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稻褐边螟系54年在长沙晚稻田内发现的一种新螟虫。本种螟虫除在长沙发生外,55年检查醴陵、洞口、常宁等县螟卵寄生率的材料中亦发现有不少稻褐边螟卵块。本年8月在望城、湘阴等县调查亦发现本种;特别是在连作晚稻秧田,它为害秧苗所造成的枯心率与虫口的密度,远远超过三化螟。又根据一系列的观察,其形态和生活习性与三化螟近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广东不同稻区钻蛀性螟虫和三化螟卵寄生性天敌资源的调查,结果表明:三化螟仍是稻区钻蛀性螟虫的优势种群,二化螟在个别地区比例较大;三化螟卵寄生性天敌以稻螟赤眼蜂为主,卵寄生率较低。  相似文献   

3.
一防治水稻螟虫的技术措施采用农业技术及药剂防治相结合的综合措施,积极开展消灭越冬螟虫工作,大力推广药剂防治,适当推行栽培技术治螟。1.消灭越冬螟虫:各地应根据具体情况,划分类型,采取不同措施,分别对待,大力消灭稻根、稻草、茭白和杂草内的越冬螟虫。  相似文献   

4.
四川省水稻螟虫的越冬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对四川省水稻螟虫的越冬情况进行了系统调查,结果表明:二化螟、三化螟和大螟在四川稻区均可越冬。二化螟在越冬数量和分布区域上都占优势。二化螟主要以老龄幼虫在稻桩稻秆中都能越冬,以稻秆中越冬的数量更大;三化螟在龙泉、珙县等稻区有分布且占优势数量,幼虫只在稻桩中越冬;大螟数量很少,在部分地区有分布,主要以大龄幼虫在稻秆中越冬。  相似文献   

5.
一、前言药剂防治水稻三化螟,效果很不稳定,甚至无效居多。其原因何在?尚未探討清楚。因此,中国、日本、印度三国的螟虫工作者,对药剂治螟,尚存在很多問題。自栽培治螟发現以后,找出了水稻生长期与螟虫生存的关系,才弄清了問題的主要关鍵是在于施药时期;如果施药时期适当,即效果显著,施药期不当,則效果很差。目前螟虫工作者,对施药时期仍有二种主张:一是根据螟虫发生期施药;另一是根据水稻生长期施药。(一) 根据螟虫发生期施药:国内外螟虫学者都认为水稻全部生长发育时期皆适于螟虫生存,要消灭螟害,就应大量杀死螟虫,依照螟虫发生期施药最为可靠。因此中、日、印三国螟虫学者,均主张根据螟虫发生时期  相似文献   

6.
贵州山区的水稻螟虫以三化螟和二化螟为主,其次为大螟和褐边螟。三化螟在贵州山区每年发生3-4代,以第3或第4代幼虫在稻桩里越冬。螟蛾盛发期第1代为4月中旬,第2代为6月上、中旬,第3代为7月下-8月上旬,第4月代为9月上、中旬。以第3-、4代为害重,是防治的重点。  相似文献   

7.
简讯     
台湾稻螟为害玉米1956年冬天和今年春初,百色农业试验站在该站及其附近农业社的稻田中调查各种不同地势和稻田类型共64坵,11,957丛115,422株稻根,共得4种水稻螟虫的越冬幼虫2,717头,其中台湾稻螟幼虫最多,占56.6%,三化螟幼虫次之,占26.9%,大螟较少,占  相似文献   

8.
三年来,我們在总結农业丰产經驗和研究农作物高产生理的工作中,摸索着从生产实践通向理論研究的道路。室內室外都进行了試驗,参加不少調查研究和座談会,接触很多新問题和新事物。在双百方針的鼓舞下也爭論过不少問題,有的較一致了,有的相持不下,尚待更多的試驗去解决。这里就我們在小麦丰产問題研究中的粗浅体会,提出几点加以討論。 前期的生长基础和后期的干物質累积 小麦产量的形成过程可以大体分为两个  相似文献   

