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为探究性别对关中黑猪胴体性状、肉品质以及脂代谢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本实验选用10头体重为(6.34±0.14)kg的关中黑猪,公、母各半,公猪在7日龄阉割,使用商品日粮分栏饲养至100 kg左右屠宰,试验历时8个月。结果表明:去势公猪的平均背膘厚和胴体肥肉率显著高于母猪,而胴体瘦肉率、皮率和骨率极显著低于母猪;去势公猪的pH24、亮度、红度、黄度和肌内脂肪含量极显著高于母猪,大理石花纹显著优于母猪;去势公猪背最长肌的肌纤维细胞面积极显著低于母猪,而皮下脂肪细胞面积极显著大于母猪;去势公猪成脂基因PPARγ、aP2和SCD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母猪,而脂解基因ATGL的表达水平极显著低于母猪。以上结果表明,关中黑猪去势公猪的肉品质优于母猪,但胴体品质低于母猪,去势公猪脂肪含量高于母猪与其成脂能力强和脂解能力弱有关。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江泉黑猪的产肉和肉质特性,本试验选取在相同条件下饲养的100 kg左右的江泉黑猪阉公猪、母猪和杜长大三元杂交猪各10头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屠宰和肉品质测定。对两种猪胴体指标(胴体重、胴体长、眼肌面积、背膘厚等)、肉质的物理指标(pH、肉色、大理石纹、滴水损失等)、常规化学指标(粗蛋白质、肌内脂肪、水分、灰分含量等)及江泉黑猪氨基酸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与杜长大三元杂交猪相比,江泉黑猪胴体瘦肉率较低,眼肌面积降低了30%左右(P<0.05),而胴体背膘厚较高(P<0.05)。江泉黑猪在肉色、大理石纹、滴水损失、失水率、烹饪损失和肌内脂肪含量等指标上均显著优于杜长大三元杂交猪(P<0.05),其中滴水损失、失水率和烹饪损失分别降低了约4.0%、3.1%和2.7%,肌内脂肪含量提高了约150.0%。由此可见,江泉黑猪在瘦肉产量上低于杜长大三元杂交猪,但在保水性、肌内脂肪含量、肉色、大理石纹等肉质指标上明显优于杜长大三元杂交猪,可为消费者提供品质优良的猪肉。  相似文献   

3.
《养猪》2016,(2)
选择4个屠宰体重区间对舍饲型合作猪胴体品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25~30 kg屠宰,后腿丰满度理想,产肉性能高,瘦肉率59.62%,屠宰率66.315%,具有皮薄(0.5 cm)、背膘薄(0.797 cm)、眼肌面积大(16.15 cm2)的特点,属于优良的瘦肉型小型猪。宰前活重与胴体重、眼肌面积,胴体重与屠宰率、眼肌面积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宰前活重与屠宰率、背膘厚、骨率,胴体重与背膘厚、骨率,屠宰率与眼肌面积,背膘厚与眼肌面积,皮厚与后腿比例,眼肌面积与瘦肉率、骨率,瘦肉率与皮率呈显著正相关(P0.05);背膘厚与瘦肉率,后腿比例与脂率,瘦肉率与骨率存在显著负相关(P0.05)。  相似文献   

4.
试验旨在对大约克×(巴克夏×沙子岭)(简称大巴沙)猪的胴体性状和肉质性状进行评估.选取99头大巴沙猪进行屠宰测定,主要测定屠宰率、胴体长、背膘厚、眼肌面积和瘦肉率等胴体性状及pH、肉色、大理石纹和肌内脂肪等肉质性状.结果 表明,大巴沙猪的屠宰率和瘦肉率分别为72.24%和59.22%,系水力损失和肌内脂肪含量分别为93...  相似文献   

5.
本试验验证了木醋液作为饲料添加剂对育肥猪的屠宰率、胴体重、瘦肉率、眼肌面积、脂肪率、膘厚及肉色、大理石纹和熟肉率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特别是增加了眼肌面积和降低了背膘厚度,提高猪肉中有益脂肪酸和氨基酸的含量。  相似文献   

