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吴桥县棉花黄萎病发生情况及防治技术徐本庆,李超(河北省吴桥县棉花研究所061800)1棉花黄萎病发生情况吴桥县常年植棉1.67万hm2,是冀东南主要高产植棉县。近年来,棉花黄萎病发病逐年加重,已成为棉花高产的主要障碍。1964年我县只有赵楼棉花原种场...  相似文献   

2.
对棉花抗黄萎病品种(春矮早和86- 6)和感病品种(中棉17和豫棉12)的根际真菌区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每个品种都有自己独特的根际微生物区系,抗病品种根际微生物种数多于感病品种,区系组成更为复杂。抗病品种根际真菌优势种主要是漆斑菌 (Myrothecium )、粘帚霉(Gliocladium )、曲霉(Aspergillus)和青霉(Penicillium )等,感病品种则多为头孢霉(Cep halosporium )、镰刀菌(Fusarium )、矛束孢(Doratomyces)、粘帚霉(Gliocladium )和漆斑菌(Myrothecium )等。采用平板对峙培养法测定了不同抗性棉花品种根际真菌区系各成员对棉花黄萎病菌的抑制作用,发现抗病品种根际真菌区系中对黄萎病菌具有抑制作用的真菌种数和比率都高于感病品种,而且抗病品种根际真菌的优势种对棉花黄萎病菌的抑制作用较强。这种差异在苗期和现蕾期更为明显,花铃期则显著减小。研究结果表明棉花品种对棉花黄萎病的抗性与根际真菌区系组成及其对黄萎病菌的抑制能力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3.
杀菌剂和液肥防治棉花黄萎病试验总结赵建军(新疆石河子植保植检站832000棉花黄萎病是一个世界性的土传病害,它是由大丽轮枝孢菌(Verticiliumdahliaekleb)引起的。此病害对我国棉花生产造成了很大的损失,已列为我国植物病害检疫对象。笔...  相似文献   

4.
试谈我国棉花抗黄萎病鉴定的地理选择简桂良,马存,孙文姬(中国农业科院植保所北京100094)棉花抗病性鉴定,是正确评价一个棉花品种抗病强弱的重要内容。正确的方法和鉴定条件是抗病育种工作的基础和重要依据。当前棉花黄萎病已上升为我国棉花生产的主要病害,在...  相似文献   

5.
DIM防治棉花黄萎病效果显著辛集市通过使用DIM(70%羧酸铜铝可湿性粉剂)对棉花黄萎病进行3年室内和田间试验,病情指数下降45.87%-56.59%,增产效果明显,已推广应用41.13万亩。最佳用药时间:根据辛集市近年来棉花黄萎病消长规律,6月上旬...  相似文献   

6.
棉花黄萎病暴发成灾的原因与控害措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棉花黄萎病暴发成灾的原因与控害措施石磊岩,简桂良,王波(中国农科院植保所北京100094)11993年黄萎病发病情况1993年,我国棉花黄萎病大发生,尤其是北方棉区更为严重。从8月中旬至9月初,我们分别在河南省新乡、兰考、尉氏、扶沟,河北省成安、肥乡...  相似文献   

7.
“克黄枯”防治棉花枯、黄萎病试验曾洪梅孙文姬徐容林德●张克诚(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北京100094)黄克朋(湖北省荆门市植保植检站棉花枯萎病和黄萎病是棉花生产上最严重的病害,目前主要防治措施为种植抗病品种和药剂防治。“克黄枯”是我国近年新开发...  相似文献   

8.
1993年冀、鲁、豫棉花黄萎病暴发及应急防治措施马存,简桂良,宋建军(中国农科院植保所,100094)1993年冀鲁豫3省棉花黄萎病暴发成灾。病害发生早,出现大面积的光秆田块,发病面积大,估计3省黄萎病发生面积2000万亩以上,损失皮棉5万吨,为害十...  相似文献   

9.
适时应用生长调节剂控制棉花黄萎病危害简桂良,马存(中国农科院植保所,100094)棉花黄萎病目前已成为制约我国棉花生产的主要障碍之一。1993年该病在我国大面积发生为害,尤其是北方棉区,因该病的发生为害而造成叶片、蕾铃脱落成光杆的病田大面积发生,损失...  相似文献   

10.
极细链格孢蛋白激发子诱导棉花抗病性及相关酶的变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研究室从多种病原真菌中分离出的激活蛋白激发子对多种植物具有诱导抗病性、增强抗逆能力、促进植物生长的功能。由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um dahliae)引起的棉花黄萎病一直是困扰棉花生产的重大病害,常规化学农药难以达到理想的防治效果。本文研究极细链格孢(Alterneria tenuissima)蛋白激发子对苗期棉花黄萎病的诱导抗性作用及抗病相关酶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以种植抗病品种为主 综合防治棉花黄萎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种植抗病品种为主综合防治棉花黄萎病马存,简桂良(中国农科院植保所北京100094)枯萎病、黄萎病是两种为害棉花最严重的病害,70~80年代枯萎病在全国各主产棉区严重为害,从70年代中期开始推广以种植抗病品种为主的综合防治,先后推广了高抗枯萎病品种8...  相似文献   

