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研究覆盖秸秆对补播野大麦和虎尾草生长状况及对草地土壤细菌、真菌和放线菌三种微生物数量变化的影响,试验采用在松嫩平原退化盐碱草地(p H值为8.1)分别补播野大麦(Hordeum brevisublatum)和虎尾草(Chloris virgata),同时分别覆盖2 kg/m2(2 M)、1.5 kg/m2(1.5 M)、1 kg/m2(1 M)和不覆盖秸秆((0 M)的粉碎玉米秸秆的方法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覆盖玉米秸秆可显著促进野大麦和虎尾草的生长,与不覆盖相比,覆盖1.5 kg/m2的玉米秸秆,野大麦株高提高4.66%,生物量提高10.89%;覆盖2 kg/m2的玉米秸秆,虎尾草株高提高17.57%,生物量提高5.85%。覆盖玉米秸秆可显著增加土壤微生物的数量,其中覆盖1.5 kg/m2玉米秸秆同时补播野大麦,土壤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的数量比不覆盖秸秆分别提高了10.49%、24.18%和18.69%,比未补播提高了72.60%、92.29%和73.03%;覆盖2 kg/m2玉米秸秆的同时补播虎尾草,土壤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的数量比不覆盖秸秆分别提高了13.31%、30.34%和45.68%,比未补播提高了6.76%、12.05%和14.26%。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决黑龙江省西部松嫩平原草地盐碱化问题,试验采用补播稗草(东饲1号)和星星草,同时覆盖2.0 kg/m2(2M)、1.5 kg/m2(1.5M)、1.0 kg/m2(1M)粉碎玉米秸秆,以未补播(0M)为对照,连续三年测定了覆盖秸秆对补播牧草生长及草地土壤细菌、真菌和放线菌3种微生物数量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覆盖秸秆可以提高稗草的生物量,且覆盖秸秆1.5 kg/m2时生物量最高,比不覆盖提高12.63%;覆盖秸秆可以提高星星草的生物量,也是覆盖秸秆1.5 kg/m2时生物量最高,比不覆盖提高10.17%。覆盖秸秆还可以有效提高土壤微生物数量,其中在补播星星草同时覆盖秸秆1.5 kg/m2,3年土壤微生物数量均值最高,真菌、放线菌、细菌含量分别为9.480×103,6.593×104,9.602×106cfu/g,比不覆盖秸秆含量分别提高30.43%、13.89%和8.19%。同时,覆盖秸秆使补播星星草区域微生物数量逐年提高。  相似文献   

3.
在黑龙江省松嫩平原退化盐碱草地,补播虎尾草(Chloris virgata)和野大麦(Hordeum brevisublatum),同时分别覆盖2.0,1.5,1.0和0 kg·m-2的粉碎玉米(Zea mays)秸秆,连续3年观测土壤脲酶、蔗糖酶、纤维素酶、碱性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的活性。结果表明:补播和覆盖秸秆都可显著提高以上5种土壤酶的活性,同时随处理年限增加呈上升趋势。从土壤酶活性的3年均值来看,补播野大麦优于补播虎尾草。补播野大麦同时覆盖秸秆1.5 kg·m-2的土壤酶活性最高, 与不覆盖相比,以上5种酶活性可分别提高17.84%,7.39%,24.95%,51.82%,7.20%。补播虎尾草同时覆盖秸秆2 kg·m-2的土壤酶活性较高,与不覆盖相比,以上5种酶活性可分别提高38.90%,28.22%,69.19%,53.97%,24.67%。由此表明覆盖同时补播虎尾草或野大麦能有效的改善土壤生态环境和养分。  相似文献   

4.
几种牧草与春小麦抑盐效应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田间试验,测定了种植牧草和春小麦对土壤可溶性盐分和盐离子的影响。结果表明:种植牧草脱盐作用明显,而种植春小麦脱盐效果不明显;种植春小麦、豌豆、红豆草和毛苕子,使0~20cm土层的盐分分别下降16.2%、28.9%、18.5%和45.1%,差异较大的原因是蔓生型的豌豆和毛苕子郁闭度大于直立型的小麦和红豆草;种植牧草降低了0~20cm土层的SO42-、Na+、K+、Ca2+和Na+/K+,而种植春小麦仅降低SO42-、K+、Ca2+,提高了Na+和Na+/K+。由此可见,种植牧草改良盐碱地的作用优于种植春小麦。  相似文献   

