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2 毫秒
1.
基于AEZ模型我国农作制区划的玉米产量潜力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和国际应用系统分析研究所(IIASA)基于中国1961 ̄1997的统计资料(经多方校正)共同开发的AEZ模型,运用GIS平台计算了中国41个农作制亚区的玉米生产潜力,并指出了单产最高潜力分布区域。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玉米的最高产量潜力大约是目前产量的2.5倍,这对我国玉米高产育种及栽培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2.
不同稻草覆盖量和栽培方式对广西冬作马铃薯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9~2010和2010~2011冬季生长季节,布置田间试验研究不同稻草覆盖和栽培方式对冬作马铃薯产量和产量构成的影响。在2009~2010年度,试验设置不同肥料用量,不同种植密度及不同稻草覆盖量3个影响因子。结果表明,种植密度为90 000株/hm(2D2)时,无论是商品薯还是非商品薯的产量均较高;而在施肥量较高的处理中(F2,1.2 t/hm2复合肥),商品薯的产量增加,非商品薯产量显著下降。在稻草覆盖处理M0.5(0.5 kg/m)2和M1(1.0 kg/m)2中,马铃薯的产量和产量构成没有显著差别。D2F2M0.5处理的产量最高,为15.0 t/hm2,其中商品薯的产量为13.0 t/hm2。在2010~2011年度,进一步研究了不同耕作方法(箱式耕作和垄式耕作)及不同稻草覆盖量(5个水平)对马铃薯产量和产量构成的影响。与垄式耕作方式相比,箱式耕作节约了一半的工作强度,但产量并没有下降。结果显示,当覆盖量为0.25 kg/m2时,获得的产量最高,为25.3 t/hm2。但是,非商品薯的产量和绿薯率均随着稻草覆盖量的减少而增加。在中国,每公顷的稻草产量约为5 000 kg。因此,考虑到实际条件的限制,在广西冬作区,选用箱式耕作的同时覆盖0.5 kg/m2的稻草是最为经济和高效的栽培方式。  相似文献   

3.
中国马铃薯种植业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马铃薯》2021,(1):81-96
通过对近20年(1999~2018年)中国马铃薯种植情况的相关数据进行统计整理,分析了4个生态区域播种面积、总产和单产变化情况及中国马铃薯种植业在国际中的地位。2017年中国马铃薯播种面积占全球的29.88%,总产占25.26%,单产为世界平均水平的85.50%。中国马铃薯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在亚洲占比,多数年份在50%~60%浮动,占世界的比例逐年上升,从1961年的不足10%,增加到2017年的30%和25%。单产水平波动中上升,与亚洲和世界差距缩小。在中国,马铃薯占粮食产量和农作物总播种面积比例常年保持在3%左右,占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比重则在4%~5%浮动。西南混作区和北方一作区为中国马铃薯重要产区,播种面积接近全国的90%,总产量接近全国产量的85%,播种面积上西南混作区高于北方一作区,总产数据2个区域间差异不大。单产方面,中原二作区最高,其他3个区域水平相当。现今,中国马铃薯种植业存在单产水平低、种植比例小和区域分布不均等问题。未来中国马铃薯播种面积和总产量会继续占据世界领先地位,所占比例仍有较大增长潜力。品质提升将成为马铃薯产业未来第一要素,单产受其影响,增长速度将会减缓。  相似文献   

4.
《中国马铃薯》2016,(3):144-148
微垄覆膜侧播是一项旱作马铃薯集雨栽培技术,为了确定该栽培模式在内蒙古阴山地区的适宜种植密度,充分挖掘其集雨增产潜力,以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 L.)‘克新1号’为材料,通过设置不同种植密度,比较了微垄覆膜侧播种植模式下不同群体对马铃薯叶面积指数(LAI)、干物质积累和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结果表明,在52 500株/hm2的群体条件下,从块茎形成期到淀粉积累期群体LAI最大,植株干物质积累与块茎产量最高,水分利用效率达114 kg/mm·hm2。进一步根据密度与产量的回归方程推算,在内蒙古阴山丘陵区,微垄覆膜侧播种植模式下马铃薯最适群体密度为55 476株/hm2。  相似文献   

