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90年代苏北沿海稻区褐稻虱发生特点及暴发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总结了苏北沿海稻区90年代褐稻虱的发生特点及暴发原因。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全球 20多个国家发生了严重蝗灾,我国蝗虫也连年暴发,涉及 12个省(市、区)的 160个县。据调查分析,蝗虫屡治不绝的主要原因是我国所处的特殊生态环境和气候条件所致,目前我国尚有飞蝗孳生地 130多万公顷,主要分布在黄河河道、淮河行(蓄)洪区、沿海滩涂及湖库周围等难以改造的地区,尤其是近年来气候干旱,河滩裸露,湖库脱水,蝗虫孳生地增加,繁殖速度加快,加之哈萨克斯坦等国外蝗虫的迁入,造成蝗虫暴发频繁, 1998~ 2001年连续 4 a暴发,对农业生产构成了严重威胁。1 2001年夏蝗发生情况 由于上年蝗卵越冬基数大,成…  相似文献   

3.
稻田黏虫暴发原因浅析及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认为1999年和2002年8月至9月中旬的气候及田间生态环境有利黏虫的发生,防治不力是宿松县1999年和2002年秋季稻田黏虫暴发的主要原因。提出了宿松县秋季稻田黏虫暴发应具备的气候条件。  相似文献   

4.
对虾病毒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因虾病的困扰严重阻碍了对虾养殖业的发展,尤其在1993年,我国沿海养殖对虾大面积暴发虾病,给养虾生产造成严重危害,产量大幅度下降,生产者受了巨大经济损失。造成虾病  相似文献   

5.
《植物医生》2007,20(3):11
植物保护是关系我国农业生产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生态环境安全乃至人民生命安全的公益性事业。从我国重大农业有害生物的暴发现状和加重发生的态势看,植物保护的  相似文献   

6.
江苏省棉田烟粉虱暴发原因及综防措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烟粉虱自2001年在江苏省一品红花卉上首次发现以来,发生范围不断扩大、程度不断加重。该虫2004~2006年在沿海、里下河等地棉田连续暴发,大量诱发煤污病,造成棉株叶片枯萎、棉铃脱落,严重影响棉花产量和品质。2006年秋季大量成虫甚至飘移至城市,形成“白雾”现象,影响市民出行。为此,笔者对本省棉田烟粉虱暴发成灾原因进行了初步分析,并提出了综防措施。  相似文献   

7.
2003年9月上旬,北海市暴发建国以来首次东亚飞蝗蝗灾,发生面积超7600hm^2,成灾面积达933hm^2。高密度中心小区6处,有蝗蝻1000头/m^2以上。北海蝗区属北部湾沿海稀树草原类型蝗区。文中分析了蝗灾的成因并提出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8.
福建省部分地区发生甘薯细菌性黑腐病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方树民 《植物保护》1991,17(5):52-52
自80年代以来,甘薯细菌性黑腐病在我省沿海薯区偶有危害,但被误认为蔓割病,而未引起注意。1990年在莆田、惠安和晋江等县的部分地方暴发成灾。蔓延快,来势猛,往往数天内即大面积流行:扦插后一个多月内  相似文献   

9.
白广京 《植物保护》1994,20(5):52-52
淮北地区四代棉铃虫大暴发自今年6月份以来,淮北地区持续高温干旱,超过35℃以上的高温日数长达35天,日最高气温41.1℃。6月至8月中旬,全区累计平均降雨仅306.5mm,比历年同期减少45.48%,加之棉铃虫其它生态环境适宜,致使四代棉铃虫大暴发,...  相似文献   

10.
针对近年来稻螟蛉[Naranga aenescens(Moore)]在江苏沿海局部地区暴发成灾频率明显升高的实际,通过对稻螟蛉和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Guenée)]发生规律、为害特点等方面的分析,提出了两虫兼治的防治策略,并筛选了一批对两种害虫都具有较好防治效果的药剂配方。  相似文献   

11.
概述了近年来东亚飞蝗发生范围广、面积大、程度重、发生期不整齐、暴发频率高的特点;分析了暴发的原因主要是虫源基数较高、孳生场所扩大、气象条件有利、自然控害作用下降、资金投入不足及防治能力不够等;并从治理方针、策略、战术、技术上,提出了东亚飞蝗的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12.
生态调控对东亚飞蝗的控制作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东亚飞蝗的成活率,在野生植物中以取食荻和稗者最高,在栽培作物中以取食小麦、玉米最高。生殖力,在野生植物中以取食食狗芽牙根最强,在栽培作物中以取食高粱最强。据此,应用以植被改造为主的生态调控技术,可以形成不利东亚飞蝗的发生、繁衍,而有利天敌繁衍和觅食的生态环境,从而抑制东亚飞蝗的发生。生态控制区在战略上还对飞蝗的迁移起到了隔离作用,但种植棉花、苜蓿、冬枣等不同作物的生态控制区的控蝗效果有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13.
研究并比较了美洲大蠊和东亚飞蝗在接近真空和充满CO2的环境下的耐缺氧力。结果表明:美洲大蠊和东亚飞蝗在0.06pa的真空泵中都能存活,在2~10min后其生理活动会不断减弱,直到假死或静止不动,但不会死亡,90~120min后两者的生理活动逐渐恢复,但都比正常状态下弱,生理活动都呈现反抛物线的规律,且在同一时间东亚飞蝗比美洲大蠊的生理活动要弱;美洲大蠊在充满CO2的密闭瓶中存活的时间比东亚飞蝗要长,将不同程度缺氧处理后的试虫置于空气中后,美洲大蠊恢复正常生理活动的能力和恢复后的活动强度明显比东亚飞蝗强。说明美洲大蠊和东亚飞蝗都有较强的耐缺氧力,但美洲大蠊的耐缺氧力更强。  相似文献   

