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农民增收是我国人民走向共同富裕的根本路径。拓展农民增收路径不仅有利于提高农民收入水平,还有助于改善农村社会经济结构,使农村发展更加均衡,为农村基层社会和地方经济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为考察互联网信息技术对农户收入的影响,基于信息效应理论,利用一手调查数据识别和检验了互联网信息技术影响农户收入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应用有利于提高农民非农收入。同时采用Heckman两阶段法以及工具变量法对潜在内生性问题进行处理后,这种影响仍然显著。进一步探讨作用机制后发现,互联网信息技术有利于农户做出非农就业选择,通过促进农户自我雇佣和他人雇佣影响农户收入。文章为理解互联网信息技术影响农户收入的作用机制提供了新的经验证据,也为进一步发挥互联网信息技术在提升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以及农民收入方面的作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推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是加快构建我国新发展格局的目标引领和关键动力所在。现阶段农村农地经营性收入和非农就业收入是农民收入最主要的两大来源,文章以山东省东营市为例,将农地流转、非农就业和农户收入纳入同一分析框架,分析在当前农地流转、非农就业发展迅速的背景下,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现状以及农地流转速度滞缓、利用效率不高等问题,提出促进农地规范有序流转、充分释放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转移就业渠道的对策建议,进而使农户合理配置农地和家庭劳动力等资源,优化收入结构,提高农村家庭收入。  相似文献   

4.
在实现共同富裕目标这一发展背景下,安徽省近年来致力于推动实现共同富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以及扎实推动乡村振兴。农民增收总体形势良好,但仍面临各市级贫富差距大、区域发展不同步、空心化严重、内生性不足和收入结构不合理等方面困境。为突破农民收入增长瓶颈,探索提出完善分配机制,推动形成橄榄型分配格局;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持续保障人才输入,活化利用乡村资源;贯彻落实惠农政策,促进农民减负增收;增强农民投资理财意识,促进收入来源多元化等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5.
探究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户收入的影响与作用机制,对推进农村金融发展、农户增收和共享经济增长红利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14年、2016年和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和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匹配的面板数据,分析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户增收的影响,并运用中介效应模型,探究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户增收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农村地区间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不均,农户间收入水平存在较大差距,部分农户收入尚处于较低水平。48.0%的农户非农就业水平为0,推进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仍是一项严峻任务。数字普惠金融、非农就业均正向促进农户收入增加,非农就业水平是数字普惠金融影响农户收入的重要渠道,中介效应占比为3.507%。另外,相较于财富较多的农户,数字普惠金融对财富较少农户的增收效应更为明显。因此,建议完善农村地区数字化建设,为不同农户精准提供数字金融产品;鼓励引导使用数字金融产品,推动数字普惠金融均衡发展;提高农户非农就业水平,进而带动农户收入增加。  相似文献   

6.
根据2009—2010年北京林业大学农村劳动力项目调查数据,使用OLS与Heckman两步法从微观层面上考察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对于贫困地区农户农业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农户会通过兼业或者资本换劳动的形式弥补非农就业导致的劳动力流失对家庭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并以此提出加快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稳定农业生产的一系列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7.
基于安徽省3个县312户农户的实地调查数据,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法(PSM)测算了农户非农就业比例对其家庭消费的影响.结果表明:(1)非农就业并不必然会促进家庭总消费的提升,只有家庭非农就业比例超过0.8时,非农就业才可显著促进总消费,平均处理效应在0.076~0.104之间;整体来看,非农就业对家庭总消费的平均处理效应呈...  相似文献   

8.
非农就业对农户土地退出意愿影响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实证分析法、多元Logistic回归法方法,从农户非农就业角度对重庆市户籍制度改革中农村土地退出意愿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户主性别、年龄对农村土地退出的意愿具有显著影响;家庭非农就业人数比、家庭非农收入比对愿意退出土地的意愿具有正向显著影响,对不愿退出土地意愿影响不显著;户主受教育程度、非农就业时间和家庭人均土地对农村土地退出意愿影响并不显著.提出加大宣传力度让农民进一步了解户籍制度改革、"转户"配套"流转"解放农村剩余劳动力、明确农村土地退出的补偿标准及保障措施、建立健全相关配套制度等建议.  相似文献   

9.
由于农业产业的特殊属性和目前比较低的城镇化率,未来农民增收的主渠道在非农领域.在提高农民收入方面,各级政府大有可为,就城市而言,提高最低工资标准,保障进城务工人员合法权益,也是增加农民务工收入的重要环节.即使在域镇化还未波及到的偏远农村,县乡政府也可通过不断健全就业信息服务体系、引导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大城市转移来实...  相似文献   

10.
为厘清非农就业质量对山区农户土地转出稳定性的影响机制,基于2021年浙江省山区4县480户农户调查数据,采取OLS、Heckman两阶段以及2SLS等模型开展实证研究,同时采取Probit模型检验作用机制并结合案例加以佐证。结果表明:1)非农就业质量的改善激励山区农户提高土地转出的稳定性。2)非农就业质量显著影响老一代农户和“体制外”农户土地转出的稳定性,但是对新生代农户和“体制内”农户的影响不显著,同时,非农就业质量对土地转出稳定性的影响并不因为就业距离的远近而产生差异;3)非农就业质量影响土地转出稳定性的作用机制在于强化农户的城市融入意愿、弱化农户对地租的偏好以及弱化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相关政策需要致力于提升山区农户的非农就业质量,提升和完善非农就业的稳定性、收入和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综述和比较国内外关于农民集中居住与非农就业关系的研究进展发现:由于各地推进集中模式不同,农民集中居住后其生活发生了较大改变,特别是在农民收入方面。此外,关于非农就业的影响因素研究,相关文献主要表明集中居住趋势下农民非农就业不容乐观,但缺乏具体的原因分析。对上述结论的解释意味着目前将集中居住纳入农民非农就业的影响因素进行系统分析的研究供给不足,进一步的研究还需要分析农民集中居住对农民增收的意义,以及从对非农就业的影响等方面展开。  相似文献   

