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不同密度近熟杉木林套种毛竹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密度为 2 2 5株 /hm2 ,375株 /hm2 ,6 0 0株 /hm2 的 3种近熟杉木林套种毛竹、裸地种竹和原近熟杉木林 (现杉木已采伐 )套种毛竹等 5种林分的成活率、新竹及竹鞭生长指标分析研究表明 :各种经营模式中 ,杉木近熟林套种有利于提高毛竹成活率及长竹率 ,但发笋长竹数以裸地种竹为最多 ;新竹的生长以原近熟杉木林套种毛竹的林分为最好 ,其次是杉木密度为 2 2 5株 /hm2 ,375株 /hm2 的近熟杉木林、裸地种竹和杉木密度为 6 0 0株 /hm2 的林分 ;单根竹鞭长和鞭节长有随林分郁闭度增大而增加的趋势 ,而总鞭长、竹鞭数及竹鞭断梢率则相反 ;鞭深的分布变化不很明显 ,但有随林分密度增大而变浅的趋势 ;从更新杉木林分看 ,近熟杉木林套种毛竹以杉木密度为 2 2 5株 /hm2 的较理想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广西国有博白林场14年生湿加松进行采脂密度试验,分析林分密度及立地条件对湿加松生长和产脂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湿加松不同密度之间生长和产脂量存在较大差异,立地条件对生长及产脂量也呈现出显著的差异性。在不同的保留密度试验中,胸径和枝下高的密度效应最明显,树高次之;林分平均胸径随林分密度增加而减小,枝下高与树高则是随林分密度增加而升高,保留密度为1 125株/hm2林分蓄积最大;5种不同林分密度下产脂量的差异显著,单株产脂量随胸径增加而增加,林分产脂量随密度增加呈先升后降趋势,以900株/hm2密度产脂量最大;综合单位面积蓄积量与松脂产量,林分密度900~1 125株/hm2为宜。  相似文献   

3.
开展油茶不同密度造林试验,试验林经过10余年的管理观测,结果表明,不同密度油茶表现不同的生长特点,不同密度对产量、生长环境、林分健康有着较大的影响。株行距为2.0 m×3.0 m,密度1 650株/hm2,单株产量由低向高提升,稀密度前期单位面积产量低;株行距为1.5 m×1.5 m,4 500株/hm2高密度林分株数产量由高逐步降低,林分环境由透光向蔽光性转变,树冠萎缩落叶,试验中过密林分产量早期单位面积产量高,后期单位产量逐步降低等特点。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广西六万林场不同柳杉人工林经营密度及柳杉与杉木混交对柳杉林分生长的影响,为广西科学种植柳杉、合理利用森林资源提供依据.[方法]选取1450株/ha柳杉林作为对照林,2075、1800、2700株/ha柳杉林和柳杉与杉木混交林(1450株/ha)作为试验林,在各试验林分中分别设置3块标准样地,进行每木检尺,调查和分析各林分的平均树高、胸径、冠幅、单株材积及林分蓄积量.[结果]林分平均胸径、冠幅、单株材积随密度增大而逐渐减小;密度对径级的分布影响明显,密度越大,径级株数高峰期来得越早;林木蓄积量大小依次为1450株ha>2075株/ha>1800株/ha>2700株/ha;在柳杉与杉木混交林中,柳杉的各林分因子生长状况均优于纯林,与相近密度纯林(1450株/ha)相比,单株材积提高了47.3%,总蓄积量提高了32.0%.[结论]提倡以大、中径材为主要培育目的种植柳杉人工林,应选择柳杉与杉木混交的模式,可提高林分收获量,达到速生、丰产、优质的人工林经营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广西六万林场不同柳杉人工林经营密度及柳杉与杉木混交对柳杉林分生长的影响,为广西科学种植柳杉、合理利用森林资源提供依据.[方法]选取1450株/ha柳杉林作为对照林,2075、1800、2700株/ha柳杉林和柳杉与杉木混交林(1450株/ha)作为试验林,在各试验林分中分别设置3块标准样地,进行每木检尺,调查和分析各林分的平均树高、胸径、冠幅、单株材积及林分蓄积量.[结果]林分平均胸径、冠幅、单株材积随密度增大而逐渐减小;密度对径级的分布影响明显,密度越大,径级株数高峰期来得越早;林木蓄积量大小依次为1450株ha>2075株/ha>1800株/ha>2700株/ha;在柳杉与杉木混交林中,柳杉的各林分因子生长状况均优于纯林,与相近密度纯林(1450株/ha)相比,单株材积提高了47.3%,总蓄积量提高了32.0%.[结论]提倡以大、中径材为主要培育目的种植柳杉人工林,应选择柳杉与杉木混交的模式,可提高林分收获量,达到速生、丰产、优质的人工林经营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杉木良种和初植密度2个控制因子对杉木幼龄期林分生长的影响及其互作效应,旨在为杉木良种与初植密度的优化配置提供理论依据,以切实通过良种良法的有效结合提升杉木人工林产量与质量。【方法】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在福建省邵武卫闽国有林场营造杉木良种和初植密度互作试验林,根据8年的逐年定位观测资料,分析杉木良种和密度控制的林分生长动态效应。【结果】林分生长前期密度效应差异不显著,后期随林龄增长各密度间树高、胸径、冠幅、单株材积生长差异逐渐增大,一般到7~8 a时,各密度间生长差异达显著性水平;整个调查期间,各密度间蓄积量生长差异达极显著水平。在6 a时,冠幅生长的良种效应差异达显著性水平,8 a时,胸径生长的良种效应差异达显著性水平;整个调查期间,树高、单株材积和蓄积量生长的良种效应未达显著性水平。初植密度与良种水平交互作用对幼龄期林分生长未达显著性水平。【结论】良种和初植密度对杉木幼龄期林分生长的影响具有叠加效应,且随林龄增长,这种叠加效应愈明显,8 a时,林分平均单株材积在3世代良种和初植密度为1 667株/hm~2这一组合下最大,为0.037 2 m~3,比其他组合至少高27.96%;而蓄积量在3世代良种和初植密度为6 667株/hm~2这一组合下最大,为75.386 5 m~3/hm~2,比其他组合至少高2.91%。  相似文献   

