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严奇岩 《安徽农业科学》2011,(13):7635-7636,7652
贵州属于我国历史上的"糯稻栽培圏",其糯稻生产和种质资源在全国占重要地位。贵州黔东南地区是贵州糯稻栽培圈的核心区,且以糯禾为特色。糯禾是贵州黔东南原生态农耕文化的瑰宝,是境内各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2.
黔东南原生态农耕文化——禾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黔东南原生态农耕文化是支撑当地苗族、侗族人民生存的文化,它体现了生态环境与生存环境和生活环境的有机统一.禾能适应冷、阴、烂、锈等恶劣环境的稻田.摘禾、禾晾和禾仓的收储方式独具特色.禾改粘、粘还禾反映了当地群众对禾的依赖.黔东南苗侗民族是禾(糯)文化的传承者.当今世界糯稻栽培圈已逐步减少,而黔东南却以禾的形式把这些糯稻完整保存下来,它在中国稻作文化中独具特色,是黔东南原生态农耕文化的瑰宝.  相似文献   

3.
黔东南原生态民族文化多样性与糯稻遗传多样性资源保护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黔东南原生态民族文化是该地区众多民族在长期与自然环境的交流和交融及其抗争中形成的一种稳定的生活方式和经济文化类型。黔东南原生态民族文化与糯稻遗传多样性资源极其丰富,糯稻文化在黔东南各民族的日常生活、生产、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等方面中都有充分的体现。这说明黔东南糯稻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形成并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除了依赖于自身的生物条件和对自然生态的适应外,还主要取决于黔东南原生态民族文化的多样性。然而,随着环境的恶化、外来文化冲击和新栽培稻种的推广,黔东南原生态民族文化和糯稻的遗传多样性资源都受到了严重的威胁。为传承和保护这种原生态民族文化并促进糯稻遗传多样性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应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一是要充分挖掘和发扬原生态民族文化;二是要用传统与现代生物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全面研究该地区的糯稻(特别是糯禾)遗传多样性资源;三是要结合该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探索适合于糯稻遗传多样性资源的新型农家管理保护模式。正确认识原生态民族传统文化多样性在糯稻遗传多样性资源保护与利用中的重要作用与地位,为寻找更多的新途径来保护稻种遗传多样性资源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黔东南地区“糯禾改籼稻”的历史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黔东南是贵州的糯禾文化区,从清代中期改土归流以来,该地区在农业发展中多次推行“糯禾改籼稻”,结果使糯禾区变成了籼稻生产为主的农业区。糯禾改籼稻既是生态多样性被破坏的结果,也是经济发展中盲目追求量的增长的体现。  相似文献   

5.
[目的]测定黔东南林区从江县的原生态香禾糯稻中微量元素Fe和Cu的含量,为该地香禾糯资源开发和利用提供依据。[方法]微波消解样品,采用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其中的微量元素Fe和Cu。[结果]原生态从江香禾糯中微量元素Fe和Cu含量分别为73.11和1.50mg/kg。[结论]原生态从江香禾糯中微量元素Fe、Cu的含量较高,对于调节人体一些生理功能具有重要作用,应给予大力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6.
为黔东南的香禾糯生产和开发提供理论依据,对各地方主栽的香禾糯品种进行田间对比试验,探究黔东南地区地方特色香禾糯各品种的生物性状和经济性状特征,筛选出适应黔东南地区种植的特色香禾糯品种。结果表明:在供试的8个品种中,高红糯的产量最高,达到440.4 kg/667m2,比得我禾增产18.4%;其次是白融禾,产量为410.9 kg/667m2,比得我禾增产10.5%。高红糯和白融禾产量明显优于其他品种,建议在黔东南黎平、从江、榕江的香禾糯种植区进行示范推广。  相似文献   

7.
为探索黔东南州谷子合理种植密度,以黔东南地方种"施秉糯谷子"为供试品种,开展密度试验,结果表明:贵州黔东南谷子栽培的最佳密度为60万株/hm2,为谷子的规范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王宇丰 《农业考古》2021,(1):110-116
关于西南民族地区特色农具“禾剪”,学界对其源流、分布、形制、材料及工艺已有较多论述。本文则梳理了当地禾剪的各种具体用途,强调了禾剪与传统糯稻栽培之间的紧密联系,再将其置于整个民族稻作文化体系中去研究,并进一步揭示稻作文化中的族际差异,包括汉族粘稻(非糯稻)文化与西南少数民族糯稻文化之间成系统的分化。总的来说,禾剪是高度适应于西南地区自然环境特点、作物性状特点和民族文化特点的收割工具,当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信息、历史信息和文化信息。  相似文献   

