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徂徕山沙化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微形态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要研究了徂徕山土地沙化退化地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的微形态特征,多因素综合量化分析评价.从微形态特征评价土壤的质量,研究适合试验区的土地利用方式,为该地区沙化土地治理、水土流失的防治、土地的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严重,气候干旱,多风沙和土地生产力低。综合治理的方略是充分开发利用土地和降水等资源,建设好基本农田,带动这一地区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作,同时还必须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在方法上应当以小流域为单元,贯彻综合治理、集中治理和连续治理的方针。为了实现本区经济振兴应积极发展水土保持产业。主要途径包括:发展经济林,种草种灌。发展畜牧,开发和利用沙棘资源;改造沙漠,发展“绿洲农业”和治理“四荒”资源,发展水土保持股份合作制等。  相似文献   

3.
五当沟水土流失区域土壤微量元素有效态含量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水土流失区域不同利用土地有效态微量元素的研究,结果表明:该水土流失系统中在土壤10~20cm处,不同利用方式土地的6种微量元素含量不同并呈有规律变化,在0~50cm剖面上无明显变化规律;与有机质含量有密切关系;在季节变化上,10月份明显高于8月份:并指出该生态系统中只有通过综合土地利用才能防止土地退化和提高土壤肥力,在林业生态建设工程中,通过生物措施和补施各种微量元素方法,以期尽早修复受损的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4.
姚安县水土流失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64.7%,造成土地资源丧失和土壤肥力下降,水利设施 也遭到破坏。水土流失的成因有气候、地质构造、地形地势破碎、森林质量低等自然因素和山权变 动、森林过度砍伐、土地利用方式不合理、人口剧增等人为因素。以小流域为单元的综合治理对策包 括:①封山育林,低效林改造,乔、灌、草齐上的植树造林等植被措施;②对不同坡度的坡耕地分别 采取坡地改梯地,种植生物隔离带和退耕还林、还草等不同的治理措施;③修建挡墙、水库、拦沙 坝、谷坊等水保工程措施,同时加强生态农业建设和执法力度。  相似文献   

5.
针对干旱和水土流失并重的小浪底库区坡地,本文以该区5种主要坡地利用类型(传统耕作农田、撂荒地、间作地、林地、果园)为研究对象,探讨了不同坡地利用方式对坡地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改变土地利用方式后土壤化学性状得以改善,总的梯度变化依次为:传统耕作地<果园地<撂荒地<林地<间作地.  相似文献   

6.
陕北黄土丘陵陡坡地枣树高效开发利用技术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中北部丘陵区是我国经济贫困与生态环境恶化相互交织、社会经济情况较为复杂的区域之一。区内土地类型多样 ,但优质土地少 ,梁峁起伏 ,地形破碎 ,沟壑纵横 ,土壤瘠薄 ,土质疏松 ,植被稀少 ,降雨量少 ,且时空分布不均 ,加上人口稠密 ,垦植指数高等因素 ,致使经济贫困和水土流失问题一直是本区的两大难题。近年来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社会的进步 ,占本区总土地面积 47.7%的 2 5°以上陡坡地的高效开发利用已成为本区研究与开发的热点和难点 ,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在当前开发大西北 ,建设生态农业的历史性时刻 ,根据近 2 0年来在…  相似文献   

7.
鄱阳湖流域水土流失与森林生态环境控制管理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江西省水土流失集中分布于鄱阳湖水系的"五河"及其支流流域,流域水土流失的主要来源分别是坡耕地、工业生产建设废弃物,尤其以林业用地水土流失最为严重。森林资源年龄结构比例失调,林地逆转流失严重,森林利用与恢复方式单一,致使水土流失控制所需要的森林生态防护功能供给不足。为了遏止水土流失,必须调整人工林单一树种结构,重建防护功能较高的复合型森林生态系统,同时调整和改革现行不合理的森林经营管理模式,变革坡耕地土地利用方式,实施全流域坡耕地退耕还林生态恢复工程。  相似文献   

