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为研究北美豆梨(Pyrus calleryana Decne)叶片变色期相关生理物质的变化,探索其叶色与生理变化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变色机理。利用紫外分光光度计和便携式色差仪测定北美豆梨4 个品种秋冬叶色变化过程中可溶性糖、花色素苷、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与叶色的明度参数△L,色相参数△a 和△b值。在叶片变色期,花色素苷含量总体呈上升趋势,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逐渐降低,可溶性糖含量较高且变化平稳。叶绿素与花色素苷含量具有相关关系;品种‘首都’和‘红塔’叶片中类胡萝卜素与花色素苷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品种‘贵族’和‘新布’相关不显著;4 个品种可溶性糖与花色素苷含量不相关。叶色参数△a 值均与花色素苷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叶绿素含量呈显著负相关,‘首都’和‘红塔’叶色参数△a 值与类胡萝卜素呈极显著负相关;‘首都’△L 值与花色素苷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其他品种△L值与叶绿素、花色素苷含量之间均不相关;△b 值与叶绿素、类胡萝卜素、花色素苷含量均相关性不显著。叶绿素和花色素苷含量是影响北美豆梨叶色的关键因素,类胡萝卜素不是主要色素,可溶性糖有利于叶色的表达。。  相似文献   

2.
两种观赏槭树秋季叶片色素和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分析延边地区两种观赏槭树秋季叶色变化过程中叶片的色素和可溶性糖含量变化趋势,以紫花槭和五角枫为试材测定了色素和可溶性糖的含量。结果表明:两种槭树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变化一致,均呈下降趋势;类胡萝卜素含量和花色素苷含量变化趋势有所差异,紫花槭叶片类胡萝卜含量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花色素苷含量呈显著上升趋势,而五角枫叶片类胡萝卜素含量呈显著上升趋势,花色素苷含量呈缓慢上升趋势。不同色素的比值变化趋势为:叶绿素与花色素苷比值、叶绿素与类胡萝卜素比值在两种槭树中均呈明显的下降趋势,而花色素苷和类胡萝卜素比值在紫花槭叶片中呈显著上升趋势,在五角枫叶片中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且趋势较为缓慢。两种槭树叶片中可溶性糖含量变化均呈逐渐稳步上升趋势。综合分析表明,两种槭树秋季叶色变化是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和花色素苷共同作用的结果,且类胡萝卜素和花色素苷是引起紫花槭叶片秋季呈色的主要色素,而类胡萝卜素是五角枫秋季呈色的主要色素。  相似文献   

3.
北美枫香秋季叶色变化的生理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北美枫香秋季叶片为试材,测定其在变色期叶片内的叶绿素、类胡萝卜素、花色素苷含量和可溶性糖的含量,探讨其与叶色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10月5日至10月25日,北美枫香叶片中的叶绿素含量总体上呈下降趋势,叶绿素a、叶绿素b和类胡萝卜素含量的变化趋势与叶绿素总量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叶片中花色素苷的含量显著升高,北美枫香叶片逐渐由黄绿色变成红色、深红色。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和可溶性糖含量与花色素苷含量间呈极显著正相关,说明叶片中PAL活性的升高,可溶性糖含量的增加有利于花色素苷的合成。  相似文献   

