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春暖花开,正是游园赏花的时节。 赏花有三种赏法,古人叫“赏花三品”。即所谓“茗赏为上,谈赏为次,酒赏为下。”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职业、不同年龄的人,赏花的角度不同,审美观也不同。  相似文献   

2.
谢冉  章传政  丁以寿 《茶业通报》2021,43(3):132-136
"琴棋书画诗酒茶"从精神层面上来说,茶作为文人才子上层人士物质富足条件下的精神载体,充沛着人民的生活;"柴米油盐酱醋茶"从物质层面上看,茶叶作为食物、药品、饮品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充当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是明代南直隶为例,分析了明代南直隶的茶叶产区与茶叶品类,初步总结了以下特点:一是产区分布广,有87个直隶州或者府产茶.二是茶叶品类较多,但是分布不均衡.三是还存在着因产区不明确或出处不一致导致的茶品命名不准确.  相似文献   

3.
<正>我国宋代在历史上存在了三百一十九年,茶在唐代的基础上到了宋代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饮茶也更普及了。单就宋代产生的诗僧以及他们所写的茶诗词来看,也远比唐代多,正如台湾著名作家林清玄先生所说:"在比例上,唐代诗歌中,茶只偶尔出现。到了宋代,每一诗家都有茶诗,也可看到茶已真正进入生活了。"在宋代众多的诗僧中,最突出最著名的诗僧应是北宋后期的江西筠州僧释惠洪。释惠洪(公元  相似文献   

4.
东白茶     
浙江省东阳县东白茶,以其历史悠久品质优异而著称。早在南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记载:“诸太傅初渡江,尝入东……敕左右多与茗汁”。(据考证诸系南北朝人,长期隐居东白山不仕)唐·陆羽《荼经》中就有“婺州东阳县东白山与荆州同”的记载。(湖北荆州茶为当时名茶之一种)。唐·李肇《国外讣》中,将婺州东白茶与蒙顶石花,顾绪紫笋等十五种名茶列为唐代名茶。《浙江通志》中《东阳山水记》载:“唐、宋时有司常治茶于此,设茶院”。以上资料说明,在唐代东白茶就闻名于世。明·《隆庆续志》载:“茶产东白山者佳,今充贡。明朝岁进新芽茶肆觔”。足见明代已列入负品。  相似文献   

5.
茶树起源于我国,传播于世界。世界上凡涉及到茶,无不与中国联系在一起。一、一千二百年前的定论与近代的争议唐代陆羽所著的《茶经》,是国际上一致公认的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陆羽在《茶经》一文源中,对茶树的起源,作了精辟地概括:“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  相似文献   

6.
由于从唐、宋到明代饮茶方式的变化,唐代茶书中的盏推崇以越窑为代表的青瓷,宋代茶书中的盏崇尚以建窑为代表的黑瓷,而明代茶书中的盏则普遍崇尚以景德镇窑为代表的白瓷。明代茶书最欣赏的明代白瓷是宣德、成化、嘉靖年间景德镇官窑生产的瓷器。明代茶书普遍十分注重茶饮中茶盏的清洁。茶盏是最典型的茶具,明代茶书往往用"茗碗"来代称茶饮之事。  相似文献   

7.
伍萍  丁以寿 《茶业通报》2009,(4):168-170
唐代陆羽所著的《茶经》是世界上第一部茶书,它系统地总结了唐代以及唐以前我国有关茶叶科学知识和实践经验,对当时社会的种茶者、制茶者、评茶者、饮茶者、修行者等都影响甚大,对茶叶知识的传播、饮茶风习的扩大、茶叶生产的扩大等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舂夏赏花的乔灌木在如今的绿地中尽显风采,而观果植物所占比重太少了。其实,累累硕果一点也不亚于繁花的观赏效果。近来我收集了几种蔷薇科落叶乔灌木的观果照片,与大家共赏。但愿既能赏花又能观果的绿化树种在今后的绿地中能多起来。  相似文献   

9.
我国是茶叶的故乡,饮茶有着悠久的历史.陆羽《茶经》中提出:“茶之为饮,发乎神农。”而且还引用了《神农食经》中的话:“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说明在神农时代已有饮茶之事。从春秋时期秦统一四川后,饮茶开始在中原传播,顾炎武《日知录》中记载:“秦人取蜀后,开始有茗饮之事。”汉末,三国至魏晋,饮茶之风逐渐盛行,连帝王贵族都以茶待客,西晋陈寿著《三国志》记载:“孙皓……密赐茶以当酒。”刘宋·山谦之的《吴兴记》提到:“每岁吴兴、昆陵二郡太守采茶宴会于此。”到了唐代,饮茶更为普及,《茶经》问世,使天下皆知饮茶,  相似文献   

10.
正《红楼梦》的第八回里,提到了枫露茶。宝玉在薛姨妈处喝了酒,小醉而归后,得知包子被李嬷嬷拿走,连枫露茶也被她喝了。宝玉大发脾气,想把李嬷嬷撵走。没想到,最后被撵走的,不是李嬷嬷,而是茜雪。咋一看,以为枫露茶是枫露点茶的简称,清代的顾仲提过:"凡诸花及诸叶香者,俱可蒸露,入汤代茶,种种益人,入酒增味,调汁制饵,无所不宜。"将枫露点入茶汤中,即成枫露茶。可后来,据专家考证,此枫露非彼枫露。书中提到,这茶耐泡,三四次才出色,而枫露点茶食"点",直接滴  相似文献   

