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为了明确葡萄栽培中氮肥的适宜用量及施肥方式,通过田间小区试验,探讨了不同施氮措施对"巨玫瑰"葡萄生长发育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氮肥品种为控释尿素,施氮量为180 kg/hm2,施入方式为一次性施入时可以显著增加葡萄的果粒横径和果实中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降低可滴定酸含量,增加固酸比,从而有效地改善葡萄的果实品质,较农民习惯施肥处理的果粒横径增加了11.65%,成熟期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提高了1.34个百分点,可滴定酸含量降低了0.19个百分点,固酸比增加了12.27%,产量增加了3.62%;成熟期氮、磷、钾含量分别较农民习惯施肥处理增加了36.20%、77.93%和56.43%。综合分析,当施氮量为180 kg/hm2,施入方式为一次性施入时可以显著增加葡萄的果粒横径和果实中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降低可滴定酸含量,增加固酸比,从而有效地改善葡萄的果实品质,较农民习惯施肥处理的果粒横径增加了11.65%,成熟期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提高了1.34个百分点,可滴定酸含量降低了0.19个百分点,固酸比增加了12.27%,产量增加了3.62%;成熟期氮、磷、钾含量分别较农民习惯施肥处理增加了36.20%、77.93%和56.43%。综合分析,当施氮量为180 kg/hm2时,控释氮肥一次性施入是葡萄生产中较为适宜的氮肥施用措施。  相似文献   

2.
针对桦川农民施肥中存在重氮肥,轻磷、钾肥及其它中微量元素的现象,开展水稻平衡施肥的研究。试验结果表明:桦川县白浆土试验水稻产量限制因子主要是氮和锌,其次是磷和钾,硼为潜在限制因子。不施氮肥、锌肥分别减产11.5%和8.7%;不施磷肥和钾肥分别减产7.4%和5.7%;不施硼肥减产4.7%;不施肥减产35.9%,农民习惯施肥较OPT减产9.5%。不施氮肥减少收入1011元.hm-2,不施磷肥减少收入737元.hm-2,不施钾肥减少收入544元.hm-2,不施锌肥减少收入1112元.hm-2,不施硼肥减少收入584元.hm-2。  相似文献   

3.
为了明确葡萄栽培中氮肥的适宜用量及施肥方式,通过田间小区试验,探讨了不同施氮措施对"巨玫瑰"葡萄生长发育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氮肥品种为控释尿素,施氮量为180 kg/hm2,施入方式为一次性施入时可以显著增加葡萄的果粒横径和果实中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降低可滴定酸含量,增加固酸比,从而有效地改善葡萄的果实品质,较农民习惯施肥处理的果粒横径增加了11.65%,成熟期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提高了1.34个百分点,可滴定酸含量降低了0.19个百分点,固酸比增加了12.27%,产量增加了3.62%;成熟期氮、磷、钾含量分别较农民习惯施肥处理增加了36.20%、77.93%和56.43%.综合分析,当施氮量为180 kg/hm2时,控释氮肥一次性施入是葡萄生产中较为适宜的氮肥施用措施.  相似文献   

4.
配施生物有机肥对马铃薯生产及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5—2016年在大兴安岭加格达奇进行生物有机肥对马铃薯产量、品质及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与不施肥对照和农民习惯施肥处理相比,配施生物有机肥显著增加了马铃薯产量,2015年、2016年产量分别达到27 900、29 850 kg/hm~2,分别较不施肥对照和农民习惯施肥处理提高了51.2%、136.9%和11.0%、16.4%;配施生物有机肥马铃薯VC、粗蛋白和淀粉含量最高,2年平均较不施肥对照和农民习惯施肥处理分别提高了94.4%、38.2%、12.8%和12.9%、5.0%、3.3%;生物有机肥显著增加了土壤微生物量碳、氮,与不施肥对照和农民习惯施肥处理相比,土壤微生物量碳分别提高了61.4%和29.4%,土壤微生物量氮分别增加了39.5%和20.4%。总体来看,传统施肥量减少50%并配施生物有机肥,可以显著提高马铃薯产量、品质及土壤微生物量碳、氮,有利于当地马铃薯的可持续与优质高效生产。  相似文献   

