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王宏 《农技服务》2014,(3):52+51-52,51
<正>1、种植模式双孢蘑菇于9月上旬培养料建堆发酵,10月上旬播种,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覆土、出菇,翌年1月中旬采收结束;番茄于12月上旬播种育苗,翌年1月下旬移栽,4月中旬开始上市,6月上旬收获结束;萝卜于6月下旬播种,8月中旬收获。2、效益分析日光温室双孢蘑菇—番茄—萝卜一年三种三收高产高效栽培,亩产双孢蘑菇3000kg,产值6000元;番茄亩产4000kg,产  相似文献   

2.
1. 越冬茬黄瓜(番茄)行间套种鸡腿菇(双孢蘑菇)模式(1)模式配置。黄瓜(或番茄)9月中下旬育苗。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定植,采用宽窄行种植。鸡腿菇(或双孢蘑菇)10月上旬采用常规发酵法袋栽发菌,在黄瓜(或番茄)宽行间挖沟,将发好菌的鸡腿菇(或双孢蘑菇)脱袋放在沟内,覆土栽培出菇。  相似文献   

3.
双孢蘑菇营养丰富,是目前世界上栽培面积最大的食用菌。桂林市土地资源丰富,气候条件适宜,发展双孢蘑菇生产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以栽培双孢蘑菇为主的食用菌产业已有逾20年的历史,近年栽培面积保持在2 000 hm~2左右。本文对桂林市双孢蘑菇生产现状进行了初步分析,并提出下一步发展思路,以期推动桂林市食用菌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
长三角地区高山台地双孢蘑菇错时高效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当前市售的双孢蘑菇和高温蘑菇上市季节分别为10月上中旬至次年4月和6月至8月,9月份双孢蘑菇尚未上市,高温蘑菇已基本结束。因此,9月仍然是鲜蘑菇市场的淡季,市场价格高,栽培效益好。“长三角”地区利用高山台地夏季冷凉气候条件,可在自然条件下实现双孢蘑菇错时高效栽培,出菇期提前到9月初,与低海拔地区栽培相比可提早20-30d,主要包括菇棚设计、栽培适期、发菌管理技术和出菇管理技术等。  相似文献   

5.
双孢蘑菇是世界上栽培最为广泛的蘑菇品种,生产一种适合栽培双孢蘑菇的基质称为堆肥.综述了双孢蘑菇生产过程中关键的3个发酵阶段、堆肥过程中的微生物及酶活性变化,以及影响双孢蘑菇生长的几个主要因素(堆肥基质、环境、菌种),旨在为双孢蘑菇的标准化种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以双孢蘑菇的生长特性为基础,从培养料的配制堆制、双孢蘑菇种植管理、双孢蘑菇病害防治3个方面,阐述了双孢蘑菇高产栽培技术,旨在强化对双孢蘑菇栽培的认识,并为今后相关领域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近40年桂林市雷暴的变化特征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广西桂林市13个气象观测站1971~2008年各月雷暴日数资料,研究了桂林市雷暴的空间分布、季节变化特征、物理量特征和天气形势。结果表明,雷暴分布趋势为自中部向北部及东南部递减,桂林中部的桂林城区、临桂县及永福县年雷暴日数最多,北部的资源县和灌阳县年雷暴日数最少;桂林市雷暴日的出现有着明显的月、季变化,主要集中在春、夏季,4~8月份为桂林多雷暴月,在8月达最大值,而冬季发生的概率较低,12月为最小值;桂林的雷暴与冷锋、高空槽及冷涡等天气系统密切相关,是大尺度天气系统与局地聚积的湿热潜能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永春县气候温和,湿润多雨,是泉州市食用菌生产大县,获得"全国食用菌行业先进县"和"全国食用菌先进县"等荣誉。双孢蘑菇是永春县食用菌大宗产品,已有40多年的栽培历史。作为偏低温恒温结实性菌类,永春县双孢蘑菇栽培大多采用竹架大棚内床架式栽培。在自然条件下,安排在秋季栽培,建堆发酵日期在每年的9月下旬-10月上旬,来年4月底5月初采收结束。本文对双孢蘑菇的主要栽培技术要点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9.
从菇房建造、营养料配制、堆制及栽植、肥水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方面介绍双孢蘑菇丰产栽培技术,为科学种植双孢蘑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研究不同泥炭土添加比例覆土栽培双孢蘑菇对其产量的影响,并首次对泥炭土覆土栽培双孢蘑菇子实体的主要营养成分和功能氨基酸含量进行初步研究,结果表明:用泥炭土覆土栽培双孢蘑菇可以提高其产量及相对净收益.增加子实体中的粗蛋白、总糖含量,提高其氨基酸、必需氨基酸、甜味氨基酸、鲜味氨基酸含量.用1份泥炭土、2份红壤土进行覆土栽培,对提高双孢蘑菇的产量、品质和生产效益效果最显著.  相似文献   

