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粳稻分蘖穗率与苗质,秧苗密度和群体质量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中粳稻不同分蘖穗率群体与秧苗素质、秧苗密度、茎蘖动态、齐穗期群体质量和稻谷产量的关系。试验结果表明,分蘖穗率与秧苗密度。大田穴苗和最高茎蘖数呈显著负相关,一苗质、分成穗率和齐期的比叶重、粒叶比等群体质量指标均呈显著正相关,提高大田分蘖穗率显著提高穗谷重、谷草比、经济系数和经济产量。在保持秧大田比一致的条件下,培育稀播壮秧,减少大田穴苗数,提高分蘖穗率,建立合理的群体结构,提高群体质量,是水稻  相似文献   

2.
<正>一、技术特点与传统高产栽培技术比较,水稻超高产强化栽培技术体系有以下特点。1、嫩秧早栽。强化栽培技术可移栽2―3叶龄的秧苗,与传统技术相比,移栽秧苗减少2―4片叶,有利于早生快发,提高分蘖成穗率。2、稀植壮株。强化栽培技术本田稀植,每亩栽插6000―9000穴,比传统技术少栽5000―7000穴,有利于分蘖的发生和单株生长,形成有利于高产的群体结构,促进穗大粒多。3、湿润强根。与传统技术相比,强化栽培技术移栽后田间实行以湿润灌溉为主的灌溉技术,大幅度减少灌溉用水  相似文献   

3.
为了研究水稻不同栽插密度及穴栽不同谷秧数对水稻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采用3个栽插密度与2个不同穴栽谷秧数的裂区试验,观测秧苗形态指标、穗粒结构及产量等。结果以每亩栽插11 956穴,每穴栽插2粒谷秧的产量最高,为630.74 kg/亩。穴栽2粒谷秧在适宜密植的条件下,能有效协调水稻群体与个体的关系,改善群体环境,减少无效分蘖,提高分蘖成穗率,使影响水稻产量的亩穗数、穗实粒数、千粒重三要素构成较为合理。  相似文献   

4.
超级早稻不同栽培方式对产量形成与根系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比较了水育秧移栽、旱育秧移栽、软盘旱育秧移栽、旱育秧抛秧、软盘育秧抛秧、点播和撒播等7种栽培方式对超级早稻产量的效应,结果表明,各栽培方式问根系性状差异明显,其中优势表现较明显的是早育秧移栽和点播处理;各栽培方式间产量差异显著,呈现移栽抛秧与点播撒播处理的趋势;栽培方式间结实率与千粒重差异很小,产量差异主要由有效穗数和每穗粒数的差异造成.  相似文献   

5.
优化薏苡播种方式,是完善薏苡轻简化栽培技术体系,提升薏苡种植水平及效益的重要途径。为探索适宜兴仁地区生产条件且种植效益较高的薏苡播种方式,以贵薏苡1号为试验材料,在兴仁市进行薏苡不同播种方式的种植试验,比较人工点播和人工撒播2种方式的薏苡经济性状、产量及种植效益。结果表明:人工点播的薏苡有效穗数极显著低于人工撒播,但穗粒数和穗实粒数极显著高于人工撒播,结实率和千粒重均显著高于人工撒播;人工点播的薏苡产量较人工撒播显著提高11.15%,但成本较人工撒播高43.72%,使净收益和投产比均较人工撒播低。与人工点播相比,人工撒播可提高薏苡种植净效益和投产比,适宜在薏苡轻简化栽培中应用。  相似文献   

6.
比较了水育秧移栽、旱育秧移栽、软盘旱育秧移栽、旱育秧抛秧、软盘育秧抛秧、点播和撒播等7种栽培方式对超级早稻产量的效应,结果表明,各栽培方式间根系性状差异明显,其中优势表现较明显的是旱育秧移栽和点播处理;各栽培方式间产量差异显著,呈现移栽〉抛秧与点播〉撒播处理的趋势;栽培方式间结实率与千粒重差异很小,产量差异主要由有效穗数和每穗粒数的差异造成。  相似文献   

7.
<正>一、技术特点与传统高产栽培技术比较,水稻超高产强化栽培技术体系有以下特点。1、嫩秧早栽。强化栽培技术在冬闲田或冬水田可移栽2―3叶龄的秧苗,在两季田可移栽3―5叶龄的秧苗,与传统技术相比,移栽秧苗减少2―4片叶,有利于早?生快发,提高分蘖成穗率。2、稀植壮株。强化栽培技术本田稀植,每亩栽插6000―9000穴,比传统技术少栽5000―7000穴,有利于分蘖的发生和单株生长,形成有利于高产的群体结构,促进穗大粒多。  相似文献   