5.
不同施氮处理对温室黄瓜产量、品质及效益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确定青海省黄瓜种植的最佳施氮量,研究不同施氮量对黄瓜产量生物性状、产量、品质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尿素352kg/hm~2处理下,黄瓜株高为192.5cm/株,较习惯施肥增加4.9cm/株;瓜长为30.2cm/个,较习惯施肥增加0.4cm/个;单瓜重为212g/个,较习惯施肥增加17g/个;产量为91500kg/hm~2,较习惯施肥增产1500kg/hm~2;总糖含量为1.41%,较习惯施肥增加0.02%;VC含量为110.05mg/kg,较习惯施肥增加4.42mg/kg;硝酸盐含量为180.82mg/kg,较习惯施肥降低49.70mg/kg。说明,减施氮肥不仅能够保证黄瓜的产量,改善果实的品质,而且还能提高经济效益。可为该地区的合理施肥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研究平衡施肥对杭白菊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平衡施肥对杭白菊产量有显著的增产效果。与氮磷钾处理相比,不施氮肥、磷肥和钾肥分别减产56.5%,13.4%和17.3%,不施肥杭白菊减产66.3%;应用平衡施肥技术能显著增加杭白菊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7.
优化施肥提高晚稻肥料利用率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晚稻优化施肥与习惯施肥氮磷钾肥料利用率的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晚稻优化施肥比习惯施肥产量增加7.1%;缺素均造成减产,缺氮区减产最严重;优化施肥的氮、磷、钾肥料利用率分别提高5.37、6.66、6.30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8.
杨勇  杨安中 《安徽农业科学》2004,32(4):707-707,709
研究了NPK配合施用对皖草 2号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 :NPK肥配合施用可提高皖草 2号产量 ,改善品质 ,其中NPK配合施用较只施N肥增产 11.7% ,比不施肥增产 5 5 .9% ;NPK肥配合施用较不施肥处理粗蛋白、粗脂肪含量分别增加 9.5 8、1.45个百分点 ,而粗纤维含量降低 5 .5 9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9.
豫东平原夏玉米平衡施钾效应研究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为实现平衡施肥,提高豫东平原夏玉米产量,在3个试验点采用大田试验研究了土壤养分状况系统研究法(ASI)推荐平衡施钾对潮土夏玉米产量、钾素积累及钾肥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肥料配施较不施肥显著提高夏玉米产量,增产率为22.61%~49.95%,氮磷钾平衡施肥比农民习惯施肥平均增产7.06%,施用钾肥平均增产10.11%,施用硫肥没有增产效果。施用钾肥增加了植株钾素积累量,钾肥利用率、农学效率和偏生产力平均分别为33.47%、5.98 kg/kg和61.22kg/kg。在豫东平原夏玉米上平衡施钾具有较好的效应,但应注意合理施用钾肥。  相似文献   

10.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不同肥料配施对穿心莲生长和内酯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增施钾磷肥或有机肥的平衡施肥对穿心莲的生长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不同氮磷钾和有机肥配施处理较仅施氮肥的对照产量增加16.85%-26.67%,平均增产22.07%。穿心莲内酯含量增长0.70-8.21个百分点,相对提高2.82%-33.08%;经济收入提高5202-8237元/hm2,施肥产投比为4.50-8.22∶1。  相似文献   

11.
大田试验条件下,采用裂区试验研究了翻压紫云英后化肥减量施用条件下不同施肥方法对土壤养分有效性及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翻压紫云英22500kg/hm2后,配施80%化肥,底肥:分蘖肥:穗肥=5:5:0,与习惯施肥方法相比,早稻和晚稻收获后土壤中有效氮分别平均增加5.6%和9.8%;而底肥:分蘖肥:穗肥=3:4:3更有利于提高有效K含量,分别平均增加8.9%和13.2%;配施60%化肥,按底肥:分蘖肥:穗肥=5:5:0施肥显著增加早稻收获后土壤中有效K含量,增幅为27.1%;肥料全部用作分蘖肥时降低晚稻或早稻收获后土壤有效N、K含量;配施60%~80%化肥,早稻和晚稻产量均以施肥方法底肥:分蘖肥:穗肥=0:7:3最佳。  相似文献   

