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侵蚀沟是地表径流集中的场所,携带大量泥沙,冲刷沟岸,发生崩塌,形成复杂多变的地形。沟壑治理作为水土保持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北票市水土保持工作的“短板”。为了更好地提高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水平,发挥更大的流域综合治理总体效益,形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立体防护体系,减少沟壑侵蚀,防止泥沙对下游影响,沟壑治理势在必行,同时应协调农、林、牧、水等部门进行综合治理。  相似文献   

2.
福建省长汀县2000年来在以河田为中心的山地退化生态系统开展了新一轮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用“反弹琵琶”的理念指导治理,根据植被从“常绿阔叶混交→针阔混交→马尾松和灌丛→草被→裸地”的逆向演替规律,按不同坡地水土流失的程度进行综合治理,总结探索出适合当地实际的“反弹琵琶”重建植被的模式:种树种草增加植被,“老头松”改造改善植被,全面封禁保护植被,种茶种果改良植被,有力地促进了当地水土流失治理工作的开展。  相似文献   

3.
东北漫岗丘陵黑土侵蚀区,水土流失比较严重,导致地力衰退、生态经济恶化。拜泉县从综合治理水土流失入手,实行生物与工程结合,治理与开发同步,在不同类型区创立了岗坡洼综合治理开发、农林牧协调发展、基塘农业、庭院生态经济良性循环四种水土保持型生态农业模式,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为漫岗丘陵黑土侵蚀区的治理开发,展现出资源永续利用、经济持续发展的美好前景。  相似文献   

4.
福建省长汀县2000年以来在以河田为中心的侵蚀红壤区开展了新一轮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依据“反弹琵琶”的治理理念,总结了侵蚀红壤区生态植被恢复与重建的关键技术之一,即对侵蚀区马尾松林地的“老头松”进行施肥改造以改善植被。施肥后,改造区在林地生物群落特征、小气候特征、土壤理化性质方面,取得了明显的变化,有力地促进了长汀水土流失治理的开展。  相似文献   

5.
“猪-沼-果”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模式简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猪—沼—果”工程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江西省赣南等水土流失严重地区综合治理水土流失的一种新模式,对巩固和促进治理成果取得了积极有效的作用。通过介绍“猪—沼—果”综合治理模式的内涵及“猪—沼—果”产业循环生态链,对“猪—沼—果”综合治理模式在小流域治理中的作用和效益进行全面阐述。其作用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1)缓解能源紧缺的矛盾,保护自然植被,巩固治理成果;2)提供有机肥料,改善水土流失地土壤养分条件,促进开发性治理;3)促进小流域经济的发展,加快脱贫致富的步伐。同时,取得了显著的水土保持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6.
Ⅱ系狼尾草饲养生猪前景广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总结了利用Ⅱ系狼尾草饲养生猪的技术和效益,对当今解决养殖污染问题,提倡养殖业上山,建立“果-草-牧-沼”生态模式,综合治理山坡地水土流失,具有较高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中国生态农业十大模式和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环境与发展》2003,20(6):17-20
(接上期)八、丘陵山区小流域综合治理利用型生态农业模式及配套技术我国丘陵山区约占国土70%,这类区域的共同特点是地貌变化大、生态系统类型复杂、自然物产种类丰富,其生态资源优势使得该区域特别适于发展农林、农牧或林牧综合性特色生态农业。1“围山转”生态农业模式及配套技术北方的河北迁安县和南方的湖北京山县等许多丘陵山区创造了这种生态农业模式,基本做法是:依据山体不同高度因地制宜布置等高环形种植带,农民形象地总结为“山上松槐戴帽,山坡果林缠腰,山下瓜果梨桃”。这种模式合理地把退耕还林还草、水土流失治理与坡地利用结合…  相似文献   