6.
杂种猪胴体性状的聚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聚类分析将杂种猪胴体性状的 1 2个变量分成 4类。其中屠宰率、皮厚均值、眼肌面积、皮率及瘦肉率为一类 ;胴体直长和斜长为一类 ;板油率和骨率为一类 ;背膘厚、平均背膘厚及脂率为一类。所得结果对简化测定和指导猪的选种、选配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选择四个屠宰体重区间对舍饲型合作猪12个胴体性状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25~30 kg(即6月龄)屠宰,瘦肉率59.62 % ,屠宰率66.32%,具有皮薄(0.5 cm)、背膘薄(0.797 cm)、眼肌面积大(16.15 cm2)的特点,表明合作猪属于优良的瘦肉型小型猪.经分析可知,宰前活重与胴体重、眼肌面积,胴体重与屠宰率、眼肌面积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宰前活重与屠宰率、背膘厚、骨率,胴体重与背膘厚、骨率,屠宰率与眼肌面积,背膘厚与眼肌面积,皮厚与后腿比例,眼肌面积与骨率,瘦肉率与皮率呈显著正相关(P<0.05);背膘厚与瘦肉率,后腿比例与含脂率,瘦肉率与骨率存在显著负相关(P<0.05).12个胴体性状指标经主成分分析可获得5个主成分因子,可代表胴体性状总变异量的87.025%.  相似文献   

8.
《养猪》2019,(5)
通过测定定远猪屠宰胴体性状及肉品质,以期为定远猪遗传资源的保护及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试验选择10月龄定远猪12头进行屠宰,测定胴体性状及肉质性状,并进行变异系数与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定远猪平均体重达89.69 kg,背膘厚3.74 cm,屠宰率达76.29%,瘦肉率为48.47%,腿臀比为29.12%,肉色评分为3.33,大理石纹评分3.29,眼肌面积为26.09 cm2,失水率为20.94%,肌内脂肪含量为4.87%,拿破率为74.36%。宰后45 min pH为6.16,24 h时降为5.56。定远猪屠体平均背膘厚、皮厚、眼肌面积和肌内脂肪含量等指标变异系数较大。综上表明,定远猪屠宰率较高,肉质好,但肌内脂肪含量及背膘厚变异系数较高,可在后期保种过程中适当进行选育,提高定远猪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9.
为充分了解新发现"无毛"表型大白猪群体的生物学特性,以正常表型大白猪为对照,对"无毛"表型大白猪生长性能、繁殖性能、屠宰性能和肉品质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在相同饲养条件下,"无毛"表型仔猪初生重、达100kg体质量日龄及100kg活体背膘厚、繁殖性能均与正常表型大白猪无显著差异(P0.05)。在屠宰性能上,"无毛"表型大白猪宰前活重、胴体重、屠宰率、背膘厚、瘦肉率、脂肪率、骨率、皮率均与正常表型大白猪无显著差异(P0.05);不同屠宰体质量情况下,"无毛"表型大白猪的胴体质量、屠宰率、背膘厚随屠宰体质量的增加而呈上升趋势,但屠宰率无显著性变化(P0.05);此外,"无毛"表型大白猪瘦肉率、脂肪率随屠宰体质量的增加而呈上升趋势,而骨率、皮率呈下降趋势,但差异均不显著(P0.05)。在肉质性状上,"无毛"表型大白猪肉色、pH值、大理石纹、肌内脂肪含量均与正常表型猪无显著差异(P0.05)。"无毛"表型大白猪肉质性状中除肌内脂肪含量随屠宰体质量的增加而呈上升趋势外,其他性状与屠宰体质量均无显著关联。结果表明,"无毛"大白猪在主要生产性能方面均表现正常,无毛性状对猪的繁殖性能、生长发育和产肉性能均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0.
《养猪》2021,(3)
研究测定了74~103.8kg体重阶段14头黑盖猪的胴体性能和肉质性状,以分析黑盖猪胴体肉质性状随屠宰体重的变化规律及其相关程度,为确定适宜上市屠宰体重提供依据。结果表明,74~103.8kg体重阶段,随体重增大,屠宰率、a、a24、pH24、蛋白质、干物质、肌纤维直径显著升高;后腿比例和剪切力显著降低。其它指标上升或降低趋势都不明显。胴体肉质性状间相关程度有强有弱,相关系数有正有负。相同性状间有较强的正相关,相反性状间有较强的负相关。屠前体重与胴体重、屠宰率、肌纤维直径和干物质都极显著正相关,与平均背膘厚、a、蛋白质显著正相关,与后腿比例极显著负相关,与剪切力显著负相关;胴体重与屠宰率、肌纤维直径、蛋白质和干物质都极显著正相关,与平均背膘厚、a显著正相关,与后腿比例极显著负相关,与剪切力显著负相关;屠宰率与平均背膘厚、a、肌纤维直径、蛋白质极显著正相关,与干物质显著正相关,与剪切力极显著负相关,与后腿比例、骨骼率、大理石纹显著负相关;胴体直长与骨骼率、干物质和肌内脂肪显著正相关;平均背膘厚与蛋白质显著正相关,与骨骼率极显著负相关,与大理石纹显著负相关;后腿比例与干物质极显著负相关,与肌纤维直径、蛋白质、肌内脂肪显著负相关;瘦肉率与皮脂率呈极显著负相关;肉色与L显著负相关;45minpH与L显著负相关,a与蛋白质、干物质显著正相关,与剪切力极显著负相关;b与肌纤维直径、蛋白质极显著负相关,与干物质显著负相关;肌纤维直径与蛋白质、干物质极显著正相关,与剪切力显著负相关;剪切力与蛋白质、干物质显著负相关;蛋白质与干物质显著正相关;干物质与肌内脂肪极显著正相关。在74~103.8kg阶段,胴体重、屠宰率、后腿比例、pH24、肌纤维直径、蛋白质和干物质与体重之间呈极显著的回归关系,胴体斜长、平均背膘厚、a、剪切力与体重之间呈显著的回归关系,其它指标与体重间的线性相关不显著。  相似文献   