7.
林岚 《安徽农学通报》2014,(17):108-109
以杉木二代种子园良种林分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了3种初植密度对杉木平均生长量和蓄积量的影响。结果表明,8a生试验林平均树高、胸径、单株立木材积均值分别为6.52m、9.7㎝和0.03089m3,年均生长量分别为0.81m、1.2㎝和0.00386m3。不同初植密度对林分平均生长及蓄积量影响极显著,其中以选择3086株/hm2的初植密度为最佳,可缩短林分郁闭周期,提早进行间伐,节约生产成本,实现杉木商品林小、中、大径材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8.
黄土丘陵沟壑区人工刺槐林土壤水分物理性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黄土丘陵沟壑区退耕地的植被恢复重建及生态环境建设评价提供科学依据,对晋西黄土丘陵沟壑区不同密度的刺槐人工林土壤水分物理性质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刺槐林分的土壤平均密度都低于农田,密度为1 600株/hm2的林分土壤密度最小,为1.225 9 g/cm3;土壤密度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刺槐林分的孔隙度和通气度都大于农田,退耕还林后,土壤质量明显得到改善,密度为1 600株/hm2的林分孔隙度最大。刺槐林分土壤持水量都要好于农田,土壤平均最大持水量和毛管持水量随林分密度的增大先增加后减少,密度为1 600株/hm2的林分持水性能最好;持水量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下降。密度为1 600株/hm2的刺槐林土壤饱和蓄水量和非毛管蓄水量最高,分别为558.12和52.45 mm,水源涵养能力最强;土壤表层蓄水能力好于中、下层;密度为1 800株/hm2的刺槐林土壤涵蓄降水量和有效涵蓄量最大。  相似文献   

