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人工接种28日龄非免疫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后,对感染鸡的法氏囊,胸腺,脾,盲肠扁桃体,哈德氏腺,肝,肾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感染后48h,法氏囊淋巴组织最早出现坏死且长久存在。其他淋巴器官的病变出现较迟,程度轻微且恢复较快,IBDV单抗免疫荧光检测,法氏囊及基他淋巴器官中均检测到病毒,接种后12h法氏囊中即检出病毒,持续时间也最长(攻毒后12d)其次是盲肠扁桃体(攻毒后8d)。攻毒13d  相似文献   

2.
本试验运用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变异 E 株,通过泄殖腔和鼻腔接种 1,8,15,30 日龄雏鸡,通过尿囊腔接种8, 13,18 日龄鸡胚,全面而系统地观察了接毒后不同时间法氏囊的组织形态学变化,探讨了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对胚胎发育时期和雏鸡发育时期法氏囊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 I B D V 感染后12~48 h,雏鸡法氏囊粘膜上皮细胞肿胀,坏死脱落,淋巴滤泡髓质部及皮质部淋巴细胞不同程度变性、坏死、排空,形成腺管样结构或囊状空泡: 接毒后72~144 h,法氏囊淋巴滤泡淋巴细胞坏死排空,淋巴滤泡萎缩,网状结缔组织大量增生,而胚胎发育时期,法氏囊粘膜上皮肿胀变性,法氏囊淋巴滤泡形成延迟或不完整,淋巴滤泡内淋巴细胞缺乏或空虚,说明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变异 E 株对法氏囊造成严重的组织学危害,从而导致法氏囊生长发育阻滞,组织学形态和结构严重受损。  相似文献   

3.
给28日龄伊莎雏鸡人工接种新城疫病毒后,应用常规病理学检验、细胞化学和免疫组化技术对免疫器官的病理学变化作了研究。接毒12h,法氏囊滤泡的髓质、胸腺小叶的髓质、脾白髓、盲肠扁桃体的淋巴小结及弥散淋巴组织的部分淋巴细胞和网状细胞首先出现核浓缩、胞浆固缩等坏死变化。接毒1~3d(潜伏期),骨髓、法氏囊滤泡、胸腺小叶、脾白髓和红髓、盲肠扁桃体粘膜层及弥散淋巴组织的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和网状细胞发生核浓缩、碎裂、胞浆固缩,强嗜酸性等坏死变化。接毒4~6d死亡病例,这些免疫器官的淋巴组织散在呈蜂窝状空泡结构坏死灶(法氏囊为滤泡坏死),进一步崩解成无结构嗜酸性颗粒状物质。这些坏死变化可作为雏鸡新城疫诊断的根据。  相似文献   

4.
单抗免疫过氧化物酶技术检测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以抗鸡传染性支气管病毒(IBV)核衣壳蛋白(N)的单抗株6DH8作为一抗,以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的羊抗鼠IgG作为二抗,建立了检测石蜡切片中IBV抗原的单抗免疫过氧化物酶技术(Mc-IP),并对人工攻毒鸡及临床IBV感染疑似鸡进行了检测。在IBVM41株人工攻毒鸡,用该技术于1~12d从气管、2~7d从肾脏可以检测到IBV抗原,阳性染色集中于气管粘膜上皮细胞及肾小管上皮细胞胞浆;临床疑为IBV感染的病鸡,以Mc-IP技术和单抗免疫荧光试验(Mc-IFA)同时进行检测,结果阳性率分别为90.3%及83.9%。  相似文献   

5.
取320只30~40H龄SPF鸡,经滴鼻和点眼接种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接种后24~72h出现死亡,病死率51.25%,死亡鸡剖检变化主要为法氏囊肿胀、出血,甚至呈紫葡萄样,脾脏肿大、出血,骨骼肌出血,腺胃肌胃交界处出血。病理组织学变化,呈现以法氏囊淋巴滤泡内髓质淋巴细胞坏死为主的特征性病变,并可在巨噬细胞浆内发现病毒包涵体。电镜观察,在法氏囊内淋巴细胞、异染性细胞、巨噬细胞浆内,见大量晶格状排列的病毒粒子和包涵体,表明IBDV首先损害法氏囊淋巴滤泡髓质内未成熟的B淋巴细胞,病毒在淋巴细胞内以包涵体方式增殖。  相似文献   

