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乡村旅游作为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旅游生计策略逐渐成为实现农户可持续生计的重要路径。本文运用扎根理论的方法,以南京高淳大山村为案例进行剖析,梳理了乡村旅游背景下农户旅游生计策略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理,并对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修正,得到乡村旅游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研究发现:①农户旅游生计策略受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影响,主观因素表现为农户心理因素,客观因素由微观、中观、宏观3个层次构成,农户生计资本、社区旅游生计资本分别位于微观、中观层次,脆弱性背景、结构和制度转变位于宏观层次。②影响农户旅游生计可持续性问题的关键在于农户和社区生计资本、结构和制度转变、农户心理因素。最后,结合案例地现状,提出协调乡村旅游农户和社区关系、创新乡村旅游管理和培育机制、提升农户旅游经营和发展认知等可持续生计路径。 相似文献
2.
农业科技园区作为一种新型农业经济发展模式,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本文以此为研究对象,从动机、过程、结果3方面探寻农业科技园区多主体价值共创机理。本文以杨凌示范区为研究对象,运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展开研究,通过开放性编码、主轴编码、选择性编码和理论饱和度检验提炼出政策因素、市场动机、人才激励、资源整合、合作生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8个主范畴,构建出“驱动机制+多方互动+价值创造”的农业科技园区价值共创理论模型。 相似文献
3.
4.
本研究基于旅游形象的"认知——情感——态度"层面,概念化处理旅游目的地旅游总体形象,基于扎根理论构建旅游目的地旅游形象测量模型。研究设计采用半结构访谈和开放式问卷调查的方法,对旅游目的地旅游形象的内容和结构进行分析,通过开放式编码、主轴编码、选择性编码构建旅游形象测量模型。 相似文献
5.
通过走访广东省茂名市3个处于乡村旅游开发初期的村落,对38名农户进行深度访谈获取一手资料,并基于扎根理论对概念进行反复提炼,探析乡村旅游开发初期农户的参与意愿和行为特征。结果表明:效益认知和政策感知是影响农户参与乡村旅游开发意愿的重要因素,农户参与乡村旅游开发的能力和有效参与度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6.
乡村旅游是旅游者与目的地农村资源互动的一种旅游方式,为了保持乡村旅游与目的地农村经济的协调发展,本文以连云港为例,在研究二者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建立利益反馈机制、打造特色品牌、规范管理体系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7.
产业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础和关键,实现乡村产业振兴,需要有合适的政策引领和驱动,需要不断根据实际情况优化乡村产业振兴的政策。运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进行开放性编码、主轴编码和选择性编码分析,以中央国家机关和30个省级行政区发布的关于乡村产业振兴的政策文件内容或相关政策文件中有关乡村产业振兴的论述为原始资料,共提炼归纳了76个概念、11个范畴、3个主范畴和1个核心范畴,构建了“顶层设计→具体政策→政策效果”循环的乡村产业振兴政策优化理论模型。本文对该模型的内涵进行了理论阐释并在理论阐释中融合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旅游地居民对旅游的利益感知是影响一个地方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通过对武陵源风景区居民进行问卷调查,运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采用因子分析法对该区域居民的利益感知状况进行分析发现:不同人口学特征的居民对旅游的利益感知具有明显差异,主要表现在经济、文化和环境等方面。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建议,为景区居民的利益保护提供相关依据。 相似文献
9.
10.
厘清农村三产融合的驱动力,是当前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关键问题。对江西省九江市龙头企业、农村合作社、新农人、行业协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访谈,运用扎根理论方法,构建了驱动因素模型,研究九江市农村三产融合发展过程中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九江市农村三产融合驱动因素主要包括政府因素、主体发展特征因素、成长性因素、市场因素和认知因素。几个因素相互影响、相互联系,形成了稳固的四面体。基于以上研究结论,要通过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加大资源整合力度,提升对三产融合的正向认知,促进九江农村三产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11.
旅游业不仅能促进旅游地经济、文化和环境的快速发展,同时也给旅游地居民带来各种不同程度的影响,旅游地居民的态度直接影响着旅游业的发展.该研究以旅游地居民视角,通过实地访谈,从经济、社会文化及环境方面探讨金达莱村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与态度,结果表明,总体上正面感知效果更大,但有些负面感知也不可避免.结合和龙市金达莱村旅游业发展的实际情况,针对经济利益、社会文化和居民参与度等方面的负面感知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为金达莱村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运用利益主体理论对江苏句容休闲观光农业开发做了较为细致的研究,将句容的主要利益主体关系归纳为当地农民与当地政府之间的利益关系;当地农民与旅游企业之间的利益关系;当地农民与旅游者之间的利益关系。通过具体分析3种关系,探讨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协调与合作途径,并提出休闲农业开发中利益协调机制的构建方法。 相似文献
13.
