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应用PCR方法调查实验大小鼠螺杆菌感染情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聚合酶链反应(PCR)对上海地区实验大鼠、小鼠的螺杆菌携带情况进行调查,并用5种啮齿动物螺杆菌特异性16SrRNA基因引物对螺杆菌属阳性样品进一步鉴定,为我国实验动物微生物等级及监测标准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实验大鼠阳性率为70.3%(71/101),其中清洁级、SPF级分别为69.6%(48/69)和71.9%(23/32);实验小鼠阳性率为35.8%(126/352),其中清洁级、SPF级阳性率分别为51.5%(52/101)和29.5%(74/251)。5种啮齿动物螺杆菌特异性16SrRNA基因引物进一步分析,结果显示在携带螺杆菌的107只小鼠及68只大鼠中,主要携带的是H.rodentium、H.hepaticus和H.bilis 3种。上海地区实验大、小鼠皆存在不同程度的螺杆菌感染,PCR法可用于实验大小鼠螺杆菌感染状况的初步调查和流行病学监测。  相似文献   

2.
为开展肿瘤实验研究建立了裸鼠实验动物室。其净化繁殖室的净化效率达1000级,经微生物检测基本达到SPF条件,已饲养繁殖合格的NC及Swiss两系裸小鼠供实验应用。一年可繁殖纯合子幼鼠约500只。种鼠生长良好,平均每胎产仔分别为10及7.5只,所得纯合子幼鼠约占总仔数一半。纯合子离乳率分别达96%及100%,1~4胎生育力恒定。六个月存活率达100%,最长鼠龄一年以上。已初步建立了人低分化鼻咽癌CNE-2Z裸鼠移植瘤模型,且开展了多种其它人瘤及胚胎组织的移植研究。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小窝蛋白Caveolin-1敲除对C57BL/6小鼠离乳前繁殖性能及体质量的影响〔方法分别对Caveolin-1基因敲除小鼠和同源C57小鼠进行体质量、初产日龄、胎次间隔时间、平均产仔数及离乳存活率的观察及分析、结果C57BL/6小鼠鼠仔平均体质量均高于Caveolin-1基因敲除鼠,在1,7,14 d时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1 d时,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初产日龄、胎次间隔时间及平均产仔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C57BL/6小鼠离乳存活率明显高于基因敲除鼠,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aveolin-1敲除小鼠的体质量下降、繁殖性能下降、  相似文献   

4.
 【目的】利用干酪乳酸菌作为抗原传递系统来刺激机体产生黏膜免疫反应,从而研制有效的黏膜疫苗预防ETEC F41的感染。【方法】重组菌在MRS培养基中进行表达,经SDS-PAGE、Western blot检测目的蛋白的表达,间接免疫荧光分析及流式细胞术检测外源蛋白展示到菌体表面。将重组菌及空质粒菌株分别滴鼻接种SPF级Balb/c小鼠,采集血液样品测定小鼠产生抗F41的特异性IgG,收集小鼠肺部冲洗液、肠道冲洗液、阴道冲洗液及粪便样品测定小鼠产生抗F41的特异性sIgA,并对小鼠进行攻毒保护性试验。【结果】重组干酪乳杆菌pLA-F41/L.casei免疫小鼠能够产生明显的抗F41的sIgA和IgG抗体水平,主动免疫组保护率在85%以上,对照组则全部死亡,被动免疫组新生幼鼠的保护率达80%,对照组保护率仅为5%。【结论】细胞表面锚定ETEC F41菌毛蛋白的重组干酪乳杆菌pLA-F41/L.casei通过滴鼻途径免疫能够有效预防F41型ETEC的感染。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在腹腔镜阑尾切除术(LA)中应用连续硬膜外麻醉的可行性。方法对165例连续硬膜外麻醉下行LA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完成LA 162例,成功率98.2%;中转开腹3例,中转率1.8%;手术时间15~90 min,平均35.0 min。全部患者术后无切口感染、皮下气肿、出血、肠瘘、切口疝等并发症发生,均痊愈出院,平均住院时间(3.0±1.1)d;平均住院费用(4 964.0±452.3)元。结论连续硬膜外麻醉下行腹腔镜阑尾切除术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动物园半散养和圈养肉食目动物寄生虫的感染状况,采用饱和盐水漂浮法和水洗沉淀法对虎、狮、熊、狼等116头肉食动物粪便进行了寄生虫检查。结果显示:寄生虫总感染率为71.55%,半散养的肉食目动物寄生虫的感染率为74%(74/100),圈养的感染率为56.3%(9/16)。半散养的线虫平均感染强度(EPG)为10158,其中EPG值最高的达23 400;吸虫平均感染强度(EPG)为6 008,其中EPG值最高的达33 600;球虫平均感染强度(EPG)为142。圈养的线虫平均感染强度(EPG)为350,其中EPG值最高的达600;球虫平均感染强度(EPG)为120,其中EPG值最高的达600;吸虫的平均感染强度(EPG)为0。  相似文献   

