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究林业要素投入与生产效率对林业经济增长的非线性影响,尤其是劳动报酬在其中发挥的决定性作用。【方法】以黑龙江省国有林区40个林业局为研究对象,运用面板门槛回归模型,以劳动报酬为门槛变量,分析林业资本投入、林业劳动力投入、林地投入以及林业生产效率对林业经济增长影响的阶段性特征,并进一步运用中介效应模型和调节效应模型,探究劳动报酬在林业经济增长过程中发挥的独特作用。【结果】1)双重门槛效应检验的F统计量均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通过检验,且门槛回归模型与普通面板回归模型相比,拟合效果更好,各变量的门槛系数值均存在上升趋势;2)总效应和中介效应的检验结果均在1%的水平下显著,直接效应检验结果为林业资本投入和生产效率系数在1%水平下显著,林地投入系数在5%水平下显著,林业劳动力投入系数不显著;3)调节效应检验结果为林业资本投入、劳动力投入与劳动报酬交互项的系数在1%水平下显著,林地投入、林业生产效率与劳动报酬交互项系数不显著。分析结果显示,林业资本投入、林业劳动力投入、林地投入以及林业生产效率对林业经济增长的影响因劳动报酬变迁而存在双重门槛效应,随着劳动报酬的不断提升,各因素对林业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2.
《林业资源管理》2017,(6):113-119
环境保护对于森林旅游景区来说是纯粹属于公共品性质的成本支出,还是能够带来收益增加?针对这一问题,以森林公园为例,利用DEA效率测评方法和Tobit多元回归方法定量研究了环境保护投资与森林资源旅游利用效率的关系。得出如下几个结论:第一,森林公园环境保护投资与森林公园旅游利用效率呈显著的正向线性关系,环境保护投资占总投资的比例越大,森林公园旅游利用效率越高;第二,森林公园资本投入深度对其旅游利用效率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但该影响具有一期滞后效应。区域人口密度、城镇化水平等因素对其效率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第三,相对于大西北地区,东部沿海、南部沿海、西南三个区域有显著的区位优势,东部沿海的区位优势最大。  相似文献   

3.
【目的】试图回答集体林地不同经营模式对农户林地资金投入和劳动力投入的影响,以促进森林资源增长和林业可持续发展。【方法】基于江西省集体林区10个样本县50个样本村500户农户调查数据,运用计量模型分析联户经营、股份合作经营对农户林地资金投入和劳动力投入的影响。【结果】联户经营对农户是否参与资金投入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其影响系数为1.013,且联户经营对农户资金投入规模也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对资金总投入和单位面积投入的影响系数分别为4.174 和1.909;股份合作经营对农户劳动力投入规模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对劳动力总投入和单位面积投入的影响系数分别为0.521 和0.180;股份合作经营对采伐政策具有正向调节作用,联户经营和股份合作经营能够减轻偏远山区交通不便对劳动力投入的限制;农户家庭人力资本、林地状况、经济能力等禀赋对农户林地经营投入也具有不同程度影响。【结论】联户经营和股份合作经营能够促进农户林地经营投入,但目前发展程度较低,对林地资金投入和劳动力投入的影响存在较大差异。为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应引导联户经营和股份合作经营的规范化、程序化,尤其在交通偏远的地区,倡导联户经营和股份合作经营,发挥其成员多、信息广等优势;同时,加强集体林权配套改革和林区基础设施改善,增强农户营林积极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劳动力老龄化对林地利用效率的影响,以提高林地生产力水平。【方法】基于浙江省安吉县6个行政村112户农户256块竹林地块微观调查数据,通过构建劳动力老龄化、竹林地投入量、竹林地利用效率三者间的影响路径,运用中介效应分析模型对所构路径进行实证验证。【结果】劳动力老龄化不仅对竹林地利用效率产生直接正向影响,而且通过竹林地投入量这一中介变量对竹林地利用效率产生间接正向影响;效应测算结果显示,劳动力老龄化率的直接效应为0.288,竹林地投入量产生的间接效应为0.196。在其他控制变量中,家庭劳动力规模、竹林收入占比对竹林地投入量均有显著正向影响,而家庭经营竹林地面积、竹林地距家距离对竹林地投入量均有显著负向影响;劳动力健康水平、受教育年限、竹林收入占比及竹林地质量对竹林地利用效率均有显著正向影响,而竹林地块数对竹林地利用效率具有负向影响。【结论】农村劳动力老龄化并不是提高竹林地利用效率的障碍因素,老龄劳动力从事竹林生产提高了竹林生产的集约化程度,提高了竹林地的利用效率,但这种优势可能会受到林业现代水平不断提高的冲击。基于此,提出提高竹林生产的技术和机械化水平、加强老龄劳动力的人力资本投入、加快竹加工产业的发展、改善竹林地立地质量及细碎化程度等建议。  相似文献   

