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浙派园林是中国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西湖文化景观的重要依托。研究西湖历史的园林景观,对完善西湖文化景观内涵,更好地诠释西湖文化有着重要意义。西湖申遗成功后,出于保护世界遗产的需要,必须加大对传统园林的研究,还原西湖名园的确切位置、景观构成。本研究详细介绍了调查留馀山居位置的研究方法,以及留馀山居的原有环境面貌,最后梳理了留馀山居的原有景观特色,为研究浙派园林,继承和恢复西湖景观提供了极好的思考方法。  相似文献   

2.
从西湖的历史和现状出发,进行多方面分析,西湖对于杭州的价值,从以前的淡水供应转变成经济效益,而未来杭州不仅需要经济上的繁荣,更需要西湖所渗透进城市的生态影响。将杭州建设成生态园林城市的关键是如何将西湖对于杭州市区的影响力放大,由此笔者得出西湖未来发展的最优规划方向:首先,必须保护好现有的山水格局;其次,让杭州市延续西湖的山水格局是使之能和杭州市和谐且稳定共荣的关键,并应用生态规划原理,以斑块——廊道——基地模式来整体构建杭州市的生态格局,使西湖的生态效益能在杭州市内流动起来,让西湖山水的格局能够延续进杭州城市内。  相似文献   

3.
杭州西湖风景如画,四季皆有其独特的韵味。植物景观作为西湖风景名胜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四季景观的构成及特点的形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以西湖冬季代表性植物——梅花为例,通过对历代文献的研读,探讨了西湖梅花的应用种类、历史上重要的赏梅景点以及西湖梅花的审美意趣,以期对今后梅花这一特色植物景观的营造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杭州西湖四季花木景观,即"春桃"、"夏荷"、"秋桂"、"冬梅",在西湖植物景观营建演进历史中,通过文人间的唱和,与书画、诗词、园林营造相互补益,至南宋确立为西湖四时幽赏之代表性景物,与宋"西湖十景"相呼应,成为杭州"四时节序"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古代中国特有的以四季变迁为标志的时空观,为后代文学、艺术、园艺之母,成为江南地域文化中历时最为悠久的四季花卉景观,游赏风俗延续至今。四季花木是西湖文化的重要载体,而其欣赏活动则是西湖文化于千年传承中的重要体现。四季花木不仅在西湖独自成景,更与西湖十景等诸多景观密切相关,展现了古代士大夫阶层的审美理想和审美方式。因春夏秋冬四季变迁而形成的赏花活动,也深刻地影响到了自古以来杭州这座城市的生活状态和生活节奏,并成为一种风俗固定下来延续至今,成为市民阶层生活方式和理想的重要体现。本文以四季花木(春桃、夏荷、秋桂、冬梅)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历代文献的研读,探讨了杭州西湖四季花木景观的历史沿革,分析了4种植物与杭州西湖之间相互关联的独特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5.
时值夏天,杭州西湖荷花翠盖红裳,风流丽质,使夏日的西湖多了别样风情,正如宋代杨万里所吟咏的,"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其实,杭州西湖不仅荷花美丽,令人怦然心动,而且以荷为佐料或主料烹制的美味,也足诱人馋涎。早在南宋绍兴年间,在西湖洪春桥旁有所面院,以种植荷花著称,取金沙涧水以莲曲酿酒,供宫廷饮用。面院内碧叶红荷,曲醇莲香,别有一番情趣。清朝康熙皇帝题西  相似文献   

6.
杭州作为历史文化古城,以西湖闻名于世,而且园林绿化建设起步较早,在园林植物造景方面取得卓越的成绩。从杭州西湖园林植物冬季景观具体实例入手,分析杭州西湖冬季景观的造景手法及特点,以期为现代园林冬季植物景观营造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从园桥的历史、分类、园桥景观的构成等方面入手,通过对福州西湖公园的西湖景区、大梦山景区及左海景区的园桥资源进行调查,归纳出西湖公园园桥景观在实际运用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参考与解决方法,为创造良好的园桥景观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被誉为人间天堂的杭州因西湖而闻名,西湖因苏轼而名扬中外。千百年来,人们只闻苏轼在杭州修建的西湖,而苏轼当年在我国西部黄土高坡上带领着雍城秦人后代引浚兴建的古典园林风翔东湖,知道的人恐怕就不是很多了。  相似文献   

