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二元杀虫剂混配比例与共毒系数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二元杀虫剂混配中,共毒系数与某种农药在混剂中所占的比例关系是一条曲线,这个公式初步推断y=ax^2+bx+c。  相似文献   

2.
杀虫剂混合使用的增效作用评判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共毒因子重新评价共毒系数大于100的281个混配组合,发现有29.18%的混配组合没有增效作用。根据单剂的LC-P线和共毒因子公式,求出混剂的期望死亡率和"相加作用区间"(期望死亡率±20%期望死亡率),根据混剂的实测死亡率求出95%置信区间,画出期望LC-P线及"相加作用区间"和实测LC-P线及"95%置信区间",发现当共毒系数大于100、共毒因子小于20时,实测LC-P线和期望LC-P线彼此交缠,期望LC-P线的"相加作用区间"和实测LC-P线的"95%置信区间"能高度重叠,表明两条LC-P线之间没有毒力差异;当共毒系数大于100、共毒因子大于20,或者共毒系数小于100、共毒因子小于-20时,实测LC-P线的"95%置信区间"和期望LC-P线的"相加作用区间"只有少量重叠或完全不重叠,体现出了实测LC-P线和期望LC-P线对供试害虫的毒力差异。因此,为了获得有稳定增效作用的混配组合,共毒系数须大于100,同时共毒因子也要大于20。  相似文献   

3.
采用幼虫饲料混毒法测定了 8种内吸性杀虫剂对橘小实蝇幼虫的毒力,以及噻虫嗪与氯虫苯甲酰胺、虫螨腈混配对幼虫的联合毒力.结果表明,新烟碱类杀虫剂对橘小实蝇幼虫的毒力较高,其中噻虫胺、噻虫嗪处理24 h后的LC50分别为0.116、0.308mg/L.利用共毒因子法筛选出共毒因子大于20的配比后,进一步利用共毒系数法筛选出...  相似文献   

4.
在前期工作中,初步发现斑蝥素具有杀虫活性,同时发现其具有增效作用。为进一步探索斑蝥素与杀虫剂的混配增效效果,筛选具有增效作用的组合物,采用浸叶法在室内条件下测定了1.0%斑蝥素乳油与5种杀虫剂单剂及其混配制剂对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L.)的毒力,筛选出了药剂间的较佳配比,评价了各配方的增效作用。研究结果表明,斑蝥素与阿维菌素混配,协同毒力指数测定值为-1.75,表现为相加作用;斑蝥素与硫丹、氟啶脲、杀虫双和灭多威等4种杀虫剂分别以LC_(50)剂量比为1:1、2:3、3:7和4:1比例混配,其共毒系数分别为408.11、718.97、216.39和414.64,CTC测定值均显著大于100,表明斑蝥素与这4种供试药剂混配均具有不同的增效作用,其中与氟啶脲混配增效比值最大,增效效果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5.
为了筛选出对蛴螬具有增效作用的复配药剂组合,室内采用浸虫法测定了多个复配剂对铜绿丽金龟2龄幼虫的联合毒力,并用共毒因子法与共毒系数法相结合评价了复配组合的联合作用。结果表明,氯虫苯甲酰胺与硫双威、毒死蜱、噻虫胺、氟虫腈、联苯菊酯、吡虫啉、高效氯氟氰菊酯分别按9∶2、5∶1、3∶4、9∶25、18∶5、1∶3、18∶23复配时增效作用最显著,其共毒系数分别为169、248、335、144、195、185、184;高效氯氟氰菊酯与噻虫胺按15∶2复配时增效作用最明显,共毒系数为166;联苯菊酯与硫双威、吡虫啉分别按5∶2、5∶9复配时增效作用最显著,共毒系数分别为216、244。  相似文献   

6.
以共毒系数评价农药联合作用的不合理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云沛共毒系数法是评价我国农药联合作用的主要指标之一,也是我国农业部农药检定所指定的农药配方筛选主要参考指标之一,对我国混配农药的生产和应用具有重要指导作用。本文从剂量和成本的角度,讨论了孙云沛共毒系数法在评价农药联合作用中的不合理性。  相似文献   

7.
为延缓甜菜夜蛾抗药性发展及筛选高效混配药剂,采用交互测定法和共毒系数法评价了不同配方混剂对甜菜夜蛾的联合作用,并对具有增效作用的混剂进行了田间药效试验验证。交互测定法初筛和共毒系数法复筛结果表明:虫螨腈与高效氯氰菊酯混配配比为7:3~12:1(有效成分质量比1.20:1.00~6.23:1.00)时对甜菜夜蛾具有增效作用,其中二者配比为9:1 (有效成分质量比4.63:1.00)时共毒系数最高,为314.72,增效作用最明显。选择二者配比为7:3、9:1和11:1 (有效成分质量比1.20:1.00、4.63:1.00和5.71:1.00) 3个组合进行田间药效验证,与单剂相比,3个组合在中等用量(有效成分75.0 g/hm2)及高用量(有效成分100.5g/hm2)下,对甜菜夜蛾药后各天的防效均有提高,药后第3天最高防效可达93.58%。研究表明,虫螨腈与高效氯氰菊酯按有效成分质量比1.20:1.00~6.23:1.00混配对甜菜夜蛾均有增效作用,可用于武汉地区甜菜夜蛾种群的防治,推荐混配剂的有效成分用量为75.0~100.5 g/hm  相似文献   