8.
<正>一、技术特点与传统高产栽培技术比较,水稻超高产强化栽培技术体系有以下特点。1、嫩秧早栽。强化栽培技术在冬闲田或冬水田可移栽2-3叶龄的秧苗,在两季田可移栽3-5叶龄的秧苗,与传统技术相比,移栽秧苗减少2-4片叶,有利于早?生快发,提高分蘖成穗率。2、稀植壮株。强化栽培技术本田稀植,每亩栽插6000-9000穴,比传统技术少栽5000-7000穴,有利于分蘖的发生和单株生长,形成有利于高产的群体结构,促进穗大粒多。  相似文献   

9.
以杂交晚籼稻C两优817为试材,研究2个播期下不同移栽密度对产量及其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移栽密度的增加,每穴最高苗数、单株分蘖率、每穴穗数逐渐降低,成穗率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株高、穗长、每穗粒数和千粒重呈现下降趋势,而有效穗数则呈现出上升趋势,C两优817在移栽密度21万穴·hm-2时产量最高。播期提早则可显著提高成穗率、结实率和千粒重。  相似文献   

10.
水稻钵盘旱育苗抛秧技术通过采用温室育苗在大田进行抛秧,解决优质水稻在北方地区生育期短的矛盾。抛秧技术与普通旱育苗、湿润育苗、水育苗相比具有以下3个特点:一是全根移栽,移栽后无缓苗期。抛秧生长发育期提前,分蘖早生快发,而且分蘖节位低,有利于形成大穗,分蘖增多,增加穗数,从而提高产量。二是移栽方便,提高劳动工效。也可抛后摆秧,形成所需要的株行距。  相似文献   

11.
早稻机械精量穴直播与人工撒播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推广水稻精量穴直播施肥机械化同步技术,以早稻品种湘早籼32号为材料,进行机械精量穴直播和人工撒播大面积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机播稻的分蘖数、株高、最高苗、成穗率、有效穗、每穗粒数和理论产量均显著高于撒播稻(P0.05)。该研究可为水稻机械化精准种植模式与关键技术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超高产水稻适宜单株成穗数的定量计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建立水稻单株成穗数通式和有效分蘖叶位理论分蘖数函数,并确定超高产水稻的秧苗分蘖成活率(s)、本田期分蘖发生率(r)、分蘖缺位数(bn)、适宜等穗期及校正系数(a)等相关参数。【方法】选择云南水稻特殊高产生态区,2005年进行杂交籼稻Ⅱ优107密度试验,2005~2006年进行杂交籼稻Ⅱ优107、Ⅱ优318、Ⅱ优7954、Ⅱ优084、Ⅱ优航1号和协优107大区超高产试验。对试验的水稻分蘖消长进行调查分析,并最终测产。【结果】所有参试品种都遵循n-3的叶蘖同伸规律,有效分蘖叶位理论分蘖数(A)可以表示为有效分蘖叶位数(E)的函数,有效分蘖叶位数(E)与主茎总叶龄(N)、伸长节间数(n)、移栽叶龄(SN)、分蘖缺位数(bn)和校正系数(a)有关,E=(N-n-SN-bn-a);超高产群体的矫正系数(a)宜取1.5;常规湿润秧移栽大田后有1.5叶的分蘖缺位(bn),带2叶分蘖成活率(s2)和带1叶分蘖成活率(s1)分别为 0.8和0.3;穴盘带土移栽,bn=0.5,s2=1.0,s1=0.5;本田期秧苗活棵至等穗期,分蘖发生率(r)80%左右。【结论】超高产水稻常规湿润秧本田期有效分蘖叶位E=(N-n-SN-3),单株分蘖成穗数ES=(1+t3+0.8t2)(1+0.8A)+0.3t1,其中t1、t2、t3分别代表秧苗带1叶、2叶和3叶分蘖数;穴盘小苗移栽本田期有效分蘖叶位E=(N-n-SN-2),单株分蘖成穗数ES=(1+t3) (1+0.8A3)+t2(1+0.8A2)+0.5t1,其中A2、A3分别代表2叶分蘖、3叶分蘖及主茎本田期理论分蘖数。通过两年与实际茎蘖动态的比较,公式描述较好。  相似文献   