9.
根据最近几年的观察,资阳水稻螟虫的种类主要为二化螟,约占60%左右;三化螟约占30%左右,特别是长势好、密度大、生长茂盛、嫩绿的田块,三化螟明显要多些;大螟数量少,约占10%以下,主要分布在田边。在资阳范围内危害水稻的主要是第一代和第二代螟虫,二化螟和三化螟发生时间不一致,在第一代螟虫中,三化螟比二化螟晚发生10多天,但第二代螟虫中三化螟比二化螟发生期早7~10天,这就为螟虫的防治增加了难度。大螟发生数量少,发生时间与二化螟基本一致,不作  相似文献   

10.
一、水稻螟虫(钻心虫)包括二化螟、大螟、三化螟,以二化螟为害为主。二化螟常年发生三代,以一、二代危害较重,第三代危害再生稻。我区常年防治时间一般是:一代螟虫5月上旬,二代螟虫6月下旬至7月上中旬,三代在8月初。防治适期要依据当年气候情况等综合因素而定,具体防治时间以植保部门预报为准。防治方法:①消灭越冬螟虫,压低发生基数;  相似文献   

11.
对广东稻区近年钻蛀螟虫群落组成、分布及发生为害程度进行了系统调查.结果表明,广东稻区钻蛀螟虫主要种类有三化螟、二化螟、台湾稻螟、大螟.三化螟的分布遍及广东全省且在台山、南雄及新会稻区占绝对优势.二化螟具有由北向南扩散的趋势;台湾稻螟除了在南雄稻区未发现外,其余稻区都有发生.从蛀茎稻螟在稻田的为害程度来看,蛀茎螟虫在调查区中的发生为害因为化学防治和农业栽培防治措施总体上较轻.  相似文献   

12.
稻螟是水稻的大敌,它在水稻收获后一般躲在根茬内越冬。掌握稻螟越冬規律,对于冬季治螟具有重要的意义。据1961—1962年在桐城地区的观察研究,三种螟虫越冬比例因地区类型不同而有所差异。一般三化螟在圩畈区越冬数量多、密度大,二化螟以丘陵区和山区为主要越冬地区,大螟越冬情况与二化螟相似,但数量极少。通过初步分析,三化螟幼虫由于体内油脂腊質校少,因而构结保护膜越冬。随着气温的变化,結膜率在12月份以前平均将近50%,翌年1—2月份則上升到100%,待春暖花开时,从膜内化蛹,开始新的一年生活。二化螟先在稻桩内越冬,然后因气温变化則迁移到其他禾茬和杂草内,而以高粱茬中密度最大。  相似文献   

13.
我省水稻螟虫有三化螟、二化螟、大螟和褐边螟四种。其中以三化螟近年来持续大发生,为害最严重。二化螟也有上升趋势。根据去冬今春气候温暖,越冬幼虫死亡很少,存活数量很多的情况,今年这两种螟虫都可能是个大发生年。为了彻底消灭它们的危害,保证水稻稳产高产,作者根据我省水稻螟虫发生为害的规律,以及多年生产实践和群众性的治螟斗争经验,将二、三化螟虫调查方法及药剂防治指标,整理写成本文,仅供我省各地参考。  相似文献   

14.
正水稻螟虫,又名水稻钻心虫,是水稻的重要害虫,发生较为普遍的是二化螟、三化螟和大螟。在豫南地区最为常见是二化螟和三化螟。二化螟第1代为主害代,越冬代成虫4月中旬始见,5月上中旬盛发,因越冬场所的不同,羽化很不整齐,可一直持续到6月上旬。第1代幼虫在5月下旬至6月上旬为害早栽早发的春稻,造成大量枯心、枯鞘,减产显著。二化螟2代幼虫在7月下旬发生,为害比较分  相似文献   