5.
直播羊草在不同pH土壤环境下的离子吸收特性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采用人工配制的具有不同pH梯度的碱化土进行羊草直播盆栽试验,对不同pH土壤环境下直播羊草地上和地下部分K 、Na 、Ca2 、Mg2 等离子的吸收积累规律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土壤pH的升高,羊草体内Na 含量显著升高,K 、Ca2 、Mg2 、Fe2 和Zn2 含量不断降低.土壤pH 从7.15升至9.78,羊草幼苗地上部和地下部Na 含量分别增加了10.7倍和4.2倍;K 含量分别下降了36.9%和9.4%,Ca2 、Mg2 、Fe2 和Zn2 含量也相应有所降低,致使K /Na 和Ca2 /Na 不断减小.除Ca2 外,羊草地下部各种离子含量与土壤pH都具有显著的相关性,地上部K 、Na 含量与土壤pH间以及K 、Na 间也具有显著的相关性.地上部维持相对较高的K 水平,有效地避免了Na 的大量积累,这可能是羊草耐盐碱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对科尔沁西部典型重度碱化草地进行了改良试验研究,采用的方法包括翻耙补播沙打旺Astragalus adsurgens、施N肥、施土壤改良剂(石膏).经过3年改良试验,结果表明,这些技术的有机结合可以显著地提高碱化草甸草地牧草的产量和质量,土壤理化性质明显改善:翻耙补播沙打旺增加草地产量2.18~3.52倍;土壤容重、pH值、含盐量下降;土壤水分状况、孔隙度、有机C、全N、速效N、速效P等均明显增加;在翻耙补播的基础上施用(NH4)2SO4 75~225 kg/hm2和CaSO4 1 500~4 500 kg/hm2,牧草产量可分别提高4.5%~20.2%和17.4%~49.9%.  相似文献   

7.
云南山地灌草丛植被恢复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管春德 《草业科学》2010,27(1):47-51
通过对云南山地灌草丛植被恢复研究表明,围栏封育、浅耕翻、浅耕翻+补播3种技术措施均可有效恢复山地灌草丛植被,提高草地产量和品质,改良土壤,增强保水保土功效;浅耕翻+补播对退化山地灌草丛植被的恢复效果优于围栏封育和浅翻耕;在浅耕翻+补播处理中,3年平均草层高54.0cm、植被盖度95.4%、植株密度2250.1株/m2、鲜草产量7701.1kg/hm2,分别较对照提高210.34%、147.12%、123.60%和93.25%;土壤全氮(2.05g/kg)和有机质(62.61g/kg)分别较对照增加79.82%和109.82%,容重(0.83g/kg)较对照降低25.89%;地表径流量(5.73m3/hm2)及土壤侵蚀量(6.32kg/hm2)分别较对照下降93.59%和78.85%。  相似文献   

8.
本试验研究秋季补播多花黑麦草对扁穗牛鞭草草地产量、质量和植物组成的影响,为川西南丘陵山区及类似地区冬春季增加青绿饲料的供应提供最佳方案.结果表明,补播能显著增加产草量(P<0.05),补播时间显著影响牧草产量(P<0.05),早期补播(10月10日)牧草总产量达13 254.6 kg/hm2 DM,利用时间比其他补播时间提前2周.多花黑麦草补播量为22 kg/hm2时,牧草产量最高(13 080.7 kg/hm2 DM),粗蛋白产量比不补播处理增加750.9 kg/hm2 DM.补播改变了'广益'扁穗牛鞭草草地中的优势植物种类,在冬春季以多花黑麦草为主(占56%),并能有效抑制杂草.由此建议,在生产中采用22 kg/hm2的补播量,于10月10日前后播种,可提高'广益'扁穗牛鞭草草地全年牧草产量.  相似文献   

9.
为了研究野大麦对NaCl胁迫的响应,试验采用室内盆栽幼苗培养和理化分析的方法,分别以不同浓度NaCl[1%(T1)、2%(T2)、3%(T3)、4%(T4)、5%(T5)]进行胁迫处理,测定野大麦幼苗叶片生理生化指标。结果表明:随着NaCl浓度的升高,叶片相对电导率及丙二醛、叶绿素、Na+含量呈升高趋势,T5组最高,分别为98.4%、47.55μmol/L、5.10 mg/g和66.84 mg/g;可溶性蛋白含量及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呈先增高后降低的趋势,T2组最高,分别为76.24μg/g和16 800 U/(g·min);K+含量变化趋势不明显,基本维持同一水平;Na+/K+比值呈升高趋势,T5组最高。说明野大麦耐受NaCl能力较强,能够通过多种代谢方式适应盐胁迫环境。  相似文献   

