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临床上黄病毒可以引起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疾病,易造成神经系统的后遗症.黄病毒可以通过血源性途径、特洛伊木马途径和神经轴突转运的方式跨越血脑屏障(blood brain barrier,BBB).病毒穿越BBB进入CNS后,被病毒激活的内皮细胞、胶质细胞和神经细胞会释放大量...  相似文献   

2.
鸭出血性卵巢炎病毒RT-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参照(GenBank上登录的黄病毒科黄病毒属Ns5基因片段序列设计引物,建立能检测引起鸭出血性卵巢炎病毒的RT-PCR方法.该办法能从鸭出血性卵巢炎病毒扩增出1条约470 bp的特异性片段,从H9亚型禽流感病毒、鸭呼肠孤病毒、鸭瘟病毒、鸭肝炎病毒、鸭源禽Ⅰ型副粘病毒均不能扩增出目的片段;敏感性试验显示建立的RT-PCR...  相似文献   

3.
为分析猪日本乙型脑炎病毒(JEV)感染猪外周血单核细胞后对其促炎因子转录的影响,探讨JEV感染的分子免疫致病机制。采用real-time RT-PCR方法,测定并分析了JEV感染猪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后病毒RNA含量及白细胞介素(IL-8、IL-12p35、IL-12p40、IL-17、IL-18)炎性细胞因子mRNA转录时相的变化。结果显示,JEV感染猪PBMC后引起IL-8,IL-12p35和p40的分泌呈现不规则的曲线,IL-18表达量持续升高;IL-17表达量持续下降,仅在感染后48 h的时候达到峰值。以上结果表明,JEV感染PBMC可促使炎性因子分泌增加,参与细胞免疫应答。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山豆根多糖(SSP)对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体外感染RAW264.7细胞存活率及分泌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为研发出治疗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RRS)的新型兽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50、100、200和400 μg/mL SSP作用于PRRSV体外感染8h的RAW264.7细胞,通过MTT法评价SSP对PRRSV感染RAW264.7细胞存活率,ELISA检测SSP对PRRSV体外感染RAW264.7细胞培养上清液中的炎性因子TNF-α、IL-1β、IL-6、IL-8、IL-10和MCP-1.[结果]PRRSV感染RAW264.7细胞8h极显著降低了细胞存活率(P<0.01,下同),而200~400 μg/mL SSP能极显著升高PRRSV感染RAW264.7细胞存活率.PRRSV感染RAW264.7细胞8h可极显著升高细胞分泌TNF-α、IL-1β、IL-6、IL-8、IL-10和MCP-1水平,而SSP能有效降低PRRSV感染RAW264.7细胞分泌上述炎性因子水平,其中以200~400μg/mL SSP的抑制效果最佳.[结论]SSP通过提高炎症细胞存活率及抑制其分泌炎性因子水平,从而有效干预PRRSV感染免疫细胞的炎性反应.  相似文献   

5.
胚胎干细胞(embryonic stem cells, ES)是指从桑椹胚或附植前囊胚内细胞团分离的多潜能细胞,它具有体外培养无限增殖、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的特性。无论在体外还是体内环境,ES细胞都能被诱导分化为机体几乎所有的细胞类型。自1981年Evans和Kaufman首次成功分离小鼠ES细胞,国内外研究人员已在仓鼠、大鼠、兔、猪、牛、绵羊、山羊、水貂、恒河猴、美洲长尾猴以及人类都分离获得了ES细胞,而且已经证明小鼠ES细胞可以分化为心肌细胞、造血细胞、卵黄囊细胞、骨髓细胞、平滑肌细胞、脂肪细胞、软骨细胞、成骨细胞、内皮细胞、黑素细胞、神经细胞、神经胶质细胞、少突胶质细胞、淋巴细胞、胰岛细胞、滋养层细胞等。人类ES细胞也可以分化为滋养层细胞、神经细胞、神经胶质细胞、造血细胞、心肌细胞等。ES细胞不仅可以作为体外研究细胞分化和发育调控机制的模型,而且还可以作为一种载体,将通过同源重组产生的基因组的定点突变导入个体,更重要的是,ES细胞将会给人类移植医学带来一场革命。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鼠李糖乳杆菌GR-1(Lactobacillus rhamnosus GR-1,L. rhamnosus GR-1)对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诱导的奶牛子宫内膜上皮细胞(Bovineendometrialepithelialcells,BEECs)炎性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本研究建立BEECs细胞炎性损伤模型,利用Real-time qPCR和Western blot技术,观察在BAY11-7082或siRNA干预前后,L. rhamnosus GR-1对E. coli触发的信号通路及炎性因子表达的影响。结果显示,L.rhamnosusGR-1可以显著抑制由E.coli引起的NF-κB和TRIF通路的激活及炎性因子的表达,在BAY11-7082干预后,E. coli诱导的NF-κB通路的激活及炎性因子的表达得到了显著的抑制。同样,在添加TRIF siRNA后,E. coli诱导的TRIF mRNA及炎性因子的表达水平也显著下降,产生和L. rhamnosus GR-1一致的抗炎效果。本研究表明L. rhamnosus GR-1可通过介导NF-κB和TRIF通...  相似文献   

