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在水稻生产中,秧苗是基础,培育壮秧是水稻高产栽培的技术关键。关于壮秧的形态指标,过去曾提出过扁蒲秧、三叉秧、带蘖秧、健壮秧等,但仅是秧苗在形态特点上的定性描述,缺乏数量概念,不易规范化。近年来,凌启鸿等根据秧苗生理特点和器官同伸规则提出用个体叶蘖基本同伸,群体茎蘖停滞增长(多数个体停止分蘖)叶龄期作为适龄移栽的壮秧指标。为了阐明群体茎蘖滞增叶龄期秧苗的特点,以及群体茎蘖滞增叶龄期、密度和壮秧的关系,明确移栽的适宜叶龄期与最适播量,特进行本试验,以便为大面积培育壮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水稻“稀长大”栽培新技术,就是通过稀播及化学调节,培育长秧龄、多蘖壮秧,促进群体大穗的一套全新的优质、高产、稳产、高效的栽培技术体系。其技术原理是:依据水稻生长发育规律,通过大幅度降低秧田播种量和化学药剂调节,抑制秧苗顶端生长优势,促进低节位分蘖的发生和生长,增大秧蘖弹性,适当延长秧龄,使秧苗移栽后10—20天进入幼穗分化,使秧田分蘖增大增多,减少移栽导致的死蘖空位,发挥低位分蘖易成大穗的优势;又因基肥与返青促蘖肥的施用,既促进本田分蘖,  相似文献   

3.
利用分蘖特性提高水稻产量新途径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水稻秧田期单位面积秧苗数与秧龄对秧田分蘖的影响研究,进一步规范了扁蒲秧,带蘖秧,多蘖秧,超多蘖秧和特多蘖秧的带蘖内涵,并指出“稀播或稀寄喷多效唑,长秧龄,提高秧田整地质量,提高秧田期的管理水平”是育成“特多蘖”秧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机摆秧苗与抛秧、常规秧相比,由于播种量高,秧苗素质稍差,返青活棵较慢。机摆秧本田期分蘖节位多,分蘖高峰期达5~10d,高峰苗数介于两者之间。栽培技术上,要酌情增施分蘖肥,适当提早搁田,在足穗的基础上,培育壮秆大穗。机摆秧拔节期单蘖叶面积1365cm2,与抛秧稻相似,但由于抽穗灌浆期通风透光好,叶片枯黄较慢,单茎绿叶数、叶面积均超过抛秧。  相似文献   

5.
插秧机作业前,除了进行保养和必要的调整外,应按机插的操作规程要求使用,否则,插秧机作业时易出现以下故障。 1.立秧差 产生原因:①秧苗床水分不足;②插秧深度调节不佳;③本田表土过硬或过稀。 排除方法:①给秧床土适当浇水;②减慢秧苗速度;③将插秧深度稍微调深(但不许超过3厘米);④改善本田表土质量。 2.分离针与推秧器间带夹秧苗 产生原因:①秧苗床土水分少;②本田过分稀软或是缺少水分;③推秧器与分离针间隙过大;④推秧器变形或推秧不佳。 排除方法:①秧苗床土适量浇水;②提高整地质量,增加本田沉淀时间或给本田灌水…  相似文献   

6.
本试验在杂交水稻两段育秧的不同时期用不同浓度多效唑喷施叶片,通过考查秧苗素质和测定生理指标及产量,表明在第一段秧田的1叶1心期和寄秧15天后两次用20OPPM多效唑处理,可培育出多蘖壮秧,秧苗移栽本田后生理代谢增强,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和光合速率提高,后期灌浆速率增大,有效穗增加。信阳地区杂交水稻育秧施用多效唑增产显著。  相似文献   

