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李荣刚 《当代农业》2013,(22):46-47
一、基本原理 林套食用菌技术.将食用菌套植于旱田成片林内,利用林木遮荫条件,为食用菌生长创造良好的温湿环境,促进食用菌生长。食用菌菌床内秸秆腐烂。菌渣回田.提高林地土壤有机质含量,疏松培肥土壤。促进林木生长,形成林菌相互依存的良性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2.
李荣刚 《农家致富》2011,(16):48-49
一、基本原理林地套植食用菌是实现秸秆综合利用的一条好途径。该技术是将食用菌套植于旱田成片林内,利用林木遮荫条件,为食用菌生长创造良好的温湿环境。食用菌菌床内秸秆腐烂,菌渣回田,可提高林地土壤有机质含量,疏松培肥土壤,促进林木生长,形成林菌相互依存的良性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3.
3种间作方式对林地土壤及作物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2007—2009年对林药、林鸡、林菌间作的研究表明:林药、林鸡、林菌间作均能降低林地土壤的pH值,其效果是食用菌最好,中药次之,最后是养鸡。在增加土壤有机物方面,2007年的排序是中药<食用菌<养鸡。2008—2009年稍有变化,效果最好的是食用菌,其次是养鸡,最后是中药。对林地土壤的全氮和速效氮改良效果来看,3年的排序均是中药<养鸡<食用菌。对全磷的改良效果顺序是中药<食用菌<养鸡。速效磷的改良效果顺序是中药<养鸡<食用菌。增加全钾、速效钾效果最好的是间作食用菌。与对照相比,林药、林鸡、林菌间作树胸径分别提高14.6%、25.2%、31.3%。药、鸡、菌间作产量分别提高1.2%、14.6%、6.3%。  相似文献   

4.
林药间作系统光照效应及其对药用植物高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了给林药间作模式在我国林区和西部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区的科学推广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 ,通过设置不同毛白杨行距梯度 ,对林药间作系统光照效应及其对药用植物生长规律的影响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 :林药间作系统中 ,毛白杨树行中间测点的光照强度日变化规律与对照一致 ,都是单峰曲线 ,但是峰值低于对照。树行的其他测点 (冠下点和冠外点 )的日变化规律东西是对称的 ,前者上午出现峰值 ,后者下午出现峰值。日平均光照强度在行间的空间分布规律为树行中间测点高于冠下和冠外测点 ,而且东林冠下高于西林冠下。另外 ,行间平均光强随着毛白杨行距的减小而减低。随着毛白杨行距的变小 ,甘草的速生期最快生长速度由对照点的 1 1 1cm·d-1下降到行距 3m的 0 45cm·d-1,桔梗的速生期最快生长速度变化不大 ,天南星速生期最快生长速度有所增长 ,对照点仅为 0 2 0cm·d-1,行距 3m下达到0 37cm·d-1。这说明桔梗和天南星比甘草更能适应间作的环境 ,可以初步确定为适宜间作的药用植物种类。图 5表 2参 5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菌蔬温室间作下不同食用菌和蔬菜数量配比对其互作效应的影响,为设施菌蔬间作技术研究与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温室控制试验研究了不同灵芝-蔬菜温室间作栽培对蔬菜生长和灵芝碳素转化利用的影响,以及温室内CO_2浓度变化差异。【结果】蔬菜单作模式下温室内CO_2浓度日变化较为平缓,菌蔬间作模式下灵芝培养料中的碳素以呼吸消耗的形式排放(占总碳量的51.62%~52.46%),导致温室内CO_2浓度夜间处于较高值,白天显著下降。灵芝+蔬菜间作模式灵芝产量比灵芝单作和灵芝(减半量)+蔬菜间作方式分别提高了9.8%和23.6%;生菜和叶用甘薯产量也比蔬菜单作和灵芝(减半量)+蔬菜间作方式有不同程度提高。【结论】合理的菌蔬间作可提高蔬菜和食用菌的产量,达到增产增效和CO_2减排的目的,其中以灵芝-蔬菜间作模式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6.
桂皮紫萁生长地小气候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对长白山区西南坡桂皮紫萁生长地环境小气候考察,分析了该植物生长地的小气候特征,并对比了3个样地的光照、温度、空气相对湿度的分布状况和垂直分布形式。结果表明:桂皮紫萁生长盛期适宜光照度范围为2.16万-4.48万1x。气温的水平分布表现为复层林组成的样地,林内气温高于单层林的样地;复层林内气温的垂直变化规律是在活动层以下气温低于林外,活动层以上气温高于林外。仿生栽培区应选择由多种林分组成的复层林。山区平坦地泥炭土的热力特性优于山坡地暗棕壤土,对植物生长和植物营养积累有利。桂皮紫萁生长地的空气相对湿度范围在65%~90%。  相似文献   