9.
不间伐栽培模式杉木人工林成熟规律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以福建中心产区杉木人工林改进的全林整体生长模型为基础的收获模型和现行经济参数,研究在不间伐栽培模式下不同地位指数级杉木人工林的数量成熟和经济成熟规律.结果表明,数量成熟龄随着地位指数和初植密度的增加而提前;初植密度对林分数量成熟时的平均材积生长量影响不大;内部收益率成熟龄随着地位指数的增加而提前;较稀初值密度(1500株/hm2)的林分具有最大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0.
以广西大青山36年生杉木密度试验林为研究对象,分析A(1667株·hm-2)、B(3333株·hm-2)、C(5000株·hm-2)、D(6667株·hm-2)、E(10000株·hm-2)5种初植密度和10、14、16、18等4个立地指数级杉木人工林断面积生长的动态变化,探索南亚热带不同密度、立地条件下杉木林断面积生长的长期规律.结果表明:林分断面积随林龄增长而增加,且11~16年生期间增长快速,除A密度林分,其余密度林分断面积达到峰值后均呈下降趋势.立地指数级相同时,密度越大,林分断面积及其连年生长量、年平均生长量达到峰值越早且峰值越大.不同密度的林分断面积随林龄增长,差距逐步缩小并趋于一致.林分断面积的生长受密度、立地的叠加影响,且较低密度林分受立地的影响更大.幼龄林阶段,林分断面积及其连年生长量、年平均生长量,与林龄、密度、立地指数呈正相关;成熟期,中等密度C的林分断面积最大.  相似文献   

11.
密度对米老排萌生幼龄林生长及直径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伐桩萌条保留密度是萌生林培育经营的关键技术。本研究旨在探索密度对米老排萌生林生长及直径分布的影响,进而确定米老排萌生林的合理经营密度。方法以米老排人工林皆伐迹地伐桩萌条为试验对象,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试验设计,设计了3种留萌处理(TCA:保留1株/桩,TCB:保留2株/桩,TCC:保留3株/桩),3次重复,共9块固定样地;基于固定样地5年的连续观测数据,对3种不同密度米老排萌生幼林的生长及直径分布进行研究。结果(1) 除萌后1~3.5年,密度对萌生林平均的胸径、树高和单株材积的生长影响不显著,对萌生林优势木树高生长量影响不显著,对萌生林优势木单株材积的总生长量影响显著(P < 0.05),对萌生林优势木胸径总生长量与单株材积连年生长量影响极显著(P < 0.01)。(2)萌生林平均胸径、平均树高、优势木平均胸径和优势木平均树高的连年生长量峰值均出现在第2年;林分平均胸径的平均生长量曲线与连年生长量曲线的相交时间在3~4年之间,而林分平均树高的平均生长量曲线与连年生长量曲线的相交时间则在2~5年间。(3)第2年后,萌生林优势高和平均树高的连年生长量呈明显递减趋势。(4)萌生林直径分布遵从单峰正偏山状分布,处于竞争的自然稀疏后期,使用Weibull分布函数对萌生林的直径分布拟合效果良好。结论前5年为萌生林径向生长和高生长的旺盛期,合理保留密度及幼林抚育对萌生林的径向生长极为重要。每伐桩保留1~2株萌条的除萌措施,对提高萌生林优势木比例作用明显。   相似文献   

12.
米老排人工林皆伐迹地种子天然更新林密度调控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米老排Mytilaria laosensis皆伐迹地种子天然更新幼林生长及密度效应,基于单因素随机区组试验设计,研究了米老排皆伐迹地不同密度种子天然更新幼林生长状况。结果表明:①在间苗作业后1.0~3.5 a,未间苗抚育林分(ck)与间苗抚育林分在平均胸径、平均树高和平均单株材积生长量(总生长量与连年生长量)上差异显著;但各林分优势木胸径、树高和单株材积的总生长量差异不显著。间苗处理提高林分平均生长水平和减小林分径阶分化程度的作用明显。②间苗抚育林分平均生长量曲线与连年生长量曲线的相交时间与密度呈负相关;未间苗抚育林分平均胸径连年生长量的峰值出现在第2年,间苗抚育林分出现在第2~4年。前5 a为种子更新林径向生长的旺盛期,间苗抚育保留合理密度对林分的径向生长极为重要。③未间苗抚育林分平均树高的连年生长量与平均生长量在第2~3年相交,而间苗处理平均树高的连年生长量与平均生长量在第5年仍未相交;林分优势木前5 a的高生长处于旺盛期。④未间苗抚育和间苗抚育的林分径阶分布类型不同,前者呈倒J型分布,后者近似正态分布,间苗处理改变林分径阶分布的类型、峰值和分化程度作用明显。⑤在间苗抚育后第3.5年,密度较低林分的平均生长量优于密度较高处理林分。⑥充分利用米老排种子成熟期、落种期和天然更新特性,通过科学的采伐期、采伐方式、迹地剩余物清理方式和迹地更新林的间苗抚育措施,可有效实现采伐迹地天然更新和促进其更新林的生长。  相似文献   

