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以云南粳稻主栽品种为对照,对引进的27个粳稻品种进行农艺性状、稻米品质和稻瘟病抗性评价,以期明确外引品种在高原粳稻遗传改良和生产应用中的价值。【方法】在云南高原不同海拔条件下种植,评价外引粳稻品种的农艺性状;在稻瘟病重发区自然诱发评价稻瘟病抗性;用日本稻米外观品质9级分段法评价稻米外观品质。【结果】在3种海拔条件下种植外引粳稻品种,主要农艺性状品种间存在较大差异。随海拔升高,株高、穗数、穗实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单株产量均不同程度降低。外引品种与云南粳稻品种相比,大多植株较矮,穗粒数较少,千粒重较小,结实率和单株产量较低,而单株穗数差异不显著,稻米外观品质较好,稻瘟病抗性较强。参试品种划分为5个类群,62%的引进粳稻属于同一类群,6个引进粳稻与2个云南品种划分为同一类群。【结论】大部分外引粳稻品种难以在云南生产上直接利用,但一些优良性状可以作为云南高原粳稻品种改良的优异资源。外引粳稻品种的利用,对于拓宽云南粳稻育种的遗传基础,增加云南粳稻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离子注入技术在水稻育种上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3种不同剂量的离子束注入常规粳稻、恢复系、杂交粳稻及F1干种子中,观察其变异效应及杂交粳稻同质恢后代的恢复力。结果显示,后代生育期、株高、穗粒数、结实率、单株产量发生变异,并且具有较好的遗传性;剂量、品种之间存在不定的差异;杂交粳稻F1处理后代选育同质恢的进程好于不处理对照。表明离子注入技术在改良常规水稻农艺经济性状以及同质恢复系的选育方面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双季晚粳稻稳产性的基因型差异及其生理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通过对5个不同基因型晚粳稻在不同条件下的栽培,研究了双季晚粳稻稳产性的基因型差异及其生理特性,结果表明:不同基因型晚粳稻的稳产性存在明显差异。在供试的晚粳稻中,以秀水27的稳产性为最好,其次为秀水11,更新农虎的稳产性居中,秀水48的稳产性较差,矮粳23的稳产性最差,晚粳稻的稳产性与其有效穗数和每穗总粒数及实粒数的可塑性有关,稳产的品种可塑性大。高结实率和高千粒重是高产稳产的有利性状,稳产性好的晚粳稻,其分蘖力中等,单株最高分蘖数和有效穗数相对较稳定,而分蘖成穗率高并具有一定的可塑性,齐穗期的叶面积指数高而且稳定,但单株叶面积则表现为相对的可变性。稳产的品种往往具有单茎干重大而且稳定,收获指数高并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4.
稳产性双季晚粳稻的产量构成及其生理特性差异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4个不同稳产性晚粳稻品种在不同条件下的栽培试验,研究了没稳产怀双季晚粳稻的产量构成特点及其生理特性的差异,结果表明;不同稳产性晚稻的产量构成及其稳定性存在明显差异。稳定性好的晚粳稻,其有效穗数中等,每穗总粒数较少,实粒数中等,结实率较高,并且它们的可塑性大,但各粒重颃是稳定;稳产性好的晚粳稻,其中分蘖力中等,单株最高分蘖和有效穗数相对较稳定,而分蘖成穗率最高并具有一定的可塑性,齐穗期的叶面积  相似文献   

5.
以自育两系和三系杂交粳稻组合为材料,对植株的农艺和经济性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两系和三系杂交粳稻组合中株高与穗长、穗总粒数与穗实粒数、单株穗数与单株谷质量均表现极显著正相关,穗实粒数与单株谷质量的相关系数达到显著水平,每个性状与单株谷质量均表现为正相关;两系杂交粳稻组合的穗长与穗总粒数、千粒质量等表现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两系和三系杂交粳稻组合中单株穗数与单株产量、穗总粒数与单株产量的直接通径系数均达到极显著水平;4个主要经济性状对产量直接贡献的大小依次为单株穗数、穗总粒数、结实率和千粒质量,两系组合和三系组合表现趋势一致。  相似文献   