8.
几种杀虫剂对桔小实蝇老熟幼虫的毒力测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室内条件下采用浸渍法,分别测定了10种杀虫剂对桔小实蝇老熟幼虫的毒力,二元混剂的共毒系数。供试杀虫剂对桔小实蝇老熟幼虫的毒性大小依次为:乐斯本>害极灭>辛硫磷>米乐尔>功夫>敌敌畏>阿克泰>好年冬>歼灭乳油>敌百虫;敌百虫和辛硫磷(1:9)的共毒系数为266.74,辛硫磷和乐斯本(1:1)的共毒系数为330.48。  相似文献   

9.
阿维菌素与三种杀虫剂对西花蓟马的联合毒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阿维菌素是防治西花蓟马的常用药剂,为筛选出对西花蓟马具有增效作用的阿维菌素与其他药剂的混配组合,采用浸叶法测定了阿维菌素、毒死蜱、吡虫啉和吡蚜酮等药剂对西花蓟马2龄若虫的毒力,并通过共毒因子法和共毒系数法分别确定了最佳药剂配伍和最佳复配比例。结果表明,阿维菌素与毒死蜱复配表现出明显的增效作用;阿维菌素与毒死蜱比值为2∶8与8∶2时,增效作用最显著;阿维菌素与吡蚜酮、吡虫啉均表现出拮抗作用。  相似文献   

10.
本文比较了马拉硫磷、敌百虫、NIA16388单剂和混剂对抗性玉米螟和大白鼠的毒效,以及几种混剂的田间防治效果。实验表明,马拉硫磷和敌百虫混配对抗性玉米螟具有显著的增效作用,对大鼠也有明显的增毒作用。而当NIA16388与马拉硫磷、敌百虫混配时,对抗性玉米螟的毒效比马敌(马拉硫磷+敌百虫)混剂增效3.1倍,但对大鼠毒性降低7.2倍。文章对可能的增效机理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11.
泰山-18BC型机动喷雾机喷施氧乐果防治麦蚜效果好、施药剂量低、持效期长,450ml/hm^2剂量和75L/hm^2施药液量比较适宜。农药在麦株各部位的沉积分布差异明显,以穗部沉积量最高。施药剂量与农药沉积量呈正相关,药效随农药沉积量的增加而相应地提高,其ED50和ED90分别为0.1和0.6(ai)μg/cm^2。与工农-16型手动喷雾器相比,机动喷雾机工效高,施药液量少,小麦植株(尤其是穗部)沉积量高,可节省用药20%-50%,有效喷幅可达6m,其中1-4m处防效最高,具有取代手动喷雾器的优越条件。  相似文献   

12.
以印度谷螟幼虫为寄主测定麦蛾茧蜂的性比得知,茧蜂在大寄主上产卵多,子代雄性比低。母蜂能根据寄主大小主动控制产卵的性别。  相似文献   

13.
蝶蛹金小蜂性比,寄生密度分布及两者关系的数学模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萃  叶恭银 《昆虫天敌》1993,15(1):33-38
本文就蝶蛹金小蜂性比分布、寄生密度分布及性比和寄生密度间的关系作了数学模拟。越冬代雌性比累计频率分布呈幂函数分布,非越冬代则呈指数函数分布。越冬或非越冬菜粉蝶蛹中寄生密度累计频率分布均呈 Weibull 函数分布。越冬代和非越冬代的雌性比与寄生密度间均呈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14.
作者采用饲料混药法测定了齐墩螨素对不同龄期棉铃虫的毒力。结果表明,处理后48h和96h对初孵、1龄、3龄、4龄幼虫的致死中浓度LC50分别为0.0141、0.049、0.58、1.14和0.005、0.021、0.64、1.13μg/g,同时还观察到1龄幼虫经处理96h后幼虫体长抑制率与药剂浓度成正相关,当药剂浓度为0.00625、0.0125、0.025和0.05μg/g时,体长抑制率分别为9.  相似文献   

