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植物篱对紫色土区坡地土壤养分分布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通过土壤养分测定,研究了新银合欢植物篱对紫色土区坡地农耕地、经济林地两种土地利用方式及10°,15°坡度下土壤0-20 cm及20-40 cm层养分分布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植物篱对农耕地小区0-20cm层土壤中SOM、TK,对经济林小区土壤0-20 cm层中TK、AP的含量影响作用较显著;植物篱对农耕地小区土壤20-40 cm层中SOM、TN、TP、AK及TK,对经济林小区土壤20-40 cm层中TN、TK、AN及AK的含量影响作用较显著。农耕地及经济林地小区植物篱对土壤0-20 cm层和20-40 cm层养分含量影响作用大体上表现为农耕地经济林,10°15°,0-20 cm层20-40 cm层。此外,土壤0-20 cm层SOM与TP、AK间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543,0.581;与AN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905。AN与AK间呈极显著正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637。AK与AP呈极显著负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631。  相似文献   

2.
植物篱对紫色土区坡地不同土层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通过对土壤0-20 cm及20-40 cm土层土壤微团聚体、机械组成、容重及含水率的测定,研究了新银合欢植物篱对紫色土区坡地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小区坡度为10°条件下,植物篱对于农耕地小区土壤微团聚体的影响作用大于经济林地小区的。对农耕地小区土壤0-20 cm层微团聚体粒级为0.05~0.02,0.01~0.005,0.005~0.002,0.002 mm的质量百分含量影响作用显著;对20-40 cm土层经济林地小区粒级为0.25~0.05 mm土壤微团聚体、农耕地小区粒级为0.002 mm土壤微团聚体质量百分含量影响作用显著。在农耕地土地利用方式条件下,植物篱对坡度为10°及15°小区的土壤微团聚体在垂直方向分布也有很大程度影响作用,对土壤0-20 cm层各粒级土壤微团聚体的影响作用要大于对土壤20-40 cm层的影响作用。植物篱对于坡度为10°小区土壤机械组成的影响作用大于15°小区的。植物篱对于农耕地及经济林地小区土壤含水率及容重影响作用不显著。植物篱对土壤结构的改善、土壤结构性能的提升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3.
基于土壤分形维数及 EPIC 模型,研究紫色土区坡耕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定植新银合欢植物篱对坡面土壤分形特征及可蚀性的影响作用.结果表明:定植植物篱能提高坡面土壤粘粒含量,对坡面小区土壤整体的可蚀性没有明显影响.土壤分形维数与砂粒、粉粒含量呈负相关,与粘粒含量呈正相关;土壤可蚀性 K 值与粉粒含量呈极显著的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957;与分形维数、砂粒含量、粘粒含量及有机碳含量呈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589,-0.668,-0.603,-0.286.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究不同带状格局植被土壤水分物理性质的差异,通过选取我国北方12种典型植物篱并对其土壤水分物理性质的主要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植物篱系统内各部位土壤持水性能、毛管孔隙度、总孔隙度和机械组成差异不显著(p0.05);黑土区和风沙土区植物篱系统内各部位土壤水稳性微团聚体(粒径0.25mm)、小团聚体(粒径0.25~2.00mm)、大团聚体(粒径2.00mm)和团聚体总量差异显著(p0.05),其中微团聚体(粒径0.25mm)、大团聚体(粒径2.00mm)和团聚体总量均为带内最高;风沙土区与黄土区植物篱系统内各部位土壤有机质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黑土区植物篱系统内各部位土壤有机质含量差异显著(p0.05),其中带内是带前的1.48倍,带后的1.42倍、带间的1.72倍。(2)不同植物篱系统整体间土壤持水性能、孔隙度、水稳性团聚体和有机质含量差异显著(p0.01)。土壤最大持水量、毛管持水量、田间持水量、毛管孔隙度和总孔隙度均表现为黄土区植物篱风沙土区植物篱黑土区植物篱;土壤微团聚体、小团聚体、大团聚体和团聚体总量均为黑土区最高,风沙土区最小;有机质含量表现为黑土区植物篱黄土区植物篱风沙土区植物篱。(3)不同植物篱系统整体间土壤机械组成差异显著(p0.01)。粘粒含量为黄土区植物篱黑土区植物篱风沙土区植物篱;粉粒含量为黑土区植物篱黄土区植物篱风沙土区植物篱;砂粒含量为风沙土区植物篱黄土区植物篱黑土区植物篱。(4)对12种植物篱系统整体进行聚类,按土壤类型不同可分为三类,即黄土区植物篱(甘肃定西和宁夏彭阳)、风沙土区植物篱(内蒙赤峰)、黑土区植物篱(黑龙江拜泉)。  相似文献   