7.
兔出血症病毒(RHDV)感染成年兔可以诱导兔体内产生强烈的炎性反应,是病毒感染后急性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为揭示病毒感染机体后体内重要炎性因子的表达情况,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RHDV感染后6、12、24、30、36 h兔外周血、肝脏和脾脏内病毒增殖情况以及IL-6、IL-10、TNF-α和IFN-γ炎性因子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兔出血症病毒拷贝数在外周血、肝脏和脾脏内随着感染时间的变化呈快速上升的趋势。外周血、肝脏和脾脏在病毒感染中,促炎性因子IL-6和TNF-α表达水平都明显上调。肝脏促炎性因子IL-6在30 h左右达到最大值,而在外周血和脾脏中则持续上调。抑炎因子IL-10随着炎性因子的上调也随之上升,但其表达水平只有较低程度的上调。IFN-γ相对表达水平在肝脏和脾脏有短暂的上调,在外周血中则持续下调。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猪细小病毒(PPV)感染Marc-145细胞后引起细胞炎性反应特别是白细胞介素18(IL-18)的反应,探讨宿主-病毒之间的作用关系,运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测定和分析了PPV感染Marc-145细胞后引起的病毒DNA含量的变化和IL-18的分泌水平.结果表明,IL-18的表达量在1h无明显变化、在3,24h增加...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β-胡萝卜素不同添加方式(预防型和治疗型)对脂多糖(LPS)刺激的RAW264.7细胞的细胞活力、活性氧(ROS)、炎性因子以及NF-κB通路的影响,利用MTT法检测细胞活力确定β-胡萝卜素的最佳添加浓度和时间,流式细胞仪检测ROS的百分含量,荧光定量PCR检测炎性因子IL-1β、IL-6和TNF-αmRNA相对表达量;Western Blot测NF-κB p65蛋白的表达量分析β-胡萝卜素对NF-κB通路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LPS刺激的RAW264.7细胞,治疗型和预防型添加β-胡萝卜素均可以提高细胞活力,且在治疗型添加模型中,可极显著提高(P0.01);治疗型和预防型添加β-胡萝卜素均可以降低ROS百分含量、炎性因子mRNA相对表达量和NF-κB p65蛋白表达量。综上所述,不同添加方式的β-胡萝卜素对LPS刺激的巨噬细胞的细胞活力均有提升作用,对ROS和炎性因子均有抑制作用,且这种抑制作用可能与NF-κB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10.
FMDV通过不同途径进入细胞,这个过程从病毒附着在细胞表面的受体开始。FMDV进入细胞的主要途径是通过网格蛋白介导的内吞途径结合整合素;在酸化的内吞囊泡内囊泡中病毒衣壳迅速分解,使产生的病毒RNA基因组释放。FMDV还可以使用硫酸乙酰肝素进入细胞。病毒通过细胞膜穴样内陷介导的内吞途径进入细胞。一旦病毒进入胞内体,胞内体中的低pH值将引起病毒基因组的脱衣壳,随后穿过胞内体膜进入细胞质。已经有许多整合素被确认为是FMDV的受体。本文将主要综述近年来FMDV受体的研究进展,并阐明这些受体在感染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马铃薯Y病毒属(Potyvirus)病毒是重要的植物病原物。寄主感病后,随着病毒-寄主互作情况的不同病害整体表现不同。综合分析Potyviruses与寄主互作的分子机制新近研究成果,可将病毒与寄主互作途径归纳为3个方面:一是病毒-寄主互作改变细胞局部区域内信号分子(Ca2+)和植物激素(如茉莉酸)的浓度,进而影响寄主信号转导通路;二是病毒-寄主互作改变了寄主基因转录组并影响寄主miRNA分子及其靶基因的功能;三是病毒-寄主间的蛋白分子互作介导了病毒的复制与细胞间运动。另外,细胞内的质膜结构可将病毒隔离在一个安全区域,以逃避寄主的防御系统。  相似文献   

