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为明确环境因子对水生生物型空心莲子草生活力的影响以及空心莲子草与水稻的竞争关系,采用生物测定方法,分析了低温、干燥、盐碱、水层等因子对空心莲子草茎的活棵率、繁殖茎数和植株生物量的影响,还研究了不同种群密度的空心莲子草对水稻产量性状的影响。 空心莲子草茎在4℃低温随后常温处理的活棵率达84%,而在-20℃随后常温处理后完全失去生活力;在含水量为30.2%时,空心莲子草茎的活棵率、繁殖茎数和植株鲜质量比鲜样(含水量93.5%)处理的分别下降了45%、33%和74%;0.1%盐碱水溶液处理就可使空心莲子草茎基本失去生活力;水生生物型空心莲子草茎在土壤湿润和不同水层条件下都能够成活和生长。在水稻100株/m2条件下,接种空心莲子草茎23~360株/m2使水稻减产43%~53%。  相似文献   

2.
为确定外来入侵杂草空心莲子草的化感作用潜力,以我国本土生长的莲子草为对照采用“三明治”生测法,测定了空心莲子草和莲子草及其不同器官对靶标莴苣和无芒稗根长和芽长的抑制率。 结果表明,空心莲子草叶片处理对莴苣和无芒稗根长的抑制率分别为81%和51%,对莴苣和无芒稗芽长的抑制率分别为49%和48%,显著高于空白对照。但与莲子草相比,差异不显著。空心莲子草根系对莴苣的根长平均抑制率为54%,显著高于茎和叶片。随着样品用量增加,空心莲子草对莴苣根长的抑制率显著提高,其50 mg叶片处理对莴苣根长的抑制率为83%,显著高于10 mg处理的54%和30 mg处理的61%。  相似文献   

3.
张文艳  庞静 《作物研究》2013,(3):302-306
空心莲子草为世界性的入侵物种,现已成为暖温带—热带湿润气候区淡水生态系统的重要外来入侵种,对经济、环境和生态系统产生了负面的影响。文章结合空心莲子草的生物学特性,对其危害、入侵机制以及防除措施方面进行评述。  相似文献   

4.
空心莲子草水浸液对水稻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化感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远兵  刘爱荣  吴倩 《热带作物学报》2009,30(10):1526-1531
用浓度为0(对照),0.05,0.1,0.2,0.4 g/mL的空心莲子草宿根和根状茎的浸提液和浓度为0(对照),0.01,O.05,0.1,0.2g/mL该草的宿根和根状茎粉碎液处理水稻种子和幼苗.结果显示:与对照相比,随着水浸液浓度增加,水稻种子发芽势、发芽率、苗高、根长、鲜重、叶绿素含量和根系脱氢酶活性等均呈下降的变化趋势,而丙二醛含量呈上升的变化趋势.表明空心莲子草地下部水浸液对水稻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均有抑制作用,且浓度越高抑制作用越强;就同一浓度浸提液和粉碎液而言,粉碎液处理对它们的抑制作用大于浸提液的.  相似文献   

5.
化杀杂种稻优杂1号对母本的竞争力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化杀杂种稻优杂1号(Lemont/七桂早)的竞争力进行了分析。根据考种结果,杂种纯度在70%~90%以上的范围内,产量不会有明显的差异。根据侵略力、抵抗力、竞争效果、协同效果的概念及分析方法对优杂1号的竞争力进行评价的结果表明杂,种稻Le/Qi对其母本Lemont有明显强大的竞争优势。建议化杀杂种稻优杂1号这一类的杂种,其种子进行商品性生产时,其种子纯度的标准可定为70%。  相似文献   

6.
水稻胚乳游离核的分裂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水稻胚乳分裂的过程及其影响因素,采用整体解剖和树脂包埋切片等方法,用光学和电子显微镜观察了水稻胚乳游离核的分裂方式及细胞学特征。水稻胚乳游离核的分裂具有多样性,既有有丝分裂,也有无丝分裂,还有有丝分裂后的子核不经间期随即进行无丝分裂等方式;游离核的分裂速率因核间距不同而异,核间距大时分裂速率比核间距小时快;气温升高能促进游离核分裂,缩短分裂周期;孕穗期施氮肥、适度干旱处理,都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游离核的分裂。  相似文献   