12.
不同施肥对缺钾红壤性水稻土的生态效应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研究不同配方施肥对缺钾水稻土的生态效应。【方法】采取盆栽方式对长期缺施钾肥水稻土进行了三年半施肥试验。施肥处理为氮、磷、钾平衡施肥同时结合施用适量的与水稻营养密切相关的硅、钾、有机肥。【结果】平衡施用氮、磷、钾肥能使水稻健康生长,显著提高了养分利用率和水稻产量,水稻增产幅度达27.7%(NPK处理)至51.5%(NPKSi处理)。水稻健康生长又促使其根系分泌物量增大,泌氧增多,稻田土壤细菌数量、微生物活度、微生物量碳、微生物量磷及微生物量氮含量显著提高,其中MBC增幅达33.9%(NPK处理)至47.3%(NPKSi处理),从而强化了微生物生态系统的供肥能力,增强了稻田生态系统功能。而长期过量施用钾肥(NPhK)虽提高了土壤钾含量,但相对不施钾肥处理(NP)水稻增产不显著,土壤微生物非正常生长,稻田生态系统质量没有明显改善。各处理比较,NPKSi处理生态效应最佳,以下依次是NPKM、NPhKM和NPK。NPhK对稻田生态系统产生负效应。【结论】平衡施用氮、磷、钾肥是改善缺钾水稻土质量的有效措施,其中在平衡施用无机氮、磷、钾肥的基础上增施硅肥或有机肥效果尤为显著。  相似文献   

13.
在不同缺磷土壤上进行定位试验,研究磷肥效应和土壤磷素的供应状况.试验在红黄泥和河沙泥两种土壤上进行,包括施(CK)、氮钾肥(NK)、氮磷钾肥(NPK)、氮磷钾肥加稻草还田(NPK+RS)4个处理.结果表明,施磷能够提高水稻的产量,平均增产率表现为严重缺磷土壤高于中度缺磷土壤、早稻高于晚稻、磷肥与稻草配合施用高于单施磷肥处理;中度缺磷和严重缺磷土壤上施用磷肥能够显著的提高作物产量,尤其在早稻上效果更明显;中度缺磷土壤上施用磷肥早稻平均增产6.3%,晚稻平均增产6.1%;在严重缺磷土壤上施用磷肥,早稻平均增产达到17.9%,晚稻平均增产达到10.5%;磷肥与稻草配合施用的水稻产量提高幅度略高于施用磷肥处理;土壤连续施用磷肥和磷肥与稻草配合施用能够提高土壤有效磷含量,且磷肥与稻草配合施用效果最佳.中度缺磷土壤磷肥与稻草配合施用处理连续两年试验后,土壤有效磷平均上升50.4%,严重缺磷土壤连续两年磷肥与稻草配合施用处理连续两年试验后,土壤有效磷平均上升91.4%.在中度和严重缺磷土壤上施用磷肥或磷肥与稻草配合施用有利于提高水稻产量、磷素吸收量和土壤的供磷能力.  相似文献   

14.
基于Meta分析中国水稻产量对施肥的响应特征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 定量分析近30年施肥对中国水稻产量的综合效应和影响机制,为水稻种植区域肥料的科学施用提供依据。方法 以全国水稻土长期监测点为平台,将相应的监测数据按照种植区域、试验时间、种植制度、作物类型、施肥类型、土壤质地、土壤pH、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全氮含量、土壤有效磷含量、土壤速效钾含量、土壤缓效钾含量进行分组,以不施肥处理作为对照,利用Meta-analysis方法探究施肥对水稻产量的综合效应及其影响因素。结果 近10年(2008—2017)以来,无论施肥与否,水稻产量均显著高于1988—1997和1998—2007年对应的水稻产量。与不施肥相比,施肥显著提高水稻产量,其提高幅度平均为80.8%。在西南地区施肥对水稻产量的提高幅度最高(98.5%),显著高于华北地区(70.3%)。不同试验时间下,施肥比不施肥处理在1988—1997年对水稻产量提高的幅度(99.1%)高于1998—2007年(84.2%)和 2008-2017年(78.1%)。不同种植制度下,施肥较不施肥处理能显著提高一年三熟水稻产量(92.0%),且提高幅度均高于一年一熟(76.2%)和一年两熟(81.9%)。与不施肥相比,双季稻施肥对水稻产量的提高幅度(85.9%)高于单季稻区(75.9%)和水稻-其他作物(79.5%)。与不施肥相比,有机肥与无机肥配合施用对水稻产量提高幅度(88.3%)高于化肥单施处理(76.6%)。施肥较不施肥处理能显著提高黏质土壤水稻产量(92.0%),提高幅度显著高于砂质土壤(58.0%)和壤质土壤(77.5%)。随着土壤有机质和有效磷含量的增加,施肥较不施肥处理水稻产量提高的幅度呈降低趋势。在较高的土壤pH(>7.5)、较低土壤全氮(<1.5 g·kg -1)和缓效钾(<150 mg·kg -1)情况下,施肥较不施肥处理水稻产量提高的幅度较高。随机森林分析结果表明:施肥对水稻产量提高幅度主要受水稻种植区域、土壤全氮和种植制度的影响。此外,肥料的农学效率与施肥对水稻产量增产幅度呈极显著正相关。结论 虽然当前施肥对水稻产量增加的趋势在降低,但是适量的肥料投入(尤其是西南地区)是提高和维持水稻高产的重要措施,尤其是有机肥与无机肥配合施用增产效果更加显著。同时,在种植制度的基础上,各水稻种植区域应结合土壤质地、土壤氮素和钾素等方面作为肥料投入的主要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长期施用氮(N)、磷(P)、钾(K)化肥和稻草(RS)对中国亚热带地区红壤水稻土肥力变化的趋势和水稻生产力可持续性的影响。【方法】利用1981年建立在湖南省望城县黄金乡第四纪红土红壤发育的水稻土(分类为普通简育水耕人为土)上的定位试验田,对氮、磷和钾化肥及其与稻草长期配合施用的5个处理的土壤肥力和生产力可持续性进行了评价。【结果】氮、磷和钾化肥与稻草长期配合施用能维持和提高红壤水稻土的生产力和土壤肥力;水稻获得了持续高产,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可矿化氮量均增加,速效磷和速效氮比试前土壤增加。长期施用氮、磷肥而不施钾肥的NP处理水稻产量、土壤氮、钾逐年降低,稻田系统生产力的可持续性和土壤肥力难以维持。稻草还田对水稻具有显著的增产作用,27年54季的稻草还田配合化肥处理的平均水稻产量比仅施化肥的NP和NPK处理分别增产12.2%和6.7%,稻草的增产作用还随着稻草还田时间的延长而逐年提高。【结论】稻草还田携入的钾与化学钾肥具有相同的营养功能,稻草可替代部分化学钾肥。  相似文献   