8.
指出了玉溪市水土流失严重,直接影响到当地经济发展与居民的正常生活,为解决当地水土流失问题,利用卫星监测玉溪市沙化现状的数据,分析了当地沙地情况,发现玉溪市元江水系其河段水流急、干湿季节分明、河流挟带泥沙,淤泥堆积,导致河床变宽等因素是当地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进而提出了争取专项资金、实施分类治理、多措施并举以及研究区域沙化土地分布情况、多渠道整合现有项目、加强沙化土地监测等多种方法,采用这些方式处理土地水土流失后取得了显著的成果,能有效解决干湿季节分明、淤泥堆积对当地土质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婉安县水土流失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64.7%,造成土地资源丧失和土壤肥力下降,水利设施也遭到破坏。水土流失的成因有气候、地质构造、地形地势破碎、森林质量低等自然因素和山权变动、森林过度砍伐、土地利用方式不合理、人口剧增等人为因素,以小流域为单元的综合治理对策包括:①封山育林、低效林改造、乔、灌、草齐上的植树造林等植被措施;②对不同坡度的坡耕地分别采取坡地改梯地,种植生物隔离带和退耕还林,还草等不同的治理措施;③修建挡墙、水库、拦沙坝、谷坊等水保工程措施,同时加强生态农业建设和执法力度。  相似文献   

10.
从水土流失的角度出发,对碾子山段金长城不同坡面的土壤水分进行了研究,以期为金长城的生态保护、环境管理与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果表明:金长坡的坡面土壤在同一种土地利用方式下,纵向上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容重的差异均不显著;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是坡面土壤水分变异的重要影响因素;研究区周围土地利用结构是影响金长城不同坡面的土壤容重的关键因素之一;金长城坡面在单一土地利用结构下各坡位土壤容重有差异性,但也只有坡中与坡脚土壤容重差异显著。所以在坡面冶理和保护中更多的要注意人为干扰,合理设计旅游资源,减少耕地,加强周边防护林带的保护。  相似文献   

11.
水土流失和干旱缺水是黄土高原经济落后和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雨水资源化是解决或减缓水土流失和干旱缺水的有效途径。将雨水利用的方式归纳为雨水就地拦蓄利用、覆盖抑制蒸发、雨水富集叠加异地利用3种方式。分析了雨水资源化对水文环境和土壤环境的影响。不同的雨水利用措施都能在一定程度上调节和控制水文过程,改善流域的水质,减少土壤的非点源污染,提高土壤的质量,提高土壤的含水率;而人工林草植被不同程度地减少了土壤含水率,覆盖措施可以延长水在土壤水库中的集蓄时间。  相似文献   

12.
朝阳是我国科尔沁风沙南下的第一道防线,又是我国北方地区荒漠化、水土流失的重点监测地区。风沙大、水土流失严重是本区的主要生态环境特征。1953年国家开始对辽宁西部、内蒙古东部实施防护林工程建设以来,到1978年"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2005年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建设,通过连续不断的生态工程和水土保持工程建设,朝阳的沙化土地正在逐年减少至消失(流动沙丘),80%以上水土流失面积得到有效治理,有害风沙天气逐年衰减,粮食喜获连年丰收,朝阳的沙化、荒漠化治理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13.
选取林地、农田和荒地3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研究不同盐碱地土地利用方式对野生植物资源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野生植物资源种类、分布和优势度有明显不同;与荒地相比,林带内优势野生植物有明显变化;在盐碱地营造混交林带可有效改良植物立地环境,加速植物群落演替。  相似文献   