4.
银杏秋季叶色参数及色素含量的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秋色叶树种秋冬转色期叶色变化的特性,于2012年10,11月份叶片转色期,对银杏叶片中的色素含量及叶色参数进行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在秋季叶色变化过程中,叶绿素a含量下降不显著,叶绿素b及总叶绿素含量下降明显;类胡萝卜素和花色素苷含量略有上升,但变化趋势较平缓;花色素苷含量则显著上升。在秋季叶色变化过程中,银杏叶色变黄与叶绿素总量呈极显著负相关,与类胡萝卜素和花色素苷绝对含量的变化关系不大,花色素苷含量和叶色变黄之间存在极显著正相关性,充分说明了花色素苷含量与叶绿素含量间的相互作用是秋季银杏叶色变黄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5.
为了探索三角枫、五角枫、元宝枫和小叶鸡爪槭这4种槭树属植物秋色叶变化与叶片中质体色素和可溶性糖含量的关系,在10月10日到11月11日叶片变色期,对其叶片中的质体色素和可溶性糖含量进行了连续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植物叶片中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的变化趋势一致;花色素苷含量在秋色叶变红的三角枫和小叶鸡爪槭中显著上升,在秋色叶变黄的五角枫和元宝枫中上升不明显。当叶片中叶绿素占绝对优势时(60%以上),叶片呈现绿色;当叶片中花色素苷占绝对优势时(60%~80%),叶片呈现红色;当叶片中叶绿素和花色素苷比例减少到一定程度时(降到40%以下),叶片呈现出类胡萝卜素的黄色。可溶性糖含量先升后降,表现为单峰曲线;且其峰值在花色素苷的峰值前,说明可溶性糖是花色素苷合成的前提物质。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不同光照度对紫色辣椒叶片中色素含量的影响,以3种不同叶色表型的紫色辣椒为试验材料,测定不同遮阴程度处理下紫色辣椒叶片中叶绿素a、叶绿素b、类胡萝卜素和花色素苷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紫色辣椒对不同光照度有不同响应,表现为:(1)在10%光照度处理下,质体色素含量随着处理时间延长而升高,而花色素苷的含量则随之下降,辣椒叶片也表现出“返绿”现象;而在不遮阴处理下,叶片紫色加深,花色素苷积累增多;(2)花色素苷含量与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含量的关系,在10%光照度和不遮阴处理下呈负相关,而在30%光照度处理下呈正相关.这一结果揭示:不遮阴处理可以促进紫色辣椒花色素苷的积累,从而有利于紫色辣椒叶片的呈色.  相似文献   

7.
鸡爪槭黄色品种叶片转色期生理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鸡爪槭、金陵黄枫和荷兰黄枫为材料,从10月下旬至12月上旬叶片秋冬转色期测定叶绿素、类胡萝卜素、花色素苷和可溶性糖含量,比较不同试材各指标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试验期间3份试材叶片叶绿素含量均呈现下降趋势;叶绿素a与叶绿素b比值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类胡萝卜素含量呈先上升后下降,最后趋于稳定的趋势;花色素苷及可溶性糖含量均呈上升趋势。叶绿素与类胡萝卜素、叶绿素与花色素苷、类胡萝卜素与花色素苷之间的比值呈下降趋势。花色素苷含量与总叶绿素含量呈负相关,与可溶性糖含量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8.
对紫娟等茶树进行色素和花色素苷分析,结果表明:在紫娟叶片发育的3个时期,叶片叶绿素含量总体上呈上升的趋势,叶绿素a和叶绿素b含量的变化趋势与叶绿素总量的变化趋势相似;紫娟叶片中类胡萝卜素随发育时期变化不明显,而花色素苷则急剧减少。生长到第三时期,花色素苷的颜色逐渐消失,叶绿素的颜色逐渐显示出来,在2种色素的共同作用下,紫娟叶片逐渐由紫色变成绿色。紫娟叶色的变化与花色素苷/叶绿素总量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与类胡萝卜素绝对含量变化的关系不大。  相似文献   

9.
以络石、黄金络石和花叶络石为试验材料,测定了不同部位叶片的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和花色素苷的含量,探讨同一种内不同部位叶片内色素含量的分布差异,对不同种间色素含量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花叶络石、黄金络石叶片的花色苷、类胡萝卜素相对含量较高,络石叶片叶绿素含量最高;从不同取样部位来看,类胡萝卜素和花色苷含量基本表现为基部中部顶部叶片,而叶绿素含量则相反;花色苷/总叶绿素较高时,植株叶片表现为紫或暗红色斑块,而类胡萝卜素/总叶绿素较高时,则植株叶片表现为黄色或黄色斑块。  相似文献   

10.
包头地区引种的6个品种海棠叶片转色期色素含量的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明秋季转色期海棠叶片中色素含量的变化趋势,以包头地区引种的6个海棠品种为试材,采用比色法测定了叶片中的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和花色素苷的含量,并探讨其与叶色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6个海棠品种叶片中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的变化趋势较为一致,叶绿素a、叶绿素b及总叶绿素含量在叶片转色期明显下降,叶绿素a/b值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其中西府海棠的变化幅度最大;类胡萝卜素含量变化趋势较为平缓,其中红宝石和绚丽海棠叶片的类胡萝卜素含量在后期略有上升。6个海棠品种叶片中花色素苷的含量均呈先下降后上升的变化趋势,但不同海棠品种的变化幅度不同。叶片转色期叶色的表达取决于不同色素间的比例,西府海棠后期类胡萝卜素含量占绝对优势,叶片表现为黄色,其余海棠品种后期类胡萝卜素和花色素苷比例相当,叶片表现为二者的混合色橙黄色。  相似文献   