7.
运行中SPF级动物实验室环境指标的监测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清华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5):7872-7873
[目的]观察运行中SPF级大小鼠动物实验室的环境指标,以指导科学试验和设施管理。[方法]在不同季节、不同动物饲养量和不同管理情况下,按国家标准GB14925-2001测试相关环境指标。[结果]运行中SPF级动物实验室的各项指标稳定,全年温度21~24℃,相对湿度40%~67%,换气次数14.4~17.2次/h,空气洁净度6000~12000级,梯度压差19.8~31.6Pa,噪声37.2~45.0dB,菌落数1.0~2.1个/皿,氨浓度3.2~4.5mg/m^3。[结论]不同季节大气尘浓度的变化对SPF级动物实验室的环境指标无影响,严格管理可保持动态动物实验室的洁净度。  相似文献   

8.
为比较酸奶中分离的短乳杆菌和鼠李糖乳杆菌对消化道肿瘤的潜在抑制效果,在肿瘤模型建立前2周给小鼠分别灌胃2株乳酸菌(2×108cfu),此后建立鼠结肠癌模型以比较2株乳酸菌对其是否具有抑制作用。通过给小鼠皮下注射CT26.WT细胞获得皮下增生物,经病理组织学检测为肿瘤后,通过腹部手术移植皮下瘤块至肠道表面,进而建立鼠结肠癌肿瘤模型。模型建立后通过腹部B超扫描监测肿瘤体积,并于模型建立2周后处死小鼠、分离肿瘤称重,计算抑瘤率。结果表明:皮下注射CT26.WT可以诱导获得皮下肿瘤,腹部手术、OB胶黏附瘤块建立了鼠结肠癌皮下移植瘤模型,荷瘤率为100%,术后存活率为96%以上。模型建立7 d后,腹部B超扫描检测结果表明,灌胃短乳杆菌组荷瘤鼠肿瘤的体积显著低于PBS组(P0.05),而鼠李糖乳杆菌灌胃组荷瘤鼠肿瘤体积也有下降趋势,但与PBS组相比差异不显著。分离荷瘤鼠肿瘤组织,灌胃2株乳酸菌组小鼠肿瘤重均有所下降,且短乳杆菌组更为明显,短乳杆菌抑瘤率为36.47%,鼠李糖乳杆菌抑瘤率为21.68%。构建了鼠结肠癌原位移植瘤模型,且短乳杆菌对鼠结肠癌具有较好的抑制效果,优于鼠李糖乳杆菌。  相似文献   

