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对加强森林培育技术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进行了全方位的分析,首先简要概述了森林培育技术的重要价值,其次详细论述了森林培育技术在各重点环节应用的要点,接着深入剖析了当前我国森林培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最后笔者在结合自身多年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几点建设性的有效策略,旨在促进我国林业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进步。  相似文献   

2.
森林种苗培育技术及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安良 《现代园艺》2014,(22):71-71
森林对于人类的作用不言而喻,而想做好森林的管理与经营,森林种苗培育技术是尤为重要,因为这涉及到森林的质量以及成活率,这是森林经营的基础,也是森林绿化能否成功的基本要点。本文将针对森林种苗培育技术的要点进行分析探讨,旨在促进我国森林质量的提高,人们生活环境的不断改善。  相似文献   

3.
当前生态环境问题得到了人们的普遍关注,要想维护生态平衡,促进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就必须要努力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林业建设工作中的一个重点就是森林培育,只有不断加强技术研究,提高森林培育技术,才能提高林木成活率,确保林木资源产量和质量,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本文主要针对加强森林培育技术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进行了深入研究,以供参考交流。  相似文献   

4.
白婷 《花卉》2022,(24)
为解决当前我国林业工程建设中森林培育技术应用水平较低的基本问题,同时满足新时期森林培育工作的现代化与专业化转型需求,本文系统阐述了森林培育技术的内容及其要点,重点分析了目前森林培育技术应用现状,并提出了针对性的管理措施,以期能够为相关领域从业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帮助。  相似文献   

5.
张金华  李晖宇 《花卉》1991,(收录汇总):154-156
为了提高我国森林经营和培育技术的效能,促进林业资源管理和培育方法的改革,实现对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本文从森林经营、培育技术等方面着手,对我国森林经营分类和培育技术进行了综述,分析了当前我国森林资源经营与培育中所面临的问题,对加强森林资源的管理和培育提出了一些建议,以期为我国的林业生产与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贺瑛 《花卉》2022,(6):187-189
为解决我国当面面临的生态环境恶化等一系列问题,本文从实际出发,以森林培育为研究对象,对森林培育与生态环境建设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分析了森林培育在神态化境中的价值与作用,并根据我国森林培育工作当前发展的现状提出了相应的培育措施,以期为相关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进入新世纪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森林培育工作,为林业建设和发展事业提供大力支持。鉴于当前森林培育工作面临重重问题,主要表现为重量轻质、数量与质量缺乏协调性,影响了森林资源的生产力水平。因此,为了提升森林培育工作质量,促进森林资源的发展,就要完善立法,落实森林培育经营技术,选择合理的森林培育方法,还要注重森林培育科技含量的提升。详细阐述了如何提升森林培育工作质量。  相似文献   

8.
李素花 《花卉》2019,(12):219-220
森林培育不仅能够提高森林的质量,还能促进林业生态环境的建设。只有提高了森林的质量,才能从根本上使森林对病虫害、火灾等由自然因素引起的森林灾害具有抵抗能力,也能更好的保护原始生态环境。本文立足于当前森林培育的现状,阐述现阶段森林培育工作中的问题,探讨提高森林质量的有效措施,力求为我国森林加快培育、提高森林质量的路径做数据参考。  相似文献   

9.
肖志军 《花卉》2020,(2):169-170
森林是我国重要的资源,不仅为社会提供了丰富的林业资源,同时也是生态文明建设重要的资源。森林经营与森林培育是当前林业发展永久的课题,会直接作用于人们的生活与社会的建设。通过森林经营分类与森林培育的思考分析,了解森林经营分类的主要原则,当前森林培育的主要策略,使森林经营与培育能够有机的结合起来,为我国的林业建设贡献更大的力量,为社会建设提供更强大的能源支持。  相似文献   

10.
近几年来由于利用破坏环境资源换取经济的发展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伤害,森林资源作为生态环境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具有自然系统调节功能。森林资源已经受到了破坏,为了能够缓解环境压力,因此就需要进行森林培育工作。只要掌握了森林培育技术的要点就能够有效保证培育除开的森立质量。在森林培育中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就需要选用合适的方法去解决问题。本文结合了在实际工作中的相关内容,将森林培育工作中的重点加以归纳总结,希望能够为森林培育工作的发展有微弱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1.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与质量较以往而言有了大幅度地提升,与此同时,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对于精神物质文明与生态文明国家的发展来说,可持续发展道路不仅是共同追求,更是基本保障,因此,作为在生态效益中发挥至关重要作用的林业更应当坚持可持续发展。我国林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技术保障则是森林培育技术。基于此,本文笔者结合多年实际工作经验,以森林培育的价值为基点,讨论了当前我国森林培育存在的不足,并针对可持续发展背景下森林培育技术展开重点与分析,望借此为实际工作提供参考的依据。  相似文献   