5.
采用正交设计的原理和方法,对高淀粉马铃薯新品种鄂马铃薯5号设计了不同的种植密度、不同底肥种类(有机肥、复合肥)及不同施用量的高产栽培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密度间差异极显著,以667m2种植4400株产量最高,平均产量3043kg;有机肥不同施用量间差异不显著,以667m2施用量2000kg产量最高,平均产量2854kg;复合肥不同施用量间差异显著,以667m2施用50kg产量最高,平均产量2904kg。经综合评价,高淀粉马铃薯新品种鄂马铃薯5号高产栽培密度以667m2种植4400株、施用有机肥1000kg、复合肥50kg组合趋于合理。  相似文献   

6.
通过精制有机肥在马铃薯上的肥效试验,研究其对马铃薯鲜薯产量的影响,为该肥料在马铃薯生产上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试验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结果表明:精制有机肥对马铃薯有明显的增产效果,就增产(产量和纯产值)幅度来说,以处理4施精制有机肥80 kg/667 m2最高,就投产比来说,以处理3施精制有机肥60 kg/667 m2最佳(投产比为1:3.46)。  相似文献   

7.
以‘荷兰15’为供试马铃薯品种,试验采用L9(34)正交设计,设氮肥(N)、磷肥(P2O5)、钾肥(K2O)3个因素,每个因素设3个水平,以常规施肥为对照,通过对产量、商品薯率和干物质含量的分析,得出马铃薯获得目标产量时的最少肥料用量。结果表明,马铃薯产量最高的处理为减肥处理7,具体施肥量为尿素21 kg/667m~2,重过磷酸钙22 kg/667m~2,硫酸钾98 kg/667m~2,该组合处理下马铃薯产量是3 490 kg/667m~2,比对照减产1.22%,但化肥用量比对照减少34.7%,商品薯率达到96.7%,高于对照处理,达到提质增效的目的。处理7的马铃薯干物质含量最高,达到17.23%。通过L9(34)正交试验分析得出,马铃薯获得目标产量时施肥水平的最优组合为尿素56 kg/667m~2,重过磷酸钙22 kg/667m~2,硫酸钾98 kg/667m~2。  相似文献   

8.
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园艺系名誉教授Kunkel 博士,在华盛顿州进行了高产马铃薯的研究。他发现获得优质马铃薯的最高产量取决于至少18个直接或间接的因素,而不是单独某种因素的影响。产量潜在的因素(7个):无霜期、气温、土壤温度、光强度、日照长度、湿度、风。修饰因素(11个):水分、虫害、病害、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沼肥、圈肥和化肥等几种肥料对马铃薯产量构成因素与经济现状的影响程度,探索沼肥对有机肥和化肥的替代关系,特进行了沼肥与有机肥和化肥在马铃薯生产中的配合施用试验。结果表明,施用沼肥和配合施用肥料的处理大薯率占64.9%~83.2%,比对照增加1.9%~20.2%,处理12的大薯率最多(83.2%);处理3的产量最高(49.49 t·hm~(-2)),说明,圈肥在马铃薯生产中的作用不可替代,沼肥与等量的圈肥和复合肥及尿素配合虽不能更好地增加马铃薯的产量,但能提高大薯率。建议在马铃薯生产中最好用沼肥、圈肥、复合肥和尿素配合施用,既能改善土壤结构,又能使马铃薯具有更好的经济性状和市场竞争力。  相似文献   

