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根据1988~1986年的试验资料,分析了不同种植密度和种植方式对蚕豆产量、有关生理指标、群体结构及光能分布的影响。证明在安宁河流域太粒型蚕豆播种的最适密度为亩基本亩15000~18750株,该群体结构较亩基本亩8333株的增产30%以上。宽窄行种植比等行种植增产10~40%,以33厘米和20厘米的宽窄行效果最好。最适种植密度和宽窄行播种增产的原因是提高了蚕豆中后期叶面积指数,增大光合势和净同化率,使群体光能分布均匀,改良收获指数,提高了光能利用率。本文还利用大田切片法对不同种植密度和不同种植方式蚕豆群体结构和光能分布进行了比较. 近年来,国内外对蚕豆种植密度和种植方式作了一些研究,但不同地区差异极大,Pandey等试验证明蚕豆田由11.1株/平方米增至133.2株/平方米,生物产量和经济产量几乎成直线增加。上海农学院试验发现超过15株/早方米产量下降。在种植方式方面,张成昌等提出,蚕豆以宽窄行种植比等行种植增产15.9~39.3%;上海农学院试验认为以宽行窄株距条点播为好。可见,最佳密度和方式受地区和品种影响极大。地处西南高原的安宁河流域,有成片种植蚕豆并以收获籽粒为种植目的的历史,但历年来产量徘徊在亩产75公斤左右,低产原因之一是种植密度和方式不合理,因而寻求适合本地最佳种植方式和密度,是生产上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本文根据1983~1986年三年的试验资料,分析了不同密度和方式对蚕豆产量、有关生理指标、群体结构及光能分布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不同密度对超甜玉米鲜穗产量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石建尧 《种子科技》2002,20(6):350-351
超甜玉米以鲜果鳎鲜销及加工为主,因此生产上除力求获得高产外,果穗的商品性即质量至关重要。不同种植密度对超甜玉米果穗产量和质量的影响很大。试验结果表明,一般品种以每亩植3000-3500株为最佳。  相似文献   

3.
不同行距对冬小麦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胜爱 《中国农学通报》2014,30(24):194-198
为了寻求高产小麦所需的最佳播种方式和行距,实现冬小麦高产和稳产。2011—2013年在河北省藁城市进行了不同播种方式对小麦产量影响的大田试验。试验处理包括冬小麦三密一稀(A)、四密一稀(B)和六密一稀(C)三种种植方式,其中三密一稀(A)种植方式为目前生产上大面积采用的种植方式,三种种植方式的平均行距分别为17.6 cm、15.0 cm和11.7 cm。2年的试验结果表明,冬小麦四密一稀(B)种植产量最高,其次为六密一稀,三密一稀产量最低,四密一稀和六密一稀种植的冬小麦产量分别比三密一稀种植的产量2年平均提高12.2%和9.0%(P<0.05)。四密一稀(B)处理与三密一稀(A)处理相比具有增产效应,与六密一稀(C)处理相比农业生产中的可操作性强。因此,建议生产上可大面积推广小麦四密一稀的播种方式。7).。  相似文献   

4.
张群  朱义  崔心红 《中国农学通报》2014,30(28):210-216
以黄菖蒲、水葱与菖蒲3 种挺水植物为材料,在常规种植密度下设置纯植、块状混植与株间混植3种种植方式,分析不同种植方式对植株生长的影响。结果显示,黄菖蒲与菖蒲共同种植其伸长率(ER)均高于纯植方式;块状混植方式下黄菖蒲的平均生长速率(AGR)高于纯植方式,而菖蒲的AGR 则低于纯植方式;株间混植方式下两者的AGR均高于纯植方式。两者分别与水葱株间混植时,水葱的ER 在块状混植与株间混植方式下均比纯植方式高,而菖蒲与黄菖蒲的ER 则均比纯植方式低;株间混植时水葱与黄菖蒲的AGR 均低于纯植方式,菖蒲的AGR 在块状混植方式下比纯植方式低,株间混植方式下则与纯植相当。结果表明,菖蒲与黄菖蒲株间混植有利于相互植株的较快增加和生物产量的较快累积,体现出相互促进效应;而它们与水葱株间混植时,水葱会通过快速的株高伸长,对菖蒲与黄菖蒲形成一定的抑制效应。  相似文献   

5.
耐密型玉米品种的筛选与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赤峰市是内蒙古自治区的玉米主产区之一,2008年玉米播种面积达到38.7万hm2,占全市农作物播种面积的38%.多年来,由于当地农民受"稀植结大穗,一穗顶两穗"传统种植观念的影响.选用的玉米品种以稀植高秆大穗品种为主,667m2留苗一般为3000~3500株.密度普遍偏低.大量研究结果和生产实践表明:改种耐密型品种、增加种植密度是当前提高玉米产量的主要途径,667m2增苗500株,产量可增加50kg左右.  相似文献   

