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运波  唐启源 《作物研究》2006,20(Z1):557-561
介绍了国内外农作物光辐射利用的研究现状,总结了群体冠层特性、作物品种和栽培因子对光辐射利用的影响,指出了我国在光辐射利用研究方面存在的不足.  相似文献   

2.
茶树树冠整体的光合能力是决定茶树生产力的主要因素。本文研究了10龄龙井43投产茶园茶树树冠表层(受光率100%)、中层(受光率50%~70%)、下层(受光率0%~15%)叶片的光合作用特性、生理生态指标的特点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从树冠表层至下层叶片接受到的光合有效辐射显著降低,但空气CO2浓度以树冠下层最高;叶片比叶重、单位面积全氮和全碳含量、叶绿素含量均以表层显著高于下层,而以重量为基础的全氮和全碳含量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冠层分布差异;表层和中层叶片的光响应曲线表现为典型的Farquhar模型,但下层叶片无类似特征;光饱和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均以表层叶片最高、下层叶片最低,但胞间CO2浓度以下层叶片最高;表层和中层叶片光合氮效率差异不大,但显著高于下部叶片。这表明,冠层下部叶片光合作用速率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光照强度减弱使光合系统活性和羧化效率明显降低,而气孔导度的下降可能不是主要影响因素。因此,如何采取科学的栽培技术,进而调节树冠叶片分布以提高茶树群体光合能力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3.
以冬闲为对照,研究了黑麦草、紫云英、油菜和马铃薯4种冬季覆盖作物对双季稻的光合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黑麦草、紫云英和马铃薯3种冬季覆盖作物处理能明显提高双季稻各个生长发育时期叶片的叶面积指数、叶绿素含量和净光合速率,增加稻谷产量,提高生物能及植株茎叶光能利用率、籽粒光能利用率和总光能利用率。  相似文献   

4.
作物杂种优势是一个复杂的数量性状,利用分子标记估算亲本间的遗传差异,再据此预测作物杂种优势在一定范围内是可行的。通过增加与杂种优势相关的特异分子标记的数目,选用来自相同杂种优势群的亲本材料,可提高作物杂种优势预测的准确性。作物杂种优势的遗传机理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
浙江是我国重要的黄麻、红麻产区,栽培面积42万余亩,主要分布在杭州湾两岸。温州地区也有一定的栽培面积,其它各地均为零星栽培。目前,全省平均亩产已超过700斤,以上虞、肖山、余杭、海宁和杭州郊区产量较高。  相似文献   

6.
混种是一项可操作性强、原理简单、成本投入低、收益直观明显的技术。它是利用生物多样性控制作物病害,对作物产量和品质有一定的影响。主要回顾了混种技术在小麦、玉米、水稻上的应用及其效应,并对混种技术在水稻中的进一步应用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7.
麦类作物穗器官的光合性能研究进展   总被引:16,自引:6,他引:16  
由于麦类作物穗器官的光合作用在整株物质生产中占有重要位置,对籽粒产量具有重要贡献,因此应当充分认识当前小麦高产和超高产探索中,穗茎非叶器官的光合优质。穗光合表现出明显的C4型或者C3~C4中间型特征,能够将籽粒呼吸释放的CO2重新固定,对干旱高温的忍耐性明显强于叶片。本文从穗光合对籽粒产量的贡献、穗光合组织结构和光合特性等方面综述了麦类作物穗器官光合性能的研究进展,并提出在小麦超高产实践中发挥非叶器官光合优势的观点。  相似文献   

8.
作物杂种优势的预测和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樊荣峰 《杂粮作物》2000,20(4):31-34
概述了杂种优势在农作物上的利用现状,探讨了遗传距离与杂种优势的关系,从理论上阐述了无性繁殖、无融合生殖、染色体结构变异等杂种优势固定方法及杂种优势的利用途径。  相似文献   

9.
作物硫营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硫素营养对作物的生长发育、产量品质、生理生化功能的影响。硫的吸收、转运、积累以及与其他营养元素的交互作用等方面论述了硫营养的缺乏和过量对作物产质量和生理生化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官梅 《作物研究》2009,23(5):298-299,305
从作物航天育种的意义、我国作物航天育种的研究历程、作物航天育种的主要成就、航天育种在油菜改良中的应用等方面,对航天育种研究进展进行了阐述,并对加速作物航天育种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1.
国内外麦类作物耐湿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通过对国内外麦类作物耐湿性研究进展概括和总结,指出:1,麦类作物湿害症状多种多样,前期主要是出苗率低,苗瘦苗弱,中期主查植株矮化,功能叶黄化,分蘖大量死亡,成穗率下降,根系受到伤害,而后期则表现叶片虫衰早枯,造成光合作用减弱,灌浆速度减慢,产量因此而受损;2,湿害首先起因于根系缺氧,根系活力下降,吸收和功能减弱。其次无氧呼吸等产生的有毒物质在土中积累,对根系正常生长毒害作用。  相似文献   