9.
采用吐温-80、甘油、大豆油、水、头孢噻呋、二甲基亚砜制备出性能稳定的头孢噻呋纳米乳(ceftiofur nanoemulsion,CNE),经检测,该制剂为水包油型,平均粒径为60.54 nm。为研究CNE在牛乳中的分布情况,将CNE与头孢噻呋钠(ceftiofur sodium,CS)分别加到含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或大肠埃希菌(Escherichia coli)的牛乳中,37℃培养12 h后,对牛乳上、中、下层进行菌落计数。结果发现,含CNE的牛乳从上层到下层细菌数量依次递增,而含CS的牛乳从上层到下层细菌数量依次递减。提示CNE在牛乳中趋向于分布在上层使细菌数量减少,而CS趋向于分布在下层使细菌数量减少。为进一步探究CNE对细菌感染的治疗效果,对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小鼠注射剂量分别为19.1、38.2、57.3μmol/kg的CNE与CS。结果显示,经CS治疗的小鼠存活率分别为40%、50%和70%,而经CNE治疗的小鼠存活率分别为40%、70%和80%。本研究结果对临床上采用CNE治疗细菌感染性疾病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猪螺杆菌 (Helicobacter suis, H. suis),革兰氏阴性菌,具有典型螺旋状外形,菌体末端因有平均4—10个鞭毛而具有高度的活动性。猪螺杆菌是一种重要人畜共患病病原, 近些年才被比利时科学家分离并成功体外培养。猪螺杆菌不同于主要感染人的幽门螺旋杆菌,猪螺杆菌主要感染大部分的猪,处于屠宰年龄的猪的感染率约在60%—95%。猪螺杆菌感染主要导致猪发生胃炎,胃部不适和降低猪的体重增加率。更重要的是,猪螺杆菌也感染部分人,造成患者发生各种胃部不适、胃病甚至胃癌(如粘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猪螺杆菌感染后虽然引发了机体强烈的先天免疫和适应性免疫应答,但是该菌进化了数种毒力因子用来逃避免疫系统的监控,最终可以持续地定植在宿主胃内,破坏胃上皮细胞稳态,引发慢性炎症,甚至胃癌。目前科学家对于猪螺杆菌的传播途径还不是很清楚,猪肉和相关制品,唾液,粪便可能是造成细菌传播的途径。猪、小鼠和蒙古沙鼠是目前常用的研究猪螺杆菌致病机理的动物模型。虽然猪螺杆菌对猪的健康、生产性能和动物福利乃至人的健康有重要影响,但是由于猪螺杆菌分离培养比较困难,细菌体外培养需要微需氧环境(85%N2,10%CO2和5%O2),国内对猪螺杆菌研究相对较少,一般主要涉及细菌的检测方面。目前,关于猪螺杆菌致病机理的资料比较少。通过分析猪螺杆菌基因组结合已知发现,大家推测该菌可能通过以下几个机制来干扰或逃避宿主防御应答:鞭毛的高度运动性和对酸的中和能力、对胃上皮细胞的较高黏附性、对氧化应激压力的解毒能力、诱导细胞死亡和免疫调节等。鉴于此,本文作者结合多年猪螺杆菌研究经历以及文献资料从猪螺杆菌的研究历史、细菌的基本特征和培养条件、流行现状、致病机理和国内外研究现状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综述,旨在提高国内对猪螺杆菌及其致病性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也为猪螺杆菌未来的研究和防控提供重要的参考和指导。  相似文献   

11.
饵料和盐度对罗氏沼虾幼虾生长和存活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不同饵料(5种饵料)和不同盐度(9个盐度梯度)对罗氏沼虾生长和存活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饵料和盐度对罗氏沼虾幼虾的生长和存活率均有显著的影响(P0.05)。投喂卤虫无节幼体组和鱼肉组的幼虾各项生长参数都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其中,卤虫无节幼体对幼虾生长和存活的效应尤为突出,体长增长率、体质量增长率和存活率分别达(108.00±6.928)%,(445.45±74.828)%和92.67%。在盐度为5的养殖环境中,罗氏沼虾幼虾终末体长和终末体质量最大,分别达(1.29±0.025)cm和(0.090±0.003)g。但在盐度为0~25的养殖环境中,罗氏沼虾幼虾的体长生长指标的差异不显著(P0.05),说明罗氏沼虾幼虾对盐度的适应范围较广。当盐度超过35时,罗氏沼虾幼虾的生长会变慢,成活率也会下降,与其他组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异(P0.05)。  相似文献   