5.
在辽西大凌河中游陈杖子小流域坡耕地上,通过小区试验研究了紫穗槐、紫花苜蓿和金银花3种植物篱的水土保持效果和对土壤养分空间分布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3种植物篱拦蓄径流率为47.11%~50.21%,拦沙率为73.37%~75.58%。植物篱上下5m范围内土壤黏粒和粉粒含量增加,砂粒含量减少,土壤全N含量比对照坡耕地分别增加16.71%、20.52%、15.55%;全P含量比对照坡耕地分别增加11.05%、18.07%、8.77%;全K含量比对照坡耕地分别增加6.37%、2.34%、2.53%;植物篱对土壤养分的空间分布影响在篱带上下5m范围内,超过上下5m范围变化不明显。  相似文献   

6.
等高固氮植物篱模式对坡耕地土壤养分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对坡耕地土壤剖面养分的研究结果表明,等高固N植物篱模式对养分的影响表现在对养分的归还和在土壤剖面的再分配。培植植物篱5年后,该系统中与植物篱不同距离位点0-40cm土层土壤有机质和全N含量分别比对照高1.2-2.3倍和0.5-0.7倍,有效磷和速效钾显著增加,表明植物篱可有效改善土壤养分状况。研究结果还表明在植物篱模式下0-60cm土层土壤有机质和全N含量均比种植带相应土层高,0-20cm土层有效磷和有效钾含量明显比种植带各位点相应土层高,表明植物篱与农作物之间无养分竞争;种植带下部0-40cm土层养分状况比种植带中部和上部相应土层优越,种植带上部各土层养分状况最佳;植物篱内40cm以下土层中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比种植带下相同土层低,说明植物篱根系可将土壤深层的P、K吸收并通过刈割枝叶返还种植带,发挥养分泵的功能。因此,植物篱通过生物固N和养分泵的功能提高种植带上层土壤养分含量和促进矿物养分循环。  相似文献   

7.
坡地等高植物篱带间距对表土养分流失影响   总被引:43,自引:2,他引:43  
等高植物篱带间距选择是坡地植物篱-农作系统的表土养分流失控制的重要一环,通过对植物篱带间养分流失的发展过程分析,认为在带间径注以侵蚀处于溅蚀公散-片流搬运为主的阶段时,篱前淤积层宽度应使水流流速衰减至小于一定粒径的土壤细颗粒的起动流速,才能有效减少养分流失,通过推导的一些公式估算,在三峡库区秭归县的植物篱试验区,带间距相当于细沟侵蚀发生的临界坡长(6m)时,天然降雨条件下片流侵蚀仍不足以侵蚀携带<0.02mm的土壤颗粒,因此,细沟侵蚀是决定此类地区土壤细粒物质侵蚀的关键因素,从控制带间表土表失出发,等高植物篱带间距控制在细沟侵蚀发生的临界坡长以内。  相似文献   

8.
公路边坡防护中的香根草等高植物篱技术的应用方法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针对我国公路建设中存在严重的水流失现象,分析了香根草等高植物篱技术在公路边坡防护中出现的一些产,确定了运用软性措施进行公路边坡防护的必要性和正确运用香根草进行公路边坡防护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不同植物篱对紫色土区坡耕地表层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5,他引:2  
为探究植物篱措施对坡耕地表层土壤理化性质的作用,基于遂宁水土保持试验站长期定位观测数据,结合野外采样和室内分析,对比分析了香根草和新银合欢植物篱定植3a后径流小区表层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结果表明:植物篱小区表层土壤砂粒含量是对照组的49%~92%,0.25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是对照组的110%~119%,表明植物篱能够改善土壤表层的颗粒组成和团聚体含量,且10°小区较15°小区变化更为显著。植物篱小区表层土壤总孔隙度为50.2%~53.2%,空白对照组总孔隙度为45.5%~48.5%;非毛管孔隙度要显著高于对照组,而毛管孔隙度低于对照组;和对照组相比,植物篱小区表层土壤SOC及TN含量显著增加,土壤TP及TK含量显著减少,15°坡耕地及植物篱上侧较显著。植物篱措施能够显著增加土壤表层的SOC和TN含量,土壤TP和TK含量略有减少,故植物篱小区应适当增加磷钾养分的补充。总体来看,植物篱对坡耕地表层土壤颗粒组成和团聚体的作用大于养分,能显著改善土壤物理结构,其中香根草植物篱对土壤物理结构的改善作用强于新银合欢植物篱。在今后对植物篱措施的应用过程中,应采取相应措施保持土壤结构的稳定性和养分平衡。  相似文献   