12.
作物种质资源抗旱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综述了作物种质资源抗旱性研究的发展历史,现状,研究途径及其分析等;重点介绍了“作物超弱光”现象与抗旱性的关系及其在抗旱性研究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3.
作物化学催熟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介绍了近几年来一些作物化学催熟的研究进展,包括化学催熟的生理机制,影响化学催熟剂效果的因素,化学催熟剂的使用技术,化学催熟剂对作物品质的影响,并对今后油菜化学催熟的研究做了进一步展望。  相似文献   

14.
作物覆膜温室效应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龙攀  黄璜 《作物研究》2010,24(1):52-55
作物覆膜栽培技术在我国已经发展多年,极大地推动了作物生长发育的研究及其在生产上的应用。研究发现,覆膜能使土温提高1~5℃,使土壤含水量增加0.5%~50%,显著增加土壤微生物的数量;还能促进氮、碳等元素的循环,加速有机质及其他养分元素的矿化;加快作物的生长,影响干物质的积累,提高作物产量。研究表明,适宜的地膜覆盖创造了有利于作物生长的环境,但长期覆膜会造成土壤肥力下降。  相似文献   

15.
密度和行距对早播小麦生长、光合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筛选早播小麦的适宜种植密度及行距配置,以济麦22为材料,设置了180×104株·hm-2(D1)和240×104株·hm-2(D2)两种种植密度和17cm(R1)、20cm(R2)、23cm(R3)和26cm(R4)四种行距配置,研究了行距和种植密度对早播小麦生长、光合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在密度D1和D2下,分别以行距R1和R2的株高、节间长、叶片叶绿素含量、叶面积指数、群体干物重、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冠层光合有效辐射和产量最高。在相同行距下,D1的株高、节间长、叶绿素含量、开花期和灌浆期的光合指标均大于D2,而叶面积指数、群体干物重、冠层光合有效辐射、穗数和产量均低于D2。因此,合理的种植密度和行距组合有利于安徽淮北地区早播小麦生长和高产;在本试验条件下,适宜的基本苗和行距分别为240×104株·hm-2和20cm。  相似文献   

16.
17.
作物生产系统模拟模型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殷红 《杂粮作物》2000,20(3):30-33
阐述了作物生长模拟模型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及各种模型特点,并讨论了作物生长模拟模型的应用。它的未来发展主要在:(1)更加深入、详细地模拟作物生产的各种过程;(2)与地理信息系统和计算机专家系统相结合,形成完善的作物生产计算机决策管理系统。  相似文献   

18.
国内外麦类作物耐湿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国内外麦类作物耐温性研究进展概括和总结,指出:(1)麦类作物湿害症状多种多样,前期主要是出苗率低,苗瘦苗弱;中期主要是植株矮化,功能叶黄化,分蘖大量死亡,成穗率下降,根系受到伤害,而后期则表现叶片早衰早枯,造成光合作用减弱,灌浆速度减慢,产量因此而受损;(2)湿害首先起因于根系缺氧,根系活力下降,吸收和功能减弱.其次无氧呼吸等产生的有毒物质在土壤中积累,对根系正常生长产生毒害作用.随着根系吸收功能的下降以及土壤中营养成分的淋失,地上部水分和营养供应不足,给植株的正常生命活动带来严重影响;(3)在麦类作物的生长发育不同时期,对湿害的敏感性不同。小麦在孕穗期最为敏感,而大麦则在拔节期和抽穗期;(4)温度是湿害程度大小的一个重要影响因子,温度越高,湿害越严重;(5)作物耐湿性是可遗传的,并且这种遗传性在麦类作物的种和品种间存在着差异。  相似文献   

19.
从硫素营养对作物的生长发育、产量品质、生理生化功能的影响,硫的吸收、转运、积累以及与其他营养元素的交互作用等方面论述了硫营养的缺乏和过量对作物产质量和生理生化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作物生长模拟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物生长模拟是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有助于理解预测和调控作物生长发育及其对环境的反应。本文着重介绍了作物生长模拟模型的定义、特征、国内外的研究动态以及目前常用的生长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