12.
外来物种互花米草在上海崇明东滩存在互花米草一光滩(S—M)和互花米草一海三棱蔗草一光滩(S—S—M)两种扩散前沿。通过设置固定样带和定位监测,对互花米草实生苗在不同前沿的扩散格局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互花米草实生苗5月开始在前沿扩散并定居,在S—M前沿定居的密度和距离显著高于S—S—M前沿;定居后的实生苗存活率较高,在S—M前沿实生苗存活率为80.6%-86.7%,S—S—M前沿则为80.0%~84.0%,两者间无显著差异;实生苗能快速分蘖形成扩散斑块,其分蘖数分别为(30±4)~(40±5)彬年(S—M前沿)和(34±6)-(37±11)彬年(S—S—M前沿)。经过1个生长季,互花米草在S—M前沿向光滩扩散距离达(23.4±3.2)m,而在S—S—M前沿仅形成零星斑块,扩散效率显著低于S—M前沿。S—S—M前沿的本地种海三棱蔗草对互花米草实生苗扩散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3.
选择长白猪、杜洛克猪和可乐猪3个猪品种为父本,以大约克猪纯繁(大约克×大约克)和杜洛克猪纯繁(杜洛克×杜洛克)组为对照,研究大约克母猪繁殖性能的变化。结果表明:可乐猪为父本时,大约克母猪的妊娠期缩短了2d,仔猪的有效乳头数略有下降,但产活仔数(11.0±1.41)头/窝、断奶仔猪数(9.7±1.45)头/窝、断奶育成率(94.41±2.826)%均为最高(P〈0.05),死胎数(O.3±0.25)头/窝和死胎率(3.25±3.250)%显著低于其他试验组(P〈0.05),总产仔数最高(11.3±1.81)头/窝,说明有良好适应性的可乐猪为父本可明显提高后代的成活率;从窝重上采看,可×大杂交组的初生窝重(14.850±2.4432)ks/窝、20日龄窝重(45.700±12.3641)ks/窝、断奶窝重(67.500±9.5657)kg/窝均高于其他试验组。相关性分析显示,死胎数影响仔猪的初生窝重、20日龄窝重及断奶窝重。这些结果说明以可乐猪为父本,可明显改善大约克猪的繁殖力,值得在毕节地区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韩世忠  郑雄  马红亮  高人 《安徽农业科学》2013,(25):10319-10322,10355
[目的]研究8种亚热带常见园林树种叶片N、P、K内吸收率及其季节变化.[方法]分别采用扩散法、钼锑抗比色法和火焰光度计法对采集叶片N、P、K含量进行测定.[结果]各树种成熟叶养分含量都高于新鲜凋落叶,且大部分呈显著性差异,N、P、K的内吸收率(平均值±标准差)分别为(9.11±3.89)%~ (68.42±2.44)%、(9.94±5.31)%~(60.54±13.74)%和(24.66±12.14)% ~ (77.15±5.21)%.N和K的内吸收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N和P以及P和K之间差异并不显著;N和P的内吸收率春季低于秋季,K的内吸收率春季高于秋季;常绿树种和落叶树种的养分内吸收率无显著差异;固氮树种(羊蹄甲和黄槐)与非固氮树种的N内吸收率也未出现显著差异.[结论]植物叶片在凋落前发生内吸收作用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季节变化只是影响植物叶片养分内吸收的主要因素之一,不同的生活型并没有显著影响植物的内吸收率,固氮作用对植物在N养分供给上作用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灵武长枣(Zizyphus jujuba Mill.cv.‘Lingwuchangzao’)生殖成功基础.[方法]以灵武长枣为试材,对其花粉活力、花粉量、花粉贮藏方法、柱头可授性进行系统研究.[结果]灵武长枣单花花瓣展平期花粉发芽率最高,达到54.1%.花粉发芽率和花粉量最高时期出现在灵武长枣盛花期即6月中下旬.-20和4℃干燥贮藏极显著地好于室温干燥贮藏;-20℃干燥贮藏条件下,贮藏6、11d的花粉发芽率分别是鲜花粉的30.9%、60.2%.灵武长枣柱头可授性最高时间出现在花瓣展平至雄蕊展平期.[结论]该研究可为枣的杂交育种及丰产栽培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王俊  曹英伟  李良玉  魏文燕  张小丽  陈霞  杨马  唐洪 《安徽农业科学》2014,(34):12119-12120,12152
[目的]进一步丰富细鳞鱼养殖生物学内容,为其规模化养殖提供基础.[方法]在水温9.2 ~15.2℃水温条件下,采用3种不同的驯化方式驯养体重(0.055±0.003)g的细鳞鱼鱼苗60d,研究不同开口饵料和驯化方法对细鳞鱼仔、稚鱼生长和存活的影响,确定最适开口饵料和最优驯化方案.[结果]经过60d投喂,C组细鳞鱼体重的特定生长率为5.21%/d,明显大于A组和B组;A、B、C组细鳞鱼的死亡率分别为32.37%、32.27%和37.47%,差异不显著(P>0.05);A、B、C组细鳞鱼体重的变异系数分别为16.8%、20.3%和12.9%.[结论]水蚤是细鳞鱼较为理想的开口饵料,但在细鳞鱼规模化养殖中以粉料开口,采用粉料和颗粒饲料投喂(C组)是更为合理的驯化方式.  相似文献   

