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李壁成  焦锋 《水土保持通报》1995,15(2):44-48,52
随着遥感技术系统的不断发展,微波遥感和GPS应用,已成为两大热点,不仅取得了很大社会经济效益,而且使不少领域传统技术方法发生了根本变革,该文简要介绍了微波遥感和GPS技术,并对其在土壤蚀监测中的应用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
侵蚀因子的变化必然导致侵蚀模数发生变化,进而影响水土流失强度等级的判定。采用单因素分析方法,选取甘青宁黄土丘陵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和塔里木河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的部分县/市,分别分析了降雨侵蚀力因子(R)、耕作措施因子(T)和植被覆盖度(FVC)的变化对年度水土流失面积监测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R因子变化对水土流失动态变化有较大影响,两者之间存在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T因子变化对水土流失动态变化有一定影响,且与区域内的耕地面积等密切相关;FVC变化对水土流失动态变化影响较小,且对水力侵蚀区的影响要高于风力侵蚀区;上年度水土流失面积基数对水土流失面积变幅有一定影响。因此,进行水土流失目标责任考核时,建议规划期内保持R、T因子值不变,并对上年度水土流失面积较大的县(市)适当降低考核比例。  相似文献   

3.
为摸清全省水土流失状况,基于全省水土流失动态监测数据,本文分析了近几年全省水土流失动态变化趋势,明确了全省水土流失分布的主要区域,分析土地利用和土壤两因子对于水土流失的贡献率,指出安徽省产生水土流失的主要地类和土壤类型,绘制了全省土壤侵蚀等值线图,估算了全省土壤侵蚀量。  相似文献   

4.
以黄土丘陵林区10a径流泥沙观察资料为基础,分析了林地开垦后不同侵蚀年限情况下土壤侵蚀强度的变化。结果发现,随侵蚀年限的增长,土壤侵蚀强度呈明显的增长趋势,平均每年约有10mm的土层被侵蚀掉,到侵蚀的第10a时,已有100.81mm的土层被侵蚀掉,相当于林地土壤的A层大部分遭到流失。土壤侵蚀强度的增加,土壤质量的下降,土壤性状的恶化,更促使侵蚀程强度的加剧。  相似文献   

5.
论降雨与土壤侵蚀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相似文献   

6.
7.
土壤侵蚀与土壤肥力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土壤侵蚀与土壤肥力概念进行了阐述,分析了两者之间的关系,指出土壤侵蚀与土壤肥力之间的作用是相互的,侵蚀造成土壤肥力的丧失,而土壤肥力的丧失反过来又加剧侵蚀作用的加强.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治理土壤侵蚀和培育土壤肥力时应注意的问题与治理方法.  相似文献   

8.
遥感技术在土壤侵蚀动态监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应用遥感技术进行土壤侵蚀动态监测关键是提取降雨量、植被盖度、地形、成土母岩、土地利用类型以及人为活动等因子信息。分析了各因子信息在动态监测中的作用 ,介绍了动态监测中变化信息遥感监测的几种方法。  相似文献   

9.
应用不同时期的航片分析土壤侵蚀量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不同时期的航片立体判读量测,对小流域沟谷的侵蚀发育程度和淤地坝拦泥量进行定时定量立体解译分析,结果表明,利用APS-1型精密解析测图仪从航片上量测的成果与实地测量成果十分接近,表明采用这种方法可以测定无观测资料的小流域原始状况,进行土壤侵蚀动态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应用遥感技术监测土壤侵蚀动态的研究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21  
本文阐述了应用遥感技术进行土壤侵蚀动态监测研究的机理,建立了我国南方地区土壤侵蚀程度解译标志。根据兴国县和岳西县三个时相的土壤侵蚀动态态监测图和调查统计资料分析表明,建国以来南方山地丘陵区土壤侵蚀的动态变化,基本上呈抛线形发展态势;江西、福建、湖南、广东等省的土壤侵蚀面积,均有明显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1.
云南省土壤侵蚀强度空间结构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分形理论,借助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对云南省土壤侵蚀强度空间结构分形进行定量研究,结果表明:云南省土壤侵蚀强度空间结构特征客观存在,微度、轻度、中度、强度、极强度、剧烈6个侵蚀强度等级的周长-面积关系客观存在;云南省土壤侵蚀强度中,极强度水力侵蚀分维最大,为1.605;剧烈水力侵蚀分维最小,为1.540;极强度水力侵蚀斑块镶嵌结构最复杂,剧烈水力侵蚀斑块镶嵌结构最简单;以极强度水力侵蚀斑块镶嵌结构的稳定性最高,为0.105,中度水力侵蚀斑块镶嵌结构的稳定性其次,为0.095,而以剧烈水力侵蚀斑块镶嵌结构的稳定性最低,为0.040;剧烈水力侵蚀的平均形状指数最大,为0.156,微度冻融侵蚀的的平均形状指数最小,为0.067;剧烈水力侵蚀的平均紧凑度最大,为0.554,微度冻融侵蚀的的平均紧凑度最小,为0.237.  相似文献   