10.
针对近年来羊草草地利用不合理,载畜量过大,出现不同程度退化和盐碱化的问题。为改善草地植物生存条件,对退化、盐碱化草地进行了种草改良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种植4种牧草后均改善了土壤养分状况,均增加土壤中的氮、磷和钾,其中敖汉苜蓿效果最佳,总氮和速效氮含量分别增加0.50%和31.91mg/kg,土壤中全磷和速效磷含量分别增加0.252%和11.33mg/kg,土壤中速效钾含量增加24.37mg/kg。含盐量和pH均有不同程度降低,最佳是碱茅,含盐量和pH分别下降0.058和0.9,其次为军需1号野大麦,含盐量和pH分别下降0.04和0.74。适应性强,抗旱、抗寒、耐盐碱,产量高、品质好。  相似文献   

11.
补播豆科牧草对扁穗牛鞭草草地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舒思敏  杨春华  陈灵鸷 《草业科学》2011,28(6):1041-1043
摘要:将一年生豆科牧草光叶紫花苕(Vicia villosa)、箭筈豌豆(V.sativa)和豌豆(Pisum sativum),秋季补播于扁穗牛鞭草(Hemarthria compressa)草地上,通过对牧草产量和化学成分的分析,研究其对扁穗牛鞭草草地的影响。结果表明,补播后,春季和全年的草地产草量均有提高,3个补播处理的草地全年产草量依次为12.397、12.341和13.138 t/hm2,与不补播相比分别提高了60.46%、59.73%和70.05%。其中,春季以豆科牧草为主,夏季以扁穗牛鞭草为主;随刈割次数的增加,牧草粗蛋白含量逐渐下降,纤维含量逐渐增加。综合分析,补播光叶紫花苕表现最好,其次是豌豆和箭筈豌豆。  相似文献   

12.
黄芪不同种植密度的耐盐抑盐效应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田间试验和对不同密度处理的黄芪可溶性盐分及盐分离子含量的测定,研究了黄芪对盐碱地的改良效果.结果表明,黄芪对盐碱地有明显的改良作用,而且改良效果与密度呈正相关;种植黄芪后, Na 、Ca2 、Mg2 、SO42-、Cl- 含量、pH值、全盐量都明显降低,而K 含量升高,提高了土壤的K /Na ,使盐碱地得以改良.同时土壤中(K Na )/(Ca2 Mg2 )下降,有助于土壤胶体的凝聚,有利于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种植黄芪可使土层平均可溶性盐分降低67%~76%;黄芪种植密度应保持适当,密度过大反而影响黄芪的产量和药材品质,本试验中12.5万株/hm2处理为黄芪的最佳种植密度.  相似文献   

13.
艾比湖作为新疆最大的咸水湖,对周边地区乃至整个新疆北部的生态平衡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作用。对艾比湖湿地边缘带的土壤盐分离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研究区内土壤的离子中,阴离子以Cl-和SO42-为主,HCO3-、CO32-的含量极少;阳离子以K++Na+为主,Ca2+、Mg2+含量较少,该区域是以氯化物为主的盐渍化土地。(2)不同盐分离子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其中Cl-与K++Na+呈现极其显著正相关;SO42-和Mg2+、Ca2+之间也存在高度的相关性。HCO3-、CO32-的与其他盐分离子的相关性都不强。(3)当需要减少工作量的同时不影响研究结果,可只对Ca2+、SO42-、Cl-三类离子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4.
对内蒙古阿拉善左旗红砂荒漠土壤盐分离子含量和土壤含水量的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并对两者之间做了相关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阿拉善左旗红砂荒漠土壤中盐分离子的含量,阳离子以Na+为主,阴离子以SO42-为主。在垂直分布上,Mg2+、Na+、Cl-和SO42-含量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加,而K+、CO32-和HCO3-含量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少。阿拉善左旗3个地区(乌力吉、长流水和孪井滩)的土壤含水量介于1.39%~8.01%之间,平均含水量为5.02%。3个地区中,红砂荒漠土壤所含盐分离子中的Mg2+、Cl-和SO42-均与其土壤含水量之间存在明显的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15.
大麦对白三叶生长发育的影响及其控制杂草的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法白三叶(Trifoliun vepens L. cv.Haifa)是云南省草地建设与生态保护中的重要牧草品种.在进行种子生产时,苗期杂草危害十分严重.本文对保护作物大麦对白三叶生长发育的影响及其杂草控制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混播大麦能提高白三叶密度,有效地控制杂草.与不混播大麦对照相比,白三叶播种量6 kg/hm2、行距30 cm、混播大麦80 kg/hm2处理,白三叶密度提高27.1%,苗期和分枝期杂草干物质产量分别降低16.9%和52.2%,实际种子产量提高5.9%;白三叶播种量9 kg/hm2,行距40 cm、混播大麦80 kg/hm2处理,白三叶密度提高46.8%,苗期和分枝期杂草干物质产量分别降低16.9%和50.6%,实际种子产量降低4.8%.  相似文献   