14.
在构建综合评价体系的基础上,采用综合发展评价模型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对2013—2019年重庆市生态农业、乡村旅游和乡村振兴协调状况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重庆市生态农业、乡村旅游和乡村振兴系统综合水平呈现明显上升态势,而三系统间耦合协调历程为濒临失调-初级协调-中级协调-良好协调.其中乡村旅游和乡村振兴耦合协调性最好,... 相似文献
15.
我国的民族旅游地大都在农村,随着旅游开发的深入,这些农村社区原有的利益平衡被打破,出现了利益相关者角色错位、缺位等现象,引发了相应的利益矛盾冲突,影响了当地旅游产业的正常发展。文章以三江程阳侗族八寨景区为案例研究地,对以农村社区为主体的民族旅游地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关系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利益相关者协调机制,并绘制了利益相关者平衡机制图,以期为民族旅游地利益相关者的有效管理提供理论依据与借鉴。 相似文献
16.
乡村旅游充分发挥本地区旅游资源的优势,在促进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改善民生、促进就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旅游目的地的居民是旅游地重要组成部分,研究旅游目的地居民的感知、态度、满意度等极其重要。喀什伯什克然木乡历史悠久,拥有文物古迹,果品种类、品质名列全疆之冠,是一个以林果业为主的园艺大乡,近些年乡村旅游发展迅速,乡村旅游的目的地居民们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本文通过深度访谈法、实地考查和问卷调查等方法对该旅游目的地居民的针对经济利益、社会环境、政府政策、村容村貌四个方面满意度进行了调查,并分析了影响居民满意度的因素主要有:基础设施、餐饮服务和服务人员队伍建设等方面,并提出了乡村旅游目的地发展建议,以期助力新疆南疆乡村旅游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选择农产品区域品牌的典型代表——茶叶区域品牌,运用程序化扎根理论方法,通过开放性译码、主轴译码和选择性译码三个步骤,分析茶叶区域品牌生态系统的演化路径。研究发现,“围绕品牌,螺旋升级”是茶叶区域品牌生态系统的演化路径。基于案例研究得出的茶叶区域品牌生态系统演化路径和区域品牌内涵的扩展方向具有较高的“可外推性”,对农产品区域品牌理论有一定的拓展,也为政府和企业发展农产品区域品牌的实践活动提供一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主要从民族村寨农民的视角,通过分析目前少数民族村寨农民利益分配现状来剖析问题的原因所在;通过利益相关者理论,分析农民在利益分配博弈中的弱势地位;通过实地调查了解当地农民真实的诉求,探讨民族村寨利益开发中农民利益分配问题的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19.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传统村落“千村一面”“记忆流失”的问题日益严重,村落内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传承受到威胁。本研究将传统村落中的木拱廊桥景观营造置入集体记忆理论以及景观叙事理论的视域之下,以庆元县大济村的木拱廊桥为研究对象,通过半结构式访谈以及田野调查的方法获取原始数据,然后借助扎根理论的编码范式构建木拱廊桥叙事模型,营造景观叙事场景。研究表明,木拱廊桥景观叙事的构成要素为记忆生成场所、使用功能、记忆内容、文化内涵以及情绪导向,根据其关联性生成廊桥叙事故事线:在不同“廊桥”上,通过某种使用功能,使人产生了“记忆”,这些“记忆”又引发出背后的“文化”,使人产生某种“情绪”;构建木拱廊桥的3个叙事场景:民俗庆典场景、故事传说场景以及日常生活场景。本研究可为传统村落其他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传承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20.
星级农家乐作为乡村旅游的重要表现形式,研究其空间演化结构对于乡村旅游的优化发展意义重大.该文以成都市2010年、 2014年、 2018年评定的星级农家乐为研究对象,基于分形理论,从集聚性、均衡性、关联性等出发对成都市星级农家乐的空间结构特征进行多尺度分析.这些看似毫无组织的星级农家乐在不同年份、不同空间尺度上都表现出自相似性,空间结构存在明显的分形特征.随着时间的发展,成都市星级农家乐的向心集聚性波动变小,有着多中心集聚发展的趋势;空间分布趋于均衡,空间结构不断优化;各景点之间空间关联性较好,发展潜力大.但成都市星级农家乐空间分布区域差异明显,各片区空间发育程度不一.在未来的发展中应当充分发挥中心城区的辐射带动效应,加快对龙泉山片区的开发力度,助力成都完成世界乡村旅游目的地的建设.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