6.
以9个杂交粳稻新恢复系和4个BT型粳稻不育系为亲本,采用不完全双列杂交(NCⅡ)设计配制36个组合,对产量相关性状和外观品质性状进行配合力和遗传力分析。结果表明:所研究性状一定程度上均受基因加性和非加性效应的共同影响,多数性状父本的影响大于母本。申恢415、申恢26、申繁C8和申繁C7是较优的杂交粳稻新恢复系,由其作为父本较易配制出高产优质杂交粳稻新组合。申繁40的小区产量和外观品质特殊配合力方差较大,作为父本也有可能配制出高产优质杂交粳稻新组合。株高、播始历期、每穗总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和单株穗数的广义遗传力较高;播始历期和千粒重的狭义遗传力也较高,加性遗传作用较大,而每穗总粒数、结实率、单株穗数的非加性遗传作用更为突出。  相似文献   

7.
粳稻三系亲本的杂种优势与配合力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孔宪旺 《江西农业学报》2011,23(8):66-67,72
收集具有代表性的BT型粳稻不育系、保持系及恢复系各11个,共配制121个杂交粳稻组合,就粳稻的亲本配合力等问题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结果如下:配合力方差分析表明,不育系间、恢复系间及两者的互作均达极显著,说明杂交粳稻的多数性状是受亲本一般配合力(GCA)和组合特殊配合力(SCA)共同决定的,其中抽穗期、茎粗、穗弯曲度、着粒密度、单株穗数、穗总粒数不育系GCA的作用较大,株高、千粒重恢复系GCA的作用较大,结实率、穗实粒数、单株产量、单株花量、潜在库容组合SCA的作用较大。就外观品质而言,GCA较SCA重要,并且不育系GCA的作用相对较大,说明优质亲本的选用对优质杂交粳稻的培育至关重要。就蒸煮食用品质而言,不育系GCA的作用相对较小,主要由恢复系GCA和组合SCA所决定。  相似文献   

8.
对杂交粳稻7个性状与单株粒重的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单株有效穗数、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和千粒重4个性状对单株粒重的影响较大。并对上述4个性状与单株粒重进行了通径分析。  相似文献   

9.
收集具有代表性的BT型粳稻不育系及恢复系各11个,共配制121个杂交粳稻组合,就三系亲本主要性状的配合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杂交粳稻的多数性状是受亲本一般配合力(GCA)和组合特殊配合力(SCA)共同决定的。其中抽穗期、每穗总粒数受不育系GCA的作用较大,株高、千粒重受恢复系GCA的作用较大,单株穗数、结实率、每穗实粒数、单株产量、单株颖花量、潜在库容受组合SCA的作用较大。就外观品质而言,GCA较SCA重要,且不育系GCA的作用相对较大;就蒸煮食用品质而言,主要由恢复系GCA和组合SCA决定。②不育系中,农垦57A、陵风A和六千辛A单株产量的GCA较好,圣稻301A、武运粳7号A、863 A和泗稻9618A外观品质的GCA较好,泗稻9618A、爱知香A和圣稻301A配制的组合具有早熟的特点。③恢复系中,CR134单株产量、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千粒重、结实率和外观品质的GCA均好,且这些性状的SCA方差不显著,表明利用该恢复系较易选配出优质高产组合,具有较好的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在群体水培条件下,以国内外不同年代育成的94个常规粳稻代表品种为供试材料,测定抽穗期、成熟期各器官干物重、产量及构成因素、根系等性状,采用组内最小平方和的动态聚类方法将供试品种按产量水平从低到高依次分为A、B、C、D、E、F 6类,分析影响粳稻品种产量水平的主要根系性状。结果表明:1不同产量类型粳稻品种间平均产量差异极大,供试品种中最高产品种为最低产品种4.23(2008年)~3.91倍(2009年);2产量构成因素对产量贡献的顺序由大到小依次为每穗粒数、结实率、单位面积穗数、千粒重,年度间表现一致;3高产品种具有单株根系性状大或较大,最长根长较长、成熟期冠根比大的特征;4单株不定根数对单位面积穗数,最长根长、单株根干重、冠根比、单株总/活跃吸收面积对每穗粒数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单株根活力对结实率的提高亦有一定的促进效果;5影响粳稻品种产量水平的主要根系性状是单株根干重、成熟期冠根比、单株活跃吸收面积、单株根系α-萘胺根系氧化力、最长根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