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2004~2008年进行了杏李味帝栽植密度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合理密度能有效提高杏李味帝单位面积产量.在定植3年内,杏李味帝的栽植密度采用1.5 m × 2 m,有利于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定植3年以后,对高密度定植的要进行行间间伐,行株距调整到3 m × 2 m,使果园通风透光,是保证杏李味帝在定植5年内丰产稳产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2.
凯特杏栽植密度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杨留成  禹明甫  杨艳丽  李敬  刘喜平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1):3233-3233,3236
进行了凯特杏栽植密度试验.结果表明,合理密度可有效提高凯特杏单位面积产量.行株距3 m×2 m和4 m×2 m处理在苗木定植后第4年进入盛果期,这2个处理进入盛果期后的年单位面积产量比较稳定,且明显高于其他3个处理试验期间的最高年单位面积产量.  相似文献   

3.
烟草CB-1品种适宜种植密度试验初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CB-1品种不同种植密度对比试验的观察,结果表明:裁烟约1350株/666.7 m2,行株距为1.1 m×0.45m,烟叶的单位产量和产值效益最好。但栽烟约1200株/666.7 m2,行株距1.2 m×0.45 m烟叶的产量和品质协调性最好,经济效益较高,其产量和产值分别为145.6 kg/667 m2和1639.46元/667 m2。因此,烟草CB-1的最佳种植密度为行株距1.2 m×0.45 m。  相似文献   

4.
1985年在云南省农科院热经所园地进行了芒果密植试验。供试苗木均为1年生的三年芒实生苗,3月定植。设3个密度处理,即3m×5m,亩植44株;2.5m×4m,亩植66株,1.5m×4m,亩植111株.1987~1989年对植株生长量,产量和果实性状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株高随种植密度的加大而增加,茎粗和冠幅则随种植密度的加大而减少;随密度的加大,产量有增加的趋势,且密度较高时,植株早期产量  相似文献   

5.
密度与株形对叶用银杏产叶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 4种密度、 3种定干高度处理 ,研究不同密度和株形对 1~ 4年生银杏高、地径、冠幅生长量和单株、单位面积产叶量的影响 .结果表明 :密度与单位面积产叶量呈正相关 ,定植第 4年 ,A4 ( 0 .2 m× 1 .0 m)的单位面积产叶量比 A1( 0 .8m× 1 .0 m)增加 1 88.7%,达 1 80 0 .9×1 5kg· hm-2 ;定干虽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分枝 ,但对产叶量的影响逐年减弱 ,研究结果为叶用银杏密度与株形控制提供理论依据 .  相似文献   

6.
杏是我县特有的经济树种,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进行,我县力推广乔化密植杏园建设,定植株行距2m×4m或1.5m×4m,主要采用"倒人字型"树形.通过前期的管理,嫁接后1年即可挂果,第3年进入初果期,4~6年就可进入盛果期,产量达到15t/hm2以上,而且采摘方便.因此,密植杏树采用倒"人"字型树形管理,既可早期丰产,又能节省劳力,并且品质提高,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7.
采用1年生喜树Camptotheca acuminata苗为材料建立喜树叶用园,设置造林密度为1.0 m×1.0 m (处理A为1.00万株·hm-2),0.5 m×1.0 m (处理B为2.00万株·hm-2),0.5 m×0.5 m (处理C为4.00万株·hm-2),0.3 m×0.5 m (处理D为6.67万株·hm-2),0.3 m×0.3 m (处理E为11.11万株·hm-2)5个水平的密度试验,分析不同密度对喜树个体高、径生长,叶面积,叶片数和叶生物量等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①密度对苗高生长有一定影响,但没有明显规律,差异不显著(P>0.05)。②平均地径、单株叶面积和单株叶产量均随密度的增加而递减,不同密度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③密度对叶用园单位面积叶产量有显著影响(P<0.05),密度为1.00~4.00万株·hm-2范围内,单位面积叶产量随密度的增加而逐渐增加。之后,随密度的增加单位面积叶产量反而有所降低,以密度为4.00万株·hm-2条件下的单位面积叶产量为最大。  相似文献   

8.
桃树早果丰产关键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1合理密植适当增大密度,是形成早期高产的前提,可选择1m×1.1m、1.2m×1.5m、1.2m×2m进行定植。盛果期后,视郁闭情况逐年间伐。  相似文献   

9.
在山东肥城对36户种植的栝楼进行了调查,并比较了当地4种不同种植密度下鲜瓜蒌的产量。结果表明,牛心栝楼种植密度越大,初果期瓜蒌的产量越高。初果期瓜蒌产量与种植密度呈正相关。从整个栽培周期考虑,以行株距为2.5 m×2 m的种植密度对栝楼秧苗的伸展和坐果较为有利。  相似文献   