6.
为了摸清黑芝麻新品种‘赣芝7号’在丘陵红壤区种植的适宜密度,通过秋播设计5个处理,即Ⅰ:12万株/hm2,Ⅱ:18万株/hm2,Ⅲ:24万株/hm2,Ⅳ:30万株/hm2,Ⅴ:36万株/hm2,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对其产量及主要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种植密度对‘赣芝7号’的生育进程影响小,对主要生物性状和经济性状均有不同影响,对产量的影响大,过稀过密都不利高产,秋播密植优于稀植,不宜定苗18万株/hm2以下,以定苗24万株/hm2为宜,产量最好达1720.86 kg/hm2,春播可适度稀为18万株/hm2,夏播密度在21万株/hm2。  相似文献   

7.
在北疆气候生态条件下,以杂交棉品种新陆早43号和鲁棉研24号为材料,采用育苗移栽稀植,研究杂交棉稀植条件下冠层结构、光合特性及与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与直播棉相比,移栽稀植条件下叶面积指数较低、冠层开度和透光率偏高,群体漏光损失严重,群体光合速率和干物质质量显著降低,但叶枝成铃的比例显著增加,且棉株生育进程有所提前,霜...  相似文献   

8.
氮肥和种植密度对蚕豆结瘤和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胶泥土和沙壤土两种土壤条件下,研究了5种氮肥用量和3种种植密度对蚕豆结瘤和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蚕豆在不同土壤条件下结瘤能力差异较大,在氮肥施用量低于240kg/hm2的情况下,适当提高氮肥施用量有助于提高蚕豆的结瘤能力。蚕豆的行距从25cm增加到50cm,降低了种植在胶泥土上蚕豆的结瘤能力,却提高了种植在沙壤土上蚕豆的结瘤能力。同样,适量提高氮肥的施用量,蚕豆的生物量、有效荚数、子粒产量和株高均得到提高。增加蚕豆的行距,促进蚕豆的生物量、有效荚数、子粒产量,降低了蚕豆的株高。  相似文献   

9.
黑龙江省玉米栽培面积较大,历年播种面积均在180~200万公顷,传统上多实行70厘米行距大垄栽培,每亩保苗2000~2700株,偏于稀植,漏光损失严重。这种种植方式影响了玉米产量的进一步提高,不能充分发挥玉米的增产潜力,尤其是在我省北部冷凉地区表现尤为明显。第三积温带以北的许多县份,玉米亩产只有200公斤左右,其低产原因之一就是大垄稀植。为了大幅度提高玉米单产,发挥玉米群体增产效益,我们于1988~1989年研究示范了少耕平播密植  相似文献   

10.
滇中水稻种植方式、秧龄与产量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摘要在低纬高原的滇中地区,关于水稻不同种植方式、秧秧与产量的关系研究表明,旱育秧大小行稀植有利于水稻增产7.55%,而等行等株距的种植方式产量较低;同样的种植规格下,中苗秧龄比老苗秧龄(多21d)移栽的增产显著:在旱育稀植的情况下,于大行间在正常移栽后21d适当移栽老秧,可以进一步提高经济产量16.94%,其增产原因是有效穗数增加、充分利用穗部空间养分,其栽培技术值得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1.
杂交棉直播稀植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新疆兵团农七师为不断提高棉花产量和质量,在杂交棉品种引进、筛选、试验、示范、推广等诸多方面,开展了研究探索,总结出一套种植管理杂交棉的新技术,尤其是推广杂交棉直播稀植技术,是在新疆植棉史上的一次飞跃.直播稀植技术充分发挥杂交棉结铃性强、叶枝发达、成铃率高、衣分高、个体发育好等优势.2008-2009年农七师杂交棉直播稀植种植3460hm2,平均单产子棉416kg.平均667m2净利润1200余元,达到了团场增效、农户增收的目的,杂交棉直播稀植技术走在了新疆杂交棉种植技术的前沿.  相似文献   

