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殷勇 《内陆水产》1999,24(6):9-10
鱼猪结合养殖模式是综合养鱼模式中应用最普遍的一种生态渔业模式,由于所综合的专业是养鱼和养猪,亦称为双元模式。建立这种模式的基本依据是:利用养鱼、养猪相互作用,相互补充的内在联系,充分发挥其综合作用,有效提高池塘鱼产量和经济效益,增加渔农收入。随着鱼猪...  相似文献   

2.
正鱼猪结合养殖模式是综合养鱼模式中应用最普遍的一种生态渔业模式。由于所综合的专业是养鱼和养猪,亦称为双元模式。建立这种模式的基本依据是:利用养鱼、养猪相互作用,相互补充的内在联系,充分发挥其综合作用,有效提高池塘鱼产量和经济效益,增加渔农收入。随着鱼猪结合养殖技术的广泛推广和应用,给池塘渔业特别是池塘生态  相似文献   

3.
鱼猪套养是池塘生态渔业的一种生产经营方式,是循环利用饲料资源,降低养鱼成本的有效措施。沅江市新港渔场为了推广鱼猪套养,促进渔业生产的发展,场支书谢新德同志带头搞鱼猪配套养殖,以事实来带动全场各户走鱼猪套养的生态生产之路。1988年谢支书选择一口面积为18.94亩的池塘实行鱼猪套养,另一口面积为17.03亩池塘作对照池。两池的排灌条件和池深,清塘消毒方法,放种种类、搭配比例、规格及亩放种尾数均相同。在饲养过程中,套养猪的鱼池施放猪粪、  相似文献   

4.
鱼猪结合养殖模式。是综合养鱼模式中应用最普遍的一种生态渔业模式,这种模式的依据是:利用养鱼、养猪相互作用、相互补充的内在联系.充分发挥其综合作用.有效提高池鱼产量和经济效益,增加渔农收入。以益阳地区为例,1989年全区实行鱼猪结合养殖池塘水面10.23万亩,配养生猪8.4万头,亩平水面养猪0.82头;  相似文献   

5.
为了探讨适合池塘生态渔业模式,提高池塘的经济效益,1988年我站在胜丰乡板桥湖渔场养鱼户蔡冬伍一口8亩大的成鱼池内开展了“鱼、猪、鸭”生态渔业模式试验,效益十分可观,现将试验情况小结如下:  相似文献   

6.
<正> 综合养鱼是以养鱼为主,渔、农、牧和农副产品加工业综合经营及综合利用的生产形式。我国综合养鱼具有悠久的历史,公元前二至一世纪就有水生植物种植与养鱼结合,公元九世纪就有稻田养鱼,公元14—16世纪就有鱼草轮作、桑基鱼塘、鱼畜结合,以及多专业与养鱼综合的复杂结构。  相似文献   

7.
湖北省洪湖市依靠科学养鱼,优化生产模式,改变过去仅依靠“一条鱼”的单一经营方式为以渔业为主,多种经济同时发展的立体渔业、生态渔业等经营方式,并获得成功。 1989年,该市通过典型示范推广渔——猪配套面积2.5万亩,鱼——林(果)配套面积3万  相似文献   

8.
北京市顺义县有池塘养鱼水面2.8万多亩,其中50~2200亩规模的商品鱼基地有204个。由于近年来重视池塘养鱼机械化,鱼产量有了较大的提高,至1990年底,拥有池塘养鱼机械数千台(套).其中深井泵站410眼,水泵1165台,增氧机2465台,鱼用饲料机188台,投饲机47台以及发电机组等若干台(套),汽车91辆,拖拉机67辆.由于渔业机械配套齐全,促进了池塘养鱼的发展,年产塘鱼1070万公斤。成为我国“三北”地区第一个年产淡水鱼超万吨的县。顾义县现有两家专业生产淡水养殖机械的渔业机械厂,地处大孙各庄乡的“北方渔业机械厂”成  相似文献   

9.
综合养鱼,也称立体渔业,即以鱼为主搞多种经营。其基本原理是以生态学为基础,根据自然界生物的相互作用,充分利用池塘、池埂生物资源的互补作用,提高整个池塘的生产力,达到提高养鱼的社会、经济效益。(1)生态效益。若采用综合养鱼,池塘上引进种植业、畜牧业、加工业等,可使池塘生态系统与陆地生态系统有机结合,使各系统自身的有机废物利用到整个系统的循环中去,既避免了环境污染,又维护了生态平衡。(2)社会效益。由于养殖品种的增加,可提高劳动就业率;降低风险,生产较为稳定。(3)经济效益。由于增加  相似文献   

10.
池塘大面积鳜蚌混养高产高效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鱼蚌混养是将河蚌育珠和池塘养鱼有机结合起来的一种生态渔业形式。这种养殖方式具有立体利用水体养殖空间、合理利用饵料、大幅度提高水体养殖效益等优点。目前 ,鱼蚌混养在我国一些地区得到了推广应用 ,取得了一定的经验 ,获得了较大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浙江省诸暨市王家井养殖场利用 2 0 0亩池塘开展了鱼蚌混养试验 ,取得了产值 3 4 2万元、净利润 81万元的好成绩 ,现将技术要点介绍如下 :一、养殖条件鱼蚌混养池塘为标准的长方形土池 ,共有 9口 ,每口 2 2 .2亩 ,合计面积 2 0 0亩。池塘水深 2 .0 m左右。每口池设增氧机一…  相似文献   