5.
【目的】验证林业经济增长过程中是否存在显著的空间关联效应、空间集聚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探讨林业经济增长与要素投入、产业结构升级存在的内在关系。【方法】以黑龙江省重点国有林区40个林业局为例,运用全局Moran指数验证林业经济增长是否存在空间自关联效应,是否与劳动力、资本、森林管护、产业结构之间存在空间交叉关联效应;运用局部Moran指数检验林业经济增长是否存在空间集聚效应;运用空间回归模型检验林业经济增长是否存在空间溢出效应,并探讨空间溢出效应的表现形式。【结果】劳动力投入增长与林业总产值增长的全局Moran指数均值为负值,其他全局Moran指数均值为正值,并且整体上在0.10显著性水平上通过检验;局部Moran指数在0.10显著性水平上只有绥棱等8个林业局存在高增长集聚特征;空间回归模型显示劳动力投入存在显著的负向空间溢出效应,林业总产值、资本投入、森林管护、产业结构升级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并且空间杜宾固定效应模型的溢出效应均大于本地效应。【结论】要素投入驱动、产业结构升级与林业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显著的空间关联效应,开始形成空间集聚效应;要素投入驱动与产业结构升级的边际效应主要通过空间溢出效应表现出来。黑龙江省重点国有林区林业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本质上是知识溢出效应,具体表现在3个方面:生产内容与经营模式的同化、要素配置结构的趋同、产业结构升级的同步。  相似文献   