10.
为了研究旱地不同功能地膜覆盖栽培马铃薯的效果,在甘肃省定西市设置露地栽培(CK)、覆盖黑色膜、覆盖黑白双色膜、覆盖蓝色高光效膜和覆盖黑色液体降解地膜5个处理试验,研究不同地膜覆盖对土壤水热状况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地膜覆盖可以提高马铃薯0~20 cm各土层的土壤温度1.0~6.0℃,覆盖黑白双色地膜和蓝色地膜的地温最高,其次为覆盖黑色地膜,液体可降解地膜的温度提高幅度最小,仅较露地栽培高1.0~2.0℃。覆盖黑白双色膜、蓝色膜和黑色膜3个处理0~100 cm土层的土壤含水量最高,其次为液体降解地膜,露地土壤含水量最低。各处理与露地(CK)相比,覆盖黑白双色地膜、黑色地膜和蓝色地膜处理水分利用效率分别较露地栽培提高32.00%、29.99%和25.22%,液体降解地膜较露地栽培高7.42%(不显著)。蓝色地膜、黑色地膜和黑白双色地膜块茎产量分别较露地栽培提高29.28%、28.73%和25.72%,液体降解地膜覆盖块茎产量较露地栽培高5.29%(不显著)。地膜覆盖能提高地温,有效提高土壤含水量、水分利用效率和马铃薯产量,蓝色高光效地膜、黑色地膜和黑白双色膜有极显著增产效果,宜在生产中推广。  相似文献   

11.
Summary Data from five long-term field experiments on sandy and sandy peat soils were analyzed for the effect of soil type on damage caused by potato cyst nematodes to potato crops. It was shown that the water retention of the topsoil and the subsoil largely determined the potential yield level in the different fields. According to Oostenbrink's equation the slopes of the curves are steeper with increasing yield level, indicating that the higher the potential yield level, the higher the absolute yield loss. However, when yield was expressed as percentage of maximum yield, yield reduction related to potato cyst nematode density did not differ significantly, except when tolerant cultivars were grown. Increasing tolerance of cultivars to nematode damage was reflected in less steep slopes of the yield/nematode density curves.  相似文献   

12.
在我国大豆单产光合潜力和"农业生态区划"(AEZ)潜力基础上,运用ARIMA(自回归单整移动平均)模型预测了2020年前我国大豆单产。结果表明:我国大豆单产最大潜力为3 400 kg·hm~(-2),而2017、2018、2019和2020年单产将分别为1 899,1 926,1 954和1 982 kg·hm~(-2),分别是最大潜力的55.85%、56.65%、57.47%和58.29%。这意味着:未来提高我国大豆单产尚有较大空间,应保持高产耕地生产力与改良中低产田土并重。研究结果旨在为我国大豆生产提供决策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不同生态条件下,土壤养分因子对马铃薯产量和商品薯率作用效果.结果表明,马铃薯产量在不同生态条件下,其参数有所不同,一般在干旱条件下,速效钾与产量关系密切,相对重要性大,决定程度也最高;在丰水条件下,速效氮与产量关系密切,相对重要性大,决定程度也最高.不论在干旱或丰水生态条件下,速效氮与商品薯率关系最密切作用最大.通过研究,提出了适应不同生态条件栽培马铃薯选地标准和施肥结构方案.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甘蔗套种马铃薯的最佳播种密度,提高土地复合产值,实现种植效益最大化。通过连续2 a开展新植蔗和宿根蔗套种马铃薯多种密度栽培试验,研究不同种植条件下甘蔗和马铃薯的产量、品质及经济效益。结果表明,新植蔗田中马铃薯的最佳套种密度为4.5万粒/hm2,宿根蔗田中马铃薯的最佳套种密度为3.9万粒/hm2。其中,新植蔗田马铃薯产量达35 275 kg/hm2,甘蔗产量增19.9%,糖锤度提高1.2个百分点,土地复合产值增99.7%,新增纯收入126.3%;宿根蔗田马铃薯产量达24 115 kg/hm2,甘蔗产量增19.2%,糖锤度提高1.3个百分点,土地复合产值增89.9%,新增纯收入110.5%。  相似文献   