11.
稻田养鱼是北方寒地发展高效益生态渔业的新领域赵连胜(黑龙江省松花江地区行政公署水产局150040)稻田养鱼是池塘养鱼的组成部分。稻田养鱼具有“一本百利”的突出特点,已开始引起人们的注意。笔者不揣冒昧,将所学、所思、所见,就稻田养鱼是发展高效益的生态渔...  相似文献   

12.
<正> 由中国水产学会主办的“全国池塘养鱼面临问题及对策”研讨会,1990年10月30日至11月2日在河北保定市召开,出席会议的代表有中国水产学会负责同志及各地科研、行政、技术和教育部门的论文作者共70余人。会议交流论文40余篇,与会代表在听取了各位作者的论文汇报之后,又分别就各个论题进行了充分的讨论。会议认为:过去十年来,我国池塘渔业取得了巨大的成绩,1988年与1978年比较,池塘养鱼面积扩大近1倍,总产量增长近6倍,基本缓解了城乡居民“吃鱼难”的问题。从1989年开始,由于经济环境变化,养鱼生产面临一些不利因素。这些因素主要是:(1)由于渔需物资价格上涨,使得生产成本上升,比较效益下  相似文献   

13.
山东省茌平县地处鲁西,是全省沿黄渔业开发重点县,生态渔业生产基地县。“八五”以来,开发低洼盐碱地,以渔改碱,上粮下鱼为主,鸡——猪——鱼——粮——果——菜综合种养,取得显著的效益。2001年以来,县水产局在实践中又探索出生态渔业开发的新类型——挖池抬田,池中养鱼,台田面上搞硬池植藕(除去路坝占地,鱼池、藕池面积比例为5:3),每开发1口鱼塘台面上带建2个硬化藕池,即“一拖二”开发模式。一拖二开发模式产品均为绿色水产品,无公害,而且大大改变了环境,池中鱼,岸上荷,是休闲、垂钓、娱乐首选,是渔业发展的一大方向,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1 池塘规划及建设l.1选择成方连片的涝洼盐碱地或废旧窑坑,一般  相似文献   

14.
鱼蚌蟹混养是将河蚌育珠和池塘养鱼、池塘养蟹有机结合起来的一种生态渔业形式,这种养殖方式具有立体利用水体养殖空间、合理利用饵料、大幅度提高水体养殖效益等优点。目前,鱼蚌蟹混养在浙江省绍兴县一些渔场得到了推广应用,取得了一定的经验,获得了较大的经济效益、生态  相似文献   

15.
池塘养鱼是我国淡水渔业的主体,是“七五”期间乃至到本世纪末发展渔业的战略重点之一。近年来,池塘养鱼业发展很快,水面每年增加二三百万亩,总产单产水平年年大幅度提高,养鱼新区不断扩大,“挖塘热”、“养鱼热”到处可见。在这种大发展形势下,根据生产需要,把传统经验和科技新成果结合起来,提出一些适合不同生产条件、不同目标要求的养鱼模式.进行模式推广,  相似文献   

16.
我场是1985年引进世界银行贷款兴建的商品鱼基地渔场,1986年承担了以鱼、猪、沼、果等配套复合生态渔业应用技术项目,经过三年来的探索、总结、完善和提高,收到了亩平增产鲜鱼50公斤,物化成本降低70元,产值增加171元,节省投工三个的良好效益。渔场现拥有鱼池600亩;猪舍50间,户平25m~2;沼气池27个(述有23个在筹建,1989年底完工);已栽柑桔7500株,户平150株;1988年发展牲猪550头,其中母猪50头,户平11头。按照生态渔业工程设计,每户12亩鱼池,建猪栏(三格)25m~2,存栏猪10头,采取自繁自育,形成母猪——仔猪——架子猪——肥猪一条龙生产,按照鱼池单产600公斤,吃食性鱼与滤食性鱼各50%结  相似文献   

17.
池塘养鱼最佳模式的评价指标初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正> 我国池塘养鱼有着三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各地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养鱼实践中创造了多种综合养鱼方式及高产技术经验。全国“七五”水产科技规划要求在近几年内提出一至二种池塘养鱼的最佳模式,这就必须首先从总结比较现阶段各种养殖方式着手,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将各种综合养鱼技术的诸  相似文献   

18.
华容县地处洞庭湖滨,水域辽阔,资源丰富。1978年以前,全县池塘养鱼面积只有5274亩;1987年底,池塘养鱼面积发展到41355亩,为1978年的6.8倍,新建国营渔场、乡(镇)办渔场和村办渔场182个。  相似文献   

19.
鱼蚌混养是将河蚌育珠和池塘养鱼有机结合起来的一种生态渔业模式。这种养殖模式具有立体利用水体养殖空间、合理利用饵料、大幅度提高水体养殖效益等优点,能产生良好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近年来随着珍珠市场行情的不断走低,鱼蚌混养模式已逐步得到广大珍珠养殖户的认可。鉴于养殖模式的改变,珍珠养殖户在鱼蚌混养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相似文献   

20.
农业部在“十五”期间实施的“生态家园富民计划”,从农民最基本的生产和生活单元内部,挖掘潜力,以可再生能源的科学利用为切人点,引导农民改变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达到增加收入,保护生态,实施可持续发展的目标。鱼猪草沼四位体池塘生态养鱼技术,在技术上是利用系统工程学的原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