6.
【目的】明确森林旅游游客亲环境行为形成机制,明晰地方依恋对森林旅游游客亲环境行为的调节效应。【方法】构建一个有调节的并联中介模型,从感知价值视角出发,考察满意度和忠诚度的并联中介作用,引入地方依恋作为调节变量,选择被列入首批森林型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的湖南省大围山国家森林公园为案例研究地,获取674份有效数据,对整合模型进行实证检验分析。【结果】1)感知价值能直接正向影响游客亲环境行为,也能通过中介变量间接正向影响游客亲环境行为;2)满意度与忠诚度作为中介变量连接感知价值和亲环境行为,均显著正向影响亲环境行为,即生态旅游体验的满意度和忠诚度越高,游客的亲环境行为水平越高;3)中介变量(满意度与忠诚度)连接自变量(感知价值)和因变量(亲环境行为)关系受到调节变量(地方依恋)的影响,存在被调节的中介作用。此时,中介效应是可变的,随着调节变量(地方依恋)大小而改变;4)地方依恋显著负向调节满意度在感知价值和游客亲游客亲环境行为的中介效应,正向调节忠诚度在感知价值和游客亲游客亲环境行为的中介效应。【结论】可通过增强游客对森林旅游活动的感知价值认知,进而提高森林旅游的满意度和忠诚度来强化亲环境行为。首先将管理的重点放在森林生态旅游价值的创造与传递。其次,要注重保护和塑造森林旅游地的地方性,培育和强化游客的地方依恋。基于游客的地方依恋水平,对亲环境行为实施科学分层管理。针对地方依恋高的游客,满意度的中介效应低,忠诚度的中介效应高,管理的重点应提升游客的忠诚度。地方依恋低的游客,满意度中介效应高,忠诚度的中介效应低,应重点提升游客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林业产业生态效率能够准确了解到目前我国林业产业可持续发展水平,通过核密度函数时空演变趋势及面板门槛回归模型分析环境规制强度对林业生态效率的影响,对于林业产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有着重要意义。【方法】以我国26个省(区、市)林业产业为研究对象,依据生态文明和林业可持续发展理论,选取从业人数、固定资本投资、能源消耗为投入指标,林业总产值为期望产出指标,三废排放量为非期望产出指标,构建资源环境约束视角下的非径向方向距离模型。模型测算2005—2016年的我国26省(区、市)林业产业生态效率值,分析不同省域林业产业绿色发展情况。【结果】1)我国林业生态效率整体上呈现从西部到东南部慢慢升高的趋势,以东部地区的林业生态效率最高,中部地区林业生态效率值居中;西部、东北部林业生态效率值较低。因此,我国各省(区、市)的林业生态效率值分别与各省份经济实力保持基本趋同趋势。2)从时空演变来看,西部、中部以及我国的林业生态效率都是呈现先下降而后上升,再波动后稳定的趋势;东部地区林业生态效率值先固定范围波动,而后直线上升,再保持较为稳定的趋势;东北部地区林业生态效率先下降再上升,而后下降的趋势。3)环境规制对于林业生态效率影响表明:当环境规制条件小于0.599 5时,对林业生态效率正向影响;当环境规制条件在0.599 5和0.816 5区间水平里,环境规制对林业生态效率是促进作用,但是随着环境规制的强度越高,其产生的成本越来越高,导致影响系数的降低。环境规制越严苛大于0.816 5时,对生态效率产生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为解决我国生态林业可持续性发展问题,平衡林业资源环境与林业绿色生产之间的矛盾,提升林业资源利用效率和环境效率。【方法】基于绿色发展背景,以我国生态林业生产为研究对象,挖掘整理2013—2017年我国31个省份林业生产数据,建立包含绿色生态指标的DEA模型,全面评价我国林业生态效率。选取影响林业生产的关键性因素,建立线性回归模型,分析我国林业生态效率影响因素。通过实证分析找到提升林业生态效率的政策切入点。【结果】我国在节约资源投入、提升期望产出、限制非期望产出方面有所改善,大部分地区呈现规模效率递增状态,反映出区域内林业产出的增长速度略快于资源、能源的消耗速度,在控制资源消耗、环境污染并保证林业产量的前提下,可适当扩大林业生产规模,以规模效益带动林业经济效益发展。回归结果显示:林业旅游休闲对我国林业生态效率具有正向显著性影响,在加快推动林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同时,需要严格控制监测林业生态建设保护、森林生态补偿、林业防治方面的投入。【结论】政策建议如下:1)控制资源消耗、环境污染与旅游规模化生产协同发展;2)加快推动林业一二三产业联动发展;3)严格控制监测林业生态建设保护、森林生态补偿、林业防治方面的投入,为我国乃至世界生态林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提供经验和借鉴。  相似文献   

9.
应用灰色理论与方法,以邵武市龙湖林业采育场2004-2007年度经营情况数据为基础,建立灰色预测GM(1,1)模型,对福建省森林公园主要指标:(1)森林公园收入,(2)公园建设资金投入,(3)环境保护投入,(4)社会旅游收入,(5)发展趋势进行预测。预测结果经检验,预测精度好,可信度高,可为福建省森林旅游研究提供切实可靠的分析工具。  相似文献   