13.
晚粳稻浙粳99不同育秧、移栽方式试验结果表明,穴盘育秧人工移栽类型田,秧苗基部明显增宽,茎叶增重,根系增多,为大穗增粒增重,夺取水稻高产打下了基础。返青快,从移栽到有效分蘖终止期比秧盘育秧机械移栽短3 d。有效穗增加,每穗实粒数增多,结实率提高,千粒重增重,增产增效明显。穴盘育秧人工移栽类型田搁田时遇连续阴雨天,分蘖高峰推迟,无效分蘖增多,成穗率和产量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通过沼液不同浸种时间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沼液浸种能提早出苗。提高出苗率、成秧率,控制立枯病发生,促进低位分蘖的产生,增强根系活力,显著提高移栽秧苗素质,移栽后低位分蘖产生量大,有利于提高成穗率,增加有效穗和千粒重,从而提高单产2.99%~10.7%。沼液不稀释直接浸种,适宜时间为12-36h。  相似文献   

15.
每平方米播催芽种 10 0、2 0 0、30 0和 4 0 0g的旱育苗分蘖试验表明 ,旱育苗每平方米增加 10 0g播种量时 ,秧苗在苗田期 ,株高、叶龄和分蘖数都减少 0 4个左右 ,百苗干重减少 1 3g ,出穗期推迟 2d。在本田超稀植条件下减少播种量 ,一方面有利于提高低节位有效穗数和低节位的产量贡献度 ;另一方面则有一穗粒数有所减少和千粒重有所降低的趋势。其主要原因是单位面积穗数和总粒数过多所致。因此在减少秧田播种量、增强秧苗素质的同时 ,也应适当减少本田的前期施氮量 ,以利于稳产高产  相似文献   

16.
本文着重讨论了现行推广和旱育苗、简塑盘育苗、盘育苗和纸钵盘育苗等4种不同育苗方法,在超稀植条件下的发育规律。从1992年至1994年,三年研究结果初步探明:旱育苗个体秧苗素质强壮,有利于提高第一节位分蘖和增加一穗粒数,但拔秧移栽过程中伤根多不利于保证第二、三节位的分蘖;盘育苗播种量大秧苗素质弱,插秧过程中又有一定的伤根现象,不利于提高低节位的分蘖;简塑盘育苗虽然移栽时无根伤现象,但秧盘是用塑料制成  相似文献   

17.
云南省自然生态条件复杂,熟制多样。本着因地制宜,趋利避害的原则,确定适宜播期,降低秧田播种量,提高秧田质量和管理水平,运用湿润育秧方法培育适龄壮秧,以适应不同条件的田块,一直是水稻生产中研究的重要问题。育秧的第1个环节是以培育壮秧为目的,做到苗齐、成苗早、苗壮,保证水稻生产有足够的秧苗能适时栽插,移栽后返青成活快,分孽早,生长良好,夺取高产。1、培育壮秧的意义和壮秧的标准(1)壮秧的意义秧苗在秧田期生长的好坏,不仅影响正在分化发育中的根、叶、分蘖等器官的质量,而且还对移栽后的发根、返青、分蘖,乃至穗数、粒数、结实率都…  相似文献   

18.
<正>一、技术特点与传统高产栽培技术比较,水稻超高产强化栽培技术体系有以下特点。1、嫩秧早栽。强化栽培技术在冬闲田或冬水田可移栽2―3叶龄的秧苗,在两季田可移栽3―5叶龄的秧苗,与传统技术相比,移栽秧苗减少2―4片叶,有利于早生快发,提高分蘖成穗率。2、稀植壮株。强化栽培技术本田稀植,每亩栽插6000―9000穴,比传统技术少栽5000―7000穴,有利于分蘖的发生和单株生长,形成有利于高产的群体结构,促进穗大粒  相似文献   

19.
正1技术特点与传统高产栽培技术比较,水稻超高产强化栽培技术体系有以下特点。1.1嫩秧早栽。强化栽培技术可移栽2~3叶龄的秧苗,与传统技术相比,移栽秧苗减少2~4片叶,有利于早生快发,提高分蘖成穗率。1.2稀植壮株。强化栽培技术本田稀植,每亩栽插6000~9000穴,比传统技术少栽5000~7000穴,有利于分蘖的发生和单株生长,形成有利于高产的群体结构,促进穗大  相似文献   

20.
采用空气整根营养钵育苗方法研究了身苗移栽后的生长发育特征及产量表现。结果表明:用该方法培育的秧苗移栽后不缓苗,植株生长健壮,叶面积指数大,干物质积累量大,分蘖发生早,分薛数多,根系发达,根体积大,根系数量多,活力高。群体穗数增加,每穗粒数和千粒重有所提高,产量比普通秧苗增加5.7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