13.
造林密度对湿地松人工林木材性质的影响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湿地松4种初植密度(900、1350、1800、2700株/hm^2)林分间树高、胸径、材积、蓄积量和单位面积上1-2级优势木数理等因子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初植密度对其人工林木材管胞解剖特征、化学成份含量、干缩性状和木材力学性能有一定的影响,但没有达到显著的程度。稀植的林分木材纵向干缩大、差异干缩大。1800、1350株/hm^2的林分,其木材管胞长、长宽比大、微纤丝角小,干缩特性适中,力学强度较高,适于培养建筑结构用材。1800株/hm^2林分单位蓄积量大,管胞长、长宽比大、纤丝角小,纤维纱与综纤维素含量高,木素含量低,适于培育纸浆材。  相似文献   

14.
造林密度对白杨杂种无性系初期生长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河北威县毛白杨繁育基地,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试验研究不同造林密度(2 500、1 667、1 111、833、625、500、417株/hm2)对5年生毛白杨杂种无性系S86生长及产量性状的影响,探讨造林密度对生长性状的作用规律。结果表明:造林后4年,造林密度对林分胸径、立木单株材积的影响效用突显出来并达极显著水平,对树高生长的影响仅在造林当年显著,对蓄积量的影响在前5年内的各年均呈显著水平;造林密度与胸径、单株材积的生长存在极显著负相关关系,与蓄积量的生长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树高生长呈显著负相关。造林密度对生长指标连年生长量的影响与造林密度和生长指标有关,一般造林密度超过1 111株/hm2时,连年生长量峰值出现较早,速生期持续期较短,低密度林分连年生长量峰值出现较晚;培育短周期S86无性系工业用材林,在造林后2~4年内是林分的快速生长期。   相似文献   

15.
油松中龄林间伐的密度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陕西省黄龙山林区油松人工中龄林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不同间伐保留密度(3 900、3 000、2 250株·hm-2和1 800株·hm-2)的4类林分油松林木的生长特征及树干形质的差异。结果表明:间伐保留密度对油松林木生长的影响不同,随着保留密度的减小,林木胸径增大,且保留密度为1 800株·hm-2时,可以显著促进胸径的增大。林木单株材积随着保留密度的减小而明显增大,林分蓄积不断减小并趋于稳定;保留密度对树高的影响较弱;保留密度对林木树干形质的影响也不同,随着间伐保留密度的减小,林木尖削度、径高比、通直度、分枝数及分枝基径均增大,分叉率先降低后上升,活枝下高随保留密度的减小而降低。方差分析表明,除树高和林分蓄积外,间伐保留密度对油松中龄林林木生长及树干形质均有显著性影响。  相似文献   