11.
利用1981—2013年新疆乌鲁木齐地区逐月雷暴日数资料,采用线性趋势拟合、Mann-Kendall突变检验、R/S趋势分析以及克里金空间插值等方法,探讨乌鲁木齐地区复杂地形下的雷暴日数的时空分布规律及未来变化趋势。结果表明,近33年来乌鲁木齐地区雷暴空间分布总体表现为山区多于平原、南部多北部少的特征,南部山区为雷暴多发中心,城区、北部平原区及达坂城谷地为低值区域;乌鲁木齐地区雷暴日数呈波动下降趋势,气候倾向率为-1.67 d/10 a;山区下降最为显著,其次为平原区,城区表现为不显著的下降过程;雷暴主要集中在5—8月,7月雷暴频率最高,10月—次年3月基本无雷暴发生。突变检验分析表明,近33年来各区均未出现显著性下降的突变过程,却存在明显的Hurst现象,未来变化趋势存在较强的持续性,即仍将维持下降的态势,城区的持续性强度不大。  相似文献   

12.
[目的]建立稻飞虱发生面积的预测模型,从大气环流的角度对每年的发生面积进行预测,指导稻飞虱的防治工作。[方法]分析历年的大气环流特征量的资料,选取与中国稻飞虱发生面积显著相关的大气环流因子,采用逐步回归法,建立预测模型。[结果]筛选出了与稻飞虱发生面积呈显著相关的因子,并分别建立了基于当年10月大西洋欧洲环流型W、当年10月太平洋区极涡面积指数、当年8月北美副高强度指数、当年6月大西洋欧洲环流型W、当年2月北美大西洋副高北界、当年10月大西洋欧洲区极涡强度指数和上年11月亚洲区极涡强度指数的白背飞虱发生面积预测模型和基于当年7月东太平洋副高强度指数、上年10月北半球极涡面积指数、上年11月亚洲区极涡强度指数、当年9月北美大西洋副高北界、当年1月北非大西洋北美副高北界、上年9月太阳黑子和当年9月东太平洋副高面积指数的褐飞虱发生面积预测模型。[结论]通过逐步回归法建立的基于大气环流因子的模型拟合效果较好,可用于实际预测。  相似文献   

13.
季璐  朱敏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5):12526-12529
[目的]建立稻飞虱发生面积的预测模型,从大气环流的角度对每年的发生面积进行预测,指导稻飞虱的防治工作。[方法]分析历年的大气环流特征量的资料,选取与中国稻飞虱发生面积显著相关的大气环流因子,采用逐步回归法,建立预测模型。[结果]筛选出了与稻飞虱发生面积呈显著相关的因子,并分别建立了基于当年10月大西洋欧洲环流型W、当年10月太平洋区极涡面积指数、当年8月北美副高强度指数、当年6月大西洋欧洲环流型W、当年2月北美大西洋副高北界、当年10月大西洋欧洲区极涡强度指数和上年11月亚洲区极涡强度指数的白背飞虱发生面积预测模型和基于当年7月东太平洋副高强度指数、上年10月北半球极涡面积指数、上年11月亚洲区极涡强度指数、当年9月北美大西洋副高北界、当年1月北非大西洋北美副高北界、上年9月太阳黑子和当年9月东太平洋副高面积指数的褐飞虱发生面积预测模型。[结论]通过逐步回归法建立的基于大气环流因子的模型拟合效果较好,可用于实际预测。  相似文献   