12.
从1983年法国L.Montgnior等分离出第一株人免疫缺陷病毒(HIV)以来该病毒的感染呈世界大流行趋势,曾毅等也于1983年报道我国从艾滋病病人分离到HIV.机体感染这种病毒后,表现出以免疫抑制为其特点,对一些在健康人通常不引起严重疾病的致病因子,而对免疫缺陷患者却具有高度破坏性,进而表现出诸如进行性消瘦、乏力、发烧、腹泻及易感性强等一系列抵抗力低下的症状,被称之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即艾滋病(AIDS).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目前大约有1600万HIV携带者,400万AIDS患者、且至目前为止.全世界尚未见报道艾滋病能够治愈的病例.1 HIV的易感组织和细胞AIDS主要是细胞感染HIV后,免疫系统受到损害.研究证明:易被HIV感染的细胞是: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淋巴细胞包括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在患者淋巴结内,肺及大脑的淋巴组织内都富含HIV,在离体培养的条件下,还发现几种CD_4细胞(辅助性淋巴细胞)类型能被HIV感染,它们是外表皮细胞、内表皮细胞及中枢神经系统的星形神经胶质、少突神经胶质和神经细胞.  相似文献   

13.
脑缺血性疾病是人类健康的主要杀手之一,相关研究表明,神经细胞的凋亡是造成脑缺血疾病中神经系统损害的主要机制之一,而以整合素-黏着斑激酶(INT-FAK)控制调节的PI3K/PDK/Akt以及Raf/MEK/ERK两条主要信号途径引起的细胞凋亡是其主要作用机制。凋亡过程出现的诸多能加以调控的信号分子,都可以作为治疗脑缺血性损伤的潜在靶点。随着对脑缺血损伤与神经细胞凋亡关联的深入研究,抗凋亡治疗已经成为治疗脑缺血性疾病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4.
RNA干扰(RNA interference,RNAi)是一种真核生物细胞在转录后引发基因沉默的分子机制.目前,RNAi的分子机制及其功能仍然有待更加细致地阐明,但作为一种反向遗传学手段已经在基因功能研究中广泛运用,并已作为一种治疗策略运用于人类抵抗重大遗传性疾病和病毒性疾病的研究当中.本研究将对RNAi的分子机制及其在抗口蹄疫病毒功能方面的研究作出简要的概括和展望.  相似文献   

15.
新型鹅黄病毒JS804毒株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2010年4月至11月,江苏等地鸭、鹅发生了一种以产蛋率、采食量显著下降,出现脑炎样神经症状为特征的传染病.对发病鹅进行剖检观察,鸭胚尿囊腔途径接种发病鹅病料分离病原,电镜观察病毒粒子.对健康鹅接种分离病毒进行动物回归试验.在病毒核酸背景未知的情况下,应用非序列依赖性单引物扩增法结合DNA酶处理(DNase-sequence independent single primer amplificmion,DNase-SISPA)对病原基因进行扩增,并在此基础上设计了1对特异性引物对病毒基因进行PCR扩增.剖检结果发现病鹅的脑膜、肺脏、肝脏、心脏、卵巢等多器官出血,脾脏肿大坏死.含毒鸭胚尿囊膜超薄切片电镜观察显示:病毒粒子直径为50~60 nm.动物回归试验成功复制出该病并分离到病毒.应用DNase-SISPA方法发现了3个病毒相关基因片段,经序列比对分析,与黄病毒属(Flavivirus)坦布苏病毒(Tembusu virus)基因序列有很高的同源性,分别为96%、88%、93%.据此设计特异性引物扩增出一段985 bp基因片段,该片段与黄病毒属坦布苏病毒E基因的核苷酸同源性为91%,氨基酸同源性为97%.将分离的鹅黄病毒毒株命名为Goose/Jiangsu/804/2010(简称JS804).研究结果表明:此次鸭、鹅新发疫病的病原为一种新的黄病毒.  相似文献   

