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6 毫秒
1.
本试验针对三个玉米杂交种,设置三个不同密度水平,即:C1为60000株/hm2、C2为67500株/hm2、C3为75000株/hm2,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对三个玉米品种的株高、穗位及单位产量的影响。三个玉米品种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其株高、穗位也逐渐增加;随着密度的增加,吉东75公顷产量呈先增加后下降趋势,在67500株/hm2密度时其产量为最大值;吉东718随着密度的增加,产量反而降低,密度为60000株/hm2时其产量最高;吉东804的产量随密度的增加呈先升后降低的趋势,其最适宜种植密度为67500株/公顷。  相似文献   

2.
以郑单23为试验材料,在30000、37500、45000、52500、60000、67500和75000株/hm2种植密度下,研究了种植密度对郑单23玉米品种产量和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郑单23的产量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先增后减,产量在52500株/hm2时最高,达9141.67kg/hm2;在30000~75000株/hm2的密度范围内,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玉米郑单23的株高、穗位升高,单株叶面积和单株干物质积累量减小,单株产量明显降低,经济系数表现为减-增-减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3.
研究旨在确定冀中南地区三个主栽品种适宜种植密度。试验设置3个种植密度:45000株/hm2、75000株/hm2与105000株/hm2,研究不同密度对三个棉花品种生长发育与产量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种植密度的增加,棉花茎粗、果枝台数、单株结铃数、蕾铃脱落数、烂铃数降低。单位面积总成铃数对种植密度增加呈增加趋势。冀棉958的籽棉产量在密度75000株/hm2时最大,石抗126与冀863种植密度为75000株/hm2与105000株/hm2时产量大于45000株/hm2密度下的产量,两个较高密度下的籽棉产量差异不显著。冀棉958的适宜种植密度为75000株/hm2,石抗126与冀863的适宜种植密度为75000株/hm2~105000株/hm2范围内。  相似文献   

4.
以郑单958为试验材料,研究皖北地区夏玉米最佳种植密度和适宜收获时间,旨在为指导该地区玉米生产提供技术依据.结果显示,皖北地区夏玉米随着种植密度增加,产量不断增加,密度在75000株/hm2时达到最高,当增加到82500株/hm2后,产量开始下降.因此最佳种植密度为75000株/hm2.皖北地区夏玉米百粒重和产量随着收获时间推迟,逐渐增加,至9月30日后收获,趋于稳定,不再增加,且比9月20日前收获的增加幅度达到显著差异,适当晚收可明显增加产量.  相似文献   

5.
适当增加种植密度是提高玉米产量的重要途径之一,而倒伏是限制玉米种植密度增加的主要因素之一.试验以正大999、正大619和宜单629为材料,研究在一系列种植密度条件下玉米产量的变化.试验结果表明,这3个玉米品种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产量都有增加的趋势,但当密度达到66000株/hm2以上时,这3个品种的倒伏现象都比较严重.因此,综合考虑产量和植株抗倒伏能力,这些品种推荐种植密度为54000~60000株/hm2.  相似文献   

6.
种植密度和氮肥用量在玉米高产栽培中的重要性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范厚明  付业春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6):7406-7407
[目的]进一步探讨杂交玉米新品种毕单15号的种植密度和氮肥施用量,提出相应的综合高产栽培技术。[方法]以毕单15号玉米为供试材料,设置60000、67500、75000株/hm23种不同种植密度及285、330、385 kg/hm23个氮肥用量,随机区组排列,研究种植密度和氮肥用量对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毕单15号玉米在中上等肥力土壤条件下,以中高种植密度(67500苗/hm2或75000苗/hm2)、高氮量(385 kg/hm2)栽培条件下的产量较高,经济效益较好。通过测土施肥与适当增加种植密度,可以获得8779kg/hm2的玉米单产。[结论]种植密度和氮肥施用量是影响玉米产量的两大重要因素,要提高玉米单产,就必须采用合理的种植密度和适量的氮肥施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种植密度和喷施乙烯利对夏玉米木质素代谢与抗倒伏性能的调控机理,探讨密度和乙烯利对夏玉米抗倒伏性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选用夏玉米品种浚单20(XD20)为试验材料,设置60000株/hm2(低密度,L)、75000株/hm2(中密度,M)和90000株/hm2(高密度,H)3个种植密度,于7叶期(V7)分别对...  相似文献   

