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花生属野生资源中,对影响花生产量的锈病和叶斑病,具有强的抗性或免疫性,把野生花生的抗性基因导入栽培种,已为广大花生育种者所重视,并为急待解决的问题。但是,野生花生资源七个区系中仅花生区系的多数二倍体种(2 n=20)与栽培花生有较好的亲和性,它们  相似文献   

2.
花生原产于南美洲,国外从三十年代就开始研究花生野生资源的利用,到五十年代初才获得了与栽培种杂交的不育三倍体杂种,到七十年代不少国家重视了这项研究,并获得了一些抗病性强、品质优良的种间杂种材料。 国内从近几年开始研究,我们先后对花生种间杂交亲和性及花生种间三倍体杂种染色体加倍技术等进行了报导,同时也获得一些杂种材料和连续与栽培种回交的子代材料,现正在选育中。 花生种间杂交,由于双亲的染色体倍性不同,杂交后产生的三倍体(2n=30)杂种尽管经过人工加倍处理后,F_1代杂种成为可育的异源六倍体(2n=60),  相似文献   

3.
花生属由栽培种和定名不完善的野生种所组成。1973年格里戈里(Gregory)根据形态及杂交亲和力将花生属分成7个区系。原形区系包括除栽培种2n=40外,还有另一个四倍体种和至少其他8个二倍体种。据史密特(Smartt)及格里戈里(1967)报道,花生栽培种和原形区系内的种杂交可得到杂种。但与亲缘关系远的种杂交就不成。花生栽培种和花生属其他区系的种进行杂交已有报导,但其他研究单位未重复试验(格里戈里1979—史密特1980)。虽这类杂交障碍重重,而格里戈里等人(1967、1979)却预言,花生区系间  相似文献   

4.
花生野生种具有抗逆性强,含油量高等特点,若能把这些有利基因转移到栽培种上来,对花生生产将起到很大作用。但是具有这些优良性状的花生野生种多是二倍体种(2n=20),与栽培种杂交只能得到不育的三倍体杂种。所以要研究利用花生野生资源,首先要解决花生染色体的加倍技术。这个问题国外已有研究和报导,国内则未见有报导。我们于1981—1982年开展了此项研究,获得了六倍体的种间杂种和同源四倍体的野生种。  相似文献   

5.
马铃薯新型栽培种(Neo-tuberosum)双单倍体杂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马铃薯新型栽培种(Neo—tuberosum,2n=4x=48)的双单倍体(2n=2x=24)与S.phureja (2n=2x=24)杂交,克服新型栽培种双单倍体雄性败育获得了成功。鉴定结果表明,杂种实生苗绝大多数保持了二倍性(2n=2x=24);实生苗可育株占总数78.36%。经减数分裂观察,入选的17个DP优良单株系主要是SDR型2n配子。为了选育出FDR型2n配子突变系,加强DP优系中的新型栽培种的遗传成分,即以D_(2012)—22(SY—m型)为母本,以DP优系为父本配制了回交组合,得到1000多粒种子,供进一步研究利用。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普通栽培种(Solanum Tuberosurm)×新型栽培种(S.Neotuberosum)(T×A)和普通栽培种×2倍体杂种(普通栽培种的双单倍体×S.phureja)(T×2n杂种)两种类型组合后代的主要经济性状,如茎色、株高、单株重、商品薯率、淀粉含量及产量等性状的分离幅度和杂种优势表现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在杂种后代诸性状的表现上,T×2n杂种类型的后代表现分离幅度小,杂种优势强。但由于2倍体杂种自身经济性状不好,使T×2n杂种类型子代的绝对产量低于T×A类型。因此,在现阶段,在育种和实生种子利用上,利用T×A类型的组合更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7.
花生栽培存在高产与不抗病的矛盾,在育种上需要具有高抗和适应强的“基因源”渗入栽培种。可是在育种中却面临着遗传基础狭窄的问题。花生属植物资源,具备这种“基因源”的条件。如何使野生种的抗性基因引入栽培种已为花生育种者所关注。 花生原产于南美洲,本世纪三十年代人们就已开始对花生属植物资源的利用研究.1935年Hull及Caruer以栽培种和A.glabrata杂交,未得到杂种;1946年Gregory报道他试图用花生栽培种与两个野生种(A.Villosalicarpa及A.diogoi)进行种间杂交,也未成功;  相似文献   

8.
花生属花生区组野生种Arachis stenosperma核型为2n=20=18m+2Sm(2SAT)对标本以N一带技术处理,全部染色体显着丝点带.  相似文献   