16.
2010年以来湖北省部分地区蛋鸭群出现了严重的产蛋下降以及持续性死亡,对发病鸭进行了病理剖检以及病毒的PCR鉴定.其中用RT-PCR检测鸭黄病毒为阳性,禽流感病毒、新城疫病毒和减蛋综合征病毒均为阴性.对PCR扩增的鸭黄病毒目的片段进行回收测序,将测序结果与黄病毒属的7个不同的病毒群进行序列比对,表明该病毒与黄病毒科黄病...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西咪替丁联合喜炎平对病毒性肠炎患儿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在医院进行治疗病毒性肠炎患儿106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53例。对照组实施西咪替丁治疗,研究组采用西咪替丁联合喜炎平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相关指标及炎性因子水平。结果:研究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症状消失时间和住院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10(IL-10)、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病毒性肠炎患儿实施西咪替丁联合喜炎平治疗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可改善患儿临床症状,降低患儿炎性因子水平。  相似文献   

18.
为了更好地了解猪细小病毒(PPV)感染Marc-145后引起的细胞炎性反应,特别是白细胞介素6(IL-6)的反应,以及探讨宿主与病毒之间的作用关系,运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测定和分析PPV感染Marc-145细胞后病毒DNA含量的变化和IL-6的分泌水平。结果表明,病毒感染后1 h就可以检测到病毒DNA,但病毒量相对较低,在感染48 h达到最高峰,为感染时的170倍左右。IL-6的表达量在感染后1 h、3 h、24 h显著增加,48 h下降至低于对照水平,说明猪细小病毒感染后可引起Marc-145细胞分泌IL-6的增加。  相似文献   

19.
自咬症水貂神经系统病理组织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自咬症水貂神经系统病理组织学变化的观察,探讨水貂自咬症与神经系统病变的关系,为水貂自咬症发病机制的研究提供参考。【方法】采集20只临床健康水貂和20只自咬症水貂的大脑、小脑、延脑和脊髓等神经系统组织,用体积分数4%多聚甲醛固定后经选样、脱水、透明、石蜡包埋、切片和HE染色后,在200~400倍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并对比病理变化。【结果】与临床健康水貂相比,自咬症水貂大脑中普遍存在神经细胞肿胀、溶解以及神经细胞卫星现象;部分神经锥体细胞固缩变形,细胞膜周边出现空泡化,神经纤维溶解消失,神经细胞核固缩浓染;部分自咬症水貂大脑的髓质出现空泡化,神经胶质细胞膜内侧浓染;小脑中的浦肯野氏细胞普遍存在肿胀、融解以及神经髓鞘溶解现象。延脑神经细胞肿胀,大胶质细胞膜溶解消失,神经椎体细胞周边出现严重的卫星现象;脊髓神经细胞明显肿胀,细胞膜消失,神经细胞核固化萎缩。【结论】水貂自咬症与神经细胞膜结构损伤、神经传导细胞以及神经髓鞘的病变有关。  相似文献   

20.
新型黄病毒在种鹅中垂直传播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证实新型黄病毒在种鹅中是否存在垂直传播,为控制该病提供可靠的流行病学依据.[方法]采用巢式RT-PCR和病毒分离技术,对患病种鹅病料、不同孵化阶段死胚、出雏蛋壳内部冲洗液、弱雏样品进行黄病毒分离及基因检测.[结果]在患病种鹅、孵化过程中死亡鹅胚尿囊液、出雏蛋壳内壁洗液和雏鹅中均能检测和分离到黄病毒,其中患病种鹅病料的黄病毒阳性率为100.0%,孵化死亡鹅胚黄病毒阳性率为39.6%,出雏蛋壳内部冲洗液黄病毒阳性率为45.0%;1日龄和15日龄弱雏黄病毒阳性率为80.0%.[结论]黄病毒可以通过鹅胚传到下一代,即新型黄病毒在种鹅中存在垂直传播的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