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关于农田防护林的林带走向问题,以往人们曾多次作过观测研究,结论也较为一致。在林后15H处,当风向与林带的交角由90°减小到67.5°时,对防护效果的影响不超过2%;当交角减小到45°时,防护效果减低1倍多。大多数的结果证明,当风向偏角在±30°以内时,对防护效果的影响不大。并据此得出结论,主林带应与当地主害风方向垂直。  相似文献   

2.
关于林带走向与防风效果的关系,国内外有过大量的报道,传统的说法是:当林带与风向成垂直时,防风效果最好,所以主林带应与当地主害风方向相垂直.南京林学院等单位,1960年在对苏北沿海农田防护林防护效果的研究中指出:在林带背风面15倍树高处,当林带与风向垂直时,降低风速17.40%;当林带与风向成67.5度交角时,降低风速14.06%;当林带与风向成45度交角时,仅降低风速9.55%;观测林带宽10米,由5行槐树、4行楝树、4行紫穗槐组成,透风系数为0.41.那么,对于透风系数不相同的林带,在和风向成不同交角时,是否都具有上述的规律呢?我们通过近两年的观测,感到不宜  相似文献   

3.
1前言江苏省徐州市是平原农区.农田林网建设是绿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建成的农区综合防护林体系多次被评为全国、全省造林绿化先进单位。为了加强农田杯网在平原绿化中的地位和作用.逐步提高农田林网建设标准和水平。该市打破强调林带机械走向的造林模式,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坚持林带少占耕地,依托农田水利工程和道路配置林带,实行沟、渠、路、林相结合;坚持多林件、多树种、多功能、高效益的复层林结构。建设以农田林网为骨架,村庄绿化、小片丰产林、经济林、农林间作为主要内容的网、带、片、点相结合的平原农区综合防护林体系…  相似文献   

4.
<正> 关于林带走向与防风效果的关系,国内外有过大量的报道。传统的说法是:当林带与风向垂直时,防风效果最好,所以主林带应与当地主害风方向相垂直。南京林学院等单位,1960年在《苏北沿海农田防护林防护效果的研究报告》中指出:在林带背风面15倍树高处,当林带与风向垂直时,降低风速17.40%;当林带与风向成67.5度交角时,降低风速14.06%;当林带与风向成45度交角时,仅降低风速9.55%。观测林带宽10米;由5行国槐,4行苦楝,4行紫穗槐组成;透风系数为0.41。这项研究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使我们考虑到,对于透风系  相似文献   

5.
根据防护类型和不同立地条件,提出了低山丘陵区凸凹农田区窄林带小网格农田林网与带状造林相结合的防护林设计、低山丘陵区凸凹坡梁区窄林带混草带的造林设计、沟头(沟畔)灌木防蚀林与沟底杨树用材林相结合的造林设计等6种防护林设计。  相似文献   

6.
我国早在建国初期就开始有计划地发展农田防护林,其林带结构与方位多以宽行并与主害风方向垂直的设计方案为主。自70年代以后,逐渐发展窄林带小网格的农田防护林网模式。据初步统计,目前全国已有1/5的耕地实现了此种类型的农田林网。但至今对农田林网与主害风向方位(即林网与风偏角的关系)关系的认识还不统一,为此,我们于1984年5月至7月在安徽省宿县新河乡黄淮海平原综合防护林体系试验示范区,通过野外模型实验和理论推导,对窄林带小网格的农田防护林网的透风度,方位与防风效应进行了较深入的探讨,为黄淮海平原综合防护林体系的建设提供规划设计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淮北平原地区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奋斗,已基本形成以农田林网为主体,以沟、河、渠、路林带为骨干,网、带、片、点相结合的防护林体系,农、林、花、果协调发展的新格局,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都非常显著。在淮北平原林业发展中,村庄林业更是功不可没,而且还将大有作为。  相似文献   

8.
张掖灌区是河西走廊主要的灌溉农业区,从七十年代初期开始,结合农田基本建设,以渠、路为骨架,营造“窄林带,小网格”的农田防护林,基本实现了农田林网化。为了鉴定现有林网对农田的防护性能,探讨林网内小气候形成的农田生态环境与农作物生长发育的关系,为干旱荒漠绿洲灌溉农业区营造农田防护林,建立新的农田生态结构和经济结构提供理论依据,我们于1981——1984年,先后在张掖县境内的九公里试验场、五金站农场,对农田林网的气候效应进行了观测,现将结果报导如下。  相似文献   

9.
二十年来的实践证明,凡是农田防护林已构成一个防护体系,基本实现农田林网化的社、队,对防风固沙,蓄水保土、保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产量等方面,都起到了较为明显的作用。但是,据调查目前已营造起来的农田防护林有的网格过大,网内的农田不能全面受益;林带有的过宽,不仅增加了占地比率,也相对的降低了防护效应。为了改变这种局面,我们对农田防林网格大小及林带宽度进行了观测研究。现将研究的结果归纳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0.
农田林网改造更新是新时期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的一项重要内容。“林带本身也是生产者,它不仅可以防止灾害,促进农业增收,还能起到用材林、薪炭林、经济林、绿肥林和饲料林的作用”。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实施以来,酒泉市农田林网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在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和人居环境改善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因林带老化带来的防护效能低下的问题日益突出,对此,全市从2001年起通过实施以村民小组为单位将农田林网新建与更新结合进行的“千米防护林工程”,已使林带结构得到了初步优化。创新机制,扩大融资渠道。…  相似文献   