12.
为探究非农就业与所有权认知对农户承包地退出的影响,以国内9省1 006份农户抽样数据为基础,在综合分析农户承包地退出成本收益的基础上,利用Probit模型和分组回归方法,考察其对农户承包地退出意愿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农户的承包地所有权认知与制度规定存在错位,有39.07%的农户认为承包地所有权归农户个人所有,承包地所有权的私有认知降低了农户承包地退出意愿;非农就业程度的升高会降低农户对土地的依赖,这不仅有助于提高农户承包地退出意愿,还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承包地所有权私有认知对承包地退出意愿的负面影响。控制内生性后,非农就业对承包地退出意愿的促进作用增强。因此,要提升农户承包地退出意愿,应从引导农户形成正确的承包地所有权认知及提高农户非农就业水平两方面入手,并在此过程中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解除退地农户后顾之忧。  相似文献   

13.
区域农民增收与非农行业发展关系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河北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指标进行国内典型省份和省内典型地市等相关定性对比研究。结合灰色关联度技术,对河北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与农村各产业特别是非农行业总产值的相互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同时,对农民人均纯收入指标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具体预测,并从农村非农行业发展的角度提出今后农民进一步增收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4.
粮食安全和农户增收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基础。本文分析了乡村振兴背景下粮食安全与农户增收面临的困境,提出了解决困境的策略,希望对实现粮食增产与增收的同步发展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5.
当前,我国应遵循“比较优势”的发展战略,着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及资本密集型产业中劳动密集型的生产环节,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转移与流动就业并举,加速小城镇发展.农民收入正逐步以依靠非农产业的发展为主,近年来这一趋势十分明显,可以说,农村富余劳动力流动是挡不住的潮流.  相似文献   

16.
土地流转不仅有利于促进农地规模经营,而且能提高农业效率、增加农民收入。已有大量文献指出,农村大量劳动力向非农行业转移有利于农户转出土地,然而现实中农户的土地转出行为却随着农户非农就业率的提高而减少。非农就业为何没有像理论上那样促进土地转出?笔者认为发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在于低质量的非农就业导致大量农村劳动力从事的是高强度、低收入、稳定性差、缺乏社会保障的非农工作,此时土地对于农户家庭的生计保障职能依然很强,农户不敢轻易将手中的“退路田”流转出去。文章结合现有的文献研究,为提升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质量,进而促进农户土地流转出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7.
探究家庭禀赋对农户收入的影响与作用机制,对推进黄河流域中上游地区农户非农就业、农户增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黄河流域中上游地区1770份农户微观调研数据,采用OLS、分位数回归模型,探讨家庭禀赋对农户收入及不同收入水平农户的影响,并采用中介效应模型检验非农就业在家庭禀赋与农户收入之间的中介作用。研究表明:1)家庭禀赋对农户收入均具有显著的影响,其中家庭经济资本的影响最为显著,其次是家庭自然资本,最后是家庭人力资本和家庭社会资本。2)家庭禀赋对不同收入水平农户具有不同的影响差异,且对中高收入水平农户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3)非农就业在家庭人力资本与农户收入和家庭经济资本与收入之间存在中介效应,中介效应占比分别为19.0%和6.4%。因此,为促进农户增收,建议充分考虑农户家庭禀赋水平,要大力培养“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不断丰富和拓宽农户的信息获取渠道;其次要重视低收入水平农户养老服务建设,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和资金支持;最后大力发展地区特色产业,积极鼓励农户非农创业,实现劳动力就近就业。  相似文献   

18.
19.
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非农就业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集体土地被大量征用,失地农民日益增加,失地农民就业问题的解决日趋紧迫.基于此,试图从失地农民非农的就业现状入手,阐述失地农民就业的障碍,重点分析影响失地农民非农就业的因素,最后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基于广西14个地级市667份非农就业人员的抽样调查数据,从个体特征、生活保障、政策环境和区域环境4个方面探索非农就业背景下土地经营权转出意愿的主要影响因素,并分析土地经营权转出意愿和行为之间的差异及原因。结果表明,大部分非农就业人员愿意转出土地经营权,广西土地流转市场潜力较大,具备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情感基础。文化程度、非农就业个体年收入、非农就业时间、养老保险、土地自然条件对农户土地经营权转出意愿具有正向的显著性影响;是否低保户、家庭耕地面积、地方土地调整制度、居住地与乡镇的距离对农户土地经营权转出意愿具有负向的显著性影响。农户土地经营权转出意愿与实际行为存在差异性。调查样本中72%的农户愿意转出土地经营权,实际只有32.2%的农户发生了土地经营权转出的行为,6.4%的被调查对象不愿意转出土地经营权,但发生了土地经营权转出的行为,导致农户土地经营权转出意愿和行为差异受内外因素的共同影响。这一结论为政府制定和完善农村土地流转政策、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