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不同光质萎凋对乌龙茶品质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晒青是乌龙茶制造过程一个不可缺少的工序,它对乌龙茶品质的形成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凡经适度晒青制成的乌龙茶都显得香气清高而幽长,滋味醇而甘。而不经晒青制成的乌龙茶均香低,且带青气,汤色浊而暗,味苦涩。这在自古以来就被人们所重视的。例如在明末武夷山僧人超全写了一首  相似文献   

2.
乌龙茶做青过程脂质过氧化作用及其对茶叶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以肉桂品种鲜叶为原料,研究了做青强度对做青叶脂质过氧化作用和茶叶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摇青可以加速做青叶水分散失和可溶性蛋白质降解;摇青和自然萎凋均能促进MDA累积。在做青前期适当晒青和轻摇青可以提高SOD活力;重摇青降低SOD活力,进而O2.-产生速率加快,脂质过氧化加速,从而促进具有青草味的化合物散失,乌龙茶特征香气提高。  相似文献   

3.
为提升阴雨天气乌龙茶晒青工艺的质量,本试验通过研究晴天正常晒青、阴天晒青、太阳灯照射晒青,萎凋槽加热鼓风萎凋,萎凋槽自然萎凋等处理方法的鲜叶质量和毛茶感官品质,分析得出特殊天气状况下乌龙茶的最佳“晒青”替代方法,以此保证乌龙茶的品质稳定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传统红茶与乌龙茶晒青工艺相结合的创新加工技术。方法:在采取传统红茶工艺的基础上结合乌龙茶晒青工艺,进行茶叶加工技术的研究。结果:对传统红茶与乌龙茶晒青工艺相结合的加工技术流程和数据进行总结,为:鲜叶、晒青(鲜叶的失水率为6%-10%)、萎凋(萎凋叶含水量为62%-64%)、揉捻、发酵(发酵温度设置在32℃、发酵时间为3.5h)、造型、烘干和提香,最终得到品质高的新型红茶。结论:通过适宜的调节晒青程度、萎凋程度、控制发酵过程,可以在传统红茶与乌龙茶晒青工艺结合的条件下得到高品质的红茶成品。  相似文献   

5.
做青环境对乌龙茶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方舟 《中国茶叶》2001,23(3):12-14
做青是乌龙茶加工的特殊工序,也是决定乌龙茶品质的关键.做青质量受环境温湿度条件的制约,因此,环境的温湿度是做青过程中一个重要的技术条件.福建省春季低温阴雨,夏季高温均影响乌龙茶品质.据乌龙茶之乡--安溪县历年调查统计,该县属于二等以上乌龙茶一般占全年总产量的三分之一,而高档乌龙茶仅占全年总产量的五分之一左右.优良品种原料优势未能得到充分发挥,经济效益不显著.因此,探索做青环境温湿度条件对乌龙茶品质的影响,采用人工控制适宜的做青环境,从而稳定并提高乌龙茶品质,增加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施肥对乌龙茶做青与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通过采摘施用腐殖酸、硫酸钾、尿素三种肥料及不施肥的黄旦鲜叶,进行加工制作,探求其对乌龙茶做青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腐殖酸有机肥能明显提高茶叶中茶多酚、游离氨基酸、水浸出物含量;而硫酸钾复混肥和尿素时提高茶中的游离氨基酸有明显的效果。不同施肥处理所获得的鲜叶质量存在差异,做青叶质量以施用腐殖酸肥优于其它处理,对提高乌龙茶的品质,以腐殖酸肥的应用效果最显著。  相似文献   

7.
陈力 《中国茶叶》1993,15(3):4-5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讲究快节奏和高效率,已使冲泡时间长、茶汁浸出慢的条形乌龙茶不相适应。此外,条形乌龙茶初制也费时费工,生产效率低,包揉作业劳动强度大,生产成本高,且又难以实行机械化、连续化生产,限制了生产的发展。因而随着国内外市场对乌龙茶需求增大,急需改革制茶工艺,以适应生产发展的需要。近年来颗粒乌龙茶也就应运而生,但品质尚不稳定。为此,笔者对颗粒乌龙茶初制的萎凋和摇青工艺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乌龙茶不同做青方法对品质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十年来我省乌龙茶生产发展迅速,以粤东为中心,不断向其他茶区幅射,现全省乌龙茶面积有20多万亩,品种为岭头单枞、凤凰单枞、黄旦等,又以岭头单枞茶园面积最大。凤凰单枞、岭头单枞两品类为广东乌龙茶中最优异的茶。众所周知,高档名优乌龙茶的制作,要有适宜的茶树良种为品质基础,配以科学的采制工艺技术,才能充分发挥其品种茶突出的特色,两者紧密相依赖,缺一不可。在九十年代以前我省对乌龙茶加工技术深入、系统的研究较少,在生产上的加工技术,以传统经验、传统技术为主,对新茶种的制作技术,欠缺系统、深入的研究。目前全…  相似文献   