10.
中国森林公园旅游发展效率的比较与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借助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EA),利用2003-2008年的数据,对我国森林公园发展效率进行研究,为我国森林公园旅游资源的优化配置和运行效率的提高提供参考依据.测算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以及Malmquist全要素生产率(TFP),比较中国31个省区间和东、中、西三大区域间的效率及TFP增长率.结果显示:省区间比较,上海、浙江等地区的效率最高,贵州、山西等地区的TFP增长率最高;三大区域间比较,东部地区的效率最高,中部地区的TFP增长率最大,西部地区的效率和TFP增长率都最低.最后,从要素投入、旅游吸引力、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等几个方面对影响效率大小及其差异的原因进行理论上的探讨,提出继续加大对中西部地区资金扶持、对森林公园进行技术指导和人员培训等提高效率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林业科学》2021,57(8)
【目的】森林碳汇减排量是国家碳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户作为森林碳汇项目的执行者和利益相关者,识别农户持续参与森林碳汇项目的内、外生因素对于项目的稳定推进和减缓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在内、外生激励理论的基础上,探究影响农户持续参与森林碳汇项目的内、外生因素,构建外生激励的"政策关注""项目补贴""榜样效应"和"增汇培训"4个维度以及价值认同的"林地价值最大化""碳汇产业认可"和"减缓气候变化"3个维度;基于全国首批开展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竹林经营碳汇项目的浙江省遂昌县和景宁县,利用417份已参与首期碳汇项目农户的实地调查数据,通过统计性描述定性分析了外生激励、价值认同与农户持续参与意愿的关系;采用二元Probit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实证分析外生激励、价值认同对农户持续参与森林碳汇项目影响的方向和程度以及价值认同的中介作用。【结果】交叉分析结果表明:外生激励、价值认同因素对农户持续参与意愿有促进作用的比例均达到98%以上,不同的外生激励、价值认同因素均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通过了卡方检验,说明对农户持续参与森林碳汇项目意愿具有显著影响。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外生激励中"政策关注"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正向影响农户持续参与意愿,"项目补贴""榜样效应""增汇培训"均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对农户持续参与具有正向影响; 2)价值认同中"减缓气候变化"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对农户持续参与森林碳汇项目具有正向影响,"林地价值最大化""碳汇产业认可"对农户持续参与意愿的影响并不显著; 3)外生激励对价值认同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价值认同在外生激励和农户持续参与森林碳汇项目之间存在显著的部分中介效应,占比为25.99%。【结论】农户持续参与森林碳汇项目是外生激励、内生价值认同各自作用和共同作用的结果。外生激励中的"政策关注""项目补贴""榜样效应""增汇培训"和价值认同中的"减缓气候变化"是影响农户持续参与的重要因素。外生激励对价值认同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价值认同在外生激励和农户持续参与之间存在显著的部分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12.
【目的】在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宏伟目标背景下,研究森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效率对浙江省山区26县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机制,以期为森林资源富集山区县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以及促进共同富裕的规划和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浙江省山区26县2001—2020年统计数据,借助地理信息系统(ArcGIS)、InVEST模型以及Super-SBM模型对森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效率进行测算,运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检验森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效率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明确影响的路径机制。【结果】1)2001—2020年浙江省山区26县森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效率得到显著提高,表现为中高效率县区数量的明显增加,生态发展县的森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效率高于跨越发展县,县(区)间空间分异特征随时间演变逐渐减小。2)森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效率提高对于缩小26县城乡收入差距具有积极作用,且对于跨越发展县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边际效应更大。3)森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效率的提高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主要是通过纯技术效率实现,规模效率对于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并不显著。【结论】浙江省山区26县森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效果实现大幅度提升,在探索“两山...  相似文献   