15.
冬作物秸秆还田对双季稻产量和土壤肥力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探讨冬作物秸秆还田对双季稻产量和土壤肥力的影响,以冬闲—双季稻为对照,设计了油菜—双季稻、紫云英—双季稻、黑麦草—双季稻、马铃薯—双季稻4种复种模式,进行对比试验。试验结果显示:与冬闲相比,油菜、紫云英、黑麦草和马铃薯秸秆还田提高了水稻有效穗数和穗粒数,水稻平均产量增加,增幅分别为4. 44%、6. 50%、4. 76%、6. 69%;油菜、紫云英、黑麦草和马铃薯秸秆还田后土壤平均pH值比冬闲分别下降0. 07、0. 11、0. 25、0. 08个单位,平均有效磷含量分别下降25. 0%、17. 6%、22. 5%、28. 6%,降幅明显;土壤碱解氮含量增幅大小顺序为紫云英还田处理>油菜秸秆还田处理>黑麦草秸秆还田处理,增幅分别为4. 41%、1. 39%、1. 36%;有机质含量增幅大小顺序为油菜秸秆还田处理>马铃薯秸秆还田处理,增幅分别为3. 0%、1. 2%;速效钾含量增加的只有黑麦草秸秆还田处理,增幅为7. 4%。表明紫云英—双季稻和油菜—双季稻是较好的复种模式。  相似文献   

16.
Summary In the mild and short winter of the Ganges plains, the yield contributing characters such as number of shoots/plant, plant height, leaflet size, tuber yield/plant and tuber number/plant were studied for fifty varieties of potato. From the simple, partial and genotypic and phenotypic correlation studies it was observed that leaflet size, number of tubers/plant and plant height were closely connected with the yield of potato tubers. A multiple regression equation was also prepared and it was found that the leaflet size had the maximum influence on yield followed by number of tubers/plant and plant height.  相似文献   

17.
高海拔地区马铃薯高产中的钾肥效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贵州高海拔地区织金县采用马铃薯高产栽培技术和平衡施肥技术 ,马铃薯产量为14 91t/hm2 ,超过当地平均产量 1 5倍 ,钾肥配施可增产马铃薯 1 0~ 2 5t/hm2 ,增幅 8 0 6 %~2 0 6 3% ,施钾产投比可达 2 0~ 3 5。施钾肥后马铃薯薯块重量增加 19 2 % ,增产以增加薯块为主 ,马铃薯品质有较大改善 ,试验认为 ,高产高效施肥的N∶K2 O比为 10 0∶95~ 14 0为宜 ,即施氮 (N)10 5kg/hm2 ,施钾 (K2 O) 10 0~ 15 0kg/hm2 为宜。施磷量应根据土壤中缺肥情况进行调整。  相似文献   

18.
The plant breeding program of the National University of Colombia carried out 10 potato regional trials during 1998 and 1999 to evaluate 15 promising potato clones (Solanum tuberosum ssp.andigena). Genotype by environment interaction was analyzed using Kang’s methodology, which links yield performance and phenotypic stability. A MACRO was implemented using the SAS system to obtain yield-stability indices. Shukla’s variance was estimated by restricted maximum likelihood (REML), which allowed handling unbalanced data for both genotypes and replicates. In addition, a multivariate analysis methodology was developed, based on the yield-stability index. This methodology is useful when tuber yield is categorized by size and quality, which is usual in Colombian potato harvests.  相似文献   

19.
在土壤-作物生产体系中,腐植酸因可挖掘产量潜力、提升肥料利用效率而被广泛研究与应用。从腐植酸调控土壤酶活、改良重金属土壤、活化土壤养分、调控植物代谢、促进根系发育、增强植物抗逆性、提升作物产量与改善品质几个方面进行了综述,并对其在马铃薯上的应用研究进行了总结,提出了腐植酸应用于马铃薯生产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为马铃薯高产高效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