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九龙江黑脊倒刺鱼巴形态、生长和繁殖生物学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0~2002年每月在福建漳平、华安及长泰等县境内的九龙江段共收集413尾黑脊倒刺鲃[Spinibarbus caldwelli(Nichols)],对所有标本进行体长、体重等常规生物学测量.结果表明,黑脊倒刺鲃巴的背鳍前方具有一平卧倒刺.背、臀和尾鳍的后缘呈黑色;体长L(cm)和鳞径R(cm)的直线回归方程为:L=1.7190+31.0422R(r=0.9576);体重W(g)与体长L(cm)的关系式为W=0.02250L29474;体长生长方程为Lt=63.0380[1-e-0.1906(t-0.1174],体重生长方程为Wf=5075.2782[1-e-0.1906(t-0.1147)]2.9747;生长拐点Ttp=5.8813龄,对应体重W=1519.2625g,体长L=42.0250 cm.该鱼雄性2龄达性成熟,雌鱼3龄成熟.产卵期为每年的4~10月份,属于分批产卵类型,绝对怀卵量为2200~14181粒.  相似文献   

2.
黑脊倒刺鲃繁殖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黑脊倒刺鲃为分批产卵型,1年中有3次产卵高峰,分别为5月、8月和10月.雌雄比例为1∶0.58,其中5月最高,为1∶0.67.黑脊倒刺鲃怀卵量较少,波动于2200~14 181之间,平均6 041粒,但卵粒大,最大卵径可达2.4 mm,平均1.94mm.绝对怀卵量与体重关系式为R=1265.9e3.8805W(r=0.9337),与体长关系式为R=48.425L1.4493(r=0.9585).黑脊倒刺鲃生殖群体体长20.0~30.0cm,体重对应在0.35~0.75 kg之间,以3龄为主.  相似文献   

3.
黑脊倒刺钯为分批产卵型,1年中有3次产卵高峰,分别为5月、8月和10月。雌雄比例为1:0.58,其中5月最高,为1:0.67。黑脊倒刺钯怀卵量较少,波动于220014181之间,平均6041粒,但卵粒大,最大卵径可达2.4mm,平均1.94mm。绝对怀卵量与体重关系式为R=1265.9e^3.8805W(r=0.9337),与体长关系式为R=48.425L^1.4493(r=0.9585)。黑脊倒刺鳃生殖群体体长20.0h-30.0cm,体重对应在0.35~0.75kg之间,以3龄为主。  相似文献   

4.
为指导光倒刺鲃的人工繁殖工作,进行了光倒刺鲃的繁殖生物学研究。结果表明:光倒刺鲃的成熟年龄为3 龄;亲鱼性腺在冬季处于Ⅱ期和Ⅲ期,5-8月性腺都处于Ⅳ期,为繁殖盛期,成熟系数为全年最高峰;成熟的雄鱼躯干后半部及吻端、眼下均有追星;为石砾产卵鱼类,产卵时水体流速约0.5-1.2m/Sec;相对繁殖力为19.5粒/g体重,体重(x)与怀卵量(y)的关系式为y=-0.08945 2.0046x;在水温26-29℃时,卵自受精到孵化所需时间为36h10min,其积温为990℃.h;胚后发育150d,形态和习性与成鱼相似。2005年根据其繁殖生物学特性进行人工繁殖,获得鱼苗230000尾。  相似文献   

5.
黑脊倒剌鲃,别名粗鲢、光鱼,鱼体呈纺缍型、酷像草鱼,其区别在于口吻有两对须,背部有一支倒刺的鳍,埋于肌肉里。它活动于水体中下层,对温度适应性广,抵抗病害能力较强,食性杂。缺点是要求水中溶氧量应保持在4毫克/升。 倒刺铚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还具有清热解毒、补虚止咳等优点,是消费者喜爱的优质水产品。目前倒刺鲃在市场供不应求,而野生资源和养殖产量有限,预计在今后一段时间  相似文献   

6.
李红敬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4):7482-7483
对珠江黑脊倒刺鲃食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黑脊倒刺鲃主要以藻类、底栖动物、浮游动物等为食,其出现率分别为97.03%、33.09%和35.32%,浮游植物个体数百分比(88.93%)最大,底栖动物的重量百分比(86.38%)最大。其食物类群的季节变化不明显,春季的摄食强度较大。  相似文献   

7.
介绍水库网箱养殖黑脊倒刺鲃的养殖水域、网箱设置、鱼种投放,以及养成管理中的饲料投喂、病害防治、日常管理等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8.
<正>福建省龙岩市长汀县地处武夷山南麓,南邻广东省,西邻江西省,为福建省内边远山区。全县以低山、丘陵、中山及盆地、阶地等五种地形为主。其中,以低山、丘陵为主,占全县总面积的71.10%。地势呈现北高南低走势,整体周围高、中间低,且地形破碎、岭谷相间。县内最高点为白砂岭,海拔1 459 m,最低点为汀江河口,海拔238 m,海拔高差1 221 m。长汀县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可达18~19.5℃,年降水量可达1 550~1 750 mm,无霜期260 d/年,地区四季分明。2月下旬始回暖,霜雪少、增温快。  相似文献   

