、晚2个生产季节种植,考察其株高性状。利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理论的Akaike信息准则(AIC)在B1、B2、F2代中鉴定影响数量性状的主基因存在与否,主基因存在时通过分离分析估计主基因和微效基因的遗传效应及所占总变异的分量。[结果]株高在所有2个季别B1、B2、F2中均符合1对加性主基因+加-显性多基因遗传模式,主基因遗传率为38.63%~78.53%,多基因遗传率为1.72%~36.04%,总基因型遗传率为45.52%~92.93%;2个遗传群体2个季别下株高主基因加性效应值d分别为-4.56、-9.16、-7.19和-9.38,表明主基因加性效应会降低株高性状的表达。[结论]水稻茎粗性状的遗传率受种植季别及所配组合的影响明显。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不同种植季节下水稻株高进行遗传分析。[方法]选择株高差异大的3个亲本CB1、CB4和CB7,配制CB1×CB4和CB7×CB4组合,建立相应的P1、F1、P2、B1、B2、F2群体,将其分为中、晚2个生产季节种植,考察了株高性状。利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理论的Akaike信息准则(AIC)在B1、B2、F2代中鉴定影响数量性状的主基因存在与否,主基因存在时通过分离分析估计主基因和微效基因的遗传效应及所占总变异的分量。[结果]株高在所有2个季别B1、B2、F2中均符合1对加性主基因+加-显性多基因遗传模式,主基因遗传率为38.63%~78.53%,多基因遗传率为1.72%~36.04%,总基因型遗传率为45.52%~92.93%;2个遗传群体2季别下株高主基因加性效应值d分别为-4.56、-9.16、-7.19和-9.38,表明主基因加性效应会降低株高性状的表达。[结论]水稻茎粗性状的遗传率受种植季别及所配组合的影响明显。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粳不籼恢亚种间杂交稻株高与节间性状的遗传效应与杂种优势进行分析。[方法]以6个粳型不育系与9个偏籼型广亲和恢复系进行不完全双列杂交,采用加性-显性遗传模型及其统计分析方法,对粳不籼恢亚种间杂交稻的株高与节间性状进行遗传研究。[结果]粳不籼恢亚种间杂交稻的株高、穗长和节间1长性状主要受到加性效应的控制,而节间3长、节间4长和节间5长性状以显性效应为主。株高、穗长、伸长节间数和大多数节间长度性状的狭义遗传率和广义遗传率均达显著水平。株高与穗长、各节间长度和伸长节间数成对性状之间的表现型、基因型、加性和显性相关系数正值均达到显著水平,其余各成对性状之间大都表现为显著的正向相关。杂种优势分析表明,节间3长、节间4长、节间5长和节间6长性状的群体平均优势和群体超亲优势正值较大,均达极显著水平,株高性状的群体平均优势正值也达极显著水平。[结论]该研究为粳不籼恢亚种间杂交稻株高及节间性状的遗传改良和杂种优势利用提供了更可靠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选用4个冬小麦矮秆种质材料与5个生产上推广种植的高产小麦品种,采用4×5不完全双列杂交方法配制20个杂交组合,对亲本和杂交F1代株高的构成因素进行了遗传分析,结果表明:F1杂种优势普遍存在,穗下节长的优势最高。洛麦9851矮和西南05配合力较好,不仅后代株高降低,且改善了株高结构,是组配矮秆、大穗杂交组合较为理想的矮秆亲本;洛麦99045虽然降低了后代株高且改善了株高结构,但后代穗子较小;河北矮3后代基部节间增长,组合配制时不可用。杂交后代株高性状主要由加性基因决定,显性基因对其表现的影响是次要的。各性状遗传力较高,表明其后代变异受环境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5.
高粱遗传转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了农杆菌介导法、基因枪法、电激法、花粉管通道法4种高粱遗传转化方法,并提出了今后高粱遗传转化中应集中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高粱的株形性状主要包括株高、叶角和叶向值等,这些性状在F1代均表现出明显的杂种优势,其中叶向值为负优势。株高的杂种优势最大,但在试验范围内株高与籽粒产量之间没有显著的相关性,今后育种中可适当降低株高。由于F1代叶角为正优势,叶向值为负优势,要获得紧凑型高粱杂交种就必须选择叶角更小、叶向值更大的亲本系。本试验中的紧凑型高粱(叶角小,叶向值大)没有表现出高产趋势,说明产量形成是较复杂的,既受株形因素的影响,也受其他性状的影响,超高产必须要实现株形性状与其他优良农艺性状的结合。  相似文献   

17.
高粱遗传图谱构建及分子标记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概述了高粱遗传图谱构建和图谱构建过程中所运用的分子标记两方面的研究进展,比较了不同作图群体和不同分子标记在高粱遗传图谱构建中的发展过程及差异,展望了高粱遗传图谱的发展方向及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小麦株高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提高育种预见性和选择效率,对小麦株高问题进行了探讨。认为选育矮秆和半矮秆品种是现代小麦育种的发展趋势,分析了小麦品种过度矮化的不利影响和适度高化的有利作用。株高的理想范围不能一概而论,应根据生产条件和产量水平来确定。在适当控制株高的基础上,应着重提高茎秆质量和根量,注重合理群体组成及冠层结构的选配工作,进一步优化综合农艺性状,从而在更高的基础上实现形态性状的理想组合,才能提高产量潜力,实现产量的突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