12.
配置方式与密度对夏直播花生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2个中早熟大花生品种,研究了5种配置方式与密度对夏直播花生产量及其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配置方式与密度对夏直播花生产量影响很大,在产量构成因素中影响最大的是单株结果数量。生产上,实收株数以掌握在24万~28万株/hm~2,采用宽垄密植或窄垄稀植配置方式和单粒精播技术有利于夏直播花生高产。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不同整枝打顶方式对不同蚕豆品种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总结不同品种的最适整枝打顶方式,以‘成胡10号’、‘成胡18’、‘成胡19’和‘成胡25’为材料,对每个蚕豆品种分别设置4种整枝打顶处理方式:全处理、去主茎、去无效枝、打顶,分析不同处理对不同蚕豆品种的农艺性状和各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打顶处理可有效控制不同蚕豆品种的株高;‘成胡10号’在打顶处理下的2年平均鲜荚产量较对照增产20.9%,鲜籽粒产量较对照增产25.7%,均显著高于对照;‘成胡19’在去主茎处理下,2年平均鲜荚产量增产61.2%,鲜籽粒产量增产35.5%,均显著高于对照;各整枝打顶处理方式对‘成胡18’的鲜食产量及其构成因素无明显影响;打顶处理对提高鲜食专用型‘成胡25’的百粒重及出籽率有一定促进作用。综上,整枝打顶对蚕豆的增产效应在不同蚕豆品种及不同整枝打顶方式间均有所差异,针对不同专用型品种,可选择性针对某些产量性状而采取适宜的整枝打顶方式,以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4.
为了探索通过改变种植方式减少玉米增密后对玉米植株产生的不利影响。以‘郑单958'为实验材料,本试验设置了等行距种植,宽窄行种植和双行交错稀植种植3种种植方式,设置3个处理:8.33万株/hm2,12.1万株/hm2和15.1万株/hm2,研究高产夏玉米合理的种植模式。本试验通过增加玉米种植密度,提高了根系干物质积累,增加了棒三叶总面积,提高玉米冠层顶部的日光截获率,将绝大部分的光截获并促使净光合速率(Pn)提前达到最大,在中午强光时进行午休,保护强光下的叶片光合系统免受破坏,进而显著地提高了玉米产量。双行交错种植(SHJC)比单行种植(DH)增产3402 kg/hm2,增产39.83%;比宽窄行种植(KZH)增产2774.7 kg/hm2,增产30.26%。双行交错种植在保证玉米群体数量的前提下,减少了单株的竞争,保障了个体发育潜力的发挥。双行交错种植方式显著改善了玉米群体的冠层光分布、提高了光合特性,提高了玉米产量;在本实验条件下,双行交错种植方式下15.1万株/hm2的玉米产量表现最佳。这为黄淮海地区玉米高产提供了科学合理的高产栽培模式。  相似文献   

15.
在豫东烟区研究了烟田配施有机窝肥对烤烟生长发育及产量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经处理的油料籽粒和食用油有利于烟株根系生长,提高烟叶产量,增加产值。其中施用芝麻对改善烟叶外观质量,协调烟叶化学成分和提高产投比的作用明显;施用豆浆和食用油对提高烟叶产量,增加烟叶油分的作用明显。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不同带距配置种植方式对高粱品种红缨子产量的影响,设计不同带距配置方式对红缨子群体质量、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最适宜种植方式下,通过改变种植的宽窄行距、株距和移栽株数的不同设置可以寻找出带距及移栽株数最合适的配置,红缨子高粱在遵义采用宽窄行种植(宽行80cm+窄行40cm)×27.5cm),穴栽2株时产量最高,达490.01kg·(667m~2)~(-1),产量最低的是宽窄行((宽行80cm+窄行40cm)×41.5cm),穴栽3株种植方式,只有390.53kg·(667m~2)~(-1),但各带距处理的小区产量经方差分析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7.
不同绿肥对土壤肥力质量及其烟叶产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在鄂西南植烟土壤上进行了不同绿肥对土壤肥力质量及其烟叶产质量影响的试验。本试验结果表明,在一年种植的基础上,种植绿肥对植烟土壤肥力影响有限;烟叶产量方面种植小麦、白菜、油菜好于对照,蚕豆最差;质量方面种植绿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化学成分协调性,有提高烟叶品质趋势,其中以油菜处理的化学成分协调性更好,白菜次之,而蚕豆和小麦一般。  相似文献   

18.
扇形试验设计在检测农作物种植密度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检验扇形试验设计用于检测农作物种植密度的可行性,确定蚕豆新品种‘通蚕鲜8号’在重庆地区的最佳种植密度。应用扇形试验设计方法,经2年重复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应用扇形试验设计检验蚕豆种植密度是可行的。‘通蚕鲜8号’在重庆最佳种植密度范围在86805~106110株/hm2内,其中种植密度为93615株/hm2时产量达最高水平。  相似文献   

19.
以2个密植型和2个稀植型玉米品种为材料,分别设计5个密度,雨养旱作条件下,研究比较两种类型玉米品种的产量和群体特征,结果表明,密植品种郑单958、先玉335抗旱性和耐密性突出,在低降水量年份仍可耐受6万~8万株/hm2的较高密度,并且获得12 836.1~13 914.0kg/hm2的较高产量,比稀植品种承玉10高产处理(4.8万株/hm2)增产15.7%~25.4%,增产显著.密植品种郑单958、先玉335高产处理的群体特征为:叶面积指数(LAI)高,生物产量高,经济系数达0.5以上,密植品种8万株/hm2时穗部透光率与稀植品种4.8万株/hm2时相当.选育推广抗旱耐密高产玉米品种对我国北方雨养旱作区玉米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在越南,以中国杂交水稻品种泸优2155、Ⅱ优838、特优85、泸优明占和越南杂交水稻品种GS9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栽培密度对杂交水稻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当稀植可以增加参试杂交水稻品种的有效穗数、穗粒数,提高结实率,最终提高产量;稀植对参试品种的株高和生育期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