11.
随机选取健康、无病、生长发育正常的陆川猪和长大二元杂交猪各8头为研究对象,对陆川猪和长大二元杂交猪的胴体性状和肉质性状进行测定研究,结果表明:1)陆川猪与长大二元杂交猪的宰前体重、骨率差异不显著(P>0.05);屠宰率、胴体重量、胴体长、6~7肋处膘厚、眼肌面积、6~7肋处皮厚、瘦肉率、脂率、皮率差异极显著(P<0.01)。2)陆川猪与长大二元杂交猪的脾脏重、肾重和大肠长度差异不显著(P>0.05);头重差异显著(P<0.05);四蹄重、心脏重、肝重、胃重、膀胱和小肠长度差异极显著(P<0.01)。3)陆川猪和长大二元杂交猪的pH1、pH24、系水力差异不显著(P>0.05);肉色、Opto值、熟肉率、大理石纹、剪切力、肌内脂肪含量差异极显著(P<0.01)。结论:陆川猪具有早熟易肥、耐粗饲能力强、肌内脂肪含量高和肉嫩等特点。  相似文献   

12.
选用位于13号染色体上的8个微卫星标记对176头杂种猪的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扩增结果用聚丙烯酰胺凝胶进行电泳分型,分析微卫星标记的多态性及其与肌肉颜色、大理石花纹、pH1值、pH2值、剪切力、含水率、肌内脂肪等7个肉质性状和1个胴体性状背膘厚之间的相关性。各位点等位基因数为2~6个,杂合度为0.08402~0.62716,多态信息含量为0.0821~0.599。SW864与肌内脂肪含量、大理石花纹相关;S0222与肌肉颜色、肌内脂肪含量、大理石花纹,背膘厚存在相关性;SW882与肌内脂肪含量、大理石花纹相关;SW937与背膘厚相关。上述结果表明,在微卫星SW864、S0222、SW882和SW937位点附近可能存在影响肉色,肌内脂肪和背膘厚性状的QTL。  相似文献   