9.
ACC-1-1和ACC-1-2再生株系由来自马铃薯二倍体栽培种(Solanum tuberosum)品系AC142-01(2n=2x=24)和二倍体野生种S.chacoense的一个无性系C9701(2n=2x=24)经原生质体融合获得,经鉴定为体细胞杂种。流式细胞仪分析和染色体计数显示,ACC-1-1为混倍体,ACC-1-2为八倍体。两个株系均能正常开花但花粉活力较低。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观察显示,两个系在减数分裂各个时期均出现广泛的异常染色体行为,可能是花粉活力低的原因。青枯病接种鉴定表明,ACC-1-2对青枯病表现为高抗,而ACC-1-1表现为中感,同时这两个株系均具有"低温糖化"抗性,证明体细胞融合加上适当选择可以有效聚合有性杂交不亲和双亲的优良性状。  相似文献   

10.
同源四倍体水稻与非洲栽培稻杂交的后效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亚洲栽培稻中的4份同源四倍体水稻(O.sativa,2n=4x=48)和相应的4份二倍体水稻(O.sativa,2n=2x=24)为母本,以4份非洲栽培稻(O.glaberrima,2n=2x=24)为花粉供体进行远缘杂交后,对其杂种后代的分离动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倍性的普通栽培稻与非洲栽培稻之间杂交后代的结实率以二倍体普通栽培稻的较高.在配制的32个杂交组合中,其杂种第1代群体均表现出明显的营养生长优势.从群体的生长势来看,杂种第2代群体比杂种第1代群体要弱一些;在杂种第2代群体中,以同源四倍体水稻为母本的杂交组合的分离现象比以二倍体水稻为母本的杂交组合的分离现象更明显.在各杂交组合的第3代群体中,从植株的株叶形态和生育期来看,株系间的差异和株系内的变异依然很明显,变异频率更宽,变异种类更多.在普通栽培稻与非洲栽培稻的杂交组合中,育性变异、生长势变异、株叶形态变异、染色体变异和结实性变异等是较易发现的变异现象.  相似文献   

11.
张吉民 《花生学报》1991,(2):40-40,F003
花生种子蛋白广义地分为花生球蛋白、伴花生球蛋白和清蛋白。花生球蛋白和伴花生球蛋白占花生种子蛋白总量的87%。分离花生蛋白的标准方法包括硫酸铵沉淀法,氯化钙沉淀法,低温沉降法,溴化钠沉淀法和离子交换层析法。但是,上述方法费工费事。最近,巴沙和潘乔里(1981)用Sephocryls-300柱子,通过凝胶过滤将花生蛋白分离为10种花生球蛋白和非花生球蛋白,此法需2天才能得到理想的分离效果,因此,不适于大批量样品的检测,而且容易受环境因子和加工过程的影响,使被测样品的成分发生变化。本文报导了用高效液相色谱分离花生种子蛋白,产生出与常规凝胶过滤柱极相似的  相似文献   

12.
虽然芸薹属栽培种的3个二倍体祖先,白菜型油菜(AA,2n=20)、甘蓝(CC,2n=18)和黑芥(BB,2n=16)有共同的起源,其染色体基数为6,但它们的进化距离有明显的差异。Attia和Robbelen(1986)用双单倍体杂种的染色体配对和交叉频率说明,A与C两染色体组之间的关系比它们与B染色体组之间的关系要密切得多。但是,所观察到的减数分裂构型不仅是由进化中累积的染色体结构差异所致,而且还可能存在抑制部分同源染色体  相似文献   

13.
无融合生殖能用来固定杂交水稻的杂种优势,可是还未发现以无融合方式进行繁殖的栽培稻或野生稻种。高粱是目前已发现具有高频率兼性无融合生殖(80%)的唯一禾谷类作物。我们试图利用原生质体融合的方法进行无融合生殖基因的属间转移。 在诺丁汉大学,我们用水稻品种T309的胚细胞悬浮培养LB-1-作原生质体融合的有效受体,而供体高粱原生质体则由叶片分离。按照常规标准程序,从T309的LB- l悬浮培养分离水稻原生质体,从具无融合生殖基因的高粱系R478分离出叶原生质体。水稻原生质体用乙二酸荧光素(FDA)活体染色容易鉴定。 用电融合液把原生质…  相似文献   

14.
同源四倍体水稻与非洲栽培稻杂交的效果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黄群策  梁芳 《杂交水稻》2003,18(4):66-68
以4份同源四倍体水稻(Oryza sativa,2n=4x=48)和4份二倍体水稻(Oryza sativa,2n=2x=24)为母本,以4份非洲栽培稻(Oryza glaberrima,2n=2x=24)为父本进行远缘杂交配组,共配制32个杂交组合。研究结果表明,非洲栽培稻分别与亚洲栽培稻中的两种倍性水平的水稻品系进行杂交均表现出一定的可交配性,生殖隔离并不很严格。然而,不同倍性的亚洲栽培稻与非洲栽培稻杂交,其结实率表现出明显的差异。二倍体水稻与非洲栽培稻不容易杂交,其结实率比较低(0.32%—1.93%),而同源四倍体水稻与非洲栽培稻较容易杂交,其结实率比较高(1.22%—8.86%,)。由此认为,利用同源四倍体水稻为母本与非洲栽培稻杂交更容易将后者的遗传物质引入亚洲栽培稻。  相似文献   