9.
黑脊倒刺鲃俗称光鱼、捐管,属鲤科、鲃亚科、倒刺鲃属,分布于广东、福建等江河、湖泊、水库中。其肉质细腻、味道鲜美,有一定的药用价值,同时具有食性杂、生长快、抗病力强、易养殖、经济价值高等特点,既是重要的淡水经济鱼类之一,也是淡水名优品种之一。2008年在城郊龙门与一养殖场合作,利用山区池塘进行主养黑脊倒刺鲃试验,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现将高产高效养殖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0.
云南倒刺鲃人工驯养繁殖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云南倒刺鲃人工驯养繁殖技术研究结果表明,由抚仙湖中采集原种,经池塘人工驯化培育至性腺发育成熟的云南倒刺鲃(Spinibarbus denticulatus yunnanensis Tsu)亲鱼,分别采取模拟自然生态、注射促黄体生成素释放激素类似物(LRH-A2)及马来酸地欧酮(DOM)进行人工催产2种方法,模拟自然生态未产卵,人工催产干法授精获得人工授精卵,受精率达70%以上。受精卵置孵化箱中池塘静水孵化和室内孵化盆中静水孵化,孵化率均达85%以上。2009年5月至2011年8月多次人工繁殖对照,5月可获受精卵,但未孵化出水花,7—8月可孵化出膜。2009—2011年3年来培育了310 cm的云南倒刺鲃苗种22.18万尾。放流抚仙湖规格310 cm的云南倒刺鲃苗种22.18万尾。放流抚仙湖规格36 cm/尾的鱼种8.7万尾,人工繁殖首次获得成功。  相似文献   

11.
观察了池养倒刺鲃Spinibarbus denticulatus仔鱼的生长特点,即仔鱼孵出第1 d生长速度最快,第24 d逐渐减慢,第5 d以后又逐渐有所增加。统计分析表明,倒刺鲃幼鱼的体长与日龄呈直线相关(r=0.981),体重与日龄和体长均呈幂函数相关(r=0.920,r=0.953)。试验结果表明,幼鱼的生长速度与水温和密度的关系密切,幼鱼(244 d逐渐减慢,第5 d以后又逐渐有所增加。统计分析表明,倒刺鲃幼鱼的体长与日龄呈直线相关(r=0.981),体重与日龄和体长均呈幂函数相关(r=0.920,r=0.953)。试验结果表明,幼鱼的生长速度与水温和密度的关系密切,幼鱼(2435 mm)生长的最适水温为2635 mm)生长的最适水温为2628℃。  相似文献   

12.
池养倒刺鲃仔幼鱼生长特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观察了池养倒刺鲃Spinibarbus denticulatus仔鱼的生长特点,即仔鱼孵出第1d生长速度最快,第2~4d逐渐减慢,第5d以后又逐渐有所增加。统计分析表明,倒刺鲃幼鱼的体长与日龄呈直线相关(r=0.981),体重与日龄和体长均呈幂函数相关(r=0.920,r=0.953)。试验结果表明,幼鱼的生长速度与水温和密度的关系密切,幼鱼(24~35mm)生长的最适水温为26~28℃。  相似文献   

13.
中华倒刺鲃的生物学特征及养殖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中华倒刺鲃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繁殖与生长等生物学习性,并对其良好的养殖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4.
[目的]为光倒刺鲃的良种选育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对3个不同种群(北江、东江、赣江)光倒刺鲃的27个可量性状和22个框架性状进行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和判别分析。[结果]构建了3个主成分,其贡献率分别为26.026%、15.502%和7.81%,累计贡献率为49.399%。可将3个光倒刺鲃种群分为2个大簇,一簇是赣江,另一簇是北江和东江,聚类分析结果和主成分分析结果相一致。建立的判别公式可区分3个不同地域的光倒刺鲃,其样品判别正确率为100%,交叉验证判别正确率为98.03%。[结论]该研究可为光倒刺鲃的种群鉴定、种质资源保护及其后续良种选育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5.
为人工养殖光倒刺鲃,对其食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光倒刺鲃为杂食性鱼类,仔鱼的混合营养期为1~2d,除吸收卵黄囊外,还摄食轮虫、小型枝角类和桡足类;稚鱼则由内源性营养转为外源性营养,食物组成为大型枝角类、丰年虫无节幼体、寡毛类和摇蚊幼虫,出现少量有机碎屑;全长21~28mm的稚鱼食料以有机碎屑、植物碎片和人工投喂的配合饲料为主,也有寡毛类及水生昆虫,食性与成鱼基本相同;仔鱼不可逆点为孵出后的第14d;全年的饱满指数平均为130.5,饱满指数(Y)与水温(x)呈直线相关,相关式为:Y=-1.7976 0.1441x;日粮摄食量与温度有关,冬季低温时日粮摄食量仅为体重的1.26%,适温范围内达4.30%,8月高温时仅有2.32%。  相似文献   