9.
原生态从江香禾糯中锌和镍的含量及其生理功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测定从江香县禾糯中的锌(Zn)和镍(Ni)含量,探讨其在人体内的生理功能。[方法]以产自长寿之乡黔东南林区从江县的原生态香禾糯稻米为样品,用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作测定,先采用正交试验确定Zn和M的最佳仪器测试条件,再采用微波消解FAAS法在绘制标准曲线的基础上对从江香禾糯中微量元素锌(Zn)和镍(Ni)的含量进行测定,并研究这2种元素在人体内的生理功能。[结果]标准曲线的绘制表明,Zn的线性回归方程为:c=0.4946A+0.0084,相关系数r=0.9996;Ni的线性回归方程为:c=0.0479A+0.0030,相关系数r=0.99964。锌和镍含量的测定表明,从江香禾糯米含微量元素Zn和Ni分别为11.25和0.41mg/kg。[结论]黔东南林区从江县的原生态香禾糯稻米中含有适量的Zn和Ni,不但可以安全食用,而且还可以补充微量元素,达到延寿安康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黔东南原生态民族文化是该地区众多民族在长期与自然环境的交流、交融及抗争中形成的一种稳定的生活方式和经济文化类型。初步研究发现:黔东南原生态民族文化与糯稻遗传多样性资源极其丰富,糯稻文化在黔东南各民族的日常生活、生产、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等方面中都有充分的体现。说明黔东南糯稻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形成并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除了依赖于自身的生物条件和时自然生态的适应外,还主要取决于黔东南原生态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11.
王宇丰 《古今农业》2013,(3):97-104
通过人类学的文化结构视角,抓住糯稻这个核心,从物质、制度和精神三个层次梳理黔东南地区的传统稻作文化,能帮助我们更全面地认识贵州侗乡稻鱼鸭复合系统,更系统地挖掘蕴含其中的民族文化功能,并揭示在当下社会变迁中保护和传承该农业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利用DIVA-GIS软件分析了云南省421份糯稻资源的分布及品种多样性丰度。结果表明,糯稻品种的分布中心主要在滇西南地区普洱、临沧、版纳和滇东南地区文山等。利用SSR标记技术对云南糯稻品种分布中心代表性33个糯稻品种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24对SSR(简单重复序列)引物检测到151个等位基因,有效等位基因平均数为3.8267±1.5458,香农指数为1.4726±0.9700,期望杂合度的为0.7025±0.2663。云南仍然保存着丰富的糯稻品种资源及遗传多样性。  相似文献   

13.
优质糯稻引种与高产栽培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选择较好的8个外地糯稻品种与当地2个主栽品种进行品种比较试验,结果表明:浙糯36抗逆性强、适应性广、糯性好、商品性好,比鄂糯7号增产10.00%,可作主栽品种推广种植;漳龙9104比鄂糯7号增产5.46%,有一定的推广前景.另外,选择品种比较试验中有突出优势的浙糯36进行多因素高产栽培试验和多点试种示范,表现出性状稳定,产量高达8 300~8 536 kg/hm2.  相似文献   

14.
黔东南禾稻类型分类及叶龄栽培模式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通过在黎平和凯里两地种植试验,对95个禾品种特征特性的调查结果表明,禾稻有籼、粳,粘、糯,水、陆,早、中、晚等各种类型,是以中晚熟粳糯类型为主的具有地方特殊性的栽培稻。对列助、红禾、地坪红籼糯、六月谷、白芥草、大红谷、九月谷等14个代表品种进行生育动态和叶龄进程进行调查分析,建立了禾早、中和晚熟品种的叶龄栽培模式。  相似文献   

15.
海亚香糯是海南海亚南繁种业有限公司以万冲农家香糯为母本、自育的糯稻中间材料HN23(昌江农家糯稻/雷州农家糯稻)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经多年系统选育而成的籼型香糯稻新品种,于2015年7月通过海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适合在海南作为早、晚稻种植。该品种株叶形态好、生育期适宜、抗倒伏、抗稻瘟病、生态适应性广、分蘖力强、穗大粒多、结实率高、高产稳产、米质优良(达部颁优质三等食用长粒糯稻品种品质规定要求)、稻米清香和黏性好。介绍了其选育经过、产量表现、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贵州全省42个县(市)农业生物资源的普查,摸清了稻类资源的基本情况和稻类资源变化情况。根据普查结果,最终确定对贵州20个县(市)、87个乡镇的稻类地方资源进行考察,以入户调查方式收集稻类地方资源353份,多为糯稻资源。介绍了稻类地方资源的分布概况,并对稻类资源减少原因简要分析,最后就资源保护工作的紧迫性提出了下一步工作思路。  相似文献   

17.
结合近几年在贵州地区实施的水稻节水增产灌溉试验,对水稻在科灌、科蓄两种灌溉模式下的节水增产效益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在农艺技术条件和气象因素相同的条件下,科灌、科蓄两种灌溉模式均提高了试验区水稻的产量和水分生产率,其节水、增产增收效益显著。综合增产节支效果科灌最好,科蓄次之,且两者均优于普灌,具有重要的推广价值。研究成果为该区实施水稻节水栽培提供了可靠依据,对促进该区节水型社会建设、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王宇丰 《广东农业科学》2014,41(15):203-208
粮食作物大规模改种的发生有其动力机制,黔东南的“糯改籼”就由政策实施、农技推广、人口增长、农民外流、商业开发和环境变化等6大动力联合推动。通过对动力格局的分析,解释了“糯改籼”取得显著成效的原因,从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3个维度列举了实施改种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了因地制宜、自愿参与、永续发展等3个原则作为建议,为民族地区更好地制定粮作改种政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恩糯2号是以三五糯经5万拉德钴辐射后用系谱法育成的优质高产糯稻新品种,其丰产、稳产性好,适应性广,米质为国标一级米.阐述了恩糯2号的选育经过、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