12.
抗黄萎病棉花新种质BD18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黄萎病棉花新种质BD18孙文姬简桂良马存石磊岩(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北京100094)黄萎病是棉花生产的重要病害之一,近年来在我国南北棉区连年暴发流行危害。1993年发病面积高达267万hm2,损失皮棉10万t。1995、1996年又连续在...  相似文献   

13.
李文占 《植物检疫》1994,8(5):305-306
种植棉花抗病品种防治棉花枯、黄萎病李文占(湖北省钟祥市植检站431900)棉花枯,黄萎病,俗称“两萎病”,每年造成损失十分严重。钟祥市属“两萎病”混发区。自1963年首次在0.3hm2棉田内发现枯萎病128株以来,虽年年采取综合防治措施,但仍难以控制...  相似文献   

14.
990A棉宝防治棉花枯、黄萎病效果好汉川县植保站(432300)邓祥生我县为全国商品棉基地县,常年植棉面积在2万hm2以上。近年来,随着棉花枯、黄萎病的逐渐扩展蔓延,我县农药市场上先后上市了治萎灵、增效黄腐酸盐、特效枯黄萎灵和滴萎净等防治棉花“两萎病...  相似文献   

15.
湖北省棉花枯、黄萎病发生为害现状及防治对策湖北省农科院植保所(430064)孔令甲湖北省植保总站(43Q070)顾卫东湖北省地处长江中游,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土壤肥沃,适宜种植棉花,为全国主产棉和商品棉生产省之一。但是自80年代以来,棉花枯...  相似文献   

16.
棉花黄萎病流行与温度土壤湿度的关系及防治措施陈平,李卫华,徐家安,李强(徐州市农科所,221121)棉花黄萎病是国家检疫对象,近年来有逐年加重的趋势,尤其是1993年全国大暴发,发病时间早,高峰历时长,范围广,危害重为历史上罕见,而1994年全国棉田...  相似文献   

17.
对防治棉黄萎病根本措施的几点看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庆基 《植物保护》1994,20(3):40-41
对防治棉黄萎病根本措施的几点看法李庆基(北京农业大学植保系100094)1982年农业部根据国务院颁发“关于做好棉花枯、黄萎病检疫和防治工作的通知”后全国第二次普查,当时发病棉田为2223万亩(1973年第一次普查为550万亩)。占调查面积的31.2...  相似文献   

18.
棉花黄萎病菌同工酶电泳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棉花黄萎病是世界性的危险性病害,也是遍布我国棉花产区的重要病害。经鉴定我国棉花黄萎病菌为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um dahliae Kleb.)。棉花黄萎病菌存在明显的生理分化现象,对此国内外学者各持不同观点。本文根据棉花黄萎病菌的超氧化物歧化酶和酯酶电泳图谱,分析了棉花黄萎病菌的生理分化问题。  相似文献   

19.
棉花双抗新品系86-6号抗黄萎病鉴定结果马存,简桂良(中国农科院植保所北京100094)高产、优质、既抗黄萎病又抗枯萎病的棉花新品系86-6号是中国农科院植保所1985年以中12为母本,86-4号为父本杂交,在枯、黄萎混生病圃经多年连续选择育成的。经...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探讨了温室和田间试验条件下西兰花植株残体还田对棉花黄萎病的防治效果以及西兰花残体对棉花生长的安全性,以期为深入研究西兰花植株残体对棉花黄萎病的生态防治机制提供依据。将粉碎的西兰花植株残体与培养基质分别按1%、3%、5%、7%和14%处理混匀,在(28±2)℃条件下分别腐解7和30 d后种植棉花,测定其对棉花出苗率、株高的影响以及对黄萎病的防治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当腐解时间为7 d,西兰花残体处理比例为1%和3%时,棉花出苗率与不添加西兰花残体的空白对照处理不存在显著差异,但对株高具有显著促生长作用,增幅分别为19.46%、42.41%和36.96%;西兰花残体添加比例为5%、7%和14%时,对出苗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当腐解时间为30 d时,上述各比例西兰花残体处理后的棉花出苗率和株高与空白对照之间差异不显著。西兰花残体处理显著降低了棉花黄萎病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其21 d后的防治效果达到72.55%。田间试验表明,西兰花残体在棉花全生育期内对黄萎病的防治效果为43.06%。综合分析表明,西兰花残体的施入,促进了棉花生长,降低了黄萎病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且在发病初期的防治效果优于后期。研究结果为深入研究西兰花残体防治棉花黄萎病的生态机制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指导,最终为棉花黄萎病的绿色防控和化学农药的减量提供了新途径和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