14.
为了明确东亚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manilensis免疫相关FK506结合蛋白(FK506 binding protein,FKBP)的功能,本研究采用荧光定量PCR分析了FKBP52基因在成虫不同组织以及不同龄期中肠中的表达量;克隆并表达了FKBP52基因,纯化获得目的蛋白;测定了FKBP52蛋白对金龟子绿僵菌IMI330189侵染东亚飞蝗及东亚飞蝗体内保护酶酶活性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FKBP52基因在成虫不同组织中均有表达,中肠中相对表达量最高;在不同龄期的中肠中,以卵期和成虫期的相对表达量较高。FKBP52基因全长1242 bp,编码蛋白分子量为46 kDa。生测及酶活力测定结果表明,金龟子绿僵菌IMI330189与FKBP52混合处理时,东亚飞蝗第10天累计死亡率显著提高到93.33%,东亚飞蝗体内的保护酶活力均显著降低。上述结果表明,FKBP52基因能够通过抑制东亚飞蝗体内保护酶活性,促进金龟子绿僵菌IMI330189的侵染。  相似文献   

15.
东亚飞蝗肠道细菌鉴定及其对金龟子绿僵菌拮抗作用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室内饲养的东亚飞蝗5龄若虫肠道细菌的分离纯化培养,共获得8个细菌菌株,16s rDNA鉴定分别与绿脓杆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克雷伯氏菌属(Klebsiellasp.)、地衣芽孢杆菌(Bacillus licheniformis)、阴沟肠杆菌(Enterobacter cloacae)、节杆菌属(Arthrobactersp.)、木糖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xylosus)、蜡状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和芽孢杆菌属(Bacillussp.)有较高的同源性,其中克雷伯氏菌和阴沟肠杆菌检出率为100%,检出量最大,均达到109cfu/g肠道,为常驻的优势菌群。肠道细菌在东亚飞蝗体内的数量分布为后肠>中肠>前肠,种类分布为中肠(8种)>后肠(6种)>前肠(4种)。常驻细菌克雷伯氏菌和阴沟肠杆菌对金龟子绿僵菌则无拮抗作用,表明肠道常驻菌不是影响金龟子绿僵菌在蝗虫肠道内萌发侵染的主要因素,但同时也说明了在不同环境条件下使用绿僵菌防治蝗虫在防效上可能会有很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16.
东亚飞蝗的长期预测预报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东亚飞蝗的发生面积、发生程度主要受残蝗面积、密度和降水条件的影响;库、湖蝗区的宜蝗面积主要受库、湖水位的影响。同时,东亚飞蝗的发生期主要受蝗卵发育期温度条件的影响。利用上述因子分别对东亚飞蝗的发生面积、发生程度及密度、3龄盛期进行预报,简便易行,准确可靠,时效性强,对指导防治工作十分有益。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白洋淀滨湖蝗区东亚飞蝗及其优势种呈持续大发生。作者于2000-2002年对该蝗区鸟类蝗虫天敌种类进行了调查研究。调查表明,白洋淀有丰富的鸟类资源,其滨湖蝗区、河泛蝗区、内涝蝗区计有鸟类192种,其中鸟类蝗虫天敌有13目、34科、97种,并对区系分布、地理分布、生态分布、居留类型及优势种的控制能力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8.
利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介绍了东亚飞蝗发生程度及对不同发生程度进行分类的方法。主成分分析选出秋残蝗最高密度、夏蝗达标面积、秋残蝗面积、夏蝗发生面积等4个主因子。这4个因子能在84.56%的程度上反映东亚飞蝗的发生程度。聚类分析将东亚飞蝗20年的资料,在卡方距离近1.68处聚成3大类,分析结果与实际情况非常吻合。依据聚类分析结果可对东亚飞蝗进行分类综合防治。  相似文献   

19.
印楝杀虫剂防治蝗虫的应用前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印楝杀虫剂是公认的最优秀的生物农药之一,在环境中无残留,对非靶标生物安全,对中华稻蝗(Oxyachinensis)、东亚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manilensis)、黄脊竹蝗(Ceraoris kiangsu)、青脊竹蝗(Ceraoris nigricornis)、沙漠蝗(Schistocerca gregaria)、血黑蝗(Melanoplus sanguinipes)和泣黑背蝗(Eyprepocnermis plorclnS)等多种蝗虫具有优异的杀虫活性,并具有独特的杀虫作用机理,是防治蝗虫的理想药剂。  相似文献   

20.
为明确温度对绿僵菌LA菌株生物学特性和毒力的影响,采用微室萌发、酶标仪测定A值以及体外涂抹法,对不同温度下LA菌株孢子萌发率、胞外蛋白酶、几丁质酶活力以及对东亚飞蝗的毒力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LA菌株在30℃下孢子萌发速率最快,对东亚飞蝗的致死速率也最快;38℃下培养,孢子萌发率开始受到限制,40℃下培养孢子的萌发率接近于0;高温处理转至适温培养,对孢子萌发速率产生一定影响,48℃下处理不同时间,孢子萌发速率、萌发率均显著降低,转至30℃下培养24h仅有10.6%~20.9%的孢子可萌发;LA胞外蛋白酶活力培养至第6天达到最高,为31.37U/mL,不同温度下活力测定表明37℃下胞外蛋白酶活力最高,几丁质酶在培养至第5天酶活力达到最高,为34.62U/mL,最高酶活温度为5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