9.
缪士毅 《花卉》2009,(8):41-41
盛夏之时,杭州两湖荷花翠盖红裳,风流丽质,使夏日的两湖多了别样风情。西湖荷花早在唐宋就很有名,唐代诗人白居易在《余杭形胜》诗中说:“绕郭荷花三十里”,盛赞荷塘广阔,花繁似海。宋代文豪苏东坡在《夜泛两湖五绝》中.写西湖荷花溢香的诗句有:“荷花夜开风露骨。”宋代诗人杨万里吟咏西湖荷花的诗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更是惟妙惟肖地描绘了西湖荷花的盛景。如今,两湖荷花主要分布于西湖北线的14块荷区里.总面积130余亩,以断桥、湛碧楼、曲院风荷、平湖秋月四处最多。每届花时,放眼西湖,但见红蕖万朵,娉娉袅袅,碧叶连天,翠盖摇滟。  相似文献   

10.
莼菜(Brasenia schreberi Gmel.),又名蒪菜、水葵等,是我国的珍稀蔬菜之一,深受消费者喜欢。目前我国莼菜栽培主要分布在浙江、江苏、湖北、四川等省,浙江省气候温暖,湖泊众多,水资源丰富,是栽培水生蔬菜的良好地区之一[1]。西湖莼菜是杭州市著名的水生蔬菜,有着较长的栽培历史。据清·乾隆《杭州府志》记载,在南宋时期西湖莼菜已是当时的名菜。目前,西湖莼菜被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杭州市的西湖莼菜主要在市郊周浦乡及萧山等地生产,除少量鲜销外,大部分加工后外销日本、韩国及东南亚等国家。通常情况下,西湖莼菜栽植一次可采收8~10 a,采收期持续时间长,一般4~9月均可采收。  相似文献   

11.
王雪芬 《现代园艺》2014,(2):120-122
通过实地调查,杭州西湖风景区内应用的水生植物有74种。在现状调查的基础上,本文探讨了西湖风景区不同水体形式下水生植物的配置模式,并就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同时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12.
雅石三则     
冯恩昌 《花卉》2013,(1):39-39
一、西湖翠柳 《西湖翠柳》石是一块七彩石,又名女祸石,石中画面清美,层次分明,那银色的水面,似有画舫游荡,水鸟翱翔。  相似文献   

13.
杭州西湖风景如画,四季皆有其独特的韵味,植物景观作为西湖风景名胜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四季景观的构成及特点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选取四季有代表性的植物(春桃、夏荷、秋桂、冬梅),通过对历代文献的研读,研究历史上相关的重要景点及造景手法,并探讨其中的审美意趣,以期对今后西湖景区植物景观改造及其他城市植物景观设计中融入更多人文内涵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杭州是世界上最早、最美的一座园林城市,杭州西湖园林分为4种模式,即公共园林、私家园林、皇家园林和寺庙园林,西湖最大的特点就是属于公共园林。杭州特有的自然和人文环境使杭州园林形成了自己特色。  相似文献   

15.
荷浪     
金炎  邬帆 《花木盆景》2005,(7):36-36
六月西湖,美不胜收。在目不暇接的美景之中,诗人独具慧眼,选取那无边无际茂盛的荷花与荷叶落笔,抓住了有代表性的景物将西湖描绘得美丽壮观。诗以赞叹的口吻开头。  相似文献   

16.
陈剑峰  林晨  黄艳真  靳莎 《现代园艺》2023,(18):15-18+21
以福州市西湖城市公园为研究对象,构建西湖公园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层次分析法(AHP)评价分析调研数据,得出研究结果。研究表明,西湖城市公园在文化内涵、空气质量、安全状况等方面表现较好,但在照明设施、休息设施、无障碍设施等方面有待改善。本研究结果以期为福州市其他城市公园的管理和运营及适宜性评价提供一定的理论和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17.
在形成西湖景观的整体植被中,最为核心却又容易被忽略的就是景观中大量应用的乔木,通过对西湖风景名胜区常用乔木的调查分析,让我们重新认识了这些无处不在却又低调质朴的乔木,也为将来乔木在景观中的应用开拓了思路。  相似文献   

18.
通过文献查询和实地调查,以福州西湖公园为例,从图像符号、指示符号、象征符号和文化符号的角度,探讨景观符号学理论在西湖公园人文景观设计中的应用,提出景观符号学的研究将有助于城市公园人文景观的规划设计与改造更新,并传承该城市历史文脉与传统园林文化。  相似文献   

19.
位于西湖东岸的原政治部机关营院环境整治工程从设计之初到完成施工,仅用了4个月,是西湖边目前唯一的国防教育主题文化园,也是G20众多改造项目中的代表作,意义重大。本文从设计和细节把握等方面介绍了该项目的设计和建造过程。  相似文献   

20.
景区地被植物应用——以杭州西湖景区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日传 《现代园艺》2011,(9):105-106
地被植物一直以来也是园林绿化培育的重点植被,其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较为广泛。本文通过对西湖景区地被植物的应用状况进行调研统计,以西湖景区太子湾公园、花港观鱼、曲院风荷的地被植物种类和应用进行分析,对其他景区地被植物的应用提供参考性意见,为城市创造更好的园林景观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