13.
【目的】针对已有研究中存在的测量误差和分解有偏问题,采用新的估计方法重新测算中国2004—2015年的林业技术效率及全要素生产率(TFP)增长率,以期正确认识和评价当前中国林业的发展模式和经济增长质量。【方法】首先利用Battese等(1995)提出的"一步法"随机前沿模型(SFA)对各省林业技术效率进行估算,并分析其主要影响因素;然后结合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测算各省及东北、东部、中部和西部4大区域的林业TFP增长率,分析其时序增长与空间分布特征;最后将TFP增长分解为前沿技术变化和技术效率变化2部分,确认不同省份林业TFP增长的来源。【结果】1)中国林业生产中存在比较普遍的技术无效现象,平均技术效率只有0.546,还有很大提升潜力;2)年降水量、森林病虫鼠害防治面积和林业专业技术人员数对林业技术效率提升具有显著正向作用,而森林病虫鼠害发生面积正好相反,森林火灾受害面积虽然影响也为负,但未通过显著性检验;3)样本期内,中国林业TFP年均增长16.48%,其中技术变化贡献了16.92个百分点,是TFP增长的主要动力,技术效率变化贡献了-0.37个百分点,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林业TFP获得更快增长;4)中国林业TFP增长及其成分的空间差异明显,虽然几乎全部样本省份都实现了TFP正增长,但其中过半省份表现为技术进步与技术效率恶化并存的"单驱动"型增长,不具有可持续性。【结论】2004—2015年,主要是技术进步支撑中国林业TFP增长,林业技术效率水平低下且长期处于恶化状态对TFP产生负面影响;从各省份、各区域林业TFP增长特征的比较来看,虽然除北京外几乎所有样本省份都实现了TFP正增长,但省份间、区域间TFP增长速度差异很大,TFP增长的源泉也各不相同。因此,推动中国林业TFP持续增长,除了继续加大林业科技投入、促进林业技术进步外,加强对现有技术的吸收利用和减少林业技术效率损失同等重要;要充分考虑不同地区林业TFP增长特征,实行因地制宜的林业发展政策。  相似文献   

14.
《林业科学》2021,57(3)
【目的】探究森林公园环境能否缓解压力、不同森林公园环境的健康效益差异以及声景感知对森林公园健康效益的影响,并深入研究哪些声景是恢复性(正效益)声景的重要要素,为森林公园恢复性声景观设计提供参考。【方法】以福州国家森林公园为研究地点,以20个森林公园环境视听视频(10个有声视频和10个无声视频)为研究材料,邀请35名大学生进行视听试验,借助Ergo LAB数据平台采集受试者的生理指标,采用声景感知评价问卷评估样地声景感知程度;运用中位数检验分析不同森林公园环境的健康效益差异,Wilcoxon检验分析森林公园环境对压力恢复的效果和声景对健康效益的影响,并通过最优尺度回归确定恢复性声景的重要要素。【结果】不同森林公园环境均可有效降低皮肤电导水平反应率、心率和心率变异性;不同森林公园环境的健康效益存在差异,绿色空间样地S7、S9和蓝色空间样地S8、S10的健康效益较好;不同森林公园环境皮肤电导水平反映率存在显著差异,而心率和心率变异性未见统计学差异;声景加入会改变森林公园环境的健康效益,除谈话声和儿童嬉戏声较突出的样地S5外,其他视听组合刺激均比单一视觉刺激更具健康效益;鸟鸣声、流水声、蝉鸣声和脚步声对皮肤电导水平反映率的影响较大,鸟鸣声、流水声、蝉鸣声和风声对心率变异性的影响较大;鸟鸣声、流水声、蝉鸣声和风声等自然声对正效益(皮肤电导水平反映率下降,心率下降,心率变异性下降)的贡献较大,脚步声等人工声则相反。【结论】森林公园环境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压力,但不同森林公园环境的健康效益存在差异,蓝色和绿色空间对提升健康效益具有重要作用。森林公园声景是恢复性环境设计的关键,鸟鸣声和流水声等自然声是恢复性(正效益)声景的重要要素。未来设计恢复性环境应从多维度出发,充分发掘和利用多种恢复性环境要素。  相似文献   