8.
该概述了河北省滦平县水土流失的状况及危害。回顾了40多年经过艰苦努力走向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正确道路。探索出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林、果、粮、草药立体开发,融经济、社会和生态三大效益于一体的治理开发模式。几年来经过综合治理的13条小流域,已经初步取得可喜的经济、生态和社会等各项效益。  相似文献   

9.
南方红壤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模式研究——以江西省为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总结分析几十年来南方红壤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模式研究和实践,为水土保持实践中合理应用相适宜的模式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文献查阅和已有试验成果总结,以江西省为例,根据区域存在的水土流失问题,综合水土流失治理技术、治理工程实践和水土保持政策等三个方面,提出相应的治理模式。[结果]对于南方红壤区难于治理和危害较大的侵蚀地类,系统总结了坡耕地"一控二保"治理模式、坡地果园"一高双低"治理模式、崩岗"三型"治理模式、林下水土流失"两类"治理模式、强烈侵蚀"两荒"地治理模式等5套可行的技术模式,小流域综合治理和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等2类工程实践模式,以及农户帮扶模式、大户治理模式、以奖代补模式、精品园区模式等4项政策引导模式。[结论]结合江西省长期以来效果良好的水土流失治理经验和做法,提出了新时代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模式与内涵。治理模式的提出可为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江西省红壤侵蚀劣地植被恢复技术及综合治理效果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郭晓敏  牛德奎 《水土保持研究》1998,5(2):108-112,162
对江西省不同类型红壤侵蚀劣地采用不同治理技术,在恢复植被的基础上,进行综合治理和立体经营,研究结果表明,针,阔叶混交,乔,灌,草齐上,水保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给,一林多用的树种组合,是治理红壤强度侵蚀劣地的有效措施,坡顶,坡面,沟底综合开发,进行合理生物体系设计,是治理库区水土流失和荒沟的好方法,因地制宜选择优良的树种,辅以先进的造林技术,对林地实行立体复合经营,是提高综合治理效益,迅速恢复植被的  相似文献   

11.
黄土丘陵区近自然水土保持复式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该项目应用近自然修复理论,以解决梯田地埂重力侵蚀、道路水土流失、防护林树种单一和功能退化、人工草场二次垦殖、经济林水保效益差等目前水土保持存在的主要技术问题为突破口,把山区土地划分为“经济开发地”和“环境保护地”两大类型进行接近自然的复式配置,设计出“地埂接近自然休止角的农果草梯田复式生态经济技术系统、适土适树复式防护林技术系统、林(果)草水相结合防止生产道路侵蚀与集水窖灌的复式道路技术系统”进行了6年试验示范,得出适合黄土丘陵区的近自然水土保持技术体系模型,为黄土丘陵区治理水土流失和山川秀美建设提供了技术样板。  相似文献   

12.
水土保持型生态农业模式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梅州地区为例,分析了该地区以防治水土流失和开发利用山坡地而兴建小庄园的典型“牧-沼-果”生态农业模式的结构及其功能效益。其模式可概括为建立一个以种果为中心,结合养猪、养鸡、沼气为纽带,综合发展果树种植业、畜牧业的生态种养模式。通过这种模式,可减缓农村燃料的短缺;提高果树产量和产品品质,节约了生产成本;改善生态环境和提高了土壤的肥力;增加了生物多样性,减少了病虫害的危害;减少环境污染。研究认为这种模式适合于在南方丘陵山区推广。  相似文献   

13.
我国南方低丘红壤区立体农业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红壤坡位的理化性质分异,在低丘红壤上建立了“顶林-腰园-谷农-塘渔”立体种植模式,并在塘边建造猪场,以养猪为纽带,实行种养结合,建立“果-猪-沼气-菇-鱼-粮”链式循环,链环间再加以定量化调控,形成协调和系统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14.
丘陵漫岗黑土侵蚀区开发性治理模式吴景才,张丙有,吴霞,吴平(黑龙江省拜泉县水土保持办公室,161700)为了探索黑土侵蚀区水土保持小流域生态与经济同步效益的新途径,黑龙江省科委于1990年下达了松嫩平原漫岗丘陵黑土侵蚀区水土流失治理与开发的研究项目,...  相似文献   