16.
在大田条件下,试验设5 个处理:T1 不施氮肥、T2 常规施肥、T3 控释尿素100%、T4 控释尿素90%、T5 控释尿素80%。研究水稻控释氮肥对寒地水稻植株和土壤氮素含量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整个生育期控释氮肥处理提高了土壤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且铵态氮先下降后升高,抽穗-乳熟期含量最低;硝态氮先升高后下降,抽穗期含量最高。不同氮肥处理植株全氮逐渐升高,成熟期达到最大值,且T3 处理最高。控释氮肥处理产量高于常规施肥处理,且T4 处理产量最高,达到7944.44kg/hm2,与T2 处理相比提高7.3%,与T1 处理相比提高19.0%,差异都达到显著水平。因此,控释氮肥的施用提高了土壤铵态氮和硝态氮及植株全氮的含量,促进了水稻植株干物质的积累,从而提高作物产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长期不同施肥对双季稻产量演变和稳定性的影响。【方法】以25年定位施肥试验为平台,采用AMMI模型对影响双季稻总产量稳定性的施肥处理、环境和二者互作进行分析。【结果】(1)施肥处理与环境互作(F×E)平方和占方差分析总平方和的9.78%,达到了极显著差异水平(P<0.01),AMMI模型的交互效应主成分(IPCA)前三项累计解释了88.46%的互作平方和,其稳定性参数(Di值)与Shukla变异系数和变异系数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7和0.83,均达到了极显著相关。(2)均衡施化肥可以有效提高双季稻产量和产量稳定性,在等量养分条件下配施有机肥进一步提高了其产量和产量稳定性,其中在产量方面,配施30%、50%和70%有机肥处理较均衡施化肥处理(NPK)分别提高6.15%、3.88%和7.75%;在稳定性方面,分别提高25.91%、59.78%和29.31%。【结论】AMMI模型很好地解释了施肥处理与环境的互作效应,是评价长期施肥条件下双季稻产量稳定性的有效方法。根据分析结果得出,有机无机肥配施是该区域双季稻高产和稳产的最佳施肥措施,其中等比例配施有机无机肥在产量相对较高的条件下(与均衡施化肥处理相比)稳定性最好;30%有机肥配施70%化肥和70%有机肥配施30%化肥两个处理在稳定性相对较好的情况下产量最高、适应性最强。  相似文献   