15.
空气质量与公共健康:以森林吸收烟粉尘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以森林吸收烟粉尘为例,实证检验烟粉尘对居民呼吸系统相关疾病的影响,定量分析空气污染与公共健康的关系。【方法】首先,沿用文献回顾阐述大气污染引发呼吸系统相关疾病,森林可以通过减少空气污染物来影响人体健康的相关研究;其次,基于我国30个省(市、区)7年的面板数据,分别通过最小二乘法(OLS)、面板模型、3SLS估计烟粉尘对公共健康的影响;第三,着重采用3SLS方法克服颗粒物排放的内生性问题,从而更加准确地评价环境污染对公共健康的负面影响,有效解释地区间健康水平异质性;第四,采用不同排放物作为工具变量对估计结果进行稳健性检验,以保证结论的可信度。【结果】1)OLS估计显示,烟粉尘对公共健康的影响非常显著,烟粉尘排放量每增加1%,万人中死于肺癌和呼吸性疾病的人数相应增加0.568%和0.488%。2)随机效应模型(RE)估计显示,烟粉尘对肺癌死亡人数的显著性水平有所降低,在10%水平下显著为正,对呼吸系统疾病的死亡人数影响非常显著,烟粉尘排放量每增加1%,二者死亡人数分别增加0.207%和0.467%。3)采用外生的病虫害发生面积作为森林面积的工具变量来解决烟粉尘排放的内生性问题。基于工具变量的三阶段最小二乘估计(3SLS)显示,森林面积显著影响烟粉尘排放水平,森林面积每增加1%,烟粉尘排放量大约降低0.884%;烟粉尘排放量每增加1%,万人中死于肺癌人数将增加0.777%,死于呼吸系统疾病的人数将增加0.704%,并且均高于用OLS、随机效应模型估计出的值,说明后2种方法会低估空气污染对公共健康的影响。4)人均GDP和人口密度正向作用于居民公共健康水平,人均医疗支出对居民公共健康水平在1%水平下显著为负,即人均医疗支出每增加1%,万人中肺癌及呼吸系统疾病死亡人数将分别降低0.362%和0.543%。【结论】鉴于森林通过吸收烟粉尘可提高公共健康水平,为了进一步提高公共健康水平,除了通过法律和强制措施从源头治理污染外,还需要大力提倡植树造林、提高森林覆盖率、扩大烟粉尘吸收能力强的树种面积、有效提高病虫害防治水平等。  相似文献   

16.
【目的】量化创业各心理因素对林农创业行为的影响,找出其中关键心理因素,为建立林农创业激励模型提供数据和理论基础。【方法】基于前景理论视角将心理学融入经济学研究中,并且将前景理论研究拓展到生产领域,特别是农业生产领域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决策中,以确定影响林农创业的心理因素及因此而影响创业的行为因素。设计使用问卷调查,收集江苏南、中、北部三地林农创业的相关数据,建立基于心理与行为因素的林农创业结构方程假设模型。运用AMOS进行结构方程的数据拟合,同时运用SPSS检验调查问卷数据的信度和效度。【结果】统计检验发现:参照依赖对创业态度有显著正向影响,创业态度对创业意向有显著正向影响,即敏感性递减对创业意向有显著正向影响,厌恶损失对创业意向有显著正向影响,创业意向对创业行为有显著正向影响,创业态度对创业行为有显著正向影响。模型的关键路径为参照依赖→创业态度→创业意向→创业行为。【结论】参照依赖同时影响创业态度、创业意向和创业行为,抓住关键心理因素不仅要注意创业态度、创业意向,更要注重参照依赖。参照依赖表明多数人对得失的判断根据参照点来决定,林农对于是否创业的判断基于他人获利和自己获利的比较,即作为参照的决策、情境会影响林农对于创业的喜欢和认可。林农越认可创业,强烈觉得创业能够成功,非常期待能通过创业来检测自己的创意和想法,提升地位和威望,则越有可能做好充分的创业准备,包括思想准备、参加创业培训、积累创业经验,甚至做好多次创业的打算,进而越有可能关注、实践创业甚至影响他人创业。  相似文献   