6.
复方中药对蛋雏鸡感染IBDV后免疫器官的形态学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200只30日龄健康海兰蛋雏鸡随机分为四组,每组50只。A组饲料中添加复方中药,接种IBDV;B组饲料中添加中药,接种IBDV;C组不添加中药,接种IBDV;D组不作任何处理为对照组。在接种后7d剖检、取材作石蜡切片,观察鸡免疫器官的形态学变化。结果表明,传染性IBD野毒可使鸡免疫器官发育不良,主要导致法氏囊的淋巴细胞变性坏死,抑制免疫活性细胞的生成,导致免疫抑制;中药促进免疫器官发育及免疫活性细胞生成,提高免疫活性,调节免疫抑制,使免疫器官的组织结构保持或恢复正常水平;复方中药抗IBDV感染的效果优于中药。  相似文献   

7.
无IBDV母源抗体的1日龄健康滨白公雏接种IBDV后,于不同时期检查其法氏囊,胸腺,脾脏,盲肠扁桃体及哈德尔腺中IgG,IgM和IgA生成细胞的数量。结果表明,1日龄IBDV感染全身及局部免疫器官组织中三种抗体生成细胞的数量均明显低于健康对照鸡,呈现体液免疫抑制。  相似文献   

8.
以马立克氏病病毒(MDV)感染1日龄肉用雏鸡,在感染后5、25、45d采取法氏囊、脾脏、盲肠扁桃体和哈德尔腺,用彩色免疫金银染色法检查免疫器官组织中IgG、IgM和IgA抗体生成细胞数量的动态变化。结果:MDV感染雏鸡的法氏囊、脾脏和哈德尔腺中以IgG抗体生成细胞居多,IgG、IgM和IgA抗体生成细胞均较正常对照鸡显著减少;盲肠扁桃体中以IgA抗体生成细胞居多,IgA、IgG和IgM抗体生成细胞数量显著低于正常对照鸡。由此表明,MDV感染鸡全身免疫器官和消化道、呼吸道局部粘膜体液免疫机能明显抑制。  相似文献   

9.
本实验用马立克氏病(MD)三价疫苗(SB-1+814+HVT)和火鸡疱疹病毒(HVT)疫苗分别肌肉注射免疫1日龄AA肉鸡,15日龄腹腔注射MD强毒(vMDV),攻毒后5,25,45和75d,以彩色免疫金银染色法检测实验雏鸡法氏囊,脾脏,盲肠扁桃体和哈德尔腺的IgG,IgM和IgA抗体生成细胞的动态变化,结果发现;MD强毒攻击后,免疫雏鸡法氏囊和脾脏中IgG,IgM和IgA抗体生成细胞较对照攻毒雏鸡  相似文献   

10.
芦荟蜂胶蜂花粉对雏鸡IBD攻毒前后免疫器官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芦荟蜂胶蜂花粉对雏鸡IBD攻毒前后免疫器官的影响陆钢,边庆华,刘瑞萍,屈洪岩(北京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100094)传染性法氏囊病(IBD)是急性、高度接触性、危害幼鸡的一种病毒性疾病。淋巴组织,特别是法氏囊是受到病毒攻击的主要靶器官。由于该病传染性强...  相似文献   

11.
用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H120、H52、M41、ARK、澳大利亚T株、野外分离株RS、RY及鸡新城疫病毒(NDV)、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毒(IBDV),鸡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ILTV)、减蛋综合症病毒(EDSV)等分别接种9日龄SPF鸡胚,37℃孵育48小时后,将其尿囊液离心,沉淀用PBS悬浮,涂片,用抗IBV单抗MC作一抗、进行间接荧光抗体检测。结果:H12O、H52、M41“ARK、T株及RS、RY均显阳性,而NDV、IBDV、ILTV、EDSV均为阴性。结果表明、用此法检测鸡胚尿囊液中IBV.具有快速、敏感、特异的优点。  相似文献   

