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甘肃发展旱地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的主要模式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本文阐述了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的基本技术原理与优势,分析了当前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应用模式的不足;并根据甘肃旱作农业不同的生态区域类型,提出了发展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的适宜种植模式和覆膜模式,以期为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的发展应用提供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2.
在甘肃推广玉米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技术的必要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技术是旱作农业的一项创造性发明,通过近几年的试验示范,经济效益非常显著,从甘肃农业的现状,推广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的可行性和现实条件等方面探讨了推广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技术的必要性,指出推广玉米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技术在甘肃农业发展中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随着玉米全膜双垄沟播种植技术的大面积推广,为提高单产,挖掘增产潜力,创新旱作农业技术,探索适宜陇西的玉米全膜双垄沟播最佳模式。通过试验研究,初步分析了陇西玉米全膜双垄沟播在旱作农业区的种植模式和种植技术,为区域全膜玉米推广应用总结出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提供了详实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由甘肃省广大农业科技人员独创的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在国内率先闯出一条变被动抗旱为主动抗旱,变传统技术为现代技术的旱作农业新路子。2009年8月份,农业部在甘肃召开北方旱作农业现场会,相关专家认为,我国是一个干旱缺水的国家,在北方旱区大力推广全膜双垄沟播技术。  相似文献   

5.
内蒙古西部地区推广玉米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技术的必要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玉米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技术是在玉米常规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基础上的延伸和突破,是旱作农业的一项创造性发明,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技术不仅大幅度提高了降水利用率和作物种植效益,而且实现了旱作农业由被动抗旱向主动抗旱的转变。文章从内蒙古西部地区旱作农业的现状出发,对推广玉米全膜双垄沟播的可行性和现实条件等进行了深入探讨,指出推广玉米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技术在内蒙古西部旱作农业发展中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大面积推广,给我区玉米生产带来良好机遇,增产幅度在30%左右。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的大面积推广,实现了旱作农业的可控性和稳定性,使我区农业走上良性发展之路,笔者通过实践总结出了全膜玉米七字歌,供旱作农业区参考。  相似文献   

7.
全膜覆盖双垄沟播种植技术是甘肃省农业科技人员和广大人民群众在实践中探索创造的集膜面集雨、覆盖抑蒸、垄沟种植为一体的旱作农业新技术。在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方面,全膜双垄沟播玉米发挥了重要作用,已成为永靖县农业发展的支柱产业。  相似文献   

8.
西吉县旱地马铃薯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旱作节水农业项目的强力实施,尤其是以秋覆膜的全膜双垄沟播为主的地膜覆盖技术的大力应用,西吉县马铃薯种植区域进一步扩大。根据本县农业生产和旱作节水农业的发展要求,总结提出旱地马铃薯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技术,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9.
文霞  刘二银 《甘肃农业》2008,(5):F0003-F0003
全膜双垄沟播是我省旱作农业的一项主推技术,实践证明,该技术在我省具有非常明显的抗旱增收效果。 今年,陇南市文县被省政府列为旱作农业项目(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推广)县之一,下达全膜双垄沟播种任务1333公顷,其中玉米1266公顷,马铃薯67公顷。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成为甘肃省旱作区农业增产的主要科技支撑,甘肃省各级农业科技工作者利用该技术因地制宜,结合工作实际,通过试验对比,总结出适合当地种植的品种。作者利用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在白银市平川区通过相关品种的对比试验,总结出适合当地旱作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的主栽种植品种,为确保当地粮食增产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1.
2010--2012年连续3年开展了旱地玉米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条件下水分效益和品比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泾源县大面积推广全膜双垄沟播旱作节水技术具有明显的增加地温、提高土壤含水量和降水利用率等作用。筛选出泾源县北部温暖区主推玉米新品种长城706,适当搭配登海3672;中部湿润区推广长城706,搭配超玉1号;北部干旱区主推品种垦玉10号,适当搭配金穗10号的品种布局。该研究为旱作节水农业稳步发展提供了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12.
旱地玉米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增产效果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不同旱作区玉米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的增产效果.结果表明,不同覆膜方式增产幅度以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极其显著地高于半膜双垄沟播技术、半膜双垄沟播明显高于半膜平铺穴播,不同覆膜时间增产幅度以秋季覆膜处理最高、顶凌覆膜次之、播前覆膜最低;全膜双垄沟播玉米增产幅度明显表现为:半干旱偏旱区>半干旱区>半湿润偏旱区.三个旱作区秋季全膜双垄春季沟播玉米较对照播前半膜平铺穴播(下同)增产率分别为48.1%、39.6%和34.3%,顶凌全膜双垄春季沟播玉米较对照增产率分别为40.6%、35.0%和31.7%,播前全膜双垄沟播玉米较对照增产率分别为35.0%、30.3%和28.0%;全膜双垄沟播玉米增产量则表现为:半湿润偏早区明显高于半干旱区,半干旱区又明显高于半干旱偏旱区,特别是年降雨600mm的旱作区秋季、顶凌全膜双垄春季沟播玉米产量分别达到12375.0kg/hm~2、12192.0kg/hm~2,达到了旱作玉米超高产.  相似文献   