15.
杀虫剂混用或加增效剂对瓜-棉蚜增效作用及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1987年,根据瓜-棉蚜(Aphis gossypii Glov.)对拟除虫菊酯和有机磷杀虫剂的抗性机制,研究了一些有机磷化合物或增效剂,对这两类杀虫剂的增效作用及增效机制。在试验的化合物中,马拉氧磷和虫螨磷对氰戊菊酯有明显的增效作用,其共毒系数分别为814.4和1067.2。有机磷杀虫剂对氰戊菊酯的增效程度与其对α-乙酸萘酯羧酸酯酶(α-酯酶)的抑制能力呈极显著相关。异稻瘟净对马拉氧磷,TPP对久效磷也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而异稻瘟净对乐果,TPP对氧化乐果则没有增效作用。  相似文献   

16.
环渤海湾地区棉铃虫的抗药性水平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1994~1997年测定了环渤海湾地区16个点26个棉铃虫种群对三氟氯氰菊酯、辛硫磷和硫丹的抗性水平。对三氟氯氰菊酯的抗性为65.43~442倍,对辛硫磷的抗性为10.28~90.93倍,对硫丹的抗性为6.34~29.17倍,地区之间年度内总体上差异不大。对采自辽宁省辽阳市种群的抗性稳定性研究表明,解除农药选择压后棉铃虫的抗药性下降较快,17代后对三氟氯氰菊酯、辛硫磷和硫丹的抗生水平由213.71  相似文献   

17.
火生态因子与土壤动物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1990.9─-1992.5对中国科学院内蒙草原生态系统定位站羊草草原、退化草原、大针茅草原的火烧实验研究中发现:火生态因子对表聚性强和地表自由生活的土壤动物的直接致死作用明显,春季火烧致死作用大于秋季,火烧有可能作为草原控制害虫的一种手段。火烧后出现了新的生态空间,促成了土壤动物竞争新空间的过程,其中优势类群的膜翅类表现的最为突出;常见类群的半翅类、鳞翅类等也参与了这一过程。火生态因子的间接作用使优势类群中的姬蚯蚓类,鞘翅类数量下降。火烧后的恢复过程各类土壤动物有所不同,膜翅类、鞘翅类等恢复较快,螨类等火烧后变化大,恢复较缓慢。火烧实验启发我们,严格控制下的火烧有可能作为合理利用草原的一种手段。  相似文献   

18.
二点叶螨对16种杀虫、杀螨剂的抗药性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以兰州吐鲁沟公园采集的二点叶螨为敏感种群(S),测定了兰州安宁区(R1)、红固区(R2)、天水(R3)、平凉(R4)、庆阳(R5)等地果园的二点叶螨抗性种群对16种杀虫、杀螨剂的抗性水平。结果表明,五地果园二点叶螨种群(R)对水胺硫磷、久效磷、克螨特、双甲脒、甲氰菊酯(R2除外)、联苯菊酯(R2除外)均已产生抗药性。其中R3种群对甲氰菊酯、克螨特、三氟氯氰菊酯、双甲脒、三氯杀螨醇的抗性最高,抗性指数(RF)分别为280.51、107.36、107.12、98.17、69.57倍;R4种群对水胺硫磷、克螨特、久效磷的RF值分别为97.15、82.94和65.39倍;其次是R1种群对甲氰菊酯、水胺硫磷、克螨特的RF值分别为75.05、60.97、60.14倍。五地果园二点叶螨抗性种群对氰久合剂、氧乐菊酯、氯马乳油、螨嗪菊酯、齐螨素、螨蚧克和四螨嗪的RF值均在14倍以下,对氧化乐果的RF值在22倍以下。  相似文献   

19.
拟稻虱缨小蜂的世代发育起点温度为12.91℃,有效积温为198.89日度,未成熟期的发育速率与温度符合逻辑斯蒂曲线关系,低温对未成熟期的存活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在供试温度范围内,成虫寿命随温度升高而缩短,而雌虫产卵历期则与成虫寿命呈正相关,30℃下的雌虫生殖能力最大,种群内禀增长能力与温度呈二次抛物线曲线关系。种群增长的理论最适温度31.84℃下,内禀增长能力γm=0.1021,种群数量加倍时问t=6.79天,该实验种群将逐日以1.1075倍的速率不断地作几何级数增长。  相似文献   

20.
R. J. HANCE 《Weed Research》1965,5(2):108-114
Summary. A series of adsorption experiments was carried out in order to determine if there was significant competition for adsorption sites between diuron and water. Adsorption of diuron was much lower on hydrophilic materials such as cellulose, chitin, aluminium oxide and a soil mineral fraction than on the less hydrophilic ion exchange resins, lignin, carbon and a soil organic fraction. Methylation with methanolic HCL or diazomethane increased adsorption by the soil organic material, but methylation with dimethyl sulphate did not.
The soil mineral fraction adsorbed considerably more diuron from petroleum spirit solution than from aqueous solution, but the organic matter preparation adsorbed more from aqueous than from petroleum solution.
It was concluded that there is competition between water and diuron for adsorption sites and that diuron is a more effective competitor at soil organic matter surfaces than at soil mineral matter surfaces.
Observations sur la relation entre l'adsorption du diuron el la nature de l'adsorba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