10.
水土流失与农业面源污染是三峡库区农业生态环境的关键问题之一.研究采用生物治理的方法具有投资少、操作容易和见效快等特点。采用连续定位监测的方法,以常规旱作花生-小麦和黑麦草-大豆(紫粒苋)为对照,分别设置紫花苜蓿多年生牧草、花生-小麦附设香椿生物篱、花生-小麦附设紫花苜蓿生物篱3个处理,连续3年监测各雨次径流、泥沙和泥沙氮磷养分流失量。结果表明,4~9月份是库首地区早坡地土壤侵蚀和泥沙氮磷养分流失的高峰期,不同利用管理方式下,由于植被覆盖和耕作、施肥措施的不同,造成的土壤侵蚀和氮磷养分流失量有明显的差异。与种植季节性牧草和旱坡地常规小麦-花生模式相比,种植多年生牧草和常规小麦-玉米模式附设香椿植物篱.可以有效地减少土壤和泥沙态氮、磷流失。发展饲草-养殖模式的早坡地,选种多年生饲草,既能实现物质、能量多级利用,又能保持水土;常规旱坡地等高设置经济植物篱笆.同样具有显著的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11.
三峡库区植物篱模式对土壤理化性质和可蚀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为探究不同植物篱模式对土壤理化性质及土壤可蚀性空间上的影响,以三峡库区秭归县张家冲水土保持试验站为研究区,选取经济林地小区(H1)和农耕地小区(H3)分别为植物篱+经济林地小区(H2)和植物篱+农耕地小区(H4)对照小区,对其3个坡位(上、中、下坡)和2个土层(0—20,20—40 cm)进行土壤理化性质对比分析,探讨2种植物篱配置下对土壤理化性质和可蚀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同一小区,土壤机械组成和土壤养分含量空间分异较明显,上坡与中坡、下坡差异显著(p0.05),其中土壤机械组成以砂粒为主(59.01%~63.51%),且分布于上坡,而土壤细颗粒主要分布在中、下坡,0—40 cm土层土壤养分均表现为下坡中坡上坡,全钾含量均值较其对照小区分别高3.75%~19.61%。(2)不同小区,土壤细颗粒和土壤养分含量表现为植物篱小区高于无植物篱小区,其中土壤细颗粒占比表现为H4小区(39.94%)H2小区(38.92%)H1小区(38.34%)H3小区(37.84%);土壤可蚀性K值大小与土壤细颗粒含量呈反比,即土壤细颗粒占比越大,K值越小,越不易被侵蚀,农耕地+植物篱(H4)较经济林+植物篱配置(H2)更不易被侵蚀。(3)随着土壤有机质、黏粒、全氮和全钾含量的增加,可以有效增强土壤抗侵蚀能力。土壤可蚀性K值与粉粒、黏粒分别呈极显著正相关和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1.000,-0.708),而与砂粒、有机质、全氮和全钾均无显著相关关系(p0.05)。  相似文献   

12.
秸秆还田深度对黄棕壤养分及物理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改变秸秆还田深度来探讨其对黄棕壤养分和物理性状的影响,探索最适秸秆还田深度,为提高秸秆利用率和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黄棕壤为研究对象,设置5个处理:无秸秆还田(CK)、表面覆盖(T_0)、10cm还田(T_(10))、20cm还田(T_(20))和30cm还田(T_(30)),分析了小麦收获后土壤0—40cm土层物理性质和土壤养分状况。[结果](1)秸秆还田能显著降低土壤容重,增加土壤总孔隙度、饱和含水量、田间持水量和有效水含量,使土壤有机质、有效磷和全氮含量分别增加6.56%~9.96%,2.81%~7.32%和1.67%~10.00%;(2)秸秆还田减少了土壤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降幅为1.48%~15.04%和14.90%~53.42%,其中土壤硝态氮含量与秸秆还田深度呈显著负相关关系;(3)由主成分分析可知,各处理下的土壤综合得分次序为:T_(20)T_(30)T_(10)T_0CK,说明秸秆还田处理能改善土壤养分和物理状况,其中秸秆还田深度为20cm时效果最为显著。[结论]综合黄棕壤物理性状和养分含量,秸秆还田深度20cm处理最为适宜。  相似文献   