16.
该文对科尔沁沙地雨养条件下杨树(白城41号)固沙林的密度、配置与林木胸径、株高、冠幅、单株材积以及林分单位面积木材蓄积量随林龄增大的动态关系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1~5年生林木的生长不受密度的影响,密度大,单位面积木材蓄积量大。6龄以后,密度对林木生长的影响开始表现出来,并随着林龄的增大,密度小的林分较密度大的林分的林木胸径、单株材积量逐年显著增加。大约在11年生之前,林分单位面积木材蓄积量受密度的影响而相互变化,其后趋于稳定,以密度为825株/hm2的林分的最大,可达153.39 m3/hm2,其他依次为540>420>1 215株/hm2(35.18 m3/hm2)。密度在400~1 000株/hm2的杨树人工林干、枝、叶量比例合理。同密度时,充分发挥林木边行优势的行带式配置结构的林分比均匀分布的林分的胸径、单株材积生长快,单位面积木材蓄积量显著增加.造成行列带林分生长优势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明显地出现了一个土壤水分主要利用带及其外侧的高含水率的土壤水分渗漏补给带,确保水分的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7.
樟子松人工幼林密度与个体生长指标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以孟家岗的樟予松密度试验样地定期观测和集中调查材料为基础,对林分密度与林木个体生长和形质指标的关系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30a以下的幼林,林分密度与林分平均直径、林分平均高、冠长、冠幅、轮枝内枝数、枝直径、枝长和林分平均单株材积均存在明显的负相关关系,即林分密度越大,林分平均直径、林分平均高、冠长、冠幅、枝直径、枝长和林分平均单株材积越小,轮枝内枝数越少;林分密度越小,林分平均直径、林分平均高、冠长、冠幅、枝直径、枝长和林分平均单株材积越大,轮枝内枝数越多。但是林分密度与不同生长级林木平均直径、平均高、冠长、冠幅、轮枝内枝数、枝直径、枝长和平均单株材积的关系比较复杂。总的来看,密度对各个指标的影响程度因林木生长级的增大而减少,因林木生长级的降低而增大。密度对上层木的树高、冠长、冠幅、树冠上层枝直径和枝长等的影响比较小;而对林木直径和单株材积,即使是上层木,影响也比较大。  相似文献   

18.
尾巨桉与马尾松不同混交处理3年生造林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通过对尾巨桉与马尾松不同混交比例、3年生生长效果调查,结果表明:尾巨桉纯林(CK1)单株平均胸径、树高、单株材积较不同比例混交林中的处理1、处理2、处理3尾巨桉平均胸径、树高、单株材积分别降低27%,42%,45%;17.2%,28.4%,30.9%;70.3%,126.7%,142%,不同比例混交林的处理1、处理2、处理3的马尾松单株平均胸径,树高与纯林马尾松(CK2)比较,树高生长各林分之间没有明显差异,平均胸径生长分别降低79.8%,25.6%,2.6%.尾巨桉纯林单位面积蓄积量与不同混交林的处理1,处理2,处理3的蓄积量分别是87.6,74.6,66.2,53m3/hm2.从3年生林分的各性状生长结果分析,不同比例混交林的林木生长以处理2表现效果最具生长潜力,有利于林木生长,对尾巨桉栽植风险具有缓冲作用,也有利于林地地力的恢复,对生产实践具有一定探讨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为调控塞罕坝机械林场的林分密度提供参考。[方法]选择林龄39年、立地条件相似的5种林分密度(225、500、600、700和800株/hm2)下的华北落叶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标准地调查法,研究人工林密度对林木各生长因子的影响。[结果]在225~800株/hm2的密度范围内,随着林分密度的增大,林木直径、冠幅、冠径比和单株材积逐渐降低,高径比和林分蓄积量逐渐增大,树高变化不明显。综合考虑林木生长因子的长势和林地生产力,当林木经营密度为500~600株/hm2时,各生长因子长势较好,林分蓄积量较大。[结论]塞罕坝机械林场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的合理经营密度为500~600株/hm2。  相似文献   

20.
北京十三陵林场侧柏人工林林分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北京十三陵林场侧柏人工林13块样地资料为依据,研究其林分结构的特点和规律。结果表明,侧柏林林分平均密度为1535株/hm^2,平均高6.2m.断面积平均胸径为10.9cm,平均断面积为14.69m^2/hm^2,平均蓄积量为56.75m^3 /hm^2。应用正态分布、Weibull分布、对数正态分布、Gamma分布和Beta分布拟合直径和树高结构,发现正态分布和Weibull分布拟合直径分布和树高分布效果最好,也符合人工林的林分结构规律。侧柏人工林层次结构简单,物种多样性低,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的Shannon—Weiner指数、均匀度指数平均值分别为0.85、0.58.0.75、0.39,0.78、0.58。在0~30cm阶段,更新幼苗以鹅耳枥、臭椿、槲树和栓皮枥为主;在30~50cm阶段,更新幼苗以槲树为主要更新树种;在50cm以上阶段,更新幼苗以侧柏、黄栌等喜光性树种为主,且每公顷50cm以上株数占总株数的55.5%。同时提出了“近自然森林经营”部分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