17.
【目的】在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背景下,研究森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对浙江省山区26县县域发展差距的影响机制,以期为森林资源富集山区县制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促进共同富裕的政策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浙江省山区26县2001—2020年的面板数据,构建多维县域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测度县域发展水平和县域发展差距,借助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InVEST模型、Super-SBM模型以及双向固定效应模型,量化分析森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效率对县域发展差距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1)2001—2020年浙江省山区26县县域发展水平整体呈现逐年增长的态势,县域发展差距呈先扩大后缩小的“倒U型”特征。2)2001—2020年浙江省山区26县森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效率总体上显著上升,生态发展类县实现效率略高于跨越发展类县。3)森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效率提高能够有效缩小县域发展差距,对于跨越发展类县的效应要略优于生态发展类县。4)森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效率能够通过提高林业二三产业产值、技术应用水平、人力资本等路径缩小县域发展差距。【结论】2001—2020年浙江省山区26县森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效率和县...  相似文献   

18.
【目的】以陕西省3家森林公园(自西向东依次为太白山国家森林公园、太平国家森林公园和王顺山国家森林公园)为例,探讨森林公园游客满意度现状及影响游客满意度评价的关键因素,为森林公园景区发展质量提升提供基础理论借鉴。【方法】在有效性改进基础上,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划分森林公园游客满意度评价等级,并结合IPA分析影响森林公园发展质量的优劣势资源。【结果】3家森林公园游客总体满意度得分为5.076,处于"有点满意"等级;自然环境满意度评价得分最高,处于"非常满意"等级;旅游设施及其质量、旅游信息与通讯满意度评价等级最低,处于"比较不满"等级;旅游消费价格满意度评价等级为"一般";景区服务质量与安全、旅游交通与环卫设施以及旅游吸引物满意度评价等级为"有点满意";IPA分析显示,指标层中的门票价格合理、景区内小交通价格合理、餐饮价格合理、餐饮设施、餐饮质量、住宿质量、外部交通可进入性、景区手机通讯良好、景区无线网络完备、珍稀动植物多样、文化遗存价值高以及紧急救援体系完备位于高重要性-低满意度象限,急需重点改进。【结论】在森林公园景区发展建设中,应重点改进旅游设施及其质量、旅游信息与通讯、旅游消费价格等满意度较低的项目。具体而言,应注重创新旅游吸引物,重点控制景区内小交通价格、餐饮价格,着重改善餐饮设施、旅游通讯设施,提高餐饮质量和住宿质量。  相似文献   

19.
为了扩大森林公园的旅游接待能力、完善服务体系,"十一五"期间加大了全国森林公园的建设资金投入。据统计,"十一五"期间全国森林公园共投入建设资金751.14亿元,其中2010年就投入建设资金224.98亿元,使森林公园的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森林旅游接待能力进一步扩大。  相似文献   

20.
在对梅州市的农户林地经营现状开展分析的基础上,运用问卷调查法获取相关数据,再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对其经营效率进行测算,并深入研究影响林业经营效率的因素,结果表明:(1)样本农户的林地经营效率不高,经营效率均值只有0.442,砂糖桔(Citrus reticulata'Shatangju')、柚(Citrus maxima)、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桉树(Eucalyptus robusta)和松树(Pinus massoniana)树种的经营效率各异,松树和砂糖桔的经营效率相比杉木和柚子而言较低;(2)在影响农户林地经营效率的因素中,林地经营面积、经营树种和资金投入的影响显著,其中林地面积和资金投入与林地经营效率是正向相关,而农户的年龄、受教育程度、林地经营形式、林地块数等因素对林地经营效率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