11.
美洲黑杨新品种全红杨叶片色素含量与叶色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全红杨叶片内在色素与外在色相的特性及其关系,探讨全红杨的呈色机制,比较分析了生长季不同时期全红杨、中红杨和2025叶片中色素含量和叶色参数的差异。结果表明,全红杨叶片含有较多的光合色素(叶绿素a、b和类胡萝卜素)和非光合色素(花色素苷),尤其是花色素苷含量显著高于中红杨和2025,三者叶色差异明显。全红杨色相a*值和色光值始终为正值,色相b*值为较小的正值,叶色始终以红色为主;中红杨色相a*值和色光值由正值变为负值,色相b*值为正值并逐渐变大,叶片红色转淡,出现返绿现象;2025杨色相a*和色光值为较低的负值,色相b*为较高的正值,叶片始终呈现黄绿色或绿色。此结果与叶片色素比例的变化对叶色的影响结果相一致。  相似文献   

12.
紫叶稠李叶片不同叶序花青苷与化学成分的相关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以紫叶稠李(Prunus virginiana‘Schubert’)为试材,对其不同叶位叶片进行花青苷、叶绿素a、叶绿素b、类胡萝卜素、可溶性糖及10种常量和微量元素的测定,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当花青苷与总叶绿素的比值约为1∶2.84时叶片开始转为淡紫色,当花青苷与总叶绿素含量的比值大于1∶1.14时,紫叶稠李叶片转变为紫红色。可溶性糖与花青苷表现正相关关系。紫叶稠李叶片中钙、锰,特别是锰的含量较高。10种矿质元素中,对花青苷的含量影响较大的是磷、钾、钙、铁、锰、铜,其中磷与花青苷呈显著的负相关,钾、钙、铁、锰、铜与花青苷含量呈显著或极显著的正相关。各种矿质元素与叶绿素、类胡萝卜素的含量的相关关系表现比较一致。对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的含量影响比较大的矿质元素是氮、镁,其中氮与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呈显著正相关,镁与两者表现出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3.
Reasons for the color change of E.pulcherrima were studied with physiological and biochemical paraments such as: chlorophyll,carotenoids,anthocyanin,Phenylalanine ammonia-lyase (PAL),pH of cell sap in leaves and soluble sugar content etc.The results showed that 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leaf color transmittion of E.pulcherrima,the contents of plastid pigment,soluble sugar and pH of cells sap in leaves showed a high-low-high dynamic change,while the contents of anthocyanin and PAL activity showed the low-high...  相似文献   