15.
稻螟寄生蜂是三化螟的主要天敌之一。关于这方面的资料,在我省尚未見报道。我們于1963—1964年进行水稻螟虫預测預报时,对当地三化螟寄生蜂作了初步考查。現将結果簡报如下,以供有关方面研究参考。安庆地区螟卵寄生蜂已发現四种:即1.稻螟赤眼蜂(Trichogramma japonica Ashmead);2.等腹黑卵蜂(Telenomus dignus Gahan);3.长腹黑卵蜂  相似文献   

16.
人民公社化是我国农村社会生产关系的一个偉大变革,这一个变化提出了許多实际問題和理論問題,商品生产問題就是其中的一个。公社化之后,生产关系变化了,于是引起了各个方面的变化,原来农業生产合作社发展成为公社,虽然公社在目前仍是集体所有制,但又增加了若干全民所有制的成分;分配制度由原来按工分計酬变为供給制和工資制相結合的分配制度,人民生活方式也随着有很大的变化,原来是一家一户組織自己的生活,现在則办起了許多公共食堂、托儿所、幼儿园、敬老院等等。这些变化在人們思想上的反映是不一致的,面对这些現实問題,有人这样看,有人那样看。例如,对于目前公社的商品生产問題就有各种不同的看法。有人認为:公社化之后,由于原来各个农業社之間的商品交换不存在了,因而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的范圍縮小了,甚至可以消灭商品生产了。为什么有这种看法呢?主要是对人民公社的性質的誤解,对人民公社的看法有片面性。現就坏城人民公社的商品生产問題来探討一下。  相似文献   

17.
冬季治螟最有效的办法是掘稻根,因为有些螟虫的幼虫,在未割稻以前就躲到稻椿里藏起来了;所以我们一定要把稻根里的螟虫也除掉,这样才能不受螟害。这项工作,做得好坏,对来年螟害的轻重有重大关系;但是稻根大家感到太麻烦。拔吧,一颗稻根要蹬几蹬,非常吃劲,一天也只拔了二分地。掘吧,连泥带土也费时费力。现在我把苏南太湖农民黄怀忠  相似文献   

18.
水稻螟虫是全国稻区的大害虫,是“全国农业发展纲要”(修正草案)中消灭十一大病虫害的主要对象之一。稻螟种类繁多,在国内已发现的计有:三化螟、二化螟、大螟、褐边螟、台湾稻螟等五种。随着农业生产大跃进运动的蓬勃开展,稻区人民对稻螟发生的预测预报和防治办法的要求也日益迫切。在党中央和中央人民政府的重视和正确领导下,国内从1956年起在专家们的指导下已开始了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四川省西部水稻螟虫组成及发生危害特点。[方法]于2007~2009年对四川西部稻区螟虫的组成及危害进行了系统调查。[结果]川西稻区螟虫由二化螟、三化螟和大螟组成。二化螟在川西绝大部分稻区都是优势危害种群;三化螟主要在龙泉和青白江及部分稻区有分布为害,表现出扩散加重趋势;大螟数量很少,但在水稻生长后期危害较重。[结论]研究结果为川西稻区水稻螟虫的有效防控措施的提出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0.
水稻螟虫是福建省水稻的重要害虫,主要有二化螟、三化螟和大螟[1].其中闽南稻区以三化螟为主,闽东稻区以二化螟为主,闽中、闽西、闽北以二化螟和三化螟混合为害.20世纪70年代三化螟发生重于二化螟[2-3];80年代后期,因种植结构调整、耕作制度改变、品种的更换、防治措施的发展和气候的变化等,水稻螟虫种群结构也在发生变化.近年来,二化螟已上升为最主要的害虫之一,其发生区域由纯单季稻区或单双混栽区向双季稻区、从高海拔稻区向平原稻区、从闽西北和闽东稻区向闽南沿海稻区扩展,其发生量有逐年加重的趋势.为探讨水稻螟虫在我省越冬的特点及原因,为该虫的预测预报、发生趋势以及可持续综合治理提供科学依据,特进行本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