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开展宁88窄行距机插秧不同机插密度对比试验,结果表明:连作晚稻宁88采用不同密度机插后,分蘖、经济性状和产量表现均不同。25 cm×14 cm处理产量最高,采用窄行距插秧机机插,株距14 cm有利于高产。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确定优质杂交稻川优6203在陕西省南郑县机械插秧的适宜插植密度,优化集成机械插秧高产配套技术,为大面积推广提供科学依据,在南郑县高台镇战斗村二组开展此试验。试验表明:川优6203如插秧时间偏早建议机插株行距30×16cm或30×18cm,如插秧时间偏晚建议机插株行距30×16cm或30×14cm。结合近几年来机插秧生产实际,川优6203最适宜插植密度株行距一般为30×16cm。  相似文献   

3.
该文以常规早籼稻品种浙辐203为供试材料,井关PZ80D-25型高速插秧机为供试插秧机械;试验设定25cm固定行距,株距设置为11cm、12cm、14cm、17cm4个处理水平,试图探索双季早稻毯状秧机插的适宜株行距。结果表明,不同株行距配置不影响生育期表现;不同株行距配置对有效穗数影响显著,11cm、12cm株距处理的有效穗数较14cm、17cm株距处理提高13%以上;株距为11cm、12cm的小株距处理所构建的大群体并未导致结实率和穗粒数的显著降低;11cm、12cm株距设计具有更好的群体结构和产量构成,同时表现出更优的实际产量结果。综合来看,25cm×11cm和25cm×12cm是沿江双季稻北缘地区双季早稻毯状秧机插最佳的株行距配置。  相似文献   

4.
[目的]明确伊犁河谷新稻46号的栽培密度,为提高其产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小区试验研究6个插秧密度水平对新稻46号生育期、分蘖动态、经济性状、抗性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行距相同情况下,株距越大越有利于分蘖的形成。产量在10 500 kg/hm2以上的密度处理有30 cm×10 cm、30 cm×12 cm、25 cm×12 cm和25 cm×14 cm,其中25 cm×12 cm密度处理行距相对较窄,通风相对较差,抗病性较差;30 cm×10 cm、30 cm×12 cm和25 cm×14 cm密度处理水稻的群体结构与个体能得到很好的协调,有利于夺取高产。[结论]机插条件下,伊犁河谷新稻46号适宜的栽培密度(行距×株距)为30 cm×10 cm、30 cm×12 cm和25 cm×14 cm。  相似文献   

5.
以垦稻26为试验品种,采用二因素裂区设计:主处理A为不同施肥水平,设3个水平:A1当地常规水平为CK;A2当地正常施肥水平下氮肥减20%;A3当地正常施肥水平下氮肥减40%。副处理B为株行距不同的4个水平:分别为B1=25cm×10cm、B2=25cm×12cm、B3=30cm×10cm、B4=30cm×12cm。试验结果表明,在当地正常施肥水平下氮肥减20%、行距为B1=25cm×10cm的处理产量最高,也就是说适当减少氮肥用量、加大插秧密度的水稻产量较高。  相似文献   

6.
为探索杂交水稻制种父本机插秧及施肥方式对其群体生长发育的影响,选用华占、蜀恢527和R9311三个父本为材料,设计等行距(20/25 cm×30 cm)和宽窄行距(20/25 cm×40、20 cm)两种6行父本插秧机移栽父本,以等行距(20/25 cm×30 cm)人工移栽作对照,并采用1、2、3次3种施肥方式处理,观察与考查供试父本开花期和穗粒构成。结果表明:机插方式和施肥方式对播始历期影响较小;3个父本采用机插秧能显著提高其群体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和颖花数;采用机插秧并分2次或3次施肥可增加其分蘖数;父本华占采用宽窄行机插秧,并以3次施肥,能够显著增加其单位面积颖花数,父本蜀恢527、R9311机插秧能够显著增加单位面积颖花数,并适宜3次施肥。  相似文献   

7.
试验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以根产量、番木鳖酸含量、龙胆苦苷含量、獐牙菜苦苷含量为指标,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对麻花艽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以期为麻花艽的人工栽培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指导。结果表明,种植株行距为20 cm×20 cm处理的根产量最高,且比最低的5 cm×5 cm处理高84.79%;但株行距为25 cm×25 cm处理的单株丛叶数、根径、主根长度、番木鳖酸含量、龙胆苦苷含量和獐牙菜苦苷含量最高。因此麻花艽在生产中最适宜的种植株行距为20 cm×20 cm~25 cm×25 cm,建议在生产中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8.
为探索稻田养鸭模式下上海市奉贤区最适宜的水稻种植株行距,特进行本试验。结果表明:稻田养鸭模式下,机插秧在行距固定为30 cm的前提下,株距为12 cm的处理虽然水稻苗期生长势一般,但穗期表现较好,产量也最高,每667 m~2产量达679.6 kg;相对来说,株距为16 cm和18 cm的处理有效穗数较少,且由于株距过大,鸭子活动范围增多,加剧了对秧苗的破坏,导致水稻产量较低。因此,奉贤区稻田养鸭模式,机插秧在行距固定在30 cm的前提下,以株距为12 cm较为适宜,既可满足鸭子活动,又可使水稻获得较高产量。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水稻高产栽培合理的株行距配比和栽插密度,选取3个优质粳稻品种进行机插不同株行距对比试验。2年试验结果表明:除常农粳7号25 cm行距的产量比30 cm行距产量略高外,其他品种均是行距30 cm产量较高。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崇明东滩盐碱化土壤上水稻精量穴直播的最适株行距,特以"花优14"为试材,在崇明东滩上实农业园区开展了水稻精量穴直播试验。结果表明,从"花优14"主要农艺性状、干物质重量、穗粒结构及产量等综合指标考虑,"花优14"精量穴直播以株行距为20cm×16cm产量最高,其次是株行距为20cm×14cm,两处理的每667m~2理论产量均在700kg以上。  相似文献   