12.
为了澄清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的致病性与病毒抗原分布之间的关系,将强毒株(Ehime/91、DV86)与弱毒株(JI)比较,电镜观察法氏囊,胸腺,脾脏和骨髓中的病毒靶细胞,尽管所有毒株都引起相似的法氏囊萎缩,强毒株还引起胸腺重量指数的大幅度下降,以及盲肠扁桃体,胸腺,脾脏和骨髓的严重损伤,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经Ehime/91或DV86株感染鸡的组织内抗原表明,骨髓和脾中出现大量的抗原阳性  相似文献   

13.
1998 年4 月南宁市郊区某饲养场内的鸡群发生传染性法氏囊病后的第3 d,该场的600 只 5 周龄樱桃谷鸭也相继发病,发病率高达90% ,死亡率58% ,发病后曾用抗菌药治疗无效,经血清学、病理学诊断,和用抗 I B D V 高免蛋黄抗体治疗,证明该鸭为自然感染 I B D V 引起发病,剖检12例,4 例胸肌有条块状出血斑,7 例腿肌有出血斑块或出血斑,部分胸腺肿大出血,脾 肿大,法氏囊肿大,最大3.5 cm ×1.1 cm×0.9 cm ,重量为3.8 g,外观呈淡黄带红色,囊内有紫红色胶冻样或淡黄色渗出物,皱襞粘膜暗红色增厚有出血点,有3 例法氏囊萎缩,重量仅0.5 g,质地稍硬。组织学检查:法氏囊滤泡髓质淋巴细胞变质坏死,巨噬细胞及异嗜性粒细胞浸润,网状细胞增多,粘膜上皮坏死脱落;脾小体变性坏死;胸腺小体大多数消失;盲肠扁桃体粘膜上皮变性坏死;肝细胞变性;肾小管上皮细胞变性坏死。  相似文献   

14.
取320只30~40日龄SPF鸡,经滴鼻和点眼接种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接种后24~72h出现死亡,病死率51.25%,死亡鸡剖检变化主要为法氏囊肿胀,甚至呈紫葡萄样,脾脏肿大、出血,骨骼肌出血,腺胃肌胃交界处出血,病理组织学变化,呈现以法氏囊淋巴滤泡内髓质淋巴细胞坏死为主的特征性病变,并可在巨噬细胞浆内发现病毒包函体,电镜观察,在法氏囊内淋巴细胞,异染性细胞,巨噬细胞浆内,见大量格状排  相似文献   

15.
本文应用间接法Dot-ELISA进行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抗原的检测,其最低检出量为0.43μg/ml。对人工感染/自然病例的各组织脏器进行检测,结果法氏囊的IBDV检出率为100%,脾脏的检出率为80%/84.9%,其它器官组织如肾、胸腺、心、肝、肺、盲肠扁桃体、胸肌等均含有一定量的病毒(11~60%)。经统计学分析,法氏囊与脾脏的病毒检出率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人工感染差异极显著P<0.01,自然病例差异显著P<0.05),进一步证实法氏囊是IBDV最主要的靶器官。试验结果表明,该法检测IBDV抗原,敏感性高、特异性强、重复性好,并且经济、方便、快速,适于大批量样品检测,可作为一种诊断IBD的比较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鸡传染性贫血病是继鸡传染性法氏囊病之后,70 年代末新发现的又一禽的免疫抑制病,该病除引起雏鸡一定数量死亡之外,临床经过雏鸡生长发育迟缓,体重降低,并对其它病原(如 M D V、 I B D V、腺病毒等)的易感性增加,更为严重的是可导致某些禽病疫苗免疫失败,从而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本项研究对1 日龄感染鸡传染性贫血病病毒( C I A V)雏鸡接种新城疫( N D)疫苗和新城疫强毒(v N D V)攻击后免疫器官组织的 Ig G、 Ig M、 Ig A 抗体生成细胞数量的动态变化及免疫保护率等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1) 1 日龄感染 C I A V 雏鸡 N D 疫苗免疫后,其体液免疫中枢器官法氏囊、外周最大的免疫器官脾脏和细胞免疫中枢器官胸腺的 Ig G、 Ig M 、 Ig A 抗体生成细胞数量均不同程度低于未感染 C I A V 的免疫对照雏鸡。其中,感染雏鸡 Ig G 抗体生成细胞于免疫后7~28 d,在法氏囊和胸腺髓质及脾脏红髓和白髓区明显低于未感染 C I A V 的免疫对照雏鸡, Ig M 生成细胞分别于免疫后7~28 d、7 d 或14 d 明显降低;而 Ig A生成细胞于免疫后28 d,仅在法氏囊髓质 区明显减少,表明 C I A V 感染雏鸡免疫器官对 N D 免  相似文献   