15.
五种山茶属植物的核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光涛  梁涛  张梅莉 《茶叶》2001,27(2):17-21
本文研究了5种山茶属植物的核型。结果表明,这5种植物都是二倍体,核型分别为马关茶C.makuanica 2n=30=22mm 8sm;厚轴茶C.crassicolumna 2n=30=22m 85m;广南茶C.Kwangnanica 2n=30=22m(2SAT) 8sm;假秃房茶C.gymnagynoides 2n=30=22m 6sm 2st;圆基茶C.rotundata 2n=30=20m(2SAT) 10sm(2SAT)。厚轴茶和圆基茶的核型为2B型,其余3种为2A型。本文还对茶组(sect.Thea)植物的核型作了讨论。圆基茶和广南茶的核型为本文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16.
花生叶片原生质体游离和培养因子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花生叶片酶解分离原生质体试验表明,植株的苗龄和叶龄对原生质体产量有很大的影响,苗龄15~20d的顶部刚平展幼叶是获得高产原生质体的最佳材料。酶浓度和酶解时间是影响原生质体游离和培养的重要因素。通过相关和回归分析,选择较低的酶浓度,较短的酶解时间,并对原生质体产量影响不大的酶处理方法,是原生质体培养成功的关键因子之一。  相似文献   

17.
栽培大麦的种间杂种看来是完全能育的,很少例外,即使来自隔离很远的世界各地亲本的种间杂交的杂种都是如此。Bakh-teyev(1956)等人用包括栽培大麦和野生大麦(H.spontaneum)在内的种间杂交,都获得很大成功,并无突出均不育或不正常分离比率。只有 Tschiya(1957,1960)报导过这种杂交组合的一个能育性显著降低的例子,他是用(H.spontaneum)的 Aberg 变种外里海大麦(transeaspicum)和 H.vulgare的品种“早金瓜”(Earley Golden Melon),  相似文献   

18.
花生栽培种与不亲和野生种杂交果针离体培养简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花生野生种中有的对病虫害具有高抗甚至免疫,含油量与蛋白质也高于栽培种,是花生育种的理想基因源。但与栽培种杂交由于胚败育而得不到杂种,采用常规育种法不可能将其遗传基因转移至栽培种上。据1988年报导,国际半干旱研究所于1987年取杂交后30~35天的胚珠进行组织培养,产生愈伤组织再诱导分化出小苗,将小苗嫁接到栽培种枝条上,或者诱导苗产生根转移到土壤里,小苗在土壤中存活  相似文献   

19.
Kawakami(1930)和Husted(1931)早已确定花生(Arachis hypogaea L.)染色体的数目,2n=40,以后的有关花生染色体数的报道与上述是相同的。Smartt(1978)对花生染色体遗传的研究,V.S.Raman(1981)对花生多倍性的研究指出随着种类  相似文献   

20.
花生斑驳病毒(PMV)的坏死毒株在花生上引起不同的反应,反应是以病情指数来评价。63个引进花生品种中仅有11个发生了轻微的或不矮化的轻型斑驳;这是对坏死毒株一种很轻微的反应。用美国的田间优势毒株PMV的轻型毒株(M_2)接种的11个引进种中的两个种进行了产量试验,PMV—M_2在易感的栽培品种“星”上引起了籽仁减产31%,而在引进种(PI261945和PI261946)上不减产,引进种由于不减产被认为具有耐病性。另外,在两个易感的栽培种上病毒感染率高达2—4倍以上。 虽然美国花生斑驳病毒(PMV)的优势毒株在花生(Arachis hypogaea)上引起很轻微的症状,但减产10—30%。1973年进行的田间系统调查表明估计佐治亚州年度损失超过10万美元。美国应用的主要花生栽培种是PMV的易感品种。经对文献的查阅没有发现有关花生对病毒抗性方面的报导。1968年的筛选试验,所有供试的花生品系(37个栽培种和428个普通引进种)对PMV的优势毒株表现了相似的症状;没有发现抗病类型。最近在筛选试验项目中使用了PMV的重型毒株,初步结果指出发病是显著的。这个试验的目的是改进对花生PMV的抗性、鉴定抗原、确定抗性的测定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