13.
土壤性质空间变异是一种普遍现象,但等高绿篱——坡地农业复合系统中土壤性质空间变异的研究较少。本文以设置在三峡库区王家桥小流域的香根草(Vetiveria zizanioides)绿篱试验小区为研究对象,从径流小区尺度探讨了不同措施对土壤性质空间变异的影响。结果表明,绿篱种植可降低O.2~0.002mm粒级团聚体的空间变...  相似文献   

14.
三峡库区紫色土坡地桑基植物篱水土保持作用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以传统种植模式为对照,对桑基植物篱模式拦蓄径流、泥沙及改善土壤抗蚀性的效应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桑基植物篱模式下土壤抗蚀性有较大程度的提高,表层土团聚度和团聚状况分别较传统种植模式提高25 2%和50 6%,而分散率则下降了3 7%,水稳性指数为传统顺坡种植的1 9倍,前10min水稳性团聚体破坏率仅为传统种植模式的57 2%。同时,桑基植物篱的应用能有效地减少紫色土坡地的水土流失,尤以侵蚀量和径流含沙量的减少和降低更为明显,与传统种植模式相比,径流量和径流系数减少或降低了10 34%~20 00%,侵蚀量减少了55 23%~67 84%,径流含沙量减小了48 60%~59 80%;在大雨强时桑基植物篱对减少养分的流失总量和富集比效果也相当显著。该技术的应用可有效地保证紫色土坡地土壤对降雨的充分入渗,减少面源污染,保持坡耕地的土地生产力。  相似文献   

15.
农牧交错带植被恢复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地处毛乌素沙地南缘的榆林市沙生植物园植被恢复30a的10种植被类型下土壤为研究对象,对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物理性质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植被恢复可以改善土壤物理性质,与流动沙地相比较,植被恢复后表层土壤容重降低了0.1~0.5g/cm3,土壤总孔隙度提高了1%~10%,土壤颗粒组成虽然仍然呈现砂粒占绝对优势,但明显表现出细化的趋势,1~0.25mm含量明显降低,其它粒级含量呈不同程度的升高。不同植被类型对土壤的改良作用差异显著,灌木对土壤物理性质的改良作用优于草本和乔木,其中柠条较其它植物种类可更好地改善土壤物理性状。  相似文献   

16.
香根草植物篱护坡反季节施工技术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萍莲319国道改建工程中运用香根草(Vetiveriazizanioides)植物篱护坡反季节施工技术,在石块砾石区下边坡,香根草成活率达90%,在煤土堆积下边坡,香根草成活率达94%。表明香根草植物篱技术在江西萍乡10—11月反季节应用非常成功,证明了香根草等高植物篱技术防护公路边坡的有效性,也说明在极劣地利用香根草进行生态恢复,一年四季皆可取得成功。这为香根草等高植物篱技术的广泛运用和推广提供了新的施工方法。  相似文献   

17.
基于土壤颗粒分形维数及EPIC模型研究定植皇竹草植物篱,对三峡库区坡耕地土壤分形特征及土壤可蚀性的影响作用。结果表明:植物篱对坡面土壤粘粒的拦截作用显著,粘粒在篱前富集含量升高;土壤分形维数与土壤砂粒含量呈负相关,与粉粒、粘粒含量呈正相关,总体上表现为:粘粒〉砂粒〉粉粒,土壤颗粒分形维数值受细颗粒含量的影响作用显著;土壤可蚀性K值与土壤砂粒含量呈极显著的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870;与土壤粉粒含量、粘粒含量、有机碳含量、团聚度及土壤颗粒分形维数呈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538,-0.739,-0.603,-0.486,-0.538;有机质及粘粒含量的高低是反映库区土壤抗侵蚀能力强弱的有效指标。皇竹草植物篱带间距对三峡库区坡耕地土壤颗粒分形特征及可蚀性的影响作用总体上表现为:4.5 m带间距〉5.5 m带间距〉7.5 m带间距。库区10°坡耕地篱带间距布设在6 m以内时,植物篱对改善坡面土壤分形特征、降低坡面土壤可蚀性、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的作用最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