17.
以脂质体转染技术构建了表达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VP2基因的重组鸡痘病毒FPV-VP2,该病毒在鸡胚成纤维细胞及鸡体内均能稳定产生子代病毒,经翅皮下5×105PFU/羽免疫1日龄SPF鸡,免疫后4周以100LD50/羽IBDV超强毒株G株攻毒,获得了5/6的保护,但不能有效预防临床发病及法氏囊受损萎缩。实验结果证明了VP2是IBDV的宿主保护性抗原,提示T细胞介导的免疫可能在IBDV的免疫中起着较为重要的作用。本研究为IBDV重组病毒疫苗研制进行了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18.
本文报导了鸡传染性氏囊吉九地方株的分离与鉴定,该病毒株与英国JAN-78号IBD血清做琼脂扩散沉淀试验,在判定时间内呈现沉淀线,该病毒株使传氏鸡法氏囊萎缩,粘膜出血,滤泡间结缔组织疏松水肿,异染性细胞浸润,淋巴滤泡内的淋巴细胞坏死,用荧光抗体染色,接种鸡的法氏囊淋巴滤泡内呈现荧光细胞。该病毒株接种敏感鸡,首次在接种鸡胸腺中的淋巴细胞的胞浆内观察到病毒包涵体和病毒颗粒,病毒颗粒为六角形,无囊膜,以结  相似文献   

19.
雏鸡感染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时血细胞动态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感染IBDV免疫和未免疫30~59日龄AA雏鸡的外周血细胞动态变化。结果表明:IBDV对红细胞数(RBC)影响各组差异不显著,均随日龄增长呈上升趋势;从以IBDV攻毒前1d到攻毒后的头5d,3组鸡的白细胞数(WBC)均呈上升趋势,未免疫未攻毒鸡(C组)随后下降,而未免疫攻毒鸡(A组)和免疫攻毒鸡(B组)则持续上升至攻毒后第7d,然后下降;A组在IBDV攻毒后,白细胞分类计数(DC)中的单核细胞和异嗜性粒细胞急剧增加,淋巴细胞第1d虽有减少但随后上升,嗜碱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第7d出现峰值,以后下降。方差分析显示,A组WBC和DC均高于或显著高于B组和C组,B、C两组比较,差异不明显。  相似文献   

20.
禽鸟源传染性腔上囊病病毒分离株对鸡的致病性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鸡、鸭、麻雀3种不同源性传染性腔上囊病病毒(IBDV)分离株人工感染80日龄的SPF鸡,初步试验发现,这些病毒均能使接种鸡的腔上囊明显萎缩,组织切片见淋巴滤泡萎缩,坏死,从人工感染的鸡腔上囊组织中可检测和分离到IBDV。各试验组的腔上囊指数值分别为:鸡2.83,鸭3.14,麻雀3.64,对照组5.11。经统计学分析(t检验)3个攻毒组与对照组间均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