11.
以水稻品种Y两优2号、博ш优9678为材料,研究了晚稻不同机插密度对杂交水稻机插质量及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水稻不同机插密度对机插质量无影响,与杂交水稻产量密切相关,杂交稻机插密度以行距30cm×株距14cm和行距30cm×株距16cm处理,即667m2机插1.39万株和1.59万株处理单位产量为最高。  相似文献   

12.
淮北地区不同株行距配置对机插水稻生长发育与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行距25 cm机插水稻的栽插质量高于行距30 cm的栽插质量;行距25 cm机插水稻的有效穗数、有效产量显著高于行距30 cm的水稻;但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略有下降;有效穗数在一定范围内是影响机插水稻产量的决定因子,超过一定的范围,有效穗数的增加对产量提高不明显。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机插秧适宜的栽插密度。[方法]12011~2012年以常规粳稻南粳46为试验材料,采用两种不同行距的插秧机进行栽插,研究不同行距对产量的影响。[结果]8行25cm栽插行距比6行30cm栽插行距具有较明显的增产优势,主要表现在密度、基本苗和成穗数增加,对穗型的影响较小,可显著提高单位面积总颖花量,从而提高单产。[结论]该研究可为机插秧的高产栽培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以优质水稻品种"五优稻4号"为试验材料,通过改变株、行距和插秧行向,形成2~4行组的插秧方式,从引入边行效应和改善通风透光环境角度,针对插秧方式与栽培密度对有机水稻栽培产量与稻米品质的影响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产量最高的处理为4行组等株距插秧(60.0 cm+30.0 cm+30.0 cm+30.0 cm)×13.3 cm,比对照30.0 cm×20.0 cm(16.67穴/m~2)增产12.32%。通过提高单位面积插秧穴数,降低单穴分蘖数量,在保证单位面积穗数的前提下,提高主穗比例,有利于提高饱满粒率和稻米品质;2行组(50.0 cm+30.0 cm)×20.0 cm和(50.0 cm+30.0 cm)×13.3 cm(12.50穴/m~2、18.80穴/m~2)由于2行均处于边行位置,籽粒充实度提高,有助于提高稻米品质。  相似文献   

15.
为进一步研究和探索优质水稻。宝农34”在机插秧生产中,不同密度和不同基本苗对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2008年笔者进行了“宝农34”机插秧相同密度、不同穴本数和相同穴本数,不同密度的试验。结果表明,“宝农34”机插秧在行距固定的情况下,株距为12cm、每穴3~4株时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16.
在陇西县进行了白条党参幅宽50 cm白膜覆盖露头栽培模式密度试验。结果表明,种植株行距为5 cm×25 cm条件下,白条党参根长26.9 cm,根直径0.83 cm,一等品率41.56%;折合产量最高,为9 370 kg/hm2。可以得出,在陇西自然生态条件下,党参50 cm地膜露头栽培最佳株行距为5 cm×25 cm。  相似文献   

17.
为给"秋优336"在浦东新区进一步推广种植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对该品种的最佳机插密度进行了研究和探索。结果表明,"秋优336"在浦东地区种植,以机插密度(株行距)为16 cm×30 cm处理的产量最高,可达12 471.15 kg/hm~2。  相似文献   

18.
为解决目前水稻生产上常规稻品种机插秧穗数不足的问题,研究了25cm窄行距插秧机配套农艺技术对茎蘖动态、产量及其它农艺性状指标的影响,以期探索常规稻品种适宜的栽插行株距。结果表明,在相同株距栽插条件下,窄行距(25cm)栽插基本上比对照行距(30cm)增产;在相同行距栽插条件下,适当增大株距虽有利于每穗总粒数、实粒数和千粒重的提高,但穗数不足也不能获得高产。因此,在本试验条件下,以窄行距处理ZH-16(即行距25 cm、株距16 cm)的产量为最高。  相似文献   

19.
该研究就早稻"两优2186"的机插秧密度对其产量的影响进行试验,结果表明,对于早稻"两优2816",其最优的机插秧密度应为30cm×14cm,产量为12576.60kg/hm~2。  相似文献   

20.
水稻不同机插秧密度对其分蘖动态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黄黔生 《农技服务》2013,30(6):558-559
为了探明水稻不同机插秧密度与其分蘖动态和产量的关系,以科优21水稻品种为材料,采用田间试验研究水稻不同机插密度对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机插秧密度为1.71万穴/667 m2(30 cm×13 cm)时,每窝插2~3株的效果最好,其水稻群体的结构最合理,产量最高,为690.5 kg/667 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