13.
研究作物生长特性、灌浆特征及水分利用效率,以期为宁南旱区谷子和糜子微膜覆盖穴播高效种植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建立了5种覆膜穴播模式,包括渗水微膜、普通微膜、降解微膜、垄上覆膜+沟内穴播、不覆膜穴播(CK).采用田区定位试验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开展试验.不同覆膜穴播模式的增产效果排序为:渗水微膜覆盖>普通微膜覆盖>垄上覆...  相似文献   

14.
旱地籽瓜降水高效利用覆膜模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分析比较了旱地籽瓜不同覆膜模式的水分利用机理。结果表明,全膜覆盖垄上沟播技术特别是秋季全膜覆盖垄上沟播和顶凌全膜覆盖垄上沟播,能显著增加播前和籽瓜生长前期土壤水分含量。籽瓜播前至伸蔓期,秋季全膜垄上沟播、顶凌全膜垄上沟播、播前全膜垄上沟播0~20 cm土壤含水量较对照播前半膜平铺分别提高4.1~5.4、3.1~4.4和0~2.8个百分点;1 m土壤贮水量较播前半膜平铺分别增加40.0~50.8、30.2~40.1和0~26.3 mm。全膜覆盖垄上沟播技术特别是秋季全膜覆盖垄上沟播技术和顶凌全膜覆盖垄上沟播技术,大幅度提高了农田降水利用率和籽瓜水分利用效率,秋季全膜垄上沟播、顶凌全膜垄上沟播和播前全膜垄上沟播降水利用率分别较播前半膜平铺提高18.9、14.2和6.2个百分点,籽瓜水分利用效率分别较播前半膜平铺增加2.51、1.66和1.42 kg/(mm.hm2),在旱地籽瓜农田降水高效利用方面取得了明显突破。与全膜双垄沟播、全膜平铺穴播、半膜平铺穴播相比,全膜覆盖垄上沟播技术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5.
针对阴山北麓旱作区雨水蓄积利用效率低的问题,探讨本地区主要种植方式对降水的蓄积效应及降水后土壤水分变化动态。本研究采用模拟降水试验方法,对降水后农田土层水分含量的变化情况进行监测和分析,结果表明:1)在4mm降水下,粘壤土不同处理土壤贮水量显著高于对照;在12mm降水下,沙壤土不同处理土壤贮水量显著高于对照。不同降雨量粘壤土和沙壤土贮水量增量表现一致,大小顺序均为垄作全膜垄作半膜平作全膜平作半膜平作(CK)。以8mm降水为例,粘壤土各处理中,垄作全膜处理下土壤贮水增量为6.5mm,是对照的1.76倍,沙壤土各处理中,垄作全膜种植方式贮水增量是对照的3.2倍。2)垄作全膜能够将12mm以上降水蓄积在粘壤土表层,使该层土壤水分变化较小,土壤含水量基本维持在15.0%~16.5%,沙壤土蓄积雨水效果较差。3)在降水后5d内,粘壤土土壤水分变化为0~20cm土壤含水量呈降低趋势,降水后第3天该土层土壤含水量下降变缓,20~30cm土壤含水量先增加后降低,在降水后第3天达到最高,30~50cm土壤含水量均呈增加趋势;沙壤土土壤水分变化为0~30cm土壤含水量下降趋势较明显,30~50cm土壤含水量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因此,在本地区生产条件下,垄作全膜不仅具有良好的集雨效果,而且能够将积蓄雨水主要分布于土壤表层30~50cm,从而对有限的降水资源进行再分配,提高作物的水分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6.
为适应中国西北玉米全膜双垄沟播农艺技术要求,解决传统膜上播种机具作业所存在的挑膜、撕膜、穴孔错位等问题,研制了全膜双垄沟自走直插式玉米精量穴播机,为高性能膜上直插播种农机装备的开发奠定理论基础。依据直插播种作业原理,对样机结构组成、传动方案及关键作业部件进行分析;借助Step函数建立运动算例,对影响样机直插播种性能的盘形凸轮轮廓及所对应播种轨迹作分析研究,并进行田间播种试验。完成样机运动放大机构、直插成穴播种装置设计,获得盘形凸轮最大尺寸为182.719 mm,最小曲率半径为53.057 mm及相应Step控制函数;样机播种作业后穴孔错位率达0.43%,地膜采光面机械破损程度为45.5 mm·m-2。自走直插式玉米精量穴播机播种运动轨迹合理,直插成穴装置位于播种段与出土段的水平分速为零,能够实现对全膜双垄沟覆膜种床的自适应低损伤播种,符合膜上播种作业质量评价技术规范要求。  相似文献   