13.
试验旨在对广益黑猪的胴体性状和肉质性状进行评估。选取105 kg左右的健康广益黑猪30头,进行屠宰测定,主要测定屠宰率、背膘厚、眼肌面积和瘦肉率等胴体性状及pH、肉色、大理石纹和肌内脂肪等肉质性状。结果表明,广益黑猪的屠宰率和瘦肉率分别为72.02%和57.41%,滴水损失和肌内脂肪分别为1.75%和3.09%。性状间相关性分析表明,广益黑猪的胴体瘦肉率与宰前活重、胴体重、平均背膘厚呈显著负相关(P0.05);肌内脂肪与大理石纹呈极显著正相关(r=0.956,P0.01),二个指标间线性模型Y=0.037+0.98X,决定系数R~2为0.9141,模型准确度较高。研究结果表明,广益黑猪具有良好的胴体性状和肌肉品质,性状间也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为今后的进一步选育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4.
猪背膘中NADPH生成酶的活性与瘦肉率关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试验选择湖北白猪断奶仔猪48头,测定150和180日龄的活体背膘厚及背膘脂肪组织中NADPH生成酶的活性。180日龄随机屠宰36头。对背膘中4种NADPH生成酶的活性与活体背膘厚及胴体性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150和180日龄4种酶的总活性与活体背膘厚、胴体背膘厚及肥肉率呈正相关;与胴体瘦肉率呈负相关。说明4种NADPH生成酶的活性高时,猪的活体背膘厚、胴体肥肉率提高,瘦肉率降低。文中还给出了用酶活性估测瘦肉率的回归方程。研究结果表明猪背膘中4种NADPH生成酶的活性可以作为选择瘦肉型猪瘦肉率性状的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15.
通过腹腔注射不同剂量重组瘦蛋白进行饲养试验,研究其对猪胴体品质的影响效果.结果表明:重组瘦蛋白可显著提高猪肉的瘦肉率、眼肌面积,降低脂肪率、背膘厚和板油重(P<0.05),而对活体重、胴体重和屠宰率无显著影响(P>0.05).腹腔注射0.5,1.0 mg/kg重组瘦蛋白与对照组相比,胴体瘦肉率提高6.70%和7.30%(P<0.05);脂肪率降低16.00%和18.75%(P<0.05);背膘厚降低18.14%和23.01%(P<0.05);眼肌面积提高16.83%和18.83%(P<0.05);板油重降低22.95%和24.59%(P<0.05).而注射0.1 mg/kg重组瘦蛋白对猪胴体组成无明显影响(P>0.05).腹腔注射重组瘦蛋白不影响猪内脏器官重量.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斯格猪及斯八级进杂交猪育肥性能、胴体性状及肉质品质分析。结果表明,斯格猪生长速度显著高于斯八级进杂交猪(P<0.05),全期增重与平均日增重分别比斯八级进杂交猪高9.39%和9.30%;瘦肉率、后腿比例、眼肌面积、三点平均背膘厚等胴体性状方面,斯格猪差异显著高于斯八级进杂交猪(P<0.05);在肉质品质方面,斯格猪在肉色、大理石纹、失水率方面亦显著高于斯八级进杂交猪(P<0.05),在熟肉率与剪切力方面两者无显著差异(P>0.05)。  相似文献   