7.
不同气候生态条件下稻米品质性状的变异及主要影响因子分析   总被引:109,自引:0,他引:109  
 通过多个不同类型品种的分期播种试验,分析了稻米品质诸性状在不同播期气候生态条件下的变异特征,并利用偏相关分析法对水稻灌浆结实期间若干气候生态因子的相对重要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稻米品质各性状可根据在不同播期条件下的变异系数大小划分为3种类型,其中垩白度对气候条件变化最敏感,粒形、粒长等性状较迟钝,而整精米率、胶稠度、直链淀粉含量等性状居中;同一品种晚播与早播相比,一般稻米的垩白度小、整精米率高、碱解值大,而直链淀粉含量的表现则与品种本身直链淀粉含量的高低有关;在影响稻米品质的诸气候生态因子中,水稻灌浆结实期间的日平均温度的作用最大,日平均太阳辐射、日平均温差和平均日照时数次之,而日平均相对湿度和日平均降雨量最小。  相似文献   

8.
根毛作为根系吸收水分和养分的重要结构,其生长发育同时受到外界环境与遗传因子的调控,也在植物应对逆境胁迫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对元素缺乏等环境胁迫、遗传因子及脱落酸、乙烯和生长素为核心的激素调控网络在水稻根毛发育中的作用及相互关系进行了总结,并就目前该研究领域内尚未解决的问题及相关研究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9.
Plant root hairs are important structures on the root surface for absorption of water, inorganic and organic nutrients. The root hairs which are regulated by both genetic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 also play important roles when plants are dealing with environmental stress conditions. In this review, we analyzed how stress such as P deficiency, genetic factors and the core regulatory network composed of ABA,ETH, ABA work together during the regulation of rice root hair development. At last, we come up with issues which remains unclear but are critical and could be potential research focus.  相似文献   

10.
四川水稻种业核心竞争力分析及发展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SWOT方法分析了新形势下四川水稻种业发展的优势、劣势、面临的威胁和机会,提出了提高四川水稻种业核心竞争力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水稻与无芒稗的竞争和化感作用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7  
用差时播种共培法的改进方法对105份水稻、6份巴西陆稻进行了化感作用抗稗草评价。 结果表明长匡7号、P4、Kogyoku、 IR27316、 Milyang 54和巴西陆稻AJ035等材料对无芒稗有较好的化感作用。盆栽研究表明,谷梅2 号、中156对无芒稗的抑制作用显著大于对照,而化感作用材料TN1对无芒稗的抑制作用与无化感作用材料秀水63无显著差异。中156的抑制作用强与其株高有关,而谷梅2号对无芒稗的抑制作用强主要在于其本身的化感作用。随着水稻密度增加,无芒稗受抑程度加剧,化感作用水稻对稗草根部的抑制似乎要比无化感作用水稻强。TN1对无芒稗的化感作用不明显,可能是由于对不同生态的稗的作用不同之故。  相似文献   

12.
优质稻核心种质黄华占及其衍生系统理想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构建优质稻核心种质黄华占及其衍生系统理想模式,指导黄华占及其衍生系统品种的进一步遗传改良,2007年早季和晚季在广州进行大田试验,设计随机区组试验考查黄华占及其衍生品种的综合农艺性状,整合黄华占及其衍生品种在南方稻区省级水稻区试结果,构建黄华占及其衍生系统理想模式。黄华占及其衍生系统的早季产量与每穗总粒数和倒2叶长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716和0.825;与每株有效穗数呈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795。早季总粒数因子增加1个单位,产量增加3.17个单位。晚季产量与千粒重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734;食味品质与剑叶长、倒2叶长、倒3叶长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798、0.794和0.831。晚季剑叶宽因子减少1个单位,产量增加2.06个单位。广州地区优质稻核心种质黄华占及其衍生系统理想模式早晚季有所不同,早季应注重选育大穗、长穗、较长上3叶的株(品)系;在晚季应注重较高千粒重和较窄上3叶的株(品)系。  相似文献   