14.
对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表层及剖面养分的分布特征及其与颗粒含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乔木林地表层土壤具有较高的氮素、有机质及全钾(与灌木林地、草地、农田均达到了极显著差异);农田表层土壤具有较高的磷素及速效钾;乔木林地、灌木林地、草地及农田土壤有机质均随土壤深度的增加呈几何级数下降;土壤氮素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中的变化情况与有机质一致;农田磷素含量高于其它3种土地利用方式;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钾素含量差异不显著,乔木林地土壤全钾含量略高,农田土壤的速效钾含量高于其它3种土地利用方式。(2)通过对土壤不同粒级与土壤养分的相关性分析,土壤各粒级(粉粒除外)与土壤养分之间具有显著相关作用;其中土壤的碳、氮和钾含量均与粘粒含量呈正相关,与砂砾含量呈负相关,磷含量则相反。  相似文献   

15.
抗旱保湿综合措施对造林成活率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 由于人类长期不合理的生产活动对植被的破坏,致使辽宁省西部朝阳地区水土流失严重,荒山秃岭比比皆是。该地区年均降水量较少,年际与年内降水分配极不均匀,加之蒸发量太高,促使本区气候干旱。因此,该地区造林难以成活,据统计,采用一般的造林方式造林,其成活率仪为40—50%,保存率不足30%。1986年春,联合国粮援项目——控制辽西水土流失2772工程,以造林和种草为主要任务,在朝阳市辖北票市和建平县总计35个乡的范围内全面展开。我们参加了本工程的部分工作。为了提高农田防护林的造林成活率,我们进行了以灌水、保湿为主的正交试验,以探讨不同因素的影响和综合措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指出了山区水土流失易造成山区土地资源破坏、生产力降低、土壤肥力下降、土层变薄、洪涝、干旱、淤积等灾害,导致生态环境恶化,是世界性的生态破坏现象之一。严重的水土流失会导致土地生态系统的退化和崩溃。通过了解北京市山区水土流失现状,对山区水土流失的进行了敏感性分析,找出了北京山区水土流失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解决北京山区水土流失问题的对策。以期为北京市山区水土流失提出科学合理的治理措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一、前言四子王旗地处干旱荒漠草原地带。由于恶劣的自然条件和不合理的资源利用,造成了土地普遍风蚀沙化、草场退化、水土流失等环境退化问题。如何根据不同的自然条件和土地退化的类型、程度,合理安排灌木树种、林种,提高其生态效益、经济效益,是我们近几年来一直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杨一帆  黄伟 《绿色科技》2013,(6):232-234
指出了当前我国对环境问题的重视程度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而由于水土流失每年造成的土地退化相当严重,这严峻的局势限制了我国经济发展,介绍了通过地理信息系统(GIS)和遥感(RS)相结合,通过RS快速获取水土流失区的空间信息,利用GIS的数据处理分析,对我国南方水土流失高发区进行监测、预报的目的。通过GIS与RS获取空间信息,利用修正的通用土壤流失方程对水土流失区进行监测预报,发现降雨量、坡度和土壤要素等因素对水土流失影响显著,通过这个方法可以有效定量监测。  相似文献   

19.
喀斯特地区水土流失及土地石漠化已成为贵州省生态环境中最突出的问题,植物防护技术是主要的水土流失与石漠化治理途径。本研究在实施水利部科技推广计划项目《喀斯特地区水土流失植物防护技术》以及总结前人大量工作的基础上,提出了喀斯特地区水土流失主要的植物防护技术,包括防治水土流失植物选择和种植技术、不同强度石漠化环境水土流失植物防护技术、裸露边坡水土流失植物防护技术等。  相似文献   

20.
科尔沁沙地沙化退化土地的改造与生态恢复利用模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内蒙古东部的科尔沁沙地及其周围地区 ,由于风蚀沙化、水土流失和次生盐渍化的影响 ,土地生产力很低 ,其中部分土地已丧失了土地生产能力。环境的明显恶化 ,严重制约着当地生产发展和经济发展。本项试验的目的就在于采用绿色工程手段 ,改造退化土地 ,恢复已经沙化或风蚀裸露丧失生产能力的土地 ,建立不同类型退化土地的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