17.
为了探究猪ROCK2基因多态性及其与生产性状的关系,试验采用焦磷酸测序法检测了ROCK2基因编码区145 bp序列中5处潜在的SNP中的3个(A27G、C42T和T61C)在大白猪、长白猪、梅山猪、清平猪4个猪种和大白×梅山F2代资源家系中的基因频率,并进行了遗传变异分析及生产性状关联分析。结果表明:3个SNP的优势等位基因在国外猪种和国内地方猪种间没有差异,分别为A、C和T;A27G位点与皮率和胸腰椎间背膘厚呈显著相关(P0.05),与至第一颈椎背膘厚和至第一肋胸背膘厚呈极显著相关(P0.01);C42T位点与至第一颈椎背膘厚呈显著相关(P0.05),与至第一肋胸背膘厚呈极显著相关(P0.01);T61C位点与皮率、背最长肌和股二头肌大理石纹评分呈显著相关(P0.05),与股二头肌p H值呈极显著相关(P0.01)。说明这3个SNP很可能是影响猪生产性状的分子标记。  相似文献   

18.
本试验测定了350头F2代杂种猪(长白猪×蓝塘猪)的6个肉质性状和7个胴体性状,用PCR-RFLP方法检测钙蛋白酶Ⅱ(CalpainⅡ)基因型,分析猪CalpainⅡ基因型间肉质和胴体性状差异,发现AA基因型与GG基因型猪肉质性状的4个值均差异显著,猪肌肉系水力、pH、大理石纹AA基因型显著高于GG、AG基因型;剪切力AA基因型显著低于AG(P<0.05)、GG(P<0.01)基因型;而胴体性状中三点背膘厚除活体C点背膘厚AA基因型高于AG基因型外,AA基因型均低于GG、AG基因型。结果表明,猪钙蛋白酶Ⅱ的AA基因型对于肉质和胴体性状而言是有益基因型,同时也说明CalpainⅡ基因参与了调控肌原纤维蛋白的降解,与促进动物骨骼肌生长、提高瘦肉率、改善肉嫩度等方面有一定相关。  相似文献   

19.
为了研究海南特种野猪的生长发育规律和胴体品质,试验通过对F2代海南特种野猪的生长发育性状和胴体品质各项指标进行测定。结果表明:F2代海南特种野猪体型较小,初生重和断奶重较低,生长速度较缓慢;F2代海南特种野猪胴体重为25.19 kg,屠宰率为73.56%,背膘厚为2.46 mm,眼肌面积为37.47 cm2,后腿比例为14.93%,瘦肉率为52.38%,骨率为28.66%;屠宰率与宰前活重、眼肌面积、瘦肉率、后腿比例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而与胴体重、皮脂率、背膘厚、板油比例、骨率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瘦肉率与皮脂率、骨率、胴体重、背膘厚、板油比例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眼肌面积、后腿比例、屠宰率、宰前活重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海南特种野猪体型小,生长缓慢,但屠宰率和瘦肉率均较高,胴体品质呈现中国优质猪的特点。  相似文献   

20.
为了研究大白猪主要胴体性能间的相互关系,选择16头活重100 kg左右的大白猪进行屠宰测定,计算了大白猪的屠宰率、胴体斜长、背膘厚、皮厚、眼肌面积、后腿比例以及瘦肉率等7个主要胴体性能指标,且计算了其相关系数并进行显著性检验,运用相关性分析及通径分析,分析了各胴体性能间的相互关系。结果显示,大白猪的屠宰率为75.11%,胴体斜长为82.19 cm,背膘厚为2.36 cm,皮厚为0.32 cm,眼肌面积为59.08 cm2,后腿比例为31.69%,瘦肉率为67.05%;相关性分析表明,瘦肉率与背膘厚、眼肌面积以及后腿比例呈极显著相关,背膘厚对整体的胴体性能有负效应;通过通径分析可知,后腿比例对瘦肉率的直接影响最大,背膘厚对瘦肉率的间接作用最强。该研究结果表明,大白猪具有优良的胴体性能,背膘厚、眼肌面积以及后腿比例是影响瘦肉率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