14.
陆冠尧 《安徽农业科学》2012,(18):9822-9823,9830
[目的]研究粤北岩溶山区的自然环境。[方法]通过收集粤北岩溶山区地貌、气候、土壤和植被资料,结合野外实地调查,对粤北岩溶山区的自然环境进行综合分析。[结果]粤北岩溶山区岩溶地貌广布;大部分属于中亚热带气候,雨热同期,降水充沛;石灰岩有大面积连片分布,溶蚀面积大;植被类型主要有高山草甸、亚高山矮林、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马尾松林、杉木林、针叶混交林、经济林、喜钙原生阔叶林、山地草坡群落和灌木藤本群落,石灰岩植被有典型的石灰岩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石灰岩灌丛和石灰岩丘陵山地草坡。[结论]该研究为粤北岩溶山区自然环境的保护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河南植物区系分区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植物区系成分和组成植被类型的差异性为依据,探讨了河南省植物区系分区,把大别山与桐柏山、伏牛山南部、伏牛山北部与太行山分别划分为化东地区、华中地区和华北地区。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以来,宁夏山川区域经济发展上采取的非均衡发展战略体现了效率优先的原则,也造成了山川间发展水平的巨大差距.地理位置、资源禀赋、累计投资和投资效率是造成山川间巨大差距的重要原因.从宁夏整体经济发展和兼顾效率与公平的角度考虑,山川区域间应继续实施非均衡协调发展战略,同时,应采取加大政府投资、改善投资软环境、充分挖掘优势人力资源潜力等措施遏制或缩小山川间的发展差距.  相似文献   

17.
播期对红花生长发育、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河南地区常见茬口时间,设置3个秋播处理(10月1日、10月21日、11月10日)和1个春播处理(次年3月20日),田间观测不同播期红花农艺性状并测定红花中羟基红花黄色素A和山奈素的含量,研究播期对红花生长发育、产量及品质的影响,为红花在河南省的规范化栽培及耕作制度的建立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不同播期对红花生长发育的促进作用表现为10月1日10月21日11月10日3月20日,红花的株高、总分枝数、一级分枝数、二级分枝数、单株花丝产量随播期推迟均呈下降趋势。不同播期红花种子产量表现为10月1日(2 770.25 kg/hm~2)10月21日(2 390.95 kg/hm~2)11月10日(1 373.65 kg/hm~2)3月20日(1 252.90 kg/hm~2);红花花丝产量表现为10月1日(787.80 kg/hm~2)10月21日(385.05 kg/hm~2)11月10日(286.80kg/hm~2)3月20日(253.95 kg/hm~2);山奈素含量表现为10月1日(0.074 7%)10月21日(0.073 7%)3月20日(0.052 7%)11月10日(0.045 0%)。因此,在茬口允许的情况下,河南省栽培红花应尽量选择秋播,以10月1日播种为宜,综合效益高。  相似文献   

18.
通过诱捕的方式对云南省元江县芒果园橘小实蝇种群变动规律进行了全年监测,并就气候因素对当地橘小实蝇种群变动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元江芒果园内橘小实蝇可常年发生,11月至翌年4月种群数量相对较低,5月以后种群数量开始增长,至8月达到高峰。逐步回归分析揭示,降雨量、平均日照时数、月极端最高温和最低温是影响5—10月元江县芒果园橘小实蝇种群数量的关键因子;相对空气湿度、风速、平均日照时数、月极端最低温则是影响11月至翌年4月种群数量变动的关键气候因子。  相似文献   

19.
气象条件对罗汉果生长影响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罗汉果主要产于我国南方亚热带气候山区,喜温暖、喜短日照阳光、喜昼夜温差大、怕霜冻又不耐高温,喜空气湿润、多雾,忌渍水。笔者对广西桂林地区温度、日照、降水、湿度及雾日等气候条件对罗汉果生长、含糖量、大果率等的影响进行了详细分析。  相似文献   

20.
国家北部冬麦区水地组小麦品种区试结果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张兰萍  任永康  逯成芳  唐朝晖 《山西农业科学》2012,40(11):1146-1148,1178
对国家北部冬麦区水地组太原区试点2010—2011年度小麦品种区试结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太13606、津07006、长8255、中麦548丰产性好、抗病性强、适应性好,综合性状优良,建议参加下一年度的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