15.
论湖南省“四水”流域水土流失现状与治理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受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综合影响,湖南省的水土流失十分严重,据卫星遥感资料,湘、资、沅、澧等四水中上游山丘区侵蚀面积占全省侵蚀面积的71.5%,乱砍滥伐、毁林开荒、陡坡耕作、矿山乱挖滥采及新建、扩建工程是造成水土流失严重的主要因素。加强《水土保持法》宣传,强化生态环保意识,大力植树造林,调整林种结构,对坡耕地进行改造及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实行综合治理,重点治理,是防治“四水”流域水土流失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6.
关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方略的探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黄河流域水土流失面积43 万k m 2 ,年输入黄河的泥沙量达16 亿t ,侵蚀严重的部位年土壤侵蚀模数高达2-0~3-0 万t/k m 2。黄土高原土壤侵蚀形态复杂,水力、重力、风力侵蚀均存在,沟壑产沙量占流域产沙量的50 % ~60 % 或更多。实施“坡沟兼治,综合治理”的方略,应坚定不移地抓好基本农田建设,有计划地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农村产业结构,实行退耕还林还草。黄土高原主要水土流失地区,宜就地解决群众吃粮问题为好。  相似文献   

17.
依据晋西黄土丘陵沟壑区王家沟流域多年的实测降雨量、径流量、输沙量和侵蚀模数,选择了12个降雨因子,进行了降雨因子与水土流失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不同降雨因子与水土流失的相关性迥异,不同治理时期降雨因子与水土流失的相关关系存在差异;基于降雨因子与水土流失的关系所拟合的曲线模型多为二次方程与S曲线形;流域治理后期(1971年以后),随着治理面积的逐年增加,综合治理程度的提高,明显改善了降雨、径流和输沙的关系,降雨因子对流域水土流失的影响进一步减弱。  相似文献   

18.
为厘清黄土高原典型区域水土流失治理现状,采用调查研究的方法,梳理总结了西峰站、绥德站和天水站3个试验站提出的7种高塬沟壑区水土流失高质量综合治理的模式,其中包括:“三道防线”综合治理、“四个生态经济带”综合治理、多元小生态系统交错配置的经济生态农业、全方位综合防治体系、“四道防线”治理保护、基于径流调控利用的多元综合治理和基于水生态修复的水沙调控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模式,并提出了塬面高质量综合治理、坡面高质量综合治理和沟道高质量综合治理3种技术措施。研究结果可为水利部开展整沟治理试点项目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9.
康沟流域总面积11664 hm2,水土流失面积11572 hm2,占总面积的99.2%,主要的侵蚀类型是水力侵蚀,以面蚀和沟蚀为主,兼有重力侵蚀等。根据现场调查及统计分析,治理措施根据方案比选确定本流域进行土地利用调整综合治理模式。调整后,农、林、草用地比例将由基期的100∶4.59∶0调整到实施期末的100∶87.05∶5.37,预计通过综合治理,水土流失治理程度由初期的12.94%提高到70.55%,土地利用结构得到合理调整,林草地所占比重由期初的1%提高到19.32%,土地利用率由期初的30.39%提高到72.01%,荒坡封禁,实施生态自我修复。  相似文献   

20.
沈阳市水土流失治理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阳市丘陵区沟壑纵横,植被覆盖率低,特别是在康平、法库地区,平原区在新民市和辽中县辽河以西地区风蚀严重。根据沈阳市地形和水土流失类型分为丘陵水力侵蚀区和平原风力侵蚀区,并分别阐述不同侵蚀区的水土流失治理模式,包括荒山荒坡治理工程、坡耕地治理工程、沟道治理工程、小河道治理工程、废弃矿山治理工程、水源区生态建设工程、防风林网治理工程、经济林种植工程和农田工程建设工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