14.
槭树树冠秋季变色过程中叶片生理指标的空间差异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以槭树属4种秋色叶树种——白牛槭、拧筋槭、茶条槭、色木为材料,观测了树冠叶片变色率达到60%时树冠不同位置叶片中叶绿素质量分数、类胡萝卜素质量分数、花色素苷相对值、细胞液pH值及可溶性糖质量分数的空间差异。结果表明,对应于树冠由内至外叶色逐渐由绿变红(黄),叶片的叶绿素a、b和类胡萝卜素质量分数渐次降低。叶色变红的白牛槭、拧筋槭和茶条槭,树冠外层叶片的花色素苷相对值显著高于内层,而叶色变黄的色木叶片的花色素苷相对值则内外相近。树冠不同位置叶片的细胞液pH值和可溶性糖质量分数差异不是很大。相关分析显示叶绿素a、叶绿素b、类胡萝卜素质量分数之间极显著正相关,花色素苷相对值、细胞液pH值及可溶性糖质量分数之间以及与叶绿素a、叶绿素b、类胡萝卜素质量分数之间的相关性因树种而异。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红杨叶片发育过程中从幼叶到老叶的光合特性和花青素的关系。[方法]通过气体交换、叶绿素荧光和光谱技术研究了中华红杨叶片发育过程中的光合特性及与气孔发育的关系。[结果]①随着叶片的生长,花青素含量逐渐降低,叶绿素含量迅速增加。②光饱和光合速率随着叶片面积的增加而持续升高,但气孔导度的增加明显滞后。③增加CO2浓度时不同发育阶段的叶片净光合速率均有大幅度增加,但叶片发育后期光合速率增加程度较大。④光系统Ⅱ(PSⅡ)的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在叶片发育过程中增加幅度较小(〈15%)。[结论]叶片发育过程中存在明显的气孔限制;随着中华红杨叶片的生长光合机构逐步完善,叶绿素含量增加和花青素含量降低是叶片从红色逐渐变成绿色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为了探讨紫甘薯贮藏过程中营养物质的变化规律,进一步选择最佳贮藏条件。以‘紫罗兰’甘薯为试验材料,设置7 ℃+75% RH(T1)、7 ℃+85% RH(T2)、7 ℃+95% RH(T3)、12 ℃+75% RH(T4)、12 ℃+85% RH(T5)、12 ℃+95% RH(T6)、16 ℃+75% RH(T7)、16 ℃+85% RH(T8)、16 ℃+95% RH(T9)共9个处理组合,研究不同处理的紫甘薯含水量、可溶性糖含量、淀粉含量和花青素含量差异,考察不同储藏条件对紫甘薯品质变化的影响。结果发现,贮藏过程中,紫甘薯含水量、淀粉含量和花青素含量呈下降趋势,可溶性糖含量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不同温度和湿度处理比较发现,紫甘薯的含水量下降速度随温度升高而加快,随湿度增加而减慢;可溶性糖含量随温度升高而增加,随湿度增加而降低;淀粉含量的下降速度随温度升高而减慢,随湿度增加而加快;花青素含量在12 ℃+85% RH条件下降较慢。综合考虑,12 ℃+85% RH是紫甘薯的最适贮藏条件, 研究为紫甘薯产业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紫肉甘薯主要块根品质性状在不同土壤类型和生态环境的变异,选用18个紫肉甘薯品系,在盐城和徐州2个试点进行异地鉴定试验,分析不同土壤类型和生态环境下紫甘薯块根品质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基因型(G)、环境(E)和基因型×环境(G×E)互作对紫肉甘薯块根花青苷、干率、淀粉、蛋白质、还原性糖和可溶性糖影响均达显著水平.花青苷含量的E效应大于G和G×E互作效应,其他品质性状则表现为G×E互作效应较大.蛋白质、还原糖和可溶性糖含量在徐州试点较高,租淀粉含量和花青苷含量在盐城试点较高.盐城和徐州两试点各品质性状变异系数变幅一致,均为:花青苷>还原糖>可溶性糖>蛋白质>淀粉,其中花青苷含量变异系数徐州较高,其他性状变异系数盐城试点较高.相关性分析表明,糖分含量与淀粉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与花青苷和蛋白质含量无显著相关性,干率和淀粉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花青苷含量和其他品质性状无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该试验以6年生秋火焰银红槭(Acer×freemanii‘Sienna Glen’)容器苗为对象,从叶绿素、类胡萝卜素、花色素苷、叶色参数(L*,a*,b*)、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含量对其在pH 8.36、8.04和7.62不同水平下叶色变化和生理表现进行比较研究,旨在探究不同土壤pH对银红槭叶色变化的影响,以期为人工调控银红槭叶色表达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随着时间推移,3个处理银红槭的光合色素与花色素苷含量变化趋势不同。土壤pH 8.36下银红槭的叶绿素含量较高,叶片呈现绿色时间较长;pH 7.62下银红槭的花色素苷含量较高,叶色更加红艳。2)各个pH处理银红槭叶片a*均与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与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和花色素苷含量呈极显著或显著正相关(P<0.05)。3)在一定范围内,银红槭叶片呈色随着土壤pH降低而愈发红艳,pH 7.62土壤利于银红槭的叶色表达。  相似文献   

19.
欧美杨107号和108号引种育苗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庆阳地区经过5年的育苗引种试验,成功实现了欧美杨107号和108号的跨区域引种,结果表明:欧美杨107、108引种扦插当年成苗率达到96%以上;三年苗高107号在5.37 m以上、108号在5.36 m以上,成苗率在95%以上.杨黑斑病和叶锈病发病率只有2%,表现出很强的适应性.生长期为163 d、生长高峰期出现在6、7、8三个月或7、8、9三个月;喷灌加普通漫灌比单纯漫灌苗高和地径生长分别提高了15.0%和21.1%;叶面喷6 000倍喷施宝液肥苗高和地径分别提高19.8%和22.2%;采用高床、地膜覆盖、流水浸泡插穗、加强生长旺盛期叶面喷肥和适时灌溉喷水等作业方式是培育欧美杨优质苗木的必要条件.欧美杨2根1干平茬苗生长稳定,苗期生长量欧美杨107>欧美杨108>新疆杨,具有大面积推广的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