7.
以滇中高原森林生态站辅站点昆明树木园的麻栎+栓皮栎混交林与云南松林为研究对象,采用定位观测对林外和林内小气候,通过分析林内外空气温度及湿度、光照强度、土壤温度、风速5个气象因子,探讨区域内典型林分的小气候特征。结果表明:麻栎+栓皮栎混交林与云南松林对气象因子的影响是显著的,林内光照强度、土壤温度、风速明显低于林外;林内空气湿度显著高于林外;林内的月均气温、最低气温均高于林外,最高气温低于林外。林内外空气温度变化呈现早晚低、日间高的变化趋势;空气湿度变化规律呈现早晚高、中午低的变化趋势;太阳辐射强度日变化均呈现倒"U"型曲线;土壤温度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差值逐渐减小;风速变化呈现早晚低、日间高的趋势。无论是麻栎+栓皮栎混交林还是云南松林,空气温度与空气湿度的相关性最高。  相似文献   

8.
林下栽培双孢菇是充分利用林下空间资源,以农作物的下脚料为主要原料生产双孢蘑菇的一种栽培方式。该栽培方式有利的促进林木生长,起到了“以林养菌,以菌促林”的生态效应,解决了林地资源闲置和菌地矛盾,为农民开辟了一条新的增收致富途径。本文从季节安排、菌种准备、选地建棚、栽培管理的各个方面系统介绍了双孢蘑菇林菌间作的生产技术。  相似文献   

9.
植被和坡向对土壤温度与土壤热通量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土壤温度是森林气候的重要因素,与植物的生长关系密切.不同坡度和坡向的林分,光照条件的差异使林内的土壤温度和土壤热通量发生相应的变化.为研究试验区不同林分水热平衡规律,本试验监测了林木生长季土壤和大气温度.结果表明:整个生长季的平均地温林外>阳坡>阴坡,6-10月不同土层温度的变化规律是先下降后上升;土壤不同土层间温度极...  相似文献   

10.
杉木人工林的温湿效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以连续多年的定位测定数据,研究了杉木人工林的温湿效应.结果表明:由于杉木林冠层的作用,使杉木林内形成了温度变化平缓,林冠层对地表温和土温的调节作用远大于气温;由于冠层的阻滞作用,使林内风速很小,乱流交换较弱,林木蒸腾蒸发的水气不易散失,造就了林内水气充沛、空气湿润的特征;杉木林内显热能的日平均波动在2%,杉木林内环境的潜热能占总温湿能的8%左右;杉木林具有这样的温湿特征是杉木林的结构特征、杉木林生理功能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半干旱风沙区疏林式草牧场防护林的土壤改良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半干旱地区疏林式草牧场防护林土壤改良效应进行了研究。与无防护林庇护的草场相比,疏林式草牧场防护林具有明显的土壤改良效应。可以调节地表极温、地中温度和地表温度,提高土壤的含水率,降低土壤密度,改善土壤孔隙度、透气度和土壤水分等物理特性,可提高庇护草场土壤的有机质、全氮、速效磷和速效钾等差分的含量,进而可改善土壤的物理性质及化学性质,为防护林内牧草的生长提供良好的土壤环境。  相似文献   

12.
湿地松幼树冠层光合作用日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四川盆地北部低山区湿地松Pinus elliottii幼林为研究对象,对冠层顶部不同年龄针叶光合作用、叶片温度以及冠层顶部空气温度和相对湿度、光照强度和二氧化碳摩尔分数的日变化进行测定,并测定针叶叶绿素质量分数。结果表明:1年生针叶和当年生针叶净光合速率随光照强度增强而增大,均未出现光合午休现象;叶片温度除了在12:00~14:00略高于气温外,其他时间均低于气温;气孔导度与蒸腾速率随时间变化规律相同,最大值出现在14:00;空气相对湿度呈“U”型变化;二氧化碳摩尔分数在8:00~16:00逐渐减小,并在18:00开始回升。1年生针叶净光合速率始终低于当年生针叶,而前者叶绿素质量分数低于后者。相关性分析表明,叶片温度、空气相对湿度、光照强度和气孔导度是引起湿地松光合日变化的主要因素。图3表1参17  相似文献   

13.
[目的]提高林下栽培三叶青单株块根产量和总黄酮含量。[方法]选择光照强度差异较大的5个地块,研究不同光照强度对林下栽培三叶青块根产量和总黄酮含量的影响。[结果]林下栽培三叶青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强,三叶青单株块根产量明显提高,块根中总黄酮含量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强而增加。[结论]建议种植地光照强度在2 000 lx以上,三叶青块根产量和总黄酮含量较高。  相似文献   