11.
青城雪芽     
一、青城名茶的历史青城山海拔二千多米。共有三十六峰。“纵横八百里,高七十二里。”古称:“天下第五名山”。青城山峰峦重叠,云雾时隐,古木参天,曲径通幽。有一条清澈甘甜的味江河水潺潺而下,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就在这里种植茶树。据公元780年《茶经》记载:“蜀州青城县生丈人山,青城县有散茶。茶”。明代杨的沙坪茶歌中有“相如凡将名最的,谱之重见毛文锡……”的诗句。唐代陆羽还亲自品尝了青城茶。把青城茶与九陇茶并列前茅。  相似文献   

12.
“白族三道茶”是大理白族人民的一种茶文化,历史悠久。其饮茶的历史是从唐代开始的,早在南诏时期(公元649~902年),唐代樊绰著《蛮书·云南馆内物产第七》载:“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造法,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它告诉我们茶源于银生城诸山,蒙舍蛮(南诏王室)等饮茶时加配料椒、姜、桂的饮茶方法。一直到明代,《徐霞客游记》记有“一清、二甜、三密茶”的记载。我国文学巨著《红楼梦》里元春省亲中有“茶已三献”的记载。从史料上分析,“白族三道茶”是在长期实践中逐步发展起来的一种习俗。最先是烤茶,就是晒青毛茶放在砂罐中…  相似文献   

13.
“天池(艹名)毫”是苏州的地方历史名茶,近年才被挖掘,开始恢复试制研究。“天池茶”首先见于明代万历年间张谦德《茶经》中,“茶之产于天下多矣,若姑胥之虎丘、天池…”。《五杂组》载:“今茶品之上者,松萝也、虎丘也,罗也,龙井也,阳羡也,天池也”。陈椽教授为查证其产地,特于一九八○年赴苏州讲学时专程去天池山作了考  相似文献   

14.
兰花种类繁多,目前全世界约有700多属3万余种,有国兰和洋兰之分。在国兰中,以赏花为主者称为“兰花”,以赏叶为主者称为“艺兰”或“线兰”。近年来,香港、台湾及日本等花卉市场,对国兰的竞争相当激烈,许多行家费尽心思发掘和创造新种、矮种和奇种。前年在台湾达摩庙附近发现一株“达摩”  相似文献   

15.
许裕奎 《茶业通报》2009,(3):142-142
中国四大道教名山之一的齐云山,产茶历史悠久。相传唐代安史之乱中隐避于齐云山天门岩的龚栖霞道士在山上采制过野茶;《齐云山志》卷四有宋朝邑人侍郎朱希颜《白岳寄怀》诗“野老烹茶来献客,岩猿偷果去呼儿”之表述;明代百岁道士邋遢仙人在齐云山洞天福地种茶、修道、养生,他每饭必茶,一生唯茶是求,将茶看作延年益寿的灵丹妙药。  相似文献   

16.
正每年春天,上海崇明的乡村间、街道旁、公园里,油菜花、玉兰、海棠、桃花、樱花、郁金香、洋水仙、风信子、二月兰等各色花卉竞相开放,美不胜收,崇明也将举办一系列"地方花展"。为丰富市民文化生活,提高市民生活质量,体现第十届中国花博会"生态办博、创新办博、勤俭办博"的办展理念,迎接第十届中国花博会"地方花展"倒计时一周年,受疫情影响,今年崇明的赏花季少了往日人头攒动的热闹景象,一场"特殊花展"正在线上发生,"云赏花"替代了传统的赏花方式成为市民的最爱。  相似文献   

17.
<正>双井绿为修水县恢复历史名茶,历史上该茶谓之双井茶。因该茶起源于修水县杭口镇双井村,茶取地名。迄今已有千余年历史了。隋、唐时期,修水属洪州,毛文锡于公元935年前后著的《茶谱》中记载:"洪州双井白芽,制造极精。"这说明双井茶早在唐代就有名气了。欧阳修《归田录》记载:"自景佑(1034~1038)以后,洪州双井白芽渐盛,近岁制作尤精,囊以红纱,  相似文献   

18.
临安的制茶历史悠久,但在临安历史很难查到真实的制茶发展过程,从临安茶史及茶诗中了解到,从晋、唐、宋生产的饼茶,至元代时沫茶,明代全部改成芽茶后,从明代茶诗或茶史中再也见不到膏、团及沫之类诗句,但从一些短文中临安明代在天目山寺院还在沿用茗粥。  相似文献   

19.
茶的诗文以茶事为题材,兴起于唐代。安徽在唐代时期,舒州、寿州、宣州、歙州、池州均生产名茶。赏析唐代茶的诗文,可以从中了解到安徽名茶的制作工艺、品质特征、社会影响等诸多安徽茶文化信息。  相似文献   

20.
明代的茶壶是由唐宋时期的煮水器逐渐演变而来,明万历年间在功能方面才完全从煮水器中分离出来。明代茶书中煮水器的材质有金、银、瓷、石、铜、铁、锡和陶等,哪一种最合适,不同茶书观点并不相同。用煮水器煮水有一定的技巧和方法,明代茶书有大量论述。明代茶书中壶的材质有陶、瓷、金、银、锡、铜等,何者最佳不同茶书观点并不一致,但宜兴紫砂壶已得到极高推崇。由于壶的使用在明代已经较为普遍,明代茶书中对使用茶壶泡茶的方法有较多论述。明清时期至少产生三部有关宜兴紫砂壶的茶书,分别是明周高起《阳羡茗壶系》、清吴骞《阳羡名陶录》和吴骞《阳羡名陶续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