12.
水土流失概念及水土流失强度分级标准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水”和“土”是水土流失的两个流失主体,水土流失归根结底是土地表层的锓蚀和水的流失。而评价水土流失程度的量化指标,即水土流失强度分级标准应同时包括两个流失主体的强度指标。我国目前采用的土壤侵蚀强度分级标准做为水土流失强度分级标准,不仅混淆了水土流失与土壤侵蚀这两个不同的概念,而且也是版面的、不准确的和不严肃的,有必要进行修改和完善。笔者认为:水土流失强度分级标准应该体现同时含有两个流失主体的强度分极标准,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13.
江西省兴国县土壤侵蚀动态演变趋势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1958、1975、1982、2000年4期的土壤侵蚀强度等级图,空间配准及矢量化后,制成栅格分类图。在IDRISI 的CROSSTAB模块下分别计算了1958年到1975年,1975年到1982年及1982年到2000年的土壤侵蚀等级转换矩阵。根据该矩阵对兴国县土壤侵蚀的情况分期地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在研究的时期内,兴国县的土壤侵蚀经历了三个主要过程:1958年到1975年的侵蚀加剧期,1975年到1982年的自然恢复期,1982年到2000年的全面恢复期。到2000年,强度侵蚀的面积明显减少,无明显侵蚀的面积已达到全县面积的74.7%,严重土壤侵蚀状况已基本得到了控制。  相似文献   

14.
基于GIS的桥子沟流域土壤侵蚀初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甘肃省天水市桥子沟流域为研究区域,采用美国通用土壤流失方程(USLE模型)为评价模型,加入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空间分析功能,运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Arcview进行小流域土壤侵蚀量的估算与分析,从而为我国西部地区的水土保持型植被建设和生态与环境效应评价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通过野外实地考察与卫片解译,依据《全国土壤侵蚀制图技术细则》的要求,对南疆土壤侵蚀强度进行了分级和区域分布状况的研究,讨论了土壤侵蚀区域差异的成因,根据研究和讨论的结果,提出了南疆生态环境及土地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相似文献   

16.
新疆土壤侵蚀遥感图像解译分析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卫星遥感图像解译分析新疆土壤侵蚀研究中,其信息源采用1:50万的陆地卫星假彩色影像图,系选用美国第1、2号地球资源技术卫星(ERTS)和第3号陆地卫星(Landsat)多光谱描仪四波段黑白卫星底片,进行影像增强处理,并叠绘地形要素编印而成新疆区计112幅土壤侵蚀类型强度分度图。同时还辅以其它比例尺的专题图件。  相似文献   

17.
土壤侵蚀强度分级标准适用性初探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以水利部颁发的土壤分蚀强度分级拟定标准为基础,利用前人的研究成果,比较了不同植被覆盖度下的土壤侵蚀模数。结果表明,土壤侵蚀强度分级拟定标准与前人研究成果间均存在一定差距,说明该拟定标准的适用性值得进一步斟酌。  相似文献   

18.
新疆水土流失的成因分析与防治措施的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王立洪 《水土保持研究》2002,9(3):164-166,171
新疆国土面积占全国面积的1/6,是一个干旱、风沙、盐碱、荒漠化比较严重的省区,水土流失较为严重,做好水土保持工作,是实现地区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根据实际调查和有关资料查证,分析新疆水土流失的原因,探讨防治与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19.
在利用GIS和RS技术进行区域土壤侵蚀调查时,可以采用栅格数据结构来判别,文章运用实例分析了基于栅格数据结构进行侵蚀强度判别的有关技术和方法,包括侵蚀因子值的提取以及侵蚀强度判别的方法等。结果认为基于栅格数据结构的判别方法能够精细地反映土壤侵蚀在微小领域上的差异。从动态监测和趋势预测角度分析,采用栅格数据结构的判别方法更方便、更有利于快速提取侵蚀因子和进行土壤侵蚀动态分析和预报。  相似文献   

20.
中国水蚀土壤抗剪强度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野外测试数据、土壤样品的室内理化分析数据和参考文献数据 ,对水蚀区范围内水土流失过程中的土壤抗剪强度进行了初步研究 ,建立了中国水土流失土壤抗剪强度的回归模型 ,总结出水蚀区范围内水蚀过程中有关土壤抗剪强度的 3条结论 :影响水土流失过程中土壤抗剪强度的主导因素是容重、粉 /黏、土壤含水量、土壤有机质含量 ;抗剪强度随土壤类型发生有规律的变化 ;抗剪强度在中国水蚀区范围内有较明显的空间分异规律 (包括水平分异规律和垂直剖面构型规律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