17.
马建玲 《安徽农业科学》2014,(14):4371-4373
[目的]了解奶牛子宫内膜炎的病原菌感染情况与耐药现状.[方法]随机采集库尔勒地区某牛场患子宫内膜炎奶牛的子宫黏液20份,进行实验室细菌学的分离、生化鉴定及药敏试验.[结果]共分离出89株菌,其中链球菌45株,占50.56%;葡萄球菌24株,占26.97%;大肠杆菌13株,占14.60%;蜡样芽胞杆菌7株,占7.87%.分离出的单一菌株的检出率为80% (16/20).引起该地区奶牛子宫内膜炎的主要病原菌是链球菌、葡萄球菌.对链球菌、葡萄球菌、大肠杆菌、蜡样芽胞杆菌这4种菌抑菌效果最好的药物依次分别为奥复星、氟苯尼考、甲氧苄啶、氟苯尼考.[结论]该研究可为指导子宫内膜炎的临床用药和预防提供理论依据与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8.
荔亮  杨波 《安徽农业科学》2014,(6):1779-1781
[目的]为有效预防雪茄原料发酵用生物添加剂的安全风险,确保产品质量安全。[方法]采用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体系的研究方法,对在生物添加剂生产加工过程中可能造成的潜在危害进行了物理、化学、生物的分析。[结果]确定了4个关键控制点(CCP)及其关键限值(CL):CCP2原辅材料检验(CL≤国家标准规定的限量标准)、CCP1菌种保藏(CL基因序列同源性≥90%)、CCP1包装标识(CL合格率=100%)、CCP1废弃物(CL温度121~125℃、压力0.103~0.168 MPa、时间0.5~1.0 h),并建立了监控程序、纠偏措施。[结论]在烟用生物添加剂生产加工中建立HACCP体系,能够将整个生产环节的危害因素降到最低限度。  相似文献   

19.
利用采自越南海域的杂色鲍(Haliotis diversicolor)野生群体(Y)及取自湛江海域的九孔鲍(H diversi-color supertexta)养殖群体(z)进行群体间的杂交和群体内自繁,并对子一代F,的育苗及工厂化养殖效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各交配组合F,代的受精率、孵化率及幼体附着率均无显著差异(P〉0.05);稚鲍培育期及工厂化养殖过程中,正交与反交组合F。代的壳长和成活率均显著大于自交组合组(P〈0.05);受精360d后,正、反交组合野生鲍自繁(YY)及养殖鲍自繁(zz)F,代的壳长分别为(51.6±6.8)mm,(49.9±6.7)mm,(44.3±5.4)mm,(41.7±4.6)mm,成活率分别为(87.8±5.0)%,(89.2±4.4)%,(54.5±2.8)%,(73.1±2.4)%;野生鲍自繁(YY)F,代的壳长显著大于养殖鲍自繁(ZZ)组(P〈0.05),但成活率显著低于养殖鲍自繁(ZZ)组。杂交组合所显示出的良好的杂种优势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表明,群体间的杂交将可能是养殖杂色鲍遗传改良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0.
中国蛤蜊人工育苗技术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2008年4—10月在庄河海洋贝类养殖场对中国蛤蜊Mactra chinenzis的人工育苗技术进行了研究,至10月份成功培育出壳长为(9.124-1.13)mm的稚贝共计64030粒。结果表明:在海区采集的中国蛤蜊亲贝的雌雄比例为1.02:1,产卵量为74.1万粒/个;在温度为23~24℃、盐度为24—26、pH为8.02的条件下,受精卵经过23.5h发育为D形幼虫;中国蛤蜊的卵径、D形幼虫、足面盘幼虫的大小分别为(54.4±1.64)、(70.91±3.75)、(216.5±12.48)μm,变态规格、出现单水管、双水管的稚贝大小分别为(240.42±6.56)、(248.22±14.14)、(1175±72.31) μm。浮游期间(0~10日龄),水温为22.7~23.4℃,幼虫生长速度为(11.16±0.45)μm/d,存活率为(92.80±2.34)%;变态期间(10~1513龄),水温为22.4—24.2℃,幼虫生长速度为(10.91±0.54)μm/d,变态率为(73.16±8.32)%,变态过程持续5~6d。稚贝期间(15—40日龄),水温为24.2~27.0℃,双水管稚贝的生长速度明显快于单水管稚贝,但存活率明显下降。单水管稚贝的生长速度为(73.98±9.05)μm/d,存活率为(73.6±6.58)%;双水管稚贝的生长速度为(87.95.±8.34)μm/d,由于水温过高(〉30.0℃),存活率仅为(13.78±3.65)%。幼贝期间(40—100日龄),其生长速度为(111.24±13.08)μm/d,存活率为(62.75±5.3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