16.
为了提高西藏高寒地区饲草产量与品质,筛选适宜羊八井镇海拔4 500 m生长的箭筈豌豆+燕麦最佳混播比例,试验设置箭筈豌豆+燕麦7种混播组合(8∶2、7∶3、6∶4、5∶5、4∶6、3∶7和2∶8),以二者单播为对照,测定牧草产量、茎重、叶重、粗蛋白、中性和酸性洗涤纤维等指标,计算茎叶比和相对饲用价值,并利用灰色关联度理论对牧草综合分析。结果显示:箭筈豌豆+燕麦播量为54 kg/hm~2+135 kg/hm~2(4∶6)时,牧草产量最高,鲜草和干草产量分别为13 703.3 kg/hm~2和6 817.5 kg/hm~2,干草产量较单播箭筈豌豆(4 662.2 kg/hm~2)、燕麦(5 217.4 kg/hm~2)分别增加了46.2%和30.7%;单播燕麦粗蛋白含量最低(6.7%),混播处理较单播燕麦粗蛋白提高了2.0%~5.0%,酸性洗涤纤维和中性洗涤纤维分别降低了1.9%~3.3%、4.7%~9.0%。通过灰色关联度评价得出,混播中箭筈豌豆所占比例为30%~50%时,综合排序在2~4位,优于其他混播处理。说明最适宜在羊八井镇推广的箭筈豌豆:燕麦种植混播比例为5∶5。  相似文献   

17.
干旱是影响宁夏东部沙化区荒漠草地退化的主要自然因素,也是天然草地补播成功率低的主要原因,该地区大面积种植的柠条是土壤覆盖保水的丰富资源,但是缺乏相关研究。选择平坦的、未生长柠条的退化天然补播草地作为研究对象,在临近有柠条生长的草地平茬其柠条枝条用于试验覆盖,研究不同柠条覆盖厚度(TSM0,覆盖0 cm;TSM1,覆盖1 cm;TSM2,覆盖2 cm;TSM3,覆盖3 cm)对该地区荒漠草地0~40 cm土壤水热以及补播牧草地上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柠条枝条覆盖显著提高了土壤含水量,并且随着覆盖厚度的增加逐渐增大,但2018和2019年间所有覆盖处理下0~20 cm土壤水分平均值与TSM0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在20~40 cm土层,3种柠条枝条覆盖厚度明显较对照提高了土壤水分含量,表现出TSM3>TSM2>TSM1>TSM0的趋势。结果还表明,柠条枝条覆盖还具有降低草地0~10 cm温度的作用,生长季8:00、14:00和18:00的土壤温度总体均随着柠条枝条覆盖厚度的增加出现降低趋势,且2019年土壤温度随着覆盖厚度的增加,变异系数也在减小,依次为4.6%、2.3%、1.7%,表明覆盖对土壤温度的变化具有缓冲作用。补播牧草地上生物量亦随着覆盖厚度的增加而增大,蒙古冰草、沙打旺及补播的3种牧草的总生物量均与草地20~40 cm土壤水分呈显著正相关(P<0.05)。本研究表明,柠条枝条覆盖有效地改善了荒漠草地土壤的水热,提高了土壤墒情,为牧草种植提供了良好的生长环境,可为该地区及类似地区退化草地的补播改良提供技术借鉴。  相似文献   