10.
闫德祺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2):623-623,633
[目的]改善豫南平原地区的葡萄生产状况,减少腐烂病的危害。[方法]在豫南平原按台地1.5m×2.5m、平地1.0m×2.0m栽植巨峰、黑奥林和凤凰-51,观察葡萄的生产情况和腐烂病的发生程度。[结果]3个品种之间病害和收入都不存在显著差异。密度低的台地易于清理野草,葡萄高挂,通风透光,病毒、细菌、真菌难以造成危害,单株产量相同时总产量较低,但是投入的工少,管理方便,效益高,且台地之间的凹地宽1.5m,可以种蒜苗,杀菌消毒,增加土壤肥力。低密度台地与高密度平地在葡萄抗腐烂病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结论]1.5m×2.5m的台地种植比农村通常的1.0m×2.0m的平地种植抗腐烂病,且用工量少,管理方便,改善了豫南地区的葡萄生产状况,值得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筛选营建油茶早实丰产林的最佳品种与最适栽培密度。[方法]调查设2个示范基地,一是调查栽培品种与生长量、产量的关系,二是调查栽培密度与生长量、产量的关系。[结果]在不同品种中,岑软2号的树高、地径、冠幅积显著高于长林4号、长林27号,且岑软2号的产果量显著高于长林4号、长林27号;从花芽分化分析,长林4号的花芽分化量显著高于长林27号,而岑软2号与长林27号、长林4号均无显著差异;从不同的栽培密度分析,栽培密度为1.5 m×2 m的树高和冠幅积显著高于1.0 m×1.5 m、2.0 m×2.5 m栽培密度的树高和冠幅;而栽培密度为1.5 m×1.0 m的地径显著高于其他两个栽培密度的地径;从产果量分析,栽培密度为1.5 m×2.0 m的产果量显著高于其他的栽培密度。[结论]岑软2号品种,早期植株生长量大,产果量高,营建早实丰产林的栽培密度采用2.0 m×3.0 m;岑软3号品种,早期产果量高,营建早实丰产林的栽培密度采用1.0 m×1.5 m或1.5 m×2.0 m,第4~6年投产后进行移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索河西绿洲区新疆杨适宜种植密度,为新疆杨人工林的集约栽培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新疆杨(Populus alba L.var.pyramidalis Bge.)为研究对象,研究3种造林密度(株距×行距分别为2m×3m、3m×4m、4m×5m)对新疆杨生长发育及光合特性的影响.【结果】不同造林密度间新疆杨人工林单株材积、胸径、树高均存在显著差异,并随林龄增加差异更加明显.4m×5m配置新疆杨人工林的胸径、单株材积大于其他两种密度,同时具有较高的光合速率(P_n)、蒸腾速率(T_r)、气孔导度(Gs)和较低的胞间CO_2浓度(C_i).相关分析表明,日均Pn、Tr与胸径、树高、单株材积呈显著正相关,Gs仅与树高呈显著正相关,C_i与各生长指标均呈负相关.【结论】株距×行距为4m×5m配置是河西新疆杨种植的最佳密度.  相似文献   

13.
密度对谷子生长及产量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庄云  马尧  牟金明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6):11795-11795,11866
[目的]研究密度与谷子生长、产量性状的关系,为选育抗倒伏品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大田随机区组试验中,以不分蘖型谷子品种"鸭子嘴"为试材,设计18万、21万、24万株/hm23个种植密度,以26万株/hm2为对照,较系统研究了密度与谷子生长、产量性状的关系。[结果]18万、21万、24万株/hm2种植密度谷子的株高比对照分别矮化8.6%、6.0%和4.1%,茎粗分别比对照增大22.6%、11.3%和3.8%,谷子穗长、穗粗略有增加,穗重和穗粒重增加1~2g。3个种植密度的增产效果与对照均在0.05水平差异显著。产量最好的是21万株/hm2密度下的谷子,比对照增产75.5%,差异极显著。[结论]谷子的种植密度与株高呈正相关,与茎粗呈反比关系。21万株/hm2密度下谷子的产量最高,比对照增产700~900kg/hm2。  相似文献   

14.
太行山区鹦哥绿豆种植密度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确定太行山区鹦哥绿豆的最佳种植密度。[方法]设置6万、9万、12万、15万株/hm24个种植密度,通过调查株高、单株荚数、主茎分枝数、单荚粒数及产量,研究种植密度对太行山区鹦哥绿豆生长的影响。[结果]太行山区鹦哥绿豆的株高和单株荚数均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大而增加,密度为15万株/hm2时达到最大值;主茎分枝数和单荚粒数分别在种植密度为9万、12万株/hm2时出现最大值;产量刚开始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密度为12万株/hm2时最高,为1255.6 kg/hm2,随后开始下降。[结论]太行山区鹦哥绿豆的最佳种植密度是12万~15万株/hm2。  相似文献   

15.
在1×1×1.5m的密植桃园(534株/亩)定植春蕾和无核早二品种半成苗,于当年生长期和落叶休眠期,用不同剂量PP333(0.15,0.30,0.45,0.60g/株)进行土壤施入。PP333具有控制树冠、促进成花、降低节间长度和成花始节位、增大根冠比、加大木质部导管密度和粗度、改善地上部营养和水分状况等作用,早实丰产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6.
杂交中稻Ⅱ优7号的高产生理基础与栽培技术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8~ 2 0 0 0年 ,研究了杂交中稻Ⅱ优 7号的高产生理基础与栽培技术。结果表明 :Ⅱ优 7号高产的生理基础是库大源足 ,Ⅱ优 7号产量为 90 0 0kg/hm2 以上的库源特征为 :齐穗期叶面积指数 6 5~ 7 0 ,成熟期叶面积指数 3 4~ 4 0 ,成熟期干物重 1875 0kg/hm2 左右 ,颖花 375 0 0万朵 /hm2 左右 ,齐穗期叶粒比 1 7cm2 /粒。Ⅱ优 7号的主要高产农艺措施是 :移栽叶龄 3~ 4叶 ,栽 2 4~ 2 7万穴 /hm2 ,施纯N 16 5~ 180kg/hm2 。  相似文献   

17.
以黑糯(Y4)和红粳(Y5)两个有色稻为材料,设5种不同的栽插密度,研究了不同栽插密度对有色稻群体质量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栽插密度主要影响有效穗数进而影响产量。4万苗/666.7m2密度处理产量显著低于其他处理,密度在12~16万苗/666.7m2时,产量和成穗率较高,干物质积累多,说明适当提高栽插密度有利于提高有色稻产量和构建高产群体。本试验中Y4和Y5的适宜密度分别为12万苗/666.7m2和16万苗/666.7m2,且Y5耐密性较Y4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