12.
森林资源是可再生能源之一,提高森林资源的质量是我国也是全世界目前需要做的。为了满足经济需求和社会生活的生态环境需求需要从森林立地、经济社会、生态环境3个维度划分森林经营的类别,提升森林空间运用效率,提升森林经营品质。而森林培育是森林经营的基础,森林培育的持续发展是森林经营的保障。本文在森林经营分类与森林培育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了当前森林经营和培育存在问题,并针对性提出了提高森林分类经营和森林培育质量的举措。  相似文献   

13.
方葵花 《花卉》2019,(12):171-172
针对加快森林培育提高森林质量的方法,结合森林培育实践,做了简单的论述,提出了具体的策略,共享给相关人员参考。从当前森林培育现状来说,虽然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是还存在着诸多问题,需要加以完善和优化。现结合研究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4.
加强森林培育以及森林资源保护的策略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森林资源是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支柱,对植树造林、森林培育及保护具有重要意义。鉴于当前林木资源保护与培育现状,必须深入贯彻可持续发展理念,加强森林培育,并加快森林资源保护,提高森林资源利用率。从当前森林培育与森林资源保护面临的问题出发,并就如何加强森林培育与森林资源保护提出相应的策略。  相似文献   

15.
在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指导下,各种先进的造林技术被广泛地运用于林业工作,既能有效地保护森林资源,又能提高综合经济效益。人工混交林技术在森林经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能使森林空间层次得到优化、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同时也能提高林产品的品质。本文研究了人工混交林造林技术要点,以期确保造林过程中各环节的规范、合理,并能有效地实施造林技术方法,确保人工混交技术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6.
李明 《花卉》2019,(6):153-154
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天然资源之一就是森林,其和人们的生活、环境等都是密切相关的,同时对于人类的生存、发展也有着非常关键的影响。但是,由于当前森林资源的开发日益频繁,使得生态环境已经受到严重的破坏,对环境发展有着严重的影响。同时由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社会各界十分的关注森林绿化,使其也得到快速的发展。本文自森林资源的现状以及重要性入手,结合新时期的时代背景,对森林培育技术进行探究,同时从森林培育技术精准化、资金支持以及强化防护措施等方面,提出森林培育的建议,期望本文的研究对于培育质量的提升以及我国森林领域的平稳发展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7.
李日 《花卉》2020,(20):222-223
本文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指导,针对目前晋北地区森林培育技术发展情况,考虑各地发展要求不同、实际条件不同等因素,在全面开展人工造林等项目的过程中,科学、合理地集成、实施森林培育技术,以期提高森林培育技术水平和质量,为促进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性、稳定性、平衡性奠定良好基础。与此同时,还需要相关部门、人员积极参与,能够在参与过程中对森林培育技术、发展模式等加大研究力度,明确森林培育技术要点,提高林木保存率,有序扩大森林面积,促进森林培育技术稳定发展,夯实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性、稳定性、平衡性。  相似文献   

18.
随着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近些年来森林的培育与保护工作得到了政府和人们的高度重视。目前森林的培育工作还存在着资金短缺、科技落后、管理不善等问题,在解决这些问题的基础上,开展好森林培育各个方面的工作,才能有效地缓解当前的生态问题。  相似文献   

19.
森林是维系生态平衡的重要基础资源,是推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加快森林培育,探寻提升森林培育的路径非常重要,因为,它既能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又能构建良好的自然环境,建设更加美好的生态社会。就目前而言,森林培育有待提高,需要对森林培育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20.
《现代园艺》2020,(5):194-195
资源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需要我们珍惜与爱护。森林资源对于人类尤其重要,这就需要我们积极培育与保护好森林资源,只有这样才能不断丰富和优化森林资源,提高森林资源的质量。要想营造一个健康、稳定、高效森林生态系统,除了提高森林资源质量之外,还要采取措施不断优化森林资源结构。结合实际分析了当前森林培育的现状,提出森林培育的有关措施,从而促进森林培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