13.
水稻广亲和恢复系725的选育及其利用初报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在恢复系选育中,强恢复力是高配合力的重要基础,亲和性是调节父母本间遗传差异,提高结实率和杂种优势水平的重要途径。两者相比较,在三系杂交稻中,恢复力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725是采用爪哇型广亲和系培矮64与高配合力舢型恢复系,明恢63∥泰引1号/IR26杂交选育而成,利用725已配制出一批穗重型超高产组合,具有广阔的利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不同叶色水稻叶片的衰老及对光强的响应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以淡绿叶水稻近等基因系fgl及其正常叶色的轮回亲本浙辐 802为材料,比较了不同叶色水稻抽穗后叶片的衰老进程,并在水稻抽穗后施以不同强度的光照,研究水稻生育后期光照强度对不同叶色水稻叶片衰老的影响。在自然光强下,淡绿叶水稻fgl的衰老慢于轮回亲本浙辐 802,fgl的叶绿素、叶面积指数和净光合速率的下降速率均慢于浙辐 802,特别是在灌浆前期和后期;开花后浙辐 802的SOD活性下降和MDA含量的上升均快于fgl。15%的遮光处理有利于提高浙辐 802的气体交换特性和光合性能,提高SOD活性,降低MDA含量;而浅叶色的fgl的光合速率较稳定,受光强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5.
谷婕  吴涛  王忍  伍佳  黄璜 《作物研究》2019,(5):378-381
为研究不同生态综合系统对水稻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以稻鱼生态系统(RF)为例,选择稻鱼鸡和稻鳅两种模式,加入细绿萍,共设5个处理:稻鱼鸡(A)、稻鱼鸡萍(B)、稻鳅(C)、稻鳅萍(D)、常规稻作(CK),比较不同生态综合系统成熟期水稻干物质重的差异.结果表明,稻鱼生态系统显著提高了水稻产量,平均增产12.13%(6.93%~22.23%),且RF中含萍模式的增产量大于不含萍模式,平均增产4.55%;稻鳅模式的增产量大于稻鱼鸡模式,平均增产31.54%.单株实粒数、有效穗数和结实率呈现不同程度的增加;从成熟期的茎、叶、穗的干物质重来说,稻鱼生态系统高于常规处理,特别是穗重平均提高了13.76%,说明稻鱼生态系统有利于水稻增产增收.  相似文献   

16.
海南水稻生育期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对气候变暖的响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海南6个农业气象观测站点的水稻生育期资料和1961~2014年历史气象数据,分析了海南不同地区水稻生育期的时空分布特征,以及气候变暖对海南水稻生育期的影响。结果表明,近54 a海南水稻生长季内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早稻气候倾向率为0.21~0.3℃/10 a,以苗期最为明显,晚稻为0.18~0.24℃/10 a,以成熟期最为明显。不同地区水稻生育期差异较大,东部地区早于西部地区,早稻播种时间最大相差55 d,早稻收获和晚稻播种最大间隔42 d,降水和高温可能是造成这一差异的主要原因。随着气候变暖,海南大部分地区早稻生育期提前,晚稻生育期延迟,苗期和成熟期持续时间缩短,与该阶段平均气温呈负相关,但全生育期持续时间变异较大,部分站点略有延长。在未来气候变暖背景下,海南早稻播期可适当提前,晚稻播期可适当延迟,并选用耐高温和抗干旱品种,以减轻高温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7.
基于性状因果关系的水稻产量结构的通径模型及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现有水稻产量通径分析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具有确定因果关系的水稻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的通径模型;在性状为因果关系的通径分析中,给出了能按生物学规律解释的间接效应计算方法;认为用效应总和与总决定程度决策主攻因素才能与客观相符.  相似文献   

18.
后期功能型超级杂交稻的概念及生物学意义   总被引:69,自引:8,他引:69  
 在借鉴国际水稻研究所新株型育种经验基础上,我国于1996年开始实施中国超级稻育种计划,采取的技术路线是理想株型塑造与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相结合,至2005年的目标产量是在百亩(6.67 hm2)规模下单季稻达到12 t/hm2(800 kg/667 m2)。介绍了国外水稻超高产育种和国内超级稻育种的基本情况,着重介绍了由中国水稻研究所育成的超级杂交稻组合“协优9308”。该组合表现出高产与优良株型的完美结合,生育后期青秆黄熟,结实率高,籽粒饱满。2000年在浙江新昌验收百亩片平均产量达到11 837 kg/hm2,最高产田块产量达到12 282 kg/hm2。以“协优9308”为例,提出了“后期功能型”超级杂交稻的概念和生理特征,并对今后的超级杂交稻育种策略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9.
水稻氧营养的生理、生态机制及环境效应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氧是水稻生命活动过程中重要的营养因子。水稻利用通气组织将大气中的氧从地上部分转运到根部,同时也能通过根系从生长介质中吸收一部分氧。良好的氧营养状况下水稻才能正常生长,不仅如此,氧营养还参与了水稻 土壤环境系统的作用过程,具有重要的生态效应。从氧营养的水稻生物学响应和根际生态效应两个方面综述了近年来稻田氧营养相关研究状况,重点总结了目前国内外有关水稻需氧性,氧营养对水稻形态学、解剖学特征的影响,相应的生理、生态机制以及环境效应的研究成果,同时比较了水稻生产上所采用的氧营养调控途径,并对水稻氧营养研究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20.
以固始县63块机插秧田为研究对象,对影响固始县水稻机插生产的主要制约因素进行了跟踪调查。结果表明,固始县水稻机插高产高效制约因素主要有:品种多、乱、杂;播种量和秧龄偏大,机插密度偏小;磷、钾肥用量不足,偏施基蘖肥,不施穗肥,分蘖肥一次施入且比例偏低,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