18.
揭示不同覆盖时间、覆盖方式和覆盖材料调节土壤水热环境、影响玉米产量和品质的差异,为旱地玉米高产优质栽培提供依据。试验采用裂区设计,主区为秋季覆盖和播前覆盖2个处理,裂区为垄沟和平面2个处理,裂裂区地膜、秸秆和露地3个处理。测定不同处理玉米生育期耕层土壤温度,玉米主要品质指标,播前和收获0~2 m土层土壤贮水量,结合玉米籽粒产量分析水分利用效率。结果表明,冬春休闲期,不论是地膜还是秸秆覆盖都可以提高玉米播前0~2 m土层土壤贮水量,依次为42.2和43.7 mm,垄沟覆盖和平面覆盖播前贮水量差异不显著。玉米全生育期,地膜覆盖较露地可平均提高地温 1.4 ℃,而秸秆覆盖降低了 2.9 ℃,平面覆盖平均温度为23.2 ℃,较垄沟覆盖提高1.8 ℃。地膜覆盖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较秸秆覆盖依次提高42.8%和38.2%,较露地分别提高47.3%和36.0%,秋覆盖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较播前覆盖分别提高7.1%和4.5%,垄沟地膜覆盖平均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较平面地膜覆盖增产6.3%和5.2%,而垄沟秸秆覆盖和垄沟露地均表现出减产效应。秋覆盖提高了玉米容重、脂肪、蛋白质和淀粉含量,但与播前覆盖差异不显著。地膜覆盖提高了玉米容重和脂肪含量,降低了蛋白质,对淀粉含量影响差异不显著,秸秆覆盖提高了脂肪,降低了容重和蛋白质含量,垄沟覆盖提高了玉米淀粉含量,降低蛋白质含量,对容重和脂肪含量影响差异不显著。可见,覆盖时间、覆盖方式和覆盖材料对玉米播前土壤水分、耕层土壤温度、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品质均有一定的调控作用,总体表现为覆盖材料>覆盖方式>覆盖时间。在生产实际中,应根据生产目标选择适宜的覆盖栽培模式。  相似文献   

19.
在宁夏黄土高原丘陵区中度退化苜蓿草地,以不补播草地为对照,研究补播多年生黑麦草、无芒雀麦、披碱草、鸭茅、苇状羊茅、羊草对苜蓿光合生理、荧光特性、形态特征、群落生物量及牧草营养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补播相比,补播禾草提高了苜蓿叶片光合速率、气孔导度、相对叶绿素含量、最大光能转换效率、电子传递体、单位面积吸收光能,其中补播苇状羊茅处理的苜蓿光合速率最高;补播禾草处理的苜蓿株高和叶面积系数增高,蒸腾速率降低(P<0.05);补播对退化苜蓿草地群落密度增幅、盖度增幅、地上生物量、营养成分贡献率、单位面积粗蛋白产量均有促进作用,补播无芒雀麦处理牧草单位面积粗蛋白产量最高,达115.37 g/m2;相关分析表明,苜蓿光合因子与苜蓿株高、地上总生物量相关性较高,苜蓿中性洗涤纤维与蒸腾速率、气孔导度相关性较高;冗余分析表明,土壤全氮、全磷显著影响苜蓿株高、群落密度和地上总生物量,苜蓿光合速率受土壤全钾影响显著。综上,补播禾草可以有效改善退化苜蓿草地的光合生理和荧光特性,提高群落地上生物量和营养成分;从补播后牧草单位面积粗蛋白产量看,无芒雀麦是改良黄土高原丘陵区退耕苜蓿草...  相似文献   

20.
江河源区退化天然草地的恢复及其生态效益分析   总被引:22,自引:6,他引:16  
根据天然草地退化程度的差异,采用松耙 补播 施肥 封育(退化较严重的草地)、封育 施肥(轻度退化草地)等措施,植物群落物种组成、多样性等特征值及其植被盖度发生明显变化.研究第2年结果表明,物种数封育 施肥处理最高(32种),对照居中(26种),补播 施肥处理最低(13种);多样性指数大小依次为封育 施肥(3.126)、对照(2.819)、补播 施肥(1.494);均匀度指数大小依次为封育 施肥(0.902)、对照(0.865)、补播 施肥(0.582);群落总盖度大小依次为封育 施肥(85.9%)、补播 施肥(79.7%)、对照(72.9%);补播 施肥 封育处理后地上生物量最大(460.65 g/m2),原生植被 封育 施肥处理居中(310.14 g/m2),对照最低(178.96 g/m2);地下生物量大小依次为封育 施肥(6 920.37 g/m2)、补播 施肥(1 458.96 g/m2)、对照(828.91 g/m2);补播 施肥 封育处理优良牧草较对照提高近50倍,杂草类减少82.81%,封育 施肥处理较对照良牧草比例提高48倍,杂草类比例减少80.46%.半人工草地通过灭除杂草和施肥相结合的示范试验表明:单纯进行灭杂,地上生物量减少,灭杂和施肥相结合不仅可提高地上生物量,而且可提高优良牧草的比例;不同处理区土壤养分含量各不相同,其中封育 施肥处理全氮、全碳、有机碳最高,对照居中,补播 施肥较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