8.
种植密度对冀东地区春玉米灌浆和脱水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对春玉米灌浆、脱水和产量性状的影响,为冀东地区春玉米高密度种植、提高产量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用前期筛选出的立杆特性良好的宜机收品种(京农科728和MC812)进行耐密性试验,研究不同种植密度(60000、67500、75000、82500、90000株/hm2)对灌浆、脱水和产量性状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玉米与拉巴豆混播不同密度试验结果表明:玉米先玉335和农华101在种植密度均为60000株/hm2时,以不同密度套种拉巴豆,两品种均在拉巴豆套种密度为75 000株/hm2时总生物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10.
川中丘区套作条件下不同株型玉米高产优质群体构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正红6号"、"隆单8号"、"川单428"3个不同株型的玉米品种为材料,通过大田试验在川中丘区套作条件下开展密度对不同株型玉米产量和品质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川中丘区耐密型玉米品种"正红6号"高产高淀粉含量所对应的密度水平为67500~75000株/hm2,最大叶面指数为4.20~4.33;中间型品种"隆单8号"适宜密度水平是60000~67500株/hm2,最大叶面积指数为4.13~4.37;稀植型品种"川单428"在密度为60000株/hm2,最大叶面积指数达4.47时可获取较高的产量和淀粉含量。按照套作原理,耐密型品种"正红6号"更具有套作优势。  相似文献   

11.
密度对夏玉米灌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了适宜种植密度(60000株/hm2)和增加密度(60 000+ 15 000株/hm2)对夏播玉米洛玉8号、郑单958灌浆特性的影响,以借助密度调控灌浆,实现夏玉米高产和源库协调.结果表明:随着密度由60 000株/hm2增加到75 000株/hm2,郑单958籽粒干质量增加量减小,日增量也减小,最终产量增加3....  相似文献   

12.
3个不同株型鲜食糯玉米适宜密度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3种不同株型鲜食糯玉米品种的适宜种植密度,为鲜食糯玉米的种植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双因素裂区设计,主处理设5个密度,副处理设3个品种,调查鲜食糯玉米生育期、株高、穗长和产量等性状。【结果】随着密度的增加,穗长、穗粗、行数、行粒数、千粒重逐渐减小,秃尖长、株高和穗位高逐渐增加,生育期略有延长。高秆大穗型品种京科糯2000种植密度为48000株/ha时产量最高,达12787.7 kg/ha;矮秆型品种都市丽人种植密度为60000株/ha时产量最高,达10473.0 kg/ha;紧凑型品种玉美头601种植密度为54000株/ha时产量最高,达12214.4 kg/ha。【结论】高秆大穗型品种京科糯2000、矮秆型品种都市丽人和紧凑型品种玉美头601的适宜种植密度分别为48000~54000、54000~60000和54000~60000株/ha。  相似文献   

13.
移栽密度对沿淮地区稻茬免耕油菜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大田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了移栽密度对沿淮地区稻茬免耕移栽油菜生长及产量的影响。试验设A(6万株/hm2)、B(7.5万株/hm2)、C(9万株/hm2)、D(10.5万株/hm2)、E(12万株/hm2)5个移栽密度处理,以A处理为对照。结果表明:移栽密度对单株油菜苗的生长、干物质的积累、产量构成因素和产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随着移栽密度的增加,油菜主茎绿叶数、根茎粗、根系体积、单株干物质积累、一次有效分枝数、二次有效分枝数、单株角果数、每角粒数相对减少;株高、有效分枝高、千粒重则相对增加;主花序长度差异不显著。各处理产量表现为C>D>E>A>B,其中处理C产量最高,为2 409.5kg/hm2,较对照(2 156.7kg/hm2)增产11.72%;D处理次之,为2 407.9kg/hm2,较对照增产11.65%,C、D处理较对照增产均达到极显著水平。因此,沿淮地区稻茬免耕移栽油菜的适宜密度为9万~10.5万株/hm2。  相似文献   

14.
通过不同种植密度和不同施氮水平对夏玉米驻玉309的产量及物质生产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在中(6.0万株/hm2)、高密度(7.5万株/hm2)下,氮肥对驻玉309单株物质生产能力的调控作用更明显.并主要是通过影响穗粒数来实现的.适量施氮,可促进顶部籽粒发育,减少败育,使秃尖缩短,增加穗粒数.增加产量.  相似文献   