14.
苹果-茶间作对茶树新梢生长状况及产量的影响(摘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苹果-茶间作对茶树新梢生长状况及产量的影响。[方法]将苹果-茶间作园中的茶树和邻近未间作茶树叶片为研究对象,观测了其在年生长周期中茶树生长状况及茶鲜叶产量的变化情况。[结果]不同季节,间作及对照茶树新梢生长差异较大。春、夏、秋季,间作茶树的冠面温度较对照茶树低,冠面湿度则较对照茶树高,而在冬季,间作茶树的冠面温、湿度均与对照茶树差异不显著;间作茶树的呼吸强度极显著低于对照茶树,净光和强度极显著高于对照茶树,而光和强度的变化无明显规律;间作对茶树新梢发芽密度虽无显著影响,但因其促进茶芽提早萌发、增加了芽叶重量,进而提高了茶鲜叶产量。[结论]为复合生态茶园间作的合理配置和无公害茶叶的生产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GRP新型温室覆盖膜温热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解决现有温室塑料覆盖膜使用寿命短、变光性能差、造价高的问题, 研制成功了经济耐用、变光性能优的GRP新型覆盖材料。在实验基础上, 运用现代数理统计方法, 初步分析了GRP温室覆盖材料的温热特性, 防雾和防滴性能及对栽培作物产量的影响。结果证明, GRP膜具有良好的温热性与保温性, 在最低气温条件下, 试验温室室内最低气温比对照温室室内气温高2℃, 而最高气温均为32℃; 在阴天, GRP膜的增温效果较EVA膜好,最好时比对照温室内气温高3 30℃。另外, 在实验期间, 试验温室从未见过起雾, 滴水也很少, 说明新材料具有良好的防雾、防滴性能。因此, GRP膜对作物生产具有明显的增产效应, 与对照温室相比, 增产幅度高达16 2%。  相似文献   

16.
采用CIRAS-2型便携式光合作用仪测定不同盐浓度下2年生金银花叶片净光合速率(PII)、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8)和水分利用效率(WUE)等气体交换参数,研究盐胁迫下气体交换参数对光照和温度的响应规律,探讨有利于金银花正常生长的适宜盐浓度、光照和温度条件.结果表明:(1)盐浓度为0.3%时,金银花叶片的光补偿点最低,表观量子利用效率和光饱和点最高,光照有效利用区间为18.5—972.8μmol·m^-2·s^-1,表现出较宽的光照生态幅.(2)金银花叶片的气体交换参数对土壤盐度、光照和温度变化具有明显的阈值响应,其光合作用的适宜盐浓度为0—0.3%,最佳生长环境温度为25℃左右;盐浓度大于0.3%时,Pn、Tr、Gs和WUE下降,并随着盐浓度的增大下降越明显,耐盐碱能力表现出一定的局限性.(3)不同盐浓度下金银花叶片PII、G8和WUE对温度的响应均呈“先升高后下降”的变化趋势,而Tr对温度的响应呈上升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7.
半干旱风沙区疏林式草牧场防护林气象效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半干旱地区疏林式草牧场防护林的气象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与无防护林庇护的草场相比,疏林式草牧场防护林具有显著改善草场气象因子的效应。其防护效应随观测高度的增加而减弱。此外,疏林式草牧场防护林还可以调节林内的地表温度,降低林内的蒸发量。  相似文献   

18.
利用相关性分析法选取了影响可燃物含水率变化的影响因子和延迟时间,同时说明气温、相对湿度和风速等影响因子对可燃物含水率变化的影响有滞后性,并通过微分方程理论推导,建立了具有时滞的可燃物含水率预测模型,给出了模型中各影响因子的取值范围。结果表明:所建模型的精度达到96.0%,说明在研究森林可燃物含水率变化规律时考虑时滞因素是正确的。  相似文献   

19.
不同孔径防虫网对网室内小气候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不同孔径的防虫网为覆盖材料,以露地为对照,研究不同孔径防虫网室内小气候环境的变化规律, 从而为利用防虫网进行蔬菜栽培的关键技术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院防虫网覆盖对小气候环境的影响总体是有利 的,明显降低了光照强度,增加了空气相对湿度,可缓解强光对植株生长的不利影响,孔径越小效果越好,光照强度 越小,空气相对湿度越大。同时,防虫网覆盖可增加空气温度,晴天有降低地温的趋势。不同孔径防虫网在不同的天 气状况下对小气候环境的影响不同,生产上可根据不同时期的不同需要选择比较适宜的防虫网规格来使用。  相似文献   

20.
光照强度对板栗生长发育及光合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15年金丰、宋家早、粘底板、青毛软刺等板栗品种密植丰产园太阳辐射分布规律、生长发育特性及光合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栗园冠层内,太阳辐射强度自上而下急剧减弱,各类枝条的分布及数量、叶片及栗棚的分布均受太阳辐射分布规律的影响而呈现一定的规律性。在气温适宜时光合速率较高,且有较高的光饱和点;当气温较高时,光合作用受抑,光饱和点也随之下降。板栗的光合日周期呈—双峰曲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