7.
1991k 1993年在杂交水稻温室两段育秧中进行了喷施多效唑试验,结果表明在温室秧苗的1叶1心期知寄秧15天后两次喷施200PPM多效唑,可培育出多蘖壮秧,秧苗移栽本田后生理代谢增强,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和光合速率提高,后期灌浆速率增大,有效穗增加,小区试验稻谷亩产量增加17.82%,大面积示范推广的128000亩,平均亩增产稻谷69.55kg,增产率13.35%。  相似文献   

8.
正1技术特点与传统高产栽培技术比较,水稻超高产强化栽培技术体系有以下特点。1.1嫩秧早栽。强化栽培技术可移栽2~3叶龄的秧苗,与传统技术相比,移栽秧苗减少2~4片叶,有利于早生快发,提高分蘖成穗率。1.2稀植壮株。强化栽培技术本田稀植,每亩栽插6000~9000穴,比传统技术少栽5000~7000穴,有利于分蘖的发生和单株生长,形成有利于高产的群体结构,促进穗大  相似文献   

9.
连作晚稻杂交稻旱育秧不同播量与常规半旱育秧对比试验的结果显示,在旱育秧每666.7m^2秧播种量5-20kg范围内,5-10kg处理增产显著,故生产上以播量7.5-10kg为宜,并应比常规提前3-5天播种。能秧一常规半旱育秧相比,明显改善秧苗素质,增加单株白根数和绿叶数:秧、本田分蘖增生则多,初始分蘖发生早,出叶速度慢,全生育期推迟3-10天;后期植株挺健,抗性增强,纹枯病病指下降38.8%,有效  相似文献   

10.
正一、技术特点与传统高产栽培技术比较,水稻超高产强化栽培技术体系有以下特点。1、嫩秧早栽。强化栽培技术在冬闲田或冬水田可移栽2―3叶龄的秧苗,在两季田可移栽3―5叶龄的秧苗,与传统技术相比,移栽秧苗减少2―4片叶,有利于早生快发,提高分蘖成穗率。2、稀植壮株。强化栽培技术本田稀植,每亩栽插6000―9000穴,比传统技术少栽5000―7000穴,有利于分蘖的发生和单株生长,形成有利于高产的群  相似文献   

11.
杂交中稻秧苗密度与苗质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结果表明:杂交中稻秧苗密度对苗质的影响随秧龄玲延长而大。旱、湿秧小苗<6400株/m^2苗高干重、叶面积等无显著差别;中、大苗苗高干重(y1)、单株分蘖数(y2)等与密度呈极显著负相关。其回归关系分别可以y1=a-bx和y2=ae^-bx式表达。式中a,b值随苗龄加大,同龄旱秧比湿秧b值小。苗质开始显著下降的秧苗密度(株/m^2):中、大苗依次约为4000和2000(旱秧);3000和1000(湿秧)。大苗单本栽,苗质显著较差的,大田生育及产量亦显著较差。高产高效的适宜秧苗密度(株/m^2),小苗可达6500;中、大苗依次为3000和1000(旱秧),2000和400(湿秧)。  相似文献   

12.
为探讨当前生产条件下实现水稻增产的适宜育秧方式,以杂交水稻桂两优2号为试材,设土床旱育秧、编织布旱育秧、塑盘旱育秧、编织布湿润育秧和塑盘湿润育秧5种方式,在不同育秧方式基础上设置施用壮秧剂和不施壮秧剂2个处理水平,研究育秧方式对水稻秧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早稻湿润育秧尤其是塑盘湿润育秧的秧苗长势较旱育秧的好,晚稻旱育秧尤其是编织布旱育秧秧苗长势较湿润育秧的好;在抗逆性方面,早稻、晚稻旱育秧尤其是编织布旱育秧秧苗耐冷及耐高温能力较湿润育秧的强;施用壮秧剂可促进秧苗生长,提高秧苗耐冷耐高温能力;育秧方式与壮秧剂交互作用对早稻秧苗生长的影响较晚稻显著。本试验条件下,最适宜的育秧方式是编织布与施壮秧剂组合的旱育秧方式。  相似文献   