15.
玉米密植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4个直立叶型杂交种、3种种植方式(67cm等行条播、50cm等行条播、六角形穴播)、3个密度定额(6.0万株/hm2、7.5万株/hm2、9.0万株/hm2)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在3种株行距配置下,玉米产量均随密度的增大而增大;但高密度下不同株行距下密植的增产幅度差异较大,以50cm等行条播增幅最大;玉米不同株行距配置的产量效应在中、低密度时不显现,在较高密度(7.50万~9.0万株/hm2、具体某一品种的高限密度及其以上)条件下才予以显现;50cm等行条播、六角形穴播较之67cm等行条播均表现出高密度下由于玉米个体营养的改善而导致群体产量增加的增产效应;六角形穴播较67cm等行条播、50cm等行条播玉米开花盛期LAI稍大,但较67cm等行条播高密度下增、减产差异不一致;同时玉米生长发育过程中追肥灌水不方便;株行距×密度×品种的最佳组合为选用V2(89-1w×5022)、V4(郑单958)这两类杂交种,实施50cm行距条播,密度9.0万株/hm2;在7.5万株/hm2、9.0万株/hm2下50cm等行距条播较67cm等行距条播分别增产21.4%、31.2%,增产显著,同时也有利于人类的耕作栽培。试验表明选用直立叶型强优势玉米杂交种、采用50cm等行距条播、增大密度至7.5万~9.0万株/hm2、进行水分和土壤营养足额供给下的规范化栽培构成高光效玉米群体冠层光合系统技术体系,在  相似文献   

16.
以不同株型的2个玉米品种为材料,探讨种植密度对产量、农艺性状、倒伏率以及茎秆穿刺强度等相关性状的影响。设置7个种植密度,分析了玉米产量、植株农艺性状、倒伏率以及茎秆穿刺强度等指标。结果表明:‘泉玉217’在60000株/hm2条件下产量最高(9325.5 kg/hm2),‘宇玉30’在75000株/hm2条件下产量最高(9640.5 kg/hm2)。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玉米穗行数和千粒重降低;玉米株高、穗位高、基部第3节间长先升高后降低,基部第3节间粗降低。‘泉玉217’产量与节间粗、穗行数、行粒数极显著正相关,与千粒重显著正相关;倒伏率与节间长极显著正相关,与节间粗、穗行数、行粒数、千粒重以及产量极显著负相关。‘宇玉30’产量与千粒重显著正相关;倒伏率与节间粗、穗行数、行粒数、千粒重极显著负相关。倒伏率增加与玉米茎秆穿刺强度关系密切,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大,玉米穗下第1节和基部第3节的穿刺强度逐渐降低,基部第3节的穿刺强度显著高于穗下第1节。在相同种植密度下,‘泉玉217’穗下第1节穿刺强度明显低于‘宇玉30’。因此,平展型玉米品种‘泉玉217’在本地区最佳种植密度为60000株/hm2,紧凑型玉米品种‘宇玉30’最适种植密度为75000株/hm2。在从事玉米生产时,要根据玉米品种的株型选择合适的种植密度,平展型玉米品种适当稀植,紧凑型玉米品种可适当密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密肥耦合对本地区主推玉米品种的产量及其构成因子的影响关系,为生产应用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开展主推玉米品种不同的种植密度和肥料施用试验,试验品种为正大619、玉美头105和玉美头168 ;设39000、46500、54000株/ha 3个种植密度,常规分次施用复合肥、一次性施用生物缓效肥及不施肥(对照)3种施肥模式,调查测定各处理组合条件下玉米产量及其构成因子等指标。【结果】正大619种植密度为54000株/ha产量最高,玉美头168和玉美头105种植密度为46500株/ha产量最高;千粒重、穗粗、行粒数均随种植种植密度的增加而下降;常规分次施肥处理各品种产量及千粒重均显著高于一次性施肥处理,秃尖、穗粗、行粒数则无显著差异。【结论】常规分次施肥为获得高产的首选方式,缓效生物肥在玉米生育后期供肥不足。一次性施肥采用的适宜种植密度为46500~54000株/ha,缓效生物肥施肥量为975 kg/ha,采用一次性施肥技术时应选用抗倒伏品种,并注意增施有机肥底肥,防止后期脱肥减产。  相似文献   

18.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夏玉米主栽品种京单28和京玉11的合理密植技术。结果表明:与传统的等行距(60 cm)种植方式相比,采用大小行距(40、80㎝)种植方式在高种植密度(7.5万株/hm2)条件下可以显著地增加玉米的产量。在相同种植方式下,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两个品种的株高及穗位高均呈增高的趋势,但单株叶面积、单株干物重、穗粒数和千粒重均呈下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