9.
如何掌握乌龙茶做青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做青是交替以摇青、凉青多次反复的工艺过程,是乌龙茶初制的第二道工序,也是形成乌龙茶品质特征的关键工序。乌龙茶在做青过程中发生复杂的物理生化反应,最后形成乌龙茶特有的色、香、味。本文拟对乌龙茶做青技术作粗浅分析,希望对制乌龙茶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0.
张方舟 《中国茶叶》2004,26(4):12-13
做青是乌龙茶加工的特殊工序,也是决定乌龙茶品质的关键.做青质量受环境温湿度的制约,不同品种由于叶片结构和内含生化成分的差异,所要求的做青环境温湿度也不相同.探索环境温湿度条件对不同品种乌龙茶品质的影响,采用人工控制适宜的做青环境,对稳定并提高乌龙茶品质,增加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传统制法与现代制法对乌龙茶品质影响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用铁观音、本山、黄金桂的鲜叶为原料,分别以传统和现代工艺进行处理。对各茶样进行感观审评,并测定其内含物和可溶性固形物,以此探讨不同制法对乌龙茶品质的影响,从而保护和延续有利于乌龙茶品质形成的加工工艺。  相似文献   

12.
做青工艺对乌龙茶品质影响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做青工艺是乌龙茶加工中一道重要的工序,对于乌龙茶滋味香气的形成有着重要作用。做青过程中包含了叶片的物理变化及生理生化变化,其中叶片含水量、叶片内生物酶活性及多酚类物质和香气成分的变化研究较为广泛。做青工艺的不同会形成乌龙茶不同的品质特征。空调环境下的冷做青工艺对于提高夏署茶的品质有良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传统制法与现代制法对乌龙茶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乌龙茶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多年来的发展形成了其独特的制法和品质,传统乌龙茶加工工艺为中度摇青,做青历时超过10h,成茶外形色泽砂绿油润,香气浓郁,滋味醇厚甘爽,“绿叶红镶边,七泡有余香”。20世纪90年代末,现代乌龙茶制法的出现,对传统制法产生了强大的冲击:以现代乌龙茶制法所制乌龙茶,色泽翠绿油润,香气清爽,滋味甘醇,叶缘破损,叶底黄绿匀亮。传统制法和现代制法加工而成的乌龙茶分别被人们称为浓香型乌龙茶和清香型乌龙茶,  相似文献   

14.
台式乌龙茶品质特征与工艺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5.
乌龙茶做青过程中香气组成的动态变化及其与品质的关系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以武夷肉桂品种鲜叶为原料,通过3种做青强度对做青过程中香气组成的动态变化进行GC/MS检测。结果表明,已醛、正戊醇、芳樟醇氧化物I、芳樟醇氧化物II、(2)-已酸-3-已烯酯+苯乙醛、α-法尼烯、香叶醇、苯乙醇、β-紫罗酮、茉莉酮、橙花叔醇、吲哚等香气组分随做青强度增加而积累,品质也相应提高,同时表明,橙花叔醇是福建乌龙茶的主要特征香气组分,高含量的橙花叔醇可以作为优质肉桂茶的香气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6.
优质乌龙茶的特点与品质形成的必备条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近年来 ,随着我国经济的全面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加入WTO的临近 ,对优质乌龙茶的需求将日益增多。但优质乌龙茶数量有限 ,一般不超过我省乌龙茶总量的 10 % ,而能达到名茶品质的更少。为充分发挥我省在乌龙茶生产上的优势 ,挖掘资源潜力 ,增加优质乌龙茶产量 ,适应国内外市场的需求 ,提高茶区的经济效益 ,特作此文供参考。1 优质乌龙茶的特点凡品质上乘 ,有品牌、有产量的商品茶 ,方可称为“优质乌龙茶”。更为科学的说 ,优质乌龙茶应有以下几方面的简要特点 :①具有优越茶园生态条件和优良的茶树品种 ;②在省级以上茶叶评比中获…  相似文献   

17.
乌龙茶传统做青与现代做青新工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乌龙茶优异的品质风格,兼具绿茶香气之高及红茶茶汤之醇,在全国掀起了乌龙茶品鉴风暴。而乌龙茶的优异品质风格,主要在做青工序中形成。根据不同的加工工艺,又区分为传统和现代两种具有不同特点的茶,本文主要讲述了传统乌龙茶与现代新型乌龙茶加工过程中做青的主要技术要求和要点,并做了比较。  相似文献   

18.
水解酶对乌龙茶品质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解酶是催化水解反应的一类酶,茶叶中研究得比较多的水解酶主要有果胶酶、纤维素酶、糖苷酶、蛋白酶等本文主要是对影响乌龙茶品质的水解酶作一综述,并提出一些今后需要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乌龙茶做青过程香气形成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乌龙茶做青过程中影响乌龙茶香气形成的一系列因素做了阐述,主要是从做青间的温湿度、氧气浓度和做青强度等方面说明对香气形成的影响,讨论了其发展现状并展望其前景。  相似文献   

20.
手工及机械初制对乌龙茶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乌龙茶初制工艺独特,长期以来均靠手工进行初制。然而随着近代茶机事业的蓬勃发展,在乌龙茶初制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工序由机器代替了手工操作,从而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提高了生产效率。与此同时,人们也深刻地体会到机器制造和手工操作的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