11.
1 .4 沙区农田防护林建设模式1.4 .1 模式概述 在荒漠、半荒漠绿洲以及半干旱区沙地农田通过营造防护林网 ,防沙治沙 ,保障农业生产的模式。1.4 .2 模式适宜条件 绿洲及沙地农田。这里因干旱多风 ,易风蚀沙化 ,即使有灌溉条件也难以高产 ,须营造农田林网 ,制止风蚀 ,改善环境 ,保障作物正常生长。1.4 .3 技术思路 绿洲及沙区的农田林网有特殊要求 ,为取得良好的防护效果 ,要注意不同沙区农田林网的结构、宽度、有效防护距离、树种选择及合理配置。1.4 .4 主要技术措施   ( 1)林网形式 为有效防治风沙 ,一般采用窄林带小网格的林…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我国平原地区正在建设以农田林网为主体的综合防护林体系.为了从总体上阐明农田林网的防护效益,而不是一两条林带的防护效益,我们参照中国林科院林研所防护林室的研究方法,并结合我们测点的实际情况,加以改进,于1980年5~6月在丰县宋楼公社渠坑大队进行了林网网格总体效应的观测.现将结果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13.
孙颖 《防护林科技》2014,(4):114-115
辽西北半干旱地区农业生产常受风灾危害,因此,营造农田防护林技术对于促进农业生产增收具有重要的作用。农田防护林在设计上既要遵循防护林建设的一般原则,又要有利于节省农田,根据防护类型和地利条件,农田防护林可行3种设计:"工"字形四通式林网、"V"形多带长廊状农田林网、带刺灌木生态林围栏的防护用材兼用型农田林网。  相似文献   

14.
新中国成立后,各地积极营造农田防护林,现有农田林网和林粮间作面积约3.5亿亩。凡是实现农田林网化的县、乡,都初步形成了新的农田生态系统,提高了农业产量,改变了穷困落后面貌,并突出了我国现代农田防护林的特点。因而引起了国内外的重视并给予较高的评价。现就其发展的总趋势,谈点意见,仅供参考。一、向非永久性的农田防护林发展丹麦林学家姜斯A.Mdrbin Iensen认为“非永久性的农田防护林,实为中国所首创”。过去,各国都认为要提高防护效能,应使林带树木生长高大、稳定和长寿,才能持久地发挥  相似文献   

15.
农田防护林建设,首先必须坚持为农、牧业生产服务的方向,按照社会主义大农业的要求,以建设高产稳产田为中心,正确处理好农、林、牧三者关系。其次,必须贯彻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全面规划,统筹安排的原则。对沟、河、渠、田、林、路统一规划,对风、沙、旱、涝综合治理。多年来吐鲁番市农田防护林建设一直是林业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16.
<正> 在黄淮海中低产区改造过程中,为改变农业生态条件,提高农业生态经济效益,营造以农田林网为主,带、网、片结合的综合防护林体系是重要措施之一,大面积林木的营造,尤其是农田林网的营造多和渠、路配套建设,抚育工作不宜机械化作业,幼林除草手工作业方式,劳动强度大,工作效率低,费工费力,生产成本高,为了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劳动强度,降低成本,我们在饶阳万亩综合防护林试区,连续两年进行了林带化学除草试验。考虑到林带与农田接触面大,人畜活动频繁,杂草种类多等特点,我们选用了草甘磷除草剂。草甘磷属含磷氨基酸化合物,对哺乳动物、鱼类、蚯蚓、蜜蜂等均无不良影响,药液喷到土壤上或经杂草流到土壤时,能很快分解,完全失效,不在土壤中累积,不影响林木生长,对环境无污染,无公害,既是一种高度安全性的除草剂;又是一个广普  相似文献   

17.
农田防护林建设,首先必须坚持为农、牧业生产服务的方向,按照社会主义大农业的要求,以建设高产稳产田为中心,正确处理好农、林、牧三者关系。其次,必须贯彻“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全面规划,统筹安排”的原则。对沟、河、渠、田、林、路统一规划,对风、沙、旱、涝综合治理。多年来吐鲁番市农田防护林建设一直是林业工作的重点,经过努力,已基本形成一个以农田防护林为骨架,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湖北省仙桃市农田林网的建设现状调查,分析了仙桃市农田防护林营建的主要类型及面积、防护林的树种组成及林带结构与配置的特点,发现仙桃市农田防护林造林累计面积逐年上升,但是造林类型集中、树种种类比较单一。本文从树种选择、林带结构与配置、林带空间配置与优化及林带成熟龄和更新龄等方面提出了江汉平原建设高标准农田林网的若干对策。  相似文献   

19.
凉城县六苏木乡(原六苏木公社)是我区平原绿化先进典型之一,为西部平原(滩川区)建设以农田林网化为主的平原绿化树立了榜样。在改造山河、治理滩地中,采取了山、水、田、林、路统一规划的综合治理方法,开展以营造农田防护林为中心的植树造林工作。现在已经形成了以农田林网化为主体的带、网、片相结合的防护林体系,改  相似文献   

20.
科左中旗希伯花苏木由于造林起步晚,曾受到旗领导的批评。因此,他们奋发图强,在1983年秋季,突击大干35天,营造农田防护林4097亩,共431条林带,形成201个网眼,可保护农田74703亩,占农田总面积的96.4%,实现了全苏木农田林网化。这个苏木多年来不愿营造农田防护林,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