16.
17.
2002~2006年,对倒刺鲃的性腺发育和人工繁殖技术进行研究。了解到倒刺鲃属于分批产卵型,相对怀卵量为10~12粒/g,采用混合激素催产,其中以PG LRH-A2 DOM试验组效果较为理想。试验共获苗55.3万尾,在25~30℃的水温下,效应时间为18~24 h,平均催产率为73.7%,平均受精率为69.6%,受精卵经34 h出膜,48 h仔鱼开始平游,孵化率为66.6%。  相似文献   

18.
在水温为(27.0±0.5)℃条件下,通过饥饿试验,观察了饥饿对倒刺鲃Spinibarbus denticulatus仔鱼摄食、生长与形态变化和存活的影响,研究饥饿胁迫下倒刺鲃仔鱼的饥饿耐力。结果表明:倒刺鲃5日龄仔鱼初次开口的摄食率达90%,611日龄仔鱼的初次摄食率持续达100%,12日龄开始下降,17日龄进入饥饿不可逆点(PNR);延迟111日龄仔鱼的初次摄食率持续达100%,12日龄开始下降,17日龄进入饥饿不可逆点(PNR);延迟18 d投喂对仔鱼存活的影响不显著,之后,仔鱼的成活率随延迟投喂天数的增加而显著降低,饥饿仔鱼超过50%死亡率发生在PNR前1 d;完全饥饿条件下,饥饿08 d投喂对仔鱼存活的影响不显著,之后,仔鱼的成活率随延迟投喂天数的增加而显著降低,饥饿仔鱼超过50%死亡率发生在PNR前1 d;完全饥饿条件下,饥饿07 d内,仔鱼全长为正增长,之后,全长开始转为负增长,饥饿仔鱼鳍褶消失速度减缓,臀鳍芽发育停滞,腹鳍芽未能形成,在接近或处在PNR期时,仔鱼的形态发生显著变化,出现脊索弯曲、头大身瘦、肠道萎缩、胆囊膨大且里面充满黄绿色胆汁以及胸角等现象。从形态上的变化可对倒刺鲃仔鱼的营养水平作出初步判断。倒刺鲃仔鱼的补偿生长能力和耐饥饿能力较强。  相似文献   

19.
倒刺鲃仔鱼饥饿耐力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水温为(27.0±0.5)℃条件下,通过饥饿试验,观察了饥饿对倒刺鲃Spinibarbus denticulatus仔鱼摄食、生长与形态变化和存活的影响,研究饥饿胁迫下倒刺鲃仔鱼的饥饿耐力。结果表明:倒刺鲃5日龄仔鱼初次开口的摄食率达90%,6-11日龄仔鱼的初次摄食率持续达100%,12日龄开始下降,17日龄进入饥饿不可逆点(PNR);延迟1-8 d投喂对仔鱼存活的影响不显著,之后,仔鱼的成活率随延迟投喂天数的增加而显著降低,饥饿仔鱼超过50%死亡率发生在PNR前1 d;完全饥饿条件下,饥饿0-7 d内,仔鱼全长为正增长,之后,全长开始转为负增长,饥饿仔鱼鳍褶消失速度减缓,臀鳍芽发育停滞,腹鳍芽未能形成,在接近或处在PNR期时,仔鱼的形态发生显著变化,出现脊索弯曲、头大身瘦、肠道萎缩、胆囊膨大且里面充满黄绿色胆汁以及"胸角"等现象。从形态上的变化可对倒刺鲃仔鱼的营养水平作出初步判断。倒刺鲃仔鱼的补偿生长能力和耐饥饿能力较强。  相似文献   

20.
[目的]为光倒刺鲃选育指标的确立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12年7月在广州市增江流域采集128尾光倒刺鲃幼鱼,测量其体长、头长、眼径、头高、体高、眼间距、尾柄高和体重。采用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的方法,分析各性状对光倒刺鲃幼鱼体重的影响。[结果]光倒刺鲃幼鱼体长与体重呈幂函数相关,体长与体重匀速生长。各形态性状与体重的相关系数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体长对光倒刺鲃幼鱼体重的直接作用最大,是影响体重的主要因素。所选形态性状对体重的复回归系数为0.934 8,表明所选性状是影响体重的主要性状。运用通径分析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剔除回归方程中对体重影响不显著的性状,建立了以体重为依变量、以体长和体高为自变量的多元回归方程:y=-47.234+0.585x1+0.310x4(R2=0.934 8)。[结论]该研究可为光倒刺鲃的选育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