17.
采用全覆膜、半覆膜等不同地膜覆盖技术,在内蒙古河套灌区盐碱地向日葵上进行了抑制盐分、提高出苗率和产量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在耕层土壤全盐含量3.5-6.0g/kg的中重度盐碱地上,全覆膜比不覆膜的耕层脱盐率提高44.1%,比传统半覆膜的脱盐率提高14.2百分点;同时比不覆膜和传统半覆膜的向日葵出苗率分别提高45.6百分点和17.7百分点,向日葵产量分别提高183.5%和67.0%,是一项进一步提高盐碱地利用率与作物增产率的有效技术。  相似文献   

18.
旱地玉米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的水分高效利用机理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旱地玉米全膜双垄沟播技术不同覆膜模式的水分高效利用机理。结果表明,玉米播前至拔节期,秋季全膜双垄、顶凌全膜双垄和播前全膜双垄0-20cm土壤含水量较传统播前半膜平铺分别提高5.5-5.8%、4.5-4.7%和0-3.2%,1m土壤贮水量较播前半膜平铺分别增加48.4-51.7mm、36.4-38.8mm和0-25.6mm,正是由于秋季全膜双垄和顶凌全膜双垄前期较高的土壤含水量,从而有效解决了玉米4-5月份因春旱无法播种、出苗的瓶颈。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大幅度提高了农田降水利用率和玉米水分利用效率,使降水利用率最高达到76.8%、平均达到70.2%,使玉米水分利用效率最高达到37.25kg/mm·hm2、平均达到32.10kg/mm·hm2,在旱作农田降水高效利用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平均增产率为42.6%、平均增产量为2699.6kg/hm2。其中,秋季全膜双垄、顶凌全膜双垄和播前全膜双垄平均增产率分别为48.2%、45.0%、34.5%,平均增产量分别为3057.8kg/hm2、2852.9kg/hm2、2187.9kg/hm2。  相似文献   

19.
华北农牧交错区饲用玉米覆膜和施氮的效应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目的】针对华北农牧交错区饲草量少质差的现实问题,研究了生物产量较高的饲用玉米覆膜和施氮的效应,以生产高产优质节水饲草。【方法】采用田间试验与室内样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结果】覆膜使饲用玉米干物质增产23.8%,且显著地促进了玉米对氮素的吸收,提高了氮素的表观利用率与产投比,植株粗蛋白的含量增加,有效地改善了其营养品质;覆膜改变了玉米田的耗水时序规律,水分利用效率提高了10%以上。施氮实现了饲用玉米的生物产量与营养品质协同增长,且营养成分的增幅(含量和产量)成倍于生物产量的增幅,施氮在提高饲用玉米生物产量36.1%~39.5%的情况下,植株中粗蛋白、粗脂肪的含量分别提高了109%和145%,产量提高了160%和210%;裸地施氮量约200 kg•ha-1、膜地不超过300 kg•ha-1是兼顾玉米高产优质和土壤速效氮平衡的施用量。【结论】饲用玉米覆膜和施氮是华北农牧交错区发展高产优质节水饲草,缓解草畜矛盾,促进区域生态恢复和经济发展的有效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20.
旱地籽瓜全膜覆盖垄上沟播技术土壤温度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旱地籽瓜不同覆膜模式的土壤温度效应,结果表明,与其他覆膜模式相比,全膜覆盖垄上沟播技术特别是秋季和顶凌全膜覆盖垄上沟播技术能显著增加籽瓜生育前期土壤温度。籽瓜播种前至开花期,秋季全膜垄上沟播、顶凌全膜垄上沟播和播前全膜垄上沟播较播前半膜平铺0~20cm土壤平均温度分别增加2.8~5.4、2.4~4.5和0~2.7℃。全膜覆盖垄上沟播技术特别是秋季和顶凌全膜覆盖垄上沟播技术能显著增加籽瓜生育期总积温和平均积温,为籽瓜的增产和扩大种植区域创造了温度条件。秋季全膜垄上沟播、顶凌全膜垄上沟播和播前全膜垄上沟播籽瓜生育期总积温分别较播前半膜平铺增加527.1、454.1和258.0℃,平均积温分别较播前半膜平铺增加4.2、3.6、和2.0℃。与全膜平铺穴播和半膜平铺穴播相比,全膜覆盖垄上沟播籽瓜栽培技术具有显著的增产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