18.
为了研究有机无机复混水稻专用肥效果,2015年在晚稻上小区试验以不同用量处理基施,农民习惯用肥作对照;2016年在一季稻上小区试验以不同用量处理,按照处理750 kg/hm~2与等N量复合肥作对照,以基施和追施两种方式进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以基施效果最好,施用量为750 kg/hm~2产量最高;追施效果较差,低于750 kg/hm~2用量会造成减产。施用复混专用肥后,土壤pH值提高,有机质增多,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量增加,缓效钾量减少。试验表明:施用复混专用肥能够满足水稻一生所需养分供求,养分释放平衡,生长稳健,落色好,能够起到用地与养地相结合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长期施肥下淮北砂姜黑土区小麦产量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23,自引:3,他引:23  
【目的】分析长期施肥条件下小麦产量的变化规律,试图探明淮北小麦产量稳定性对不同施肥模式的响应机制,为淮北砂姜黑土合理施肥管理、改善农田生态系统质量提供依据。【方法】以安徽杨柳长期定位试验为研究平台,通过研究小麦的平均产量、产量年际波动及土壤养分状况对5种施肥模式(不施肥、单施化肥、单施有机肥、有机肥与化肥配施(等氮)、有机肥与化肥配施(高氮))的响应,比较不同施肥条件下淮北砂姜黑土区小麦产量稳定性的优劣,并以此评判施肥的合理性。【结果】淮北砂姜黑土区长期不施肥的小麦产量总体呈下降趋势,年下降量为5.81 kg•hm-2;而长期施肥的小麦产量随时间呈锯齿状波动并总体上升的趋势,其中有机肥与化肥配施(高氮)处理(HMNPK)的产量趋势线最高,但其增产优势逐年减弱,有机肥与化肥配施(等氮)处理(MNPK)以9.75 kg•hm-2的年增长量缩短与其的差距;单施化肥处理(NPK)的小麦产量趋势线在试验前期高于单施有机肥(M),但在22年后有被M处理赶超的趋势。从32年小麦平均产量来看,与不施肥相比,有机肥与化肥配施(高氮与等氮)的增产幅度最大,平均产量分别达5 544.3和5 200.6 kg•hm-2;NPK次之,比当年不施肥处理产量提高了614.6%,M增产幅度最低,但与NPK差异并不明显。砂姜黑土地力贡献率在试验前10年持续降低,降至10%左右趋于稳定,而肥料对小麦产量的贡献率则是在前10年持续增加至80%-90%便维持动态平衡。长期不施肥易导致小麦产量变异系数(CV)偏高、可持续性产量指数(SYI)偏低,产量稳定性最低;施肥处理中HMNPK和MNPK处理的CV最低、SYI最高,产量稳定性最高,而M处理的产量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不及NPK。与长期不施肥相比,施肥可明显提高淮北砂姜黑土全氮、有机质、有效磷和速效钾的含量,其中有机肥的施入显著提高了土壤全氮和有机质含量,而有效磷含量与化肥的投入相关,处理M土壤速效钾含量较高,但与其他施肥处理差异不显著;通过相关性分析可知全氮、有机质、有效磷含量与小麦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结论】施肥可有效提高淮北小麦产量,且产量随时间呈锯齿状波动;有机肥与化肥配施(高氮和等氮)的增产效果最佳,但高氮与等氮水平间的产量差随种植年限的增长而逐渐缩短;在试验开始前一阶段单施化肥的增产效果优于单施有机肥处理,但在22年后有被赶超的趋势。与长期不施肥相比,有机肥与化肥配施的施肥模式更有利于促进小麦产量稳定性和生产可持续性的提高,其次为单施化肥,单施有机肥最低。施肥可有效提高砂姜黑土养分含量,其中有机肥对有机质、全氮及速效钾含量的提高作用较强,而化肥则对有效磷含量提高作用较强,且小麦产量与全氮、有机质和有效磷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因此,安徽淮北砂姜黑土区有机肥与化肥配施为最佳施肥模式,土壤养分供应较均衡,小麦产量幅度最大且稳定性最佳,农田生态系统质量最优。  相似文献   

20.
水稻施用化肥的增产效应及其经济效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根据吉林省近年来水田肥料试验统计结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水稻施用氮肥的增产效果显著。磷钾增产效果不稳定。如全省95点平均施N 7.7kg/亩,增产31.2%,1kgN增产水稻12.7kg;在氮肥基础上施P_2O_5 6.2kg/亩,增产6.4%,1kgP_2O_5增产水稻4.3kg;在氮磷肥基础上施K_2O 5.9kg/亩,增产5.9 %,1kg K_2O增产水稻4.4kg。并对如何提高肥料经济效益进行了分析,提出,目前可通过采用养分平衡法及肥料效应函数法确定合理施肥量,分期施用于氮肥、磷钾肥缺素地块,改进耕作栽培技术等措施提高肥料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