13.
水稻机插秧育秧基质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质育秧是水稻机插秧的关键技术,育秧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水稻机插秧的质量和产量。为了给水稻机插秧技术的完善提供参考,本文综述了水稻机插秧基质育秧的现状、优点、类型;归纳了市场上常见基质的配方,对基质的物理性状、化学性状和生物性状等进行阐述;也指出了基质育秧存在的问题,并对其在今后农业生产上的应用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4.
多效土壤消毒剂对蔬菜育苗苗床进行熏蒸消毒 ,可以有效降低苗期病害发生率、地下害虫虫口密度和杂草数量 ,并显著促进苗期生长发育 ,提高其壮苗指数  相似文献   

15.
微生物源脱落酸(ABA)对辣椒苗耐冷性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以辣椒早丰1号和苏椒5号为材料,探讨了生物源脱落酸(ABA)提高辣椒苗耐冷性的作用.结果表明,ABA能有效提高辣椒苗的耐冷性.在低温胁迫过程中,经ABA处理能有效减缓辣椒苗叶片中超氧物歧化酶(SOD)活性的降低和丙二醛(MDA)的积累,促进辣椒苗叶片中脯氨酸、抗坏血酸(AsA)和可溶性糖含量大幅增加,并维持较高水平的还原型谷胱甘肽(GSH).  相似文献   

16.
KHCO3对水稻幼苗光合速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叶绿体、叶切片和完整叶片不同层次上KHCO3对水稻幼苗光合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外加KHCO3可以使光合速率不同程度的提高,特别是外加KHCO3对叶绿体光合放氧的促进作用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棉花营养钵育苗移栽、无土育苗移栽及直播3种栽培方式的苗期生长情况及产量的比较,结果表明:无土育苗方式移栽后生长有一定滞后,移栽成活率明显高于营养钵移栽方式;无土育苗方式显著提高单株果节数及单株成铃数,最终提高产量;为解决棉花生产中的问题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8.
烤烟不同育苗方式对成苗率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试验表明 ,纸筒育苗、插盘育苗、漂浮育苗 3种方式皆可育出烟叶生产上所需的烟苗。漂浮育苗成苗素质较好 ,但成苗率偏低 ,成本偏高 ;托盘育苗和纸筒育苗基本相似 ,成本低 ,成苗率高 ,但烟苗素质稍差  相似文献   

19.
钴对玉米幼苗生长发育及钴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盆栽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钴对玉米幼苗生长发育及其钴含量的影响,以期为玉米优质高产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施用钴会降低玉米幼苗中叶绿素的含量,提高玉米幼苗氮的含量,但钴超过一定的浓度,玉米幼苗中的含氮量会下降;施用钴对玉米幼苗中磷和钾含量也有一定影响;施用钴会降低玉米幼苗根系活力,提高玉米幼苗地上、地下部分全钴含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烤烟湿润育苗不同营养供应模式和不同营养供应时期对烟苗生长及生理指标的影响.[方法]3种营养供应模式分别为“全浇式”(整个育苗过程中把专用营养液配成一定浓度的营养液浇施盘面并淋清水)、“全灌式”(整个育苗过程把专用营养液配成一定浓度的营养液灌施到营养池中)、“分段式”(在烟苗封盘前把专用营养液配成一定浓度的营养液灌施到营养池中,封盘后把专用营养液配成一定浓度的营养液浇施盘面并淋清水),3种营养供应时期分别为播种后出苗前、出苗后、小十字期,各处理N供应量分别为100 mg/kg.[结果]烤烟湿润育苗“分段式”营养供应模式和播种后出苗前开始供应营养出苗率更高,出叶速度更快,根系更发达,根系活力更高,束缚水含量更高,烟苗综合素质更高.[结论]播种后出苗前开始供应营养不会抑制